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营养学之冬季养生

 阿居书馆 2012-09-12

阿居书馆欢迎你!

【中医营养学之冬季养生】

   冬季是从立冬日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中医认为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肾中阳气充盛,反映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肾中阳气旺盛呢?关键性的一点是,是要防止冬季严寒气候的侵袭。

  一、严防寒邪侵袭:
  寒为冬天的主气,中医认为,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寒性凝滞、收引,寒主痛。寒邪伤人常见一派寒象,如寒邪犯表则使卫阳被郁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侵犯肠胃则使脾阳受伤而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甚至四肢厥冷等症状。寒邪入侵血脉后,造成血流不畅,血液的供应发生障碍,故产生疼痛,即中医所说“寒主凝滞,不通则痛”。另外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人们常称之为“火力不足”,即中医之“阳气虚”。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这一原则应贯穿于精神、起居、运动、饮食、药物、等诸方面。
  二、精神调养
  严寒的冬季,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便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冬季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着眼于“藏”。《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其中心思想是:在冬季人们要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
  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波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经测定,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实践证实,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多练气功,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要使“神藏于内”,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少私寡欲。养德可以养气、养神。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神藏于内,还要能调摄不良情绪。人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甚至是悲欢、愤怒。此时要学会调摄情绪,宠辱不惊。如遇事节怒,宠辱不惊。此外,亦可采取疏泄法:就是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冬季精神调养除要做到“神藏”外,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
  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
  现代医学气象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生理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由于严寒的气候作用于人体所致。其发生机制为:寒冷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和降低状态,体内调节物质代谢的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含量减少,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代谢减慢,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亦受到明显的抑制,使得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不足,植物性神经功能发生素乱,因而出现了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症候。怎样预防上证的出现?
  措施之一是,延长光照时间,抑制此激素分泌,因它能影响人的情绪变化。  
  第二种办法是加强体育锻炼,因为通过体育锻炼能调整肌体的植物神经功能,使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得以抑制,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激怒、焦虑、抑郁等状态。                                                        
  三是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B1、B2的豆类、乳类、花生、动物内脏等,原因是若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缺乏,可影响大脑的功能和情绪。当然,不同体质的人精神调养的具体方法也不同,这里主要谈的是养神的基本原则。
  三.运动保健

  冬季坚持体运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正如俗话所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能使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冬季要适应冷,提高抗寒力。那么首就要接触寒冷,而体育运动是接触寒冷的最好方式。事实证明,冬季到户外参加体育运动,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缩,能够促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同时,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灵敏、准确地调节体温。这样,人的抗寒能力就可明显增强。据测定,参加冬季锻炼与不参加冬季锻炼的人的抗寒能力,有时相差10倍以上。
  适合于冬季的运动项目很多,如慢跑、快走、太极拳、气功、冬泳以及许多室内体育项目等。
    冬季参加体育运动,尽管好处很多,但也要注意以下问题。其一是冬季锻炼不宜过早,因为冬季早上,由于冷高压的影响,经常会出现逆温现象,即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地暂时停止上下对流活动,使各种废气不能向大气层扩散,而致室外空气相当污浊,能见度大大降低。有逆温现象的早晨,最好不要到户外锻炼,活动可在室内进行。等太阳出来半小时后,地面空气中氧气才逐渐增加。因此,冬季锻炼不宜过早。正如古人所说:“早卧早起,必待日光”。其二是: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同时要注意预防感冒和冻伤。
  四、饮食调养

  严冬季节,寒气逼人,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更多的热能来维持。中医学认为,冬季应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候,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因冬季气候特点的影响而有所收敛,并将一定能量贮存于体内,以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冬季热能的更多支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营养学研究证实,在低温条件下,人体热能消耗有明显增加,主要是由基础代谢增高、出现寒战及其他不随意运动、防寒服装负担及其限制活动所引起的能代谢率上升所致。
  鉴于以上几点,冬季饮食调养,应遵循中医“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膳食的营养特点应该是: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而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品。也就是说,蛋白质供应量限制在常温下的需要量水平,热量增加部分,应以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应量来保证。无机盐类供应量,应保持常温下需要量略高一些。维生素的供应;应特别注意增加维生素C的需要量。摄入足够的动物性食品和大豆,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适当增加油脂,其中植物油最好达到一半以上,保证蔬菜、水果和奶类供给充足。若能达到上述要求,则可抵抗冬季的寒冷;保证身体的健康。所以冬季应根据上述原则安排饮食。

阿居书馆欢迎你!

点击进入阿居书馆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