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西域佛韵 新疆疏勒】

吉美藏的新疆文物大多是伯希和带领法国西域探险队,于1906年和1907年间在新疆发掘并收集的。这批文物在博物馆中被称作“伯希和特藏”,以纪念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语言学、历史学和考古学家。和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其它绿洲国家一样,8世纪以前的古代疏勒也是一个佛国。可惜当年的佛教遗迹今日所剩无几。上个世纪初,外国探险家们在新疆图木舒克村附近发现了几处大型的佛教寺院遗址,并发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文物。最先考察了遗址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以后,德国人占了先机,在伯希和到达前的数个月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即便如此,伯希和还是捡了个大漏,找到了传奇性的“托古孜沙来”(九间房的意思),这足以让以严谨和傲慢著称的德国人蒙羞。在同事的回忆中,如此重要的发现居然是伯希和很随意地用马鞭刨出来的。实际上,偶然和运气背后,更多的是一位天才考古学家的学识和敏锐。
“九间房”出土了不少佛教雕塑,其中的精品现在都能在展厅里看到。题图所展示的这件供养人头像十分典型,她应有真人大小,以粘土模制,表现为高浮雕的形式。从风格上看,犍陀罗之外,感觉有了些“笈多”的味道,大概是七世纪以前的作品。因为寺院很可能是被焚毁的,雕塑过火之后显得发硬易碎,能保存到今天实属不易。另外,陈列中那著名的三连幅本生因缘故事高浮雕群塑,也令人叹绝。和壁画相比,新疆古代佛教雕塑现存的数量更少。而在图木舒克,伯希和挖到的是泥塑,德国人拿走更多的是木雕,几乎全部是杰作。如果把这些遗物和龟兹、焉耆的进行比较,个人的印象,疏勒的佛雕好象更加个性化,而且对于不断东渐的希腊化印度佛教艺术的吸收也显得更加纯粹。

遗址出土的建筑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