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丁彰炫:山林疗法与道家养生论

 园林空间 2012-09-11

丁彰炫:山林疗法与道家养生论[1]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1-10-25 13:30  

1。 序论

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寻求‘无病长寿’之路。近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生命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人类的寿命逐渐在延长。但细究这种现象的实质,我们便可发现,人类寿命虽得到了延长,却并非是无病长寿,多半为有病长寿。现代医疗技术与过去相比虽然有了高度发展,但在根治疾病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治疗疾病方面, 目前仍无法根除发病的因素,多半停留在一时缓解或改善症状,以延续生存期限为治疗目标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将要承受诸多的副作用,且要担负相当的医疗费用。因而对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已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另外,现代社会都市化生活的趋势,虽带给人类很多方便之处,但同时也加剧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生活中的激烈竞争关系,使人们的精神及情緖发生剧烈变化,进而出现了许多心理方面的疾病谱。因此,人体的健康不仅仅局限在躯体的健康,精神健康也日益得到重视。

对消除现代都市化生活方式造成的各种负面作用,很多人提出要‘回归自然’,这种观点深受现代人的支持,说明人类从脱离自然的现代生活中渴望重新回归自然。

最近,德国、日本、韩国等兴起一股山林疗法(森林浴)新潮,即反映了人类渴望融汇于自然的现象。山林疗法,即指身临山林中,利用自然景观及山林中的某些因素来治疗疾病的方式。

山林疗法虽是从西方开起运用于治疗领域,但笔者认为:早在韩国及中国等东北亚洲一带,盛行一时的仙道、道敎、道家等很早便在养生修练法中运用了山林疗法。

本文将对近来广受大众青睐的山林疗法,从道家养生方面加以考证,进一步证实传统养生思想的优越性,以期对现代预防医学体系中发掘与运用传统养生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2。 山林疗法的基本槪念

山林疗法的概念又可称为:森林浴、山林浴、森林therapy、森林療法等。韩国学者池敬培(Kyung-Bae Ji)指出‘山林治愈’可定义为“在自然环境中,充分利用森林所具备的各种物理性环境要素,对人体施行休整及修复活动,其中包含提供咨询的医疗活动等,以恢复、维持、增进健康为目的的活动”。[2]

本文作者总结相关研究报告,从韩医学角度将山林疗法做了如下定义:

“韩医学之山林疗法是指根据韩医学基本理论中的气、阴阳五行等概念,借助山林所具备的各种物理性环境因素,并结合医学理论与文化因素,使生活与自然融于一体,以此充实人体精气, 调和身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活动”。

山林所具备的物理性因素包含着植物杀菌性物质---- 芬多精(phytoncide)、声音(风声、溪流与瀑布声、鸟声、树叶的悉悉索索声等)、阳光、含有丰富的氧气之清凉空气、负离子、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调等。

山林疗法的形式可包括赤脚散步、冥想、坐禅、拥抱树木、风浴、温泉療法等, 利用大自然中的各种因素来激发人体, 从而使人体的自愈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医学方法及音乐疗法便可增强山林疗法的效果。医学方法包括药物、药膳、针灸、气功等;文化因素系指音乐疗法、美术疗法、读书疗法等。总之,山林疗法是指使现代人脱离喧闹的城市,走进山林,避开都市里的各种有害因子,接触山林间有益的因素,使心灵平和,躯体恢复平衡,防病于未然,对已病进行治疗,从而增进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已在森林地带开展了山林气候療法(Kimatherapie)、山林地形療法(Terrainkur)及自然健康调养法(Naturheikunde)等;到了二十世纪,从植物中提炼出抗生素(Panicilin),使人们认识到不仅是山林本身,就连构成山林环境的每个因素,对治疗人类的疾病均有着许多效果。[3]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列宁格拉大学的B。P。 Tokin教授提出了植物杀菌性物质(phytoncide); 于1980年日本著名的生物气候学者神山惠三与Tokin教授一起发行了关于植物释放phytoncide的「植物の不思议な力-フィトンチッド(phytoncide)」著述,从此在日本phytoncide一词引起新潮,由此,当时担任日本林野厅长官的秋山智英提倡大众进行‘森林浴’,此后在日本、韩国与台湾等地参与森林浴的人群急剧增加。[4] 以此为动机,在日本与韩国等一些地区开始关注山林对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着手组织系统而科学地研究山林疗法。

