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复礼传记

 zzm1008图书馆 2012-09-09

陈复礼传记 - 周昭京

(2009-05-20 14:41:44)
标签:

杂谈

分类: .名作.争鸣(转载)

陈复礼传记--镜头寻遍天涯路画意摄影成一家 
周昭京 

 

     1982年春天,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个人摄影展览会的大厅里,一幅幅充满中国传统诗情画意的摄影佳作,深深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自各地的观众。陈复礼传记 <wbr>- <wbr>周昭京每天观众踊跃,赞叹不已,流连忘返。在一幅取名为《搏斗》的摄影作品前,人头攒动,其中一位华侨看了这幅作品后深为感触,热泪满面,喃喃自语地说:“是啊!出洋的华人就是这样象一叶孤舟在海里搏斗出来的。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也是胜利者必经之路……”《搏斗》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惊涛骇浪的茫茫大海中,一叶孤舟,被恶浪冲击着,前后起伏,上下颠簸,天空乌云翻滚,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水手们同舟共济,力挽狂澜,挥桨搏斗,誓死向前奋进!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牵动着人们每一根神经,使人感到自己仿佛正在与孤舟中的水手共命运同呼吸。拍摄这幅作品的陈复礼先生对人生的搏击该有多么积极与坚强的信念,对艺术有多么崇高的追求……他的作品的展出到期后多次延期,前后达3个半月之久,创美国的摄影展出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陈复礼的作品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印度、加拿大、新西兰、智利、芬兰、奥地利、葡萄牙、南斯拉夫、捷克、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际摄影比赛中获得各种金像、银像、金牌、银牌、铜牌达200多枚。作品又先后在香港及国内20多个省、市展出。陈复礼从一个店员、商人,靠自身刻苦自学努力,经过40多年含辛茹苦的搏斗,成为世界上一位著名摄影大师,从1957年起连续5年被列入美国摄影学会年度统计世界各地国际影展入选成绩前10名,这真是了不起的事。他不是专业摄影家,而是以商为主,以摄影为副的业余摄影者,这更不容易。这正象他的作品《搏斗》一样,他艺术上成功的道路是搏斗出来的。他在摄影上独辟蹊径的创新,把风景摄影同中国画意结合起来,开拓了一条新的中国画意摄影的道路。正如刘海粟大师对他摄影艺术的评价那样:

 

“复礼摄影,意在存真,不断探索,贵在创新。” 
     陈复礼在他的《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一文中说:“中国奇诡秀丽的山川不知凡几。经过千百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高深的境界。所以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损失。”接着,他又说道:“风景摄影发展的途径很多,但中国山水无疑是一条康庄大道。这条大道已有前人开辟过,而且有过成就,可惜是浅尝辄止,方法亦未完善,这条途径由我们中国画意摄影家继续开辟,驾轻就熟,相信更大的成就是可以旦夕间得来的。”

 

    陈复礼是如何从一个小店员走上搞摄影艺术道路的,又是如何从受西方的摄影艺术影响中摆脱出来,走到画意摄影道路上来的呢? 
    在香港文咸西街他的寓所里,我采访了这位蜚声国际的摄影大师。 
    陈复礼1916年生于广东潮州市官塘乡一个贫穷家庭。两间瓦房,几分土地,手中牛绳,肩上扁担曾伴他度过童年。父亲读过私塾,知书识礼,爱好绘画及潮州音乐。潮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从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建制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南国美丽侨乡。旖旎风光,历史文物古迹,潮州油漆、彩瓷、木雕,石雕、潮绣等民间绘画艺术,使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深受熏陶,加之父亲的严教,给他从小播下爱好艺术的种子。小学毕业后进入韩山师范,他更爱读唐诗宋词。唐诗中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他都能背得滚瓜烂熟,至今不忘,这给他搞画意与风景摄影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打下了牢固基础。一个没有古典文学基础的人,是拍摄不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画意摄影相片来的。1934年他从广东省立韩山师范毕业,这时中国正处在灾难之中。日寇的入侵;帝国主义在中国租界横行,中国经济百业萧条。生活在农村的陈复礼那时正是风华正茂的时期,望苍天大地,前途茫茫,满腔热血壮志向谁报!为谋生计,1935年他只得跟亲戚飘洋过海到泰国谋生。初到泰国只得在一家杂货店谋得—站柜台兼担水的小伙计职务,收入微薄。异国他乡,寄人篱下,他饱尝国耻和人间辛酸。夜间灯下偶读,激发他对艺术的朦胧的强烈追求。但后来怎么会去搞摄影这门艺术呢?那是由于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苦闷徬徨于“爱画不得绘,爱诗不能吟”的苦楚环境中。什么东西可以排愁解闷呢?正如他所说:“想找一样可记录感情的艺术……摄影是一个好途径。”于是他买了一架极便宜的蔡司旧照相机来试拍,以为这是向社会表达自己感情的最好方法。开始拍的都是些生活照。为了学到摄影技术,他曾主动到一家照相馆向老板说明来意,不要酬金为他们帮工。哪知帮了工,却没人教他技术,结果什么都没学到。“蔡司’便成了他的追求的伙伴。每天下班后,琢磨如何将像片拍好。自己只好去旧书摊买书,边学习边学摄影。他曾在朋友家见到一本40年代上海出版的摄影刊物《飞鹰》这是金石声编辑的。他如获至宝,借读后认真钻研。一次偶然机会,在越南遇到一位摄影师,叫陈芳距,陈复礼向他请教摄影的技术和经验。陈芳距摄影师为这位青年的刻苦学习精神所感动,曾多次指导和为他所拍照片提出宝贵意见。陈芳距曾语意深长地对陈复礼说:“黑白强调光线,彩像注重色彩。”听了这两句话,陈复礼顿开茅塞,永远牢牢记取,为他日后摄影起了指导作用。

