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hanqingge 2012-09-09

学习新课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涵水小学  潘会光

     近段时间我在网上认真学习了《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多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语文教学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重新认识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正确理解和把握了语文课程的目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理念上的转变。

    1、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掌握阅读的主动权,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堂上以教师的阅读取代学生的阅读,是以往语文教学的通病,不仅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无益,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阅读依赖心理。

    2、阅读教学应重视积累,注重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首先应从培养阅读的基本能力开始,让学生具备整体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多读,有助于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积累应积极扩大课外阅读的数量。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要读科技、历史、社会的等各方面的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总之,要多方面阅读,加强语感培养,从而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3、阅读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要使学生有深厚扎实的人文底蕴,就得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品。只有大量有效的阅读,学生才能逐步内化,丰富人文底蕴。为此,阅读教学应体现阅读体裁的多样化、阅读面的宽泛化,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扩大阅读数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阅读面扩展,量的递增,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时,学生应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浸润在作品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与文本对话,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思想方法;品味作品,领略其中的美韵,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阅读教学应体现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等。个性化阅读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

    5、阅读教学应注重整合,发挥整体效应

     阅读目标虽然各个学段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学段之间又是内在联系的,有着连接点,点与点之间由低向高逐级上升,步步推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注重阅读整体性,还体现听说读写整体发展,四者关系不能割裂。

  《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的观念要求我们阅读教学的方法也要不断地改进。语文学习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上,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学生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

    1、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当阅读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力。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

    2、注重字、词、句、语段的教学。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应该重视字、词、句、语段的积累。因为,理解了一篇文章的重点词、句和语段也就能理解文章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设置问题,特别注意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理解和分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推敲和领会重点句子的含义3)、推敲重要语段的含义

   3、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1)培养整体阅读的能力。教师教学课文时,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有个整体形象,对课文中的有个整体概念,对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对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2)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美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人分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好比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痕迹也没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漏了留下的只有渣;第四类,像是石床的矿工,把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第四类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了矿石宝石的升华过程,带有创造性阅读的特色。3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4、培养阅读能力,加强诵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朗读是该学科的最好教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很好地提高他们对文章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如果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领会作者的意图是大有益处的。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5、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尽可能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阅读心理。

    6、努力实现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因为三个维度的交融正是这次课程改革所要努力追求、尽量体现的。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新课标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可供发展的平台。让我们一起努力,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成长;相信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会更有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