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师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轨迹 _[转载]
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很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下面四个阶段:
1.模仿教学阶段
模仿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活动的最初萌芽阶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起点。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来说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和独立教学工作的能力,所以习惯或被迫模仿自己所敬佩的名师或周围同事的教学设计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往往是从搬用或套用他人成功教学模式、教学经验开始。
模仿性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师教学活动往往带有一些他人教学风格的影子。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显著的特点是模仿性成分较多,而没有或缺乏有个性的独立性成分。这些教师对教学的规律还处于了解和初步认识阶段。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比较明显的外露表现就是教师在准备教学工作中,对教学参考资料及对集体备课活动的依赖性,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处理方法和教学方法选择的单一性,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力多集中在自己如何正确、清楚地呈现教材内容上,难得有精力关注和关心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从学生说,在教师这种模仿性教学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基本是处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状态。从心理上看,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处于一种随从或随众状态。在这一阶段,由于教师精力多集中于教材处理、教学掌握的探索之中,他们对教学艺术的要求与探索,还仅仅处于萌芽和自发状态,或者说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层面,需要外界的刺激,以诱发教师步入个性化工作的过程。
新教师在教学的模仿工作阶段停滞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他对模仿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积极的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地停留在这一水平上。模仿性教学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在反复过程中伴随着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周围的评价活动以及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随着教师独立思考、独立处理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增强,会使得教师课堂教学的自立因素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对教学独立性的积极追求和努力实践,促使其课堂教学水平开始向高一个层次“跃迁”。
2.独立教学阶段
伴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师教学自立意识与自立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由模仿教学进入到独立性工作阶段。独立性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它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
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逐步摆脱他人教学模式对自己独立的影响和束缚,自己对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教学的独立性体现在能够独立地设计教学活动,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任务,能够成功地把他人的教学经验吸收转化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行动策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独立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和处理方法,能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开始呈现出比较鲜明的节奏感。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组织的灵活性与技巧性,教学的情感意识、教学思维的敏捷性逐步增强外显。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生意识明显增强,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实施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关注和关心学生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努力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注意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独立工作阶段,教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开始比较明显外露和自由地发挥,教师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寻找个性特征与教学艺术的结合点。这一阶段是教师课堂教学外化实践的过程。通过积极的思考、领悟、体验,能够将他人的优秀经验有机地吸收,并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征之中。
3.创造性教学阶段
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比较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使得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增强,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教师已经具备较强的能力,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展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教学艺术进入个性化的阶段。个性化所反映的是自己的教学艺术与他人的不同,也意味若对自己以往模仿对象超越的努力。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性教学是教师赶超和不断突破他人的过程。教师这一阶段创造性教学的实践过程,使自己的教育艺术创造进人了个性化的阶段,自身教学艺术开始呈现出与他人的不同。教师在不断地突破他人,也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周围同事或以往经验的超越。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师教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常见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对一般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独具特色灵活运用,自觉探索和研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追求最佳的教与学效果;教学的导人、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都努力体现新颖独特的创新。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规律与心理活动特征,有效地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教学信息反馈,以实现对反馈的优化控制;充分地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力争通过教学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能够取得优秀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教学艺术显示出新颖独特的个性特点。随着创新与开拓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师教学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开始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功能效应。教学活动充盈着艺术的活力,教学活动明显地显现着常教常新的鲜明特色,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开始体验到教学艺术的魅力。
教师用艺术的方法表现着自我,创造着自身和教学的变化。当教师教学艺术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稳定状态的表现时,他的教学活动又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领域。
4.风格教学阶段
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独特尤其是稳定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呈现出浓厚的个性化风格,锤炼成为一种在教学中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标志着他的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的技术与能力,是教师创造性劳动成果的结晶,这种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形成自己独特教学艺术风格的教师,其教学活动能与教学自身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相吻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艺术风格,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环境,进入自由充分的发挥状态。教师对教学艺术及其效应进入到自觉刻意追求阶段,在不断突破他人的同时,更鲜明的特征是在不断地突破自己,有意识地从教学理沦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和实践教学艺术的功能与效应,教学成为真正的艺术。
教学艺术发展成为优秀教师的一种艺术风格时,其基本特点一是独特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是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方式,每一位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优秀教师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鲜明地体现着他们教学的艺术智慧。二是稳定性,稳定性是教学艺术重要的风格特征之一。教学艺术风格的稳定性特征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艺、教学个性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是发展性,这种发展性既意味着教学艺术风格形成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指教学艺术风格基本形成之后也是在不断完善发展的,因此教学艺术风格的稳定性实质上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稳定。
教师由模仿教学到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的实践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向上“跃迁”,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内在素质、主观追求与不断的开拓创新,这是决定教师在某一阶段“停滞期”长短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研究活动,是不断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学习、研究和吸收他人的优秀经验,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做到常教常新,力葆教学艺术长青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