从《海岳名言》看米芾的书学思想 冯亚君
米 芾 的 书 法 思 想 散 见 于 散 见 于 《 书 史 》 、《 宝 章 待 放 录 》 、《 评 纸 帖 》、《 砚 史 》、《 画 史 》、《 海 岳 名 言 》等 ,姜 澄 清 先 生 曾 说“ 宋 人 论 书 ,更 多 的 是 题 跋 笔 札 ,风 气 所 在 ,几 乎 到 了 无 文 人 不 言 书 的 地 步,简直成了时髦,即使只言片语,往往也足以道破天机。”① 在米芾的书学散论中,《海岳名言》辑录了他平日论书语,全篇 二 十 六 则 ,虽 每 则 寥 寥 数 语 ,然 微 言 精 义 ,颇 含 深 趣 。米 芾 癫 狂 成 性 , 当 然 性 情 所 至 ,所 论 亦 不 免 时 有 过 于 偏 激 。本 文 拟 从 其 积 极 的 方 面 来 展开分析探讨米芾的书学思想。
一、“要在入人,不为溢词”的书法批评观 受汉代以来骈体诗赋风尚的影响,文人论书多为追求文法,音 韵 和 意 象 的 完 美 ,征 引 迂 远 ,比 况 奇 巧 ,而 于 书 理 多 是 隔 靴 搔 痒 ,难 得 其 旨 。其 次 魏 晋 南 北 以 来 ,玄 学 兴 起 ,士 大 夫 言 谈 多 以 诡 谲 为 时 尚 , 华 丽 浮 靡 之 风 益 盛 ,书 法 评 论 不 例 外 。有 些 书 论 只 求 遣 辞 华 美 ,结 果 往 往 是 去 法 逾 远 ,不 着 边 际 让 人 费 解 。这 种 论 书 文 风 在 唐 朝 时 就 已 为 人 所 注 意 。 孙 过 庭 在 《 书 谱 》 中 说 :“ 诸 家 势 评 , 多 涉 浮 华 , 莫 不 外 状 其 形 , 内 迷 其 理 。 今 之 所 撰 , 亦 无 取 焉 ” ②。 二 程 理 学 以 “ 格 物 致 知 ” 、 “ 穷 理 尽 性 ” ③为 追 求 , 主 张 把 自 己 的 主 要 精 力 放 在 本 体 轮 的 研 究 上 。 在 这 样 的 历 史 背 景 下 , 在 《 海 岳 名 言 》 开 篇 米 芾 就 说 :“ 历 观 前 贤 论 书 ,征 引 迂 远 ,比 况 奇 巧 ,如‘ 龙 跳 天 门 ,虎 卧 凤 阙 ’,是 何 等 语 或 遣 辞 求 工 , 去 法 逾 远 , 无 益 学 者 。 故 吾 所 论 , 要 在 入 人 , 不为溢辞。” 米 芾 所 责 问 “ 是 何 等 语 ”的 ,正 是 那 些 在 他 看 来 远 离 书 法 艺 术 本 体 的 书 论 。对 于 好 的 艺 术 作 品 ,欣 赏 者 悦 之 于 目 ,得 之 于 心 ,若 过 于比拟奇巧言辞夸张,则给别人以高深莫测,玄而又玄之感。 基于此,米芾面对前贤书法做了一针见血地提出自己的批评意 见 ,虽 然 不 免 过 激 ,但 这 种 敢 于 质 疑 艺 术 权 威 的 务 实 精 神 是 值 得 我 们 钦佩的,在《海岳名言》中他评道: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 相称,费尽筋骨。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今见其本,乃知柰重儿 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海岳名言》中可以看出米芾对他同时代的书家也毫无顾忌,一 一做了如下批评。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 人 对 。曰 :“ 蔡 京 不 得 笔 ,蔡 卞 得 笔 而 乏 逸 韵 ,蔡 襄 勒 字 ,沈 辽 排 字 ,
黄 庭 坚 描 字 , 苏 轼 画 字 。 ” 上 复 问 :“ 卿 书 如 何 ? ” 对 曰 :“ 臣 书 刷 字”。 米 芾 以“ 刷 字 ”自 谓 ,对 于 蔡 、沈 、黄 、苏 却 用 了 “ 勒 ”、 排 ”、 “ “ 描 ” 、“ 画 ” 、“ 刷 ” 字 , 不 免 有 刻 薄 之 嫌 , 但 仅 用 一 字 又 极 形 象 地概述了宋代几位代表书家的书法特点。