              他来泰国后不久,常奔波于越南、束埔寨、老挝之间谋生,1945年离开泰国到越南河内做小生意,业余搞摄影。既做小生意谋生,又要利用各种时间机会去搞摄影,有时矛盾重重,不兔顾此失彼。背后有不少人说他“不务正业”,“浪荡子弟”,“出不了头天”。对于世人的冷言冷语和嘲笑,陈复礼认为自己只要树身立得正,不怕树尾摇风动。身正影不歪的,搞艺术是正道。他曾在一张印好放大的照片上提笔写上:“此身甘与世愿违”之句。这也是引发他后来在照片上钤上印章的起源。1955年他定居香港,经营油粮。工作很忙,既摄影又经商,时间常安排不过来。每天早上10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摄影只能在业余了。由于业务日益有起色,生意日见兴隆,他说,以后就以商养副。即仍以经商为主,赚点钱帮他搞副业摄影。现在更好了。他有5子1女,除两个儿子在美国读书外,在香港的3子1女分别掌管总公司、分公司,并担任务公司的经理、董事等职。现在他年岁也高了,很多事都让子女去干,自己清闲多丁,可到各地跑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使我想起他有一颗印章——他称其为“闲章”——“徘徊于雅俗之间”。“雅”,当然是指他所追求的摄影艺术;“俗”,我猜想,则是他经商的含蓄所指了。听说在他的闲章里,还有一个叫“愧名复礼”:另一个叫“名号而已”。这是因为“四人帮”横行时到处批判“克已复礼”。不少人见到他“复礼”的名字很皱眉头,甚至感到不可亲近。因而,他刻这么两颗印章,以表示自己的名字是与“克己复礼”根本不同的两码事。也让那皱眉头的人知道他的“复礼”名字是什么。这两枚“闲章”刻得真有意思。

              他的作品可分为两个阶段看,从早期到1959年可算一阶段。代表作品有:《坚毅》,1959年摄于越南;《艰步》,1957年摄于越南;《流浪者》,1955年摄于香港。这都是作者观察社会现实生活有力透纸背之功力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反映出来的脸部道道深刻皱纹和表情,使观众深深感受到只有在雪莱的《西风颂》和拜伦的《哀希腊》中才可能得到这般强烈的诗的激情.但无论是《坚毅》中所表现的越南老人的乐观顽强奋斗精神,或《流浪者》中那条徬徨徘徊于冰糖石路上无家可归的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之犬,尽管从形象摄影上反映出的对象可看出感情真实和丰富,但从摄影的手法上看,它还是西方的写实手法的表现,作品中丝毫没有一点中国画意的成分。他的画意摄影是从1959年到中国大陆拍摄锦绣河山之后才出现的。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每幅作品都如此。他的代表作是1967年摄的,虽然它还蕴含着给人象《坚毅》那种激情和写实手法,但毕竟已不是主流了。