最近,观测人体生理功能现象的技术得到飞跃发展,为山林疗法的观察研究奠定了基础,涌现出一批专业研究人员。山林所产生的消除精神紧张及降压作用、缓解抑郁情绪等,对人体生理反应所起的调整效果已有了一些研究。利用测试脑波、stress荷尔蒙、血压、脉搏等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免疫功能检查及各种认知能力检测等,已科学地证实了山林疗法可减少stress荷尔蒙可的松的数值,并能增强冥想时出现的?脑波, 可稳定植物神经功能,降低血压等。

日本与德国很早开始关注山林疗法的效果,开展了许多相关的活动。德国早在19世纪中期,推广以山林及温泉为主的自然疗法,目前已将山林疗法纳入了医疗保险体制中。日本为科学地证实森林浴对人体生理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自2004年起,设立国家研究课题,建立了42所森林疗法基地。[5] 韩国在国有林中,现已建立了3处‘治愈之林’,[6] 目前正积极致力于开发针对不同病种特点,实施相应山林疗法的研究课题,包括结合冥想、水疗(SPA)、食料等,此自然疗法将由国家加以认证,这一制度的实施已纳入规划中。[7]

 

3。 山林疗法与道家养生论

道家養生論指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养生理论,所谓道家即泛指老莊以来的黃老學派和東漢中葉形成的道敎及其后派生出来的各家学派。因此道家养生论包含了道敎养生论。

道家养生论的核心包括‘道法自然’,‘气一元论’,‘形神相依(形神合一)’,‘天人合一’,‘我命在我’,[8] ‘重人贵生’[9],‘性命双修’等观点,其主要内容为‘守一’、‘存思’、‘导引’、‘吐纳’、‘胎息’、‘服食’、‘外丹’、‘内丹’、‘房中’、‘起居’等。[10]

以下选取道家养生论的核心观点中与山林疗法具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加以分析。

1) 山林疗法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山林疗法的首备条件便是脱离都市,走进山野。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摆脱社会活动带给人类的种种疲劳及精神压力,但究其本质,这是属于回归自然的人类欲望作用的结构。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就像故乡及母亲的怀抱一样。 人类出自大自然,只有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时才会感到无比的温馨和安稳。也就是说,人体无意识地意识到自身与大自然不可分割。自古以来,人们为了休憩、療养或仙道修练时,常常会入山而行,正是反映了人类的这种本能。

道家养生论强调了自然与人类合而为一,此即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人相通’、‘神人合一’。很早庄子即指出:“天地与我幷生, 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表明宇宙自然与我原本属一体;元代陈致虚论述“人身一小天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11],提出人体是 小宇宙的观点。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应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即为‘道本源论’及‘气一元论’观点。

‘道本源论’系指一切万物从‘道’而生,‘道’即为万物之根源。老子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庄子则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庶物失之者死, 得之者生。”(?庄子·渔父?), ?管子?中指出:“道也者, 万物之要也”(?管子·君臣上?)。这些观点中的‘道’均是指作用于一切万物的共同的法则。人类做为存在于天地中的一物,理应法于大自然的共同规则, 生其中,存其内。对此观点,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经 25章?),即天、地、人都要遵从‘道’。

‘气一元论’系指万物皆由‘气’所成。‘气’源于‘道’,是构成万物的实质性基础。?老子?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在此并没有直接指出‘气’为万物之根源,但从“冲气”之意推知“二”即指阴气与阳气。?淮南子?对老子的观点解释为“道始于一, 一而不生, 故分而为阴阳, 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淮南子·天文训?), 此文中明确指出“二”系指阴气与阳气。以此为依据考证“一”的内涵,便是指阴阳未分状态之气, 即元气。此之元气即是‘易’中的太极。由此可知,老子亦将气视为万物之根源[12]。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具体提出“人之生, 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等观点[13]。 这种‘气一元论’在中国古代属比较普遍的思想,在?管子?[14], ?易传?[15], ?荀子?[16]等均有论述。

总之,老子的‘道生万物’即为‘道生元气-元气生万物’观点的总结。河上公曰:“天道与人道同, 天人相通, 精气相贯”(?老子章句·鉴远?), 即说明人类与天地自然之间共同存在‘道’这一规律,并共同由‘气’形成了气实体。因此人类与大自然本为一体。