二、“备其古雅,取诸长处”书法继承观 中华民族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其必然注重经验。又处长 期“ 宗 法 ”制 度 下 ,自 然 就 形 成 重 视 传 统 的 思 想 观 念 。书 法 艺 术 更 是 如此,对古雅美得追求,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米芾本人好古成癖, 见 古 物 即 爱 不 舍 去 ,生 在 宋 代 却 冠 服 效 于 唐 人 ,于 书 则 心 仪 古 雅 。其 子 米 友 仁 在 跋 米 芾《 指 右 军 四 帖 》中 语 其“ 所 藏 晋 、唐 真 迹 ,无 日 不 展 于 几 上 ,手 不 释 笔 临 学 之 。夜 必 收 于 小 箧 ,置 枕 边 乃 眠 ”。他 自 述 : “ 余 初 学 颜 , 七 八 岁 也 … … 见 柳 紧 结 , 乃 学 柳 《 金 刚 经 》 。 久 之 ,知 书 于 欧 ,乃 学 欧 ,如 印 版 排 算 ,乃 慕 褚 而 学 之 最 久 ,又 慕 段 季 转 折 肥 美,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肩法帖,入晋魏平淡、 弃 钟 , 方 而 师 师 宜 官 《 刘 宽 碑 》 是 也 , 篆 便 爱 《 祖 楚 》《 石 豉 》 , 又 语 竹 简 以 笔 行 漆 , 而 鼎 铭 妙 古 老 焉 , 其 书 壁 以 沈 传 师 为 主 … … ” ④。 又 说 “ 一 日 不 书 , 便 觉 思 涩 , 想 古 人 未 尝 片 时 废 书 也 ” ⑤。 并 用 “ 智 永 砚 成 臼 , 乃 能 到 右 军 , 若 穿 透 , 始 到 钟 、 索 也 , 可 永 勉 之 ” ⑥时 时 勉 励 自 己 ,临 池 不 辍 。可 见 米 芾 在 继 承 前 人 ,尤 其 是 以 褚 遂 良 和 二 王 为 主 晋 唐 书 法 的 学 习 上 探 究 深 微 ,下 了 极 大 苦 功 ,遍 临 诸 家 ,广 收 博 采 。据 说 他 临 写 的 王 献 之《 鹅 群 帖 》,使 得 王 洗 、沈 括 等 鉴 赏 大 家 上 当受骗。流传至今的王献之《中秋帖》,也出自米芾手笔! 基 于 对 学 习 传 统 的 深 入 学 习 成 就 了 米 芾 的 创 新 。其 学 书 道 路 经 历 了 两 个 阶 段 :第 一 阶 段 是 学 古 、集 古 ,从 古 人 的 心 得 之 言 中 吸 取 丰 富 的 营 养 。 所 谓 ‘ 壮 岁 未 能 立 家 , 人 谓 吾 书 为 ‘ 集 古 字 ’ ” ⑦; 第 二 阶 段 是 取 法 万 殊 ,裁 成 一 相 。用 他 自 己 的 话 说 是 :“ 盖 取 诸 长 处 ,总 而 成 之 , 既 老 , 始 自 成 家 , 人 见 之 , 不 知 以 何 为 祖 也 ” ⑧。 清 代 王 文 治 在 一 首《 论 书 绝 句 》中 ,称 赞 了 米 芾 化 古 为 己 所 用 的 精 妙 :“ 天 姿 凌 轹 未 须 夸 ,集 古 终 能 自 立 家 。— 扫‘ 二 王 ’非 妄 语 ,只 应 酿 蜜 不 留 花 ” ⑨ 。
三、崇尚“自然”,见其“真趣”的书法审美观 “ 道 ”是 中 国 人 一 直 所 追 寻 的 世 界 万 物 本 质 。所 谓“ 道 法 自 然 ”, 可 见“ 道 ”的 基 本 特 征 就 是“ 真 ”。汉 代 的 蔡 邕 在 其《 九 势 》一 开 篇 就 说 “ 夫 书 肇 于 自 然 ” ; 唐 代 的 张 藻 提 出 “ 外 师 造 化 , 中 得 心 缘 ” ⑩; 宋 代 的 欧 阳 修 说 “ 道 胜 者 , 文 不 难 而 自 至 也 ” ?; “ 宋 人 尚 意 ” ?, 其 所 言 之 “ 意 ” , 是 “ 天 人 合 一 ” 的 产 物 ,即 是 主 观 意 义 上 的 “ 自 然 ” 与 “ 真 趣 ” 。 苏 轼 说 , “ 我 书 意 造 本 无 法 , 点 画 信 手 烦 推 求 ” ?。 不 是 无 法“ 意 ”,而 是 在 对“ 信 手 ”之 间 追 求 自 然 。惟 有“ 自 然 ”才 能 见 其“ 真 趣 ”。米 芾 的 崇 尚 自 然 、真 趣 的 审 美 观 与 此 前 传 统 思 想 一 脉
相 承 的 ,而 有 所 不 同 的 是 米 芾 则 更 多 的 融 入 了 个 人 的 主 观 意 趣 ,受 宋 代“ 狂 禅 风 ”的 影 响 ,米 芾 更 注 重 将 自 我 对“ 道 ”对 理 解 而 转 化 为 对 “自然”及“真趣”审美的追求。 《海岳名言》中录: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故 必 须 真 迹 观 之 ,乃 得 趣 … … 唯 吉 州 庐 山 题 名 ,题 论 而 去 ,后 人 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 沈 传 师 变 格 ,自 有 超 世 真 趣 ,徐 不 及 也 。… … 为 司 马 系《 南 岳 真 君观碑》,极有钟、王趣,余皆不及矣。 变 态 贵 形 不 贵 苦 ,苦 生 怒 ,怒 生 怪 。贵 形 不 贵 作 ;作 入 画 ,画 入 俗,皆字病也”。 此 处 所 谓 无 作 意 也 就 是 在 强 调 有“ 真 趣 ”,即 顺 其 自 然 ,不 刻 意 做作。