              他是如何去开拓创新画意摄影这条新径的呢?1959年他回到阔别近30年的祖国。他一踏上家乡潮州的路,回忆起19岁那年,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漂泊南洋。看着哺育他长大的土地和韩江水,潮州风光依然那么旖旎迷人。这里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的家,真正的家,异国他乡都是客地。这里有哺他长大的根,有根就有源啊!他见到笑脸相迎的家乡人,怎不高兴呢?他把喜悦寄托在摄影上。把家乡母亲最美好的景象摄下来,永远留在身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带着它。为多拍照片,他暂时告别乡亲,趁落日黄昏驱车到韩江边。他回忆学生时代在韩山读书时走的这条路,从家里早上出来,肩背着书包,要走几十里路啊!跑过山岭时半山腰有一山神庙,他们常在此歇脚乘凉,有时也是避雨的好去处。他把车停放在小山岭的山道旁,急呼呼去找童年时留恋的庙宇。可不知怎么,东找西找总找不到它。他不气馁,正找着,恰好遇着上山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他向老者说明来意后,老者用手一指那右侧的小山坡上,那不也正有几处残墙断壁么!这就是常在脑海里的童年时韩山畔的山神庙旧迹。他看了情不自禁地拍了几张,还喃喃自语地说,值得拍,值得拍,几十年才来一次啊I掉过机头,只见韩江水滔滔,帆点点。他急忙驱车到潮州著名的凤凰塔下,站在江岸边,只见美丽的韩江水面上落日正在西沉,霞光万道,远处归帆迟。瞬息间几只风帆顺归流驶近太阳。这时出现了最理想的镜头:太阳、彩霞、帆船、流水、沙滩,远处岸边袅袅烟岚,都相互交织聚合在一起。云彩、大地、森林、芳草、江水都染上了美丽的色彩。眨眼间,日西沉了……他在家乡潮州先后拍了不知多少张照片,从潮阳诲门莲花峰,文天祥望帝处到汕头妈屿岛海边游泳场,但最使他留恋的是他在潮州城拍的《凤凰台远眺》这—张。他每次开摄影展览都要带上它和观众见面。在这张作品上,可见到他深情地钤上的印章:“广东潮安陈复礼”。陈复礼青年时离家几十年,跑遍全世界不知多少国家,但还是认自己的根,“广东潮安陈复礼”。这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家乡和祖国的怀抱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到过许多国家,拍过不少片子,不是外国风景人物不好,实在我对祖国存乎一心,对异国较少感情。”他又说:“1959年以后,每年几次回国,先后足迹遍及天南地北,泰山、庐山、长白山、峨眉山、武夷山,三上桂林,四上黄山,跋涉新疆、西藏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目睹祖国锦绣壮丽河山,才开始改变过去过分追求写实的外形美,转而追求具有民族和地方形式与个人特点的内容与形式统——美的摄影作品的艺术。”他说:“实际上,我的艺术道路的新追求来源于对祖国的国画艺术的影响。也就是说思想变化,引起艺术风格的变化。”

              陈复礼后期的摄影作品散发着浓厚的中国民族风格。如诗似画,不少作品有自己的题款、铃印,甚至大胆尝试“画影合壁’,这一创新表现出中华民族摄影艺术的风格。在中国的书画上才有钤印、题款、诗,词的艺术,即诗书、画、印艺术。陈复礼所摄的作品却也表现出诗、画、影、印的合壁来。有人说历来文人相轻,美术与摄影更甚,有人甚至认为摄影不能入美术之门。而陈复礼却认为这都是偏见,画、影本来是兄弟或姊妹,应携手共同前进。他拍摄的郁郁葱葱的翠林的作品,但缺少一对飞鸟,他别出心裁请李可染为他添上一对飞翔之鸟,使作品更加韵美。他拍了一张塞北的大沙漠,沙浪起伏,茫茫无边。他觉得缺少骆驼的铃声,便请吴作人添上在沙漠上行走的骆驼,取名《驼行》,使人看了叫绝!后来他与张仃合作《鹤乡》,与黄胄合作《残荷》,与何海霞合作《飘零江汉上》,与黄永玉合作《松鹤),与程十发合作《江边初见月》,与黎雄才合作《烟寺晚钟》,与华君武合作《探险》,与范曾合作《达摩观云图》。刘海粟在他作品《苍涛》上题诗:“古松孥攫如苍龙,涛声战荷天都峰,上鸿宵汉下晶宫,海啸翻腾万壑风。”因此,他的作品都具有西方摄影所没有的中国民族特色.有人赞美其作品是:“超凡脱俗的真、善、美,诗画影合壁。”他随一些画意摄影代表作品的拍摄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摄影技巧。他喜欢在早晨拍照,尤其喜欢早晨的雾气.上下午如遇江边山村的一缕袅袅生烟,他都要停下来观察是否有好镜头。他说农村虽杂乱,但烟雾可扬美避丑。因晨曦云雾可创造出中国画的泼墨诗情画意,是拍摄者去探索诗、画、影作品的兔宝贵时间和难逢机会。他绝不轻易放过它。如他的代表作《朝晖颂》就是利用早晨的云霞、迷漫的山雾及东升旭日的光芒,衬托出山、松、石的缩影瞬间景象,摄出一幅气势雄伟、壮丽万千而浩瀚的祖国美丽河山来的。又如表现井冈山盘道的《高路入云端》,他如果在平常天气拍摄这一景象,即使有很好的意境也很难达到他所拍的作品水平。他利用云雾飘缈的时候拍,使景物若隐若现,正好表现了作品主题。另外象《幽谷劲松》《苍涛》等作品也是巧妙地利用茫茫烟云、雾雨和阳光等自然的特有一瞬间的自然现象来经营画面,渲染气氛,使作品格调新颖,诗情画意浓厚。这样显得作品富有生动气韵,好象中国画的水墨淋漓般逼真。