道家养生术便是本着大自然与人类‘合而为一’之观点, 将养生的最终目标视作回复到‘天人合一’的最初状态。庄子主张“弃事则形不劳, 遗生则精不亏, 夫形全精復, 与天为一”(?庄子·达生?)的观点,阐明了养生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本来的‘天人合一’之境地。从庄子的思想来看,山林疗法即是“弃事则形不劳, 遗生则精不亏”的具体行为表现,摆脱喧闹的都市,放弃忙碌的日常活动,避开激烈的生存竞争,暂时沉浸在逍遥自在的山野大自然中, 就是为了达到“夫形全精復, 与天为一”的目的,以调整精神及肉体失衡状态,使身心从新恢复到原来的健康平衡状态。

2) 山林疗法与道家的“呼吸精气”

山林疗法是使人体通过接触林间的芳香、观赏五彩缤纷的色调、倾听大自然的声息等,以汲取各种自然因素所散发的‘气’。尤其是树木散发出来的芬多精(phytoncide)受到特别的关注。这是由苏俄列宁格勒大学教授B。P。Toknnh博士于1930年提出研究报告,python意为植物,cide意为消灭。B。P。Toknnh博士发现当高等植物受伤时, 会发出"芬多精", 以杀死其周围环境的其它生物[17]。 所有的树木均可释放芬多精, 其中属针叶林的松、杉、柏、桧类释放量尤多。这一现象与道家提倡的气一元论,即万物均由气形成之观点相符。

另外,据报导芬多精具有抗菌效果, 能净化空气、降低污染, 使呼吸顺畅, 精神旺盛, 达到清醒效果[18]。 这又与道家主张的元气、精气、正气等概念十分相近。当漫步于山林间或触摸树木时,人体便通过呼吸道及皮肤可吸入芬多精。这与道家主张的“呼吸精气”、“吐故纳新”[19]等养生法实为一脉相通。

总之,山林疗法十分重视树木散发的芬多精等各种对人体有益的“气”之影响,认为这些气可以为增进人体健康发挥作用。这实际与道家常用的“气疗”概念非常相近。气疗的基本概念是以万物皆由气而成之“气一元论”为前提,是从外界吸入淸气,将内部的浊气排外的一种疗法。山林疗法即可谓是人与大自然、人体与树木之间交换气的一种治疗方式。

河上公曾阐述:“治身者, 呼吸精气”(?老子章句·能为 ?), 此“呼吸精气”即是道家养生术中人与大自然交换气的一个典型方法。这里所指的呼吸不仅仅是经鼻腔而进行的肺呼吸,其中还包括利用毛孔、足跟、脐眼等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调节气息出入的方式。因此道家的导引、吐纳、胎息、内丹修炼等亦与大自然交换气息有着密切关系, 均以“呼吸精气”为基础。

道家养生术中尚有自然换气法及平衡功等,这些也属于适合在山林中进行的呼吸精气法, 故在山林疗法中积极运用上述方法实为必要。

3) 山林疗法与道家“形神合一”

芬多精及负离子等可激发人体的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脑神经,能消除人体承受的精神紧张状态,改善身心生理功能,这便是山林疗法的主要作用机制。一般来讲,持续的精神紧张常常容易造成气郁、气滞现象, 进一步会发展成为躯体及精神上的某些病变。因此如果与大自然交换气息,便能使机体的气机恢复正常,进而调节人体身心,去除身心病变。而且接触大自然,这本身就已足以能使人摆脱疲惫不堪的日常生活,寻找到心灵的安息, 在林中身体活动又较活跃,还可以促进生理代谢活动。

据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山林疗法具有降压、增加骨质密度、促进NK细胞活性、减少stress荷尔蒙、增强大脑?脑波、改善抑郁症、增强认知能力等效果,能调节身心兩方面症状。山林疗法的主要作用因子----芬多精也具有相似的效果。

山林疗法的这一作用机制与道家主张的“形-氣-神”或“精-氣-神”之三元構造密不可分。

淮南子·原道训?云“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指出形、气、神三要素,不可不谨慎守护。句中"形"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的基础,即脏腑、器官、组织等;“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即指血气、精气、元气等充满于人体而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神”指调节和支配人体生命活动的精神功能[20]。 神支配气血运行以滋养藏腑、筋骨、肌肉等形体,并主管形体的功能活动,预防疾病或促进疾病治愈。另一方面形则可以生成和贮藏气血,为神提供营养且使其维持正常活动。 故形的变化靠气的作用影响精神,反之,精神的变化依靠气的作用又可影响形体。总之,无论形体还是精神,其病变及一切变化,都是依靠气的作用表现于外[21]。