四、 锋势备全,大小有分 ”的书法技法论 “ 一 定 的 书 法 观 就 会 有 一 定 的 技 法 论 ,好 的 书 法 不 是 停 留 在 书 法 家 的理想中的,而是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一)用笔 用 笔 是 书 法 的 核 心 因 素 ,在 米 芾 之 前 ,先 贤 论 述 大 多 是 围 绕 用 笔 法 的 探 讨 而 展 开 的 ,笔 法 之 美 是 书 法 技 法 中 的 第 一 要 素 ,如 钟 繇 所 言 “ 岂 知 用 笔 而 为 佳 也 ,故 用 笔 者 天 也 ,流 美 者 地 也 斐 凡 庸 所 知 。”?米 芾 在 书 法 技 法 论 中 是 如 何 回 答 用 笔 这 个 问 题 的 ,《 海 岳 名 言 》涉 及 的 论述并不多,最为经典的当是一个“刷字”, “刷字”,笔者试作如下解: 所谓“刷”,首先是力度,力度是书法用笔的重要因素,“下笔 用 力 肌 肤 之 力 ” 。而 笔 法 中 所 说 的 力 度 不 是 一 味 的 用 力 按 笔 ,蛮 力 捉 笔 ,而 是 笔 锋 杀 纸 ,也 就 是 说 要 将 力 借 助 于 手 的 操 作 传 递 到 笔 锋 ,笔 锋 所 指 ,所 向 披 靡 。为 了 达 到 强 健 的 笔 力 ,米 芾 更 是 以 特 殊 的 技 法 训 练 来 保 证 ,就 是“ 提 笔 ”书 壁 ,他 在 授 陈 寺 丞 作 字“ 提 笔 之 法 ”时 说 : “ 以 腕 著 纸 则 笔 端 有 指 力 无 臂 力 也 ” ?。 其次是速度、果敢,笔锋发力,力在瞬间,顺势而落,如“彤管 电 流 ” , “ 兔 起 鹘 落 ” , “ 少 纵 即 逝 ” ?。 这 里 所 说 的 速 度 不 是 简 单的快写,而是得势发力,在《海岳名言》米芾提到“随意落笔”, “锋势备全”,“大字如小字”。“随意”当和今天所说的随意有 别 , 此 处 的 “ 意 ” 应 是 顺 应 “ 自 然 ” 之 意 , 可 当 “ 势 ” 来 解 ;“ 锋 势 备 全 ” , 指 “ 锋 ” 须 借 “ 势 ” 而 发 。 若 落 笔 “ 锋 ” 悖 于 “ 势 ” ,肯 定 找 不 到“ 刷 ”的 感 觉 ;作 大 字 当 如 小 字 ,意 思 是 大 字 也 要 讲 笔 法 ,也 要见笔锋,不能违背笔势,一味的只注重点画单独形态,藏头护尾, 最终伦为象“蒸饼”样丑怪状。 再次是个人情感的宣泄, 何艺术创作是离不开情感的抒发, 达 任 “ ? 其性情,形其哀乐” 。作为米芾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在书法中自然
会 将 情 感 的 宣 泄 贯 穿 书 写 过 程 中 的 。法 度 是 古 人 所 立 ,情 感 由 自 己 所 舒,所以米书虽从古人来,却风格独特,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 饱含了用笔的力度、速度与情感的宣泄的一个“刷”字,道出了 米 芾 的 书 法 用 笔 奥 秘 ,也 成 就 了 他 独 特 的 书 法 风 格 ,即“ 风 墙 阵 马 沉 着痛快” 。在现存的宋代法书中为数不多的大字作品中,米芾所书 得《虹县诗》、《多景楼》帖可当其“刷字”最好注脚。
(二)结字 在 结 字 方 面 ,米 芾 反 对 唐 人 楷 书 的 大 小 齐 平 方 正 。他 认 为 ,唐 人 把 徐 浩 的 书 法 比 作 王 僧 虔 的 书 法 ,很 不 恰 当 。因 为“ 浩 大 小 一 伦 ,犹 吏 楷 也 。 僧 虔 、 萧 子 云 传 钟 法 , 与 子 敬 (王 献 之 )无 异 , 大 小 各 有 分 , 不一伦”?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21 ,即大字的用笔,要象写小字一样从容,大字的结体,要象小字一 样 结 密 ”。