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主义”的失灵

 zjhzjzc 2012-09-07

“理想主义”的失灵

彭晓芸

“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它将你们纳入主流价值体系,这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

这是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致词。这篇演讲录在微博上广为流传,观者多有喝彩。对理想主义的召唤,道义上总是占据高地的,尤其是当人们把这样的告诫和讲者此前拒绝抄写领导人“讲话”的佳话结合起来,王安忆的言行是有内在一致性的,赞誉她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作家并不为过。

与实用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保持距离,“不要急于加入竞争”,这看上去很美。遗憾的是,几乎能断定这样一番话的道德感召力正在快速地递减。

这一代青年,是被物质主义席卷的一代,也是面临上升通道日益窄化的一代,在残酷和逼仄的现实面前,“理想主义”失灵了。

一位网名叫“太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对此直言不讳,在转发王安忆的这篇演讲时,他狠狠地给了当头一棒:“没家底的毕业生最好别听这种空头文学家的论调,否则会‘死’得很惨。”

泼冷水总是不受欢迎,却道出了几分真相。这是一个文学凋敝、抒情话语日渐无力的时代,正如作家莫言关于微博的几句感受性评议引起的轩然大波那样,文学家们的个体经验往往并不合每一个人的时宜,他们的创作富矿所倚赖的是过去的人生经历,与当下却多有疏离和隔膜。让这一批“知青作家”来对热辣滚烫的当下发言,与其说他们透支“理想主义”的道义资源,不如说是乌托邦话语在时代的断裂处六神无主了。

王安忆曾经对80后“作家”这样“畏而远之”:“我也不敢对80后们发言,因为他们一个个骂起人来都挺厉害的。但是我想这也不是个人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在一板一眼、刻苦勤勉的王安忆那里,对鸿沟以外的世界保持沉默和距离,是她高贵的诚实。经典写作与粗制滥造是不可兼容的。

让王安忆感到“无能为力”的,不只是80后,还有城市。王安忆自述:“我和城市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紧张的关系。” 在王安忆看来,“写作者都是生活的弱者,不是那么积极参加生活的。”在强悍的城市面前,王安忆承认,写作者是虚弱的,是被它改造的。

写作,是文学家们“蜗牛的壳”,他们背着它在城市里游荡,却常常躲避外面坚硬的世界。

在这个维度上,文学家们怂恿的理想主义,恐怕是无力的。或者这么说,“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需要资本和门槛,它不是每一个人的路径。

理科教授“太蔟”前不久曾掀起了一场关于文史哲无用论的争议。他的表达决绝,对一位毅然选择北大历史专业的女生怒斥“自作孽,不可活”、“文科傻妞”,除表达方式的惊悚,我并不认为其内容完全是在危言耸听。中国的文史哲教育,不仅与理工科的科学教育脱钩,而且与社会科学的通识教育也格格不入,如果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基础,文史哲提供的是躲避和疏离现实的“虚弱世界”,“越读越傻”不令人惊讶。

不是每一个人的躯体里都住着一个王安忆。更多的“文学天才”,掀开来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堪入目。

“如果家境好,几代不愁生计,而且孩子对文史哲艺真有兴趣,可以去学学。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是以谋稻粱为主要目标吧。”太蔟在“文史哲无用论”引发媒体争论后这样解释说。文学、哲学乃至艺术是一种贵族式的精神活动,它所能供应的,是人类的道德实践和审美实践,却不以创造财富为目的。可怜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却以文学为致富捷径,成为家庭里的摇钱树,如是景象,“文学天才们”早已亵渎了文学,“文学”也成为媒体炒作文化的梦工厂,道德和审美倒是荡然无存。

兢兢业业的、笨拙的王安忆们在巨无霸“文学梦工厂”面前,是“自惭形秽”、“关系紧张”的,理想主义在这里也是失魂落魄的。

“家境”是一个充满了出身不平等意味的词汇,理当令人憎恶和排弃。更励志的说法是,除了应当被考量的外部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常常对自己的内部条件也显得毫不知情,对自我的“天才”发生误会才是最为尴尬和致命的。