继道家的“形-气-神”论之后,出现的便是“精-气-神”论,对其论述,?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云:“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气,一为神,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三者共为一道。”,认为精气神分别根源于天地人的气而都遵从同一个道理。 这种精气神论,虽认为是汉末形成的,但它渊源于古代的天地人三才思想,尤其是由形气神论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是以精代替形而已。?太平经?曰:“精者受之于地”,?淮南子·精神训?曰:“形体者所禀于地也。”,认为形和精都渊源于地,还有?庄子·知北游?曰: “形本生于精”,认识精是形的根本。 即精气神论采用更为根本的精来代替形,由此能推测出精气神论就是形气神论的延伸。因此精气神论跟形气神论观点一致,都以气为中心而精和神相互影响[22]。 这些论述反映了人体虽然分为精神与形体,但究其本质,均由气生成之观点。此即为道家的“气一元论”之形神合一观。

由此可知,形体与精神本为一体,互不可分,不断相互影响与作用。对此从道家的许多文献论述中可找到共同的依据, 如:“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 “劳君之神与形”(?庄子·徐无鬼?),“形神離别则死”(?养性延命录·敎诫?), “夫人之生也, 形与神为表里”(?钟吕传道集·炼形?)[23]等。

因为形体与精神合而为一,形体作用于精神,精神影响形体。这种观点体现在道家的养生术中, 道家养生对养形与养神相提并论。这种观点形成了道家养生修练中十分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性命双修”。

“性”指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的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24]。 道家养生术将性功与命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神兼养, 性功注重静坐、冥想等,以静功为主;命功注重导引、按摩、散步等,以动功为主。

山林疗法在兼顾治疗人体形神病变方面非常行之有效。尤其运用道家主张的性命双修法,更会使山林疗法的效果得到加强。
          

4。 山林疗法在养生学方面运用价値

近来,以韩国、中国、日本为中心,对‘未病’的研究日益深入。中国在2008年,由政府扶持,积极开展并深入推广了‘治未病’健康工程[25]。 ‘未病’是相对于‘已病’而言, 较早出现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论述“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亂, 治未亂。” 将人体健康状态分为‘未病’与‘已病’,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其后孙思邈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又将人体健康状态区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把?内经?中提出的‘未病’又细分为‘未病’与‘欲病’。

‘未病’指现代医学的无病健康状态;而‘欲病’则指并不健康,但又无明显疾病或身心上的不便之处,臨床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的状态,现代医学将这种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亚臨床状态。‘已病’是指发病状态。?内经?中的‘未病’在广义上指‘未病’与‘欲病’状态。因而‘治未病’包括未发病时积极预防及发病初期早期治疗。这与现代医学的豫防医学属同一概念。

治未病理论除了?内经?以外,在其它文献中也多有论述, 如:?尙书·說命?中“有备无患”;?易·旣济卦?曰:“君子思患而豫防之”;?道德经·64章?中记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子·牧民?中则论述“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淮南子·说山训?尚有“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等论述。

而治未病理论与道家的养生槪念完全相符。所谓养生者即摄生以保长寿之谓也[26]。 据字义上看, 所谓‘生’,主要是指人的生命活动; 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调摄、培养的意思。概而言之养生即保养生命[27]。养生的最终目的在于消除危害人体生命的各种因素, 以求长生不死或无病长寿[28]。 道家的养生术以无病长寿为养生之目的,为此而提出一系列具体的修炼原则及方法。为了实现无病长寿的养生目的,保存精气尤为重要。只有精气充实,方能抵御外邪入侵。对此河上公主张“自爱其身, 以保精气”(?老子章句·爱己?), “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 如树根不深则枯,蒂不坚则落。言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 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章句·第59?) 即道家养生术预防疾病的基本精神在于保全内部精气,增强对外邪入侵的抵御能力。

山林疗法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注重了人体的自然治愈能力,此疗法借助自然环境因素,极大地增强自身抵抗力以预防疾病, 同时对已病状态,亦可作为辅助疗法增强其治愈效果。当今,西医的一些手术疗法及药物疗法等,属人为的非自然疗法,主要侧重于消除病巢或病因, 使机体自愈能力处于被动状态,其局限性不仅使机体蒙受疾病的危害,同时还要承受治疗行为所造成的一些风险。在此方面,山林疗法则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各种有益治疗因子,促进机体的自我疗效,并增进了自愈能力,不会造成人为的治疗行为给机体带来的危险, 人体可以通过调动最大的潜力,积极适应自然环境,得到良性调节。本文认为山林疗法在治愈及预防疾病方面与道家养生思想极其相符。山林疗法可谓是适于现代生活的新型道家养生术。