在 米 芾 看 来 张 旭 传 颜 真 卿 所 谓 的“ 小 字 展 令 大 ,大 字 促 令 小 ” 22的 展 促 相 称 法 , 是 古 法 衰 亡 的 罪 魁 。 米 芾 字 形 大 小 不 必 刻 意 展 促 ,随 字 形 的 大 小 自 然 会 相 称 , 为 此 , 他 又 举 例 反 证 :“ 且 如 写 ‘ 太 一 之 殿 ’,作 四 窠 分 ,岂 可 将‘ 一 ’字 填 满 以 窠 ,以 对‘ 殿 ’字 乎 。” 他认为字自有大小相称,接着说:“余尝书‘天庆之观’,‘天’、 ‘ 之 ’ 皆 四 笔 ,‘ 庆 ’ 、‘ 观 ’ 字 多 画 布 下 , 各 随 其 相 称 写 之 , 挂 起 气 势 自 带 过 , 皆 如 大 小 一 般 , 真 有 飞 动 之 势 。 ” (《 海 岳 名 言 》 )。 结 字 的 灵 活 生 动 同 时 会 带 来 整 篇 的 丰 富 变 化 ,每 字 自 有 其 形 ,随 其“ 自 然”而结字,便可得“真趣”。 综 上 所 述 我 们 通 过 对 米 芾 的《 海 岳 名 言 》分 析 归 纳 ,其“ 要 在 入 人 不 为 溢 词 ”的 务 实 作 风 ;崇 尚 古 雅 乃 见 真 趣 的 自 由 真 率 艺 术 审 美 追 求 ;转 益 多 师 ,从 无 我 到 有 我 的 继 承 与 创 新 意 识 ;以 及 书 法 创 作 过 程 中悉心总结出来的书法技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① ②
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51 页。 《历代书法论文集·孙过庭<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年版 127 页 ③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卷二 齐鲁出版社 1998 年版 250 页 ④ 《历代书法论文集·米芾<海岳名言>》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年版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⑧ 同上 ⑨ 见马宗霍《书林藻鉴 书 林 纪 事 》 文 物 出 版 社 1984 年 版 第 138 页 ⑩
张璪(约 735~785) ,一作张藻,其生平事迹不详,其生卒年的考订参谢巍《中国画学著 作考录》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73 页 见《欧阳永叔文集·居士集》卷四七《答吴充秀才书》 《历代书法论文选·梁巘 <评书帖>》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75 页
见《苏轼诗集》卷六《石苍舒醉墨堂》 《汉魏六朝书画论·钟繇<用笔法>》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 年版 见 马 宗 霍 《 书 林 藻 鉴 书 林 纪 事 》 文 物 出 版 社 1984 年 版 第 311 页 《历代书法论文集·成公绥<隶书体>》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0 页 宋·苏轼《文与可画云当谷偃竹记》 :“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 矣。” 《历代书法论文集·孙过庭<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年版 苏轼评米芾语,见马宗霍《书林藻鉴 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135 页 《历代书法论文集·米芾<海岳名言>》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年版 《历代书法论文集·米芾<海岳名言>》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年版 《历代书法论文集·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7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