              在理论上陈复礼认为摄影的难度在于抓住景物存在瞬间的景象,这与绘画的中国画不同。中国画家可以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对认识景物加以艺术上的提炼,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画出自己的作品来。而摄影家却不能对景物加以艺术加工提炼,寄之以思想感情去拍摄自然现象的图像。景物可以取舍,却无法加工提炼。也即是对景物的拍摄的一些自然现象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在处理空白结构布局,色彩应用选择等,中国山水画同画意摄影有相通之处。陈复礼认为中国传统画用墨汁的线条浓淡来表现所写景象表面的质感,这与在摄影上用光线的单色来表现所摄物体的质感是很相似的。从理论上,陈复礼进—步探讨说:“任何一件艺术品的形和神,都可以说是相对的,如果把形搞得太逼具,太象,那它艺术上的神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如果想以艺术的神夸张地表现它,那只有把艺术品加以高度提炼才可达到。从这一点来说,摄影的色调与中国画讲究以简练笔墨勾画景物的形象是非常相同的。”陈复礼又说:“在摄影风景画的空白运用上,如果能掌握中国画运用空白的特点,会收到加强深度及渲染画面的意境作用,使欣赏者产生联想的效果。”

              从陈复礼的作品,我们可欣赏到苏州的园林、西湖的朝霞、漓江的烟雨,羊城的花海、韩江的渔舟、黄山的云雾、九华山的松涛,武夷山的翠峰。尤其是江南水乡的春晓景色,田野青岫,杨柳吐翠,桃花喷艳,翠竹婀娜,青山如黛,湖光山色,小舟浮泊,渔人撒网,白帆点点,小镇细雨,石路漉漉,伞影艨胧,茶馆欢声,笑语朗朗,村女濯衣,池鸭嬉水……好一派江浙水乡绮丽景色。他的作品似影非影,似画非画,清雅脱俗,情趣隽永,气韵生动,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诗、书、画、印、影的合壁,倾倒了不少观众。有人说我们可以用文徵明或郑板桥、吴昌硕的国画传统来探讨陈复礼的作品中的国画传统的继承,也可以用李白、拜伦、普希金作品中的想象力来评价他的摄影想象力,甚至也可以用抽象派大师赵无极的成就来比较陈复礼摄影中民族精神和风格的创新成就。这有何不可呢?
            
              香港有一位诗人叫叶玉超,曾在1987年3月10日起以整整4个月的时间,每日在香港《信报》以诗配影讴歌陈复札的作品,轰动香港。不少人观看陈复礼的作品展览后,都给予极高的评价。麦华三写下:“镜中皆化身”,曹禺赠书:“大开眼界”,黄胄高呼“好也”,刘海粟评它:“复礼摄影,六法留真,千变万化,不断创新。”

              陈复礼的手为什么能迸发出诗情画意的灵感,优美散文般自由驰骋的感情和想象力,自如舒展那摄影家内心艺术思潮起伏的波澜?主要是因为他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生活的激情和艺术的才华,以及其自身的刻苦努力和钻研学习的精神。
            