5。 结论-山林疗法的前景

本文通过考察山林疗法的基本概念及具体方法, 认为道家思想及其养生术中很多内容体现在山林疗法中。如道家提倡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呼吸与大自然交感的养生术;重视身心并养的道家精神及追求无病长寿的养生目标等,均反映出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

因此,可以说山林疗法是道家养生术的一种现代方式的演变,积极利用于治疗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山林疗法的基本方法上,引入传统的道家养生修练法----自然换气法、平衡功等,而且以现代方法对传统的养生修炼法进行科学验证,这不仅能更加丰富自然疗法的内容, 同时也可以证实传统的道家养生术之优势。这无疑对传统的道家养生术实现现代化及科学化起到牵引作用。此外,通过山林疗法与道家养生术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道家山林治愈法,必将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丁彰炫 韩国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敎授

[1]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support of 'Forest Science & Technology Projects (Project No. S111011L040110)' provided by Korea Forest Service.

[2] 池敬培(Kyung-Bae Ji), 江原道山林治癒基地造成方案硏究. 江原發展硏究院. 2008. 摘要 p.2

[3] 金基源(Kim, Ki-Weon). 山林治癒? 時代. ?? 文化. 17卷 3號. 2008. p.16

[4] 金基源(Kim, Ki-Weon). 山林治癒? 時代. ?? 文化. 17卷 3號 2008. p.17

[5] http://www./news/articleView.html?idxno=518337

[6] http://www./news/articleView.html?idxno=518337

[7]http://media./economic/others/view.html?cateid=1041&newsid=20110323142125824&p=munhwa

[8] “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內篇?黃白?). 葛洪撰. 抱朴子. 臺灣中華書局. 中華民國66年.

[9] 劉仲宇等編. 道家養生術.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11. p2.

[10] 劉仲宇等編. 道家養生術.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11. pp.2-3

[11] 劉仲宇等編. 道家養生術.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11. p.8

[12] 丁彰炫. 韓醫學? 特徵? 老子哲學? 聯關性.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2卷4號. 2009. p.131

[13] 丁彰炫. 韓醫學? 特徵? 老子哲學? 聯關性.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2卷4號. 2009. pp.131-132

[14] “凡物之精, 此則爲生, 下生五穀, 上爲列星, 流於天地之間, 謂之鬼神, 藏於胸中, 謂之聖人.”(?管子?內業?;“凡人之生也,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 合此以爲人.”(?管子?內業?);“氣者身之充也”(?管子?心術下?);“有氣則生, 無氣則死, 生者以其氣.”(?管子·樞言?)

[15] “精氣爲物”(?繫辭上·四章?)

[16] “水火有氣而無生, 草木有生而無知, 禽獸有知而無義, 人有氣有生有知, 亦且有義, 故最爲天下貴也.”(?荀子?王制?)

[17] http://baike.baidu.com/view/355771.html?wtp=tt

森本兼襄 等著. (社)韓國山林治癒forum 譯. 山林治癒. 圖書出版檜林. 2009. p.405

[18] http://baike.baidu.com/view/355771.html?wtp=tt

[19] 此段说明出自?莊子?刻意? “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鳥申, 爲壽而已矣, 此導引之士, 養形之人.” 其意在于批判只养肉体之养生法。可见此文中‘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在当时是较重要的养生法之一.

[20] 丁彰炫. 中國古代哲學和?黃帝內經?的人體生命構成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4-1. 2001. p.18

[21] 丁彰炫. 中國古代哲學和?黃帝內經?的人體生命構成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4-1. 2001. p.18

[22] 丁彰炫. 中國古代哲學和?黃帝內經?的人體生命構成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4-1. 2001. p.19

[23] 沈志剛, 刘亚丕 編著. 行大道.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1995. p.383

[24] http://baike.baidu.com/view/190157.html?wtp=tt

沈志剛, 刘亚丕 編著. 行大道.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1995. 北京, pp.124-126 參考

[25] 李尚宰, 李松实, 金度勳. ‘未病’硏究? 傾向? 關? 考察.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3卷5號. 2010. p25

[26] 中文大辞典, 中华学術院印行.

[27] 王洪图总主编,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北京出版社, 1999. pp.1461

[28] 丁彰炫. ?道德经?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养生思想.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17卷4號. 2004. p.17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