在“致命的误会”面前,王安忆们、杨绛们鼓吹过的“不争”便显得迂腐而一厢情愿,远不如“硅谷最有权势女人之一”谷歌前副总裁、雅虎现任CEO梅耶尔给年轻人们支的招实在和可爱,作为工作狂,梅耶尔保持精力旺盛的最重要一条经验是:找准你的节奏。

没错,找准每一个人自己的节奏,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在面目狰狞的“天才”面前,理想主义早已失灵。你唯一能做的,或许是:找准你的外部供应和内部供应,毫不懈怠地去争吧!(《赢未来》专栏 20129月刊

附:

教育的意义

——在201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王安忆

同学们:

下午好。在这个庄严美好的时刻,能够代表导师们作一个发言,感到荣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你们更上一层,完成学业,真是令人欣喜的事情,我为你们高兴,更是羡慕你们。我没有受过正统的高等教育,是我终身遗憾,也因此对学府生活心向往之,可说是个教育信仰者。请不要把我当作一个在大学门外完成教养的范例,事实上,倘若我能在学府中度过学习的日子,我会比现在做得更好。以我这样一个对教育没什么经验的人来看教育,一方面是觉得深不可测,你可能穷一生也不能略知一二;但另一方面,似乎又很简单,那就是——有时候,我会庆幸自己是一个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我想,假如我不能阅读,生活将是多么凄惨啊!受教育也许就是这样,使得人生变得有趣一些,不那么无聊。在今天这送别的时候,我不打算对你们谈论深奥的那一方面,因为那不可能由我来告诉你们,而是需要你们和我们共同探寻,一代又一代,永远也得不到完整的答案;所以,我只想对你们说些浅显的嘱咐。

首先,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那些边缘的次要的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来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今年千分考面试的时候,我与一位报考临床医学的考生面谈,我们谈到医学伦理的问题,她说“安乐死”是一种奇怪的人道主义,我问为什么?这位女同学说,一个人的生与死不能用意义来核算,我说,你的意思是还有感情的因素,也就是关系到他的至亲、家人?她说也不是,而是——她思考了很久,说,生命本身就有价值。我希望我们学校不要错过这位考生,她解释了我的关于有用和无用的观念。

其次,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大约可说是生活的本质,只是这过程越来越被划分成细小短促的目的,偷窃了我们对未来的观念。乔布斯确实改变了世界,但是让世界更好了还是更不好,远不到下结论的时候。后来的人们,会不会以为,存在就隐藏于那苹果机的屏幕之后,所有的到达与归来就在于手指头轻轻的一触碰。无论是体能还是智能的劳动全被缩减成零,我们还能做什么?又还需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是更幸福了还是不幸福?在效率至上的社会里,过程被轻视成为一种累赘,它核计为成本,然后被压缩甚至消除,为演算的方便考虑,它概括为符号,在这人工模拟的系统里,我们如何认识存在的实质性呢?假定说我们可以放弃认识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又如何去确定我们的目的?

第三,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影响自我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主流价值体系,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倒不是说要傲视社会,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类史只是一个阶段,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阶段里的阶段,所以,在我们可视的范围之外,实在有着更大的价值,而竞争会限制我们的参照物,在一时一地以内选择标准,决出胜负。而胜负的概念也是我们要警觉的,因为这里面已经潜在着不公平,只是用措辞平衡了合法性。

最后,我想说的还有一点,今天的教育确实有着许多问题,有一些还相当严重,可是无论怎么样,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损失它的意义,它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公平地给予我们变好的机会,不仅使同学你们,也使我们,单是想着,你们慷慨将青春交给我们负责,就不敢有半点怠惰。感谢同学们!(20126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