              陈复礼为独创自己的摄影风格,艰苦探索,奔波世界各地近40个春秋,真是可歌可敬。
              陈复礼说:“一幅作品,如果没有感情的内涵,就不是好作品。”又说:“作品《搏斗》所表现的感情是长期的积累。但用什么恰当的景象来表达,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不是碰上海边渔民这一幕,也许碰见别的什么,如两条狗,两只鸟,也能表现内心蕴积的情感。我是赞成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我三上桂林,四上黄山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陈复礼为了找到可遇不可求的景象,必须主动多次去寻找。他为摄好一张作品付出的代价有时是很惊人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陈复礼一次去黄山,管理黄山的干部以为这位蜚声国际的大摄影家,一定是有一帮人马,有人挑摄影设备,有人挑胶片,有人挑日常生活用品。可见面一看,却只是个古稀之年的老人。陈复礼全副武装,上身穿件有十几个口袋的特制马夹,每个口袋装满照像用的工具,连有8个口袋的裤袋也装了闪光灯。他在泉州拍摄时,路遇大雨。这位年已73岁的老人站在一墙角取景,不料雨水却从屋檐直泻到他全身,但他仍然屹立不动,在雨中取景。在泰山脚下,他独自攀上30米高的木架拍照,手臂被划破了,鲜血直流,但仍不停工作。在黑龙江扎龙保护区沼泽地里为了拍一张理想的丹顶鹤作品,连趴带跪抢镜头,而被野蚊咬得满身是疱。1979年秋,在西藏海拔3500米的常雄县,因他第一天刚到,不适应高原气候,呼吸困难,用氧气抢救。第二天一早,听说附近有一个集市交易会,便高兴得急忙爬起米要去赶集。在集市上他看中了一个理想的镜头。他紧紧盯住一位很有特征的藏族妇人,避开人流,尾随着她,趁着这位妇人回眸一笑,瞬然按下快门。这张取名为《回顾》的作品:妇人头戴毡帽、身着红袍,那饱经世间沧桑的脸上,两只眼睛却显出令人传神,看样子好象在告别过去,幢憬展望美好幸福新的未来,给人一种充满美好、乐观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在吉林长白山二道白河林区拍摄那幅名作《破晓》时,他凌晨3时起床,4时出发,绕过小河,爬上一个地势较高的山头,立起三脚架。当他发现好镜头时,即按120相机快门连拍两张,想拍第三张时,照相机却坏了。糟了,他立即换上135照相机也只拍了两张,照相机也按不动了。原来这是在摄氏零下30度下工作呢。相机失灵了。而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却半夜起身在天寒地冻的山地里顽强搏斗着。1977年冬天,海拔3000米高的峨眉山已是冰天雪地。60多岁的陈复礼坚持要登山,他身背三架不同焦距镜头的相机上山,当爬至海拔2000多米时,气温已是零下十几度了。半山中,夜间住宿在一间四面都透风的小木屋里。他身上虽盖了三条棉被,再加一件羊皮大衣,但仍冻得没法入睡,只好起来喝酒御寒。但第二天,天还未亮便起身去抢美好的镜头。他还曾全身“披甲”在温度高达摄氏46度的戈壁滩上奔走,为摄取火焰山下车队的景象,他竟然一口气跑了500多米。

              自1959年后,陈复礼不一味追求金牌、银牌而投国际摄影沙龙所好,坚持开拓创新自己的摄影风格。他的搏斗精神是非常动人的,是十分令人敬仰的。“莫道故国寥落甚,归来丰硕满山源。”他说,“我的不少在国际上获奖作品是在国内拍的。”但他不满足这些成就,他说:“论年龄,已日趋衰老,每自感力不从心,但在艺术上,我觉得很年轻,仍有旺盛的创作精力,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但是从他的社会职务和出版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这位非常谦虚的摄影大师的光辉业绩。

              他的代表作有《坚毅》《流浪者》《漓江》《大地微微暖气吹》《九寨飞瀑》《血汗》《搏斗》《苍涛》《荷花》《峨眉雪径》《朝晖颂》《竹海》《曲溪秋色》《西湖春晓》《秋林夕照》《归途》《玉女峰》《黄山》《国色天香》《渔家乐》《船夫》《求索》等,以及《陈复礼摄影集》《画影合壁》《陈复礼江苏履踪》《中国风景线》等专集,还发表了《中国画意和风景摄影》《再论中国画意和风景摄影》等论文。1959年首次在香港举办陈复礼影展,1979年第二次在香港举办陈复礼影展,1983年举办陈复礼江苏行踪影展,1984年在香港举办陈复礼近作展,1979年在北京美术馆举办陈复礼摄影展。此外,他于1961年创立越南学会任副会长,1958年与影友创立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任终身名誉会长,1959年兼任香港摄影学会副会长;1960年创立香港影艺出版公司,出版《摄影艺术》月刊,任主编及督印人,1964年改为《摄影画报》月刊,兼任香港旅游出版社社长和香港泰华贸易公司总经理;1961年曾获香港摄影学会高级会士衔和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衔。历任港澳攒影协会会长,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文联四届委员等职。

              当我谈到他取得这么多成就时,他却微笑地说:“我深感个人渺小,见识有限,希望将来,将这微小技能竭尽个人应有的艺术良知,以报效钟爱我的观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