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上海之鼎丰乳腐

 大闲人 2012-09-13

舌尖上的上海之鼎丰乳腐

骨子里的“上海味道”

文汇报资深记者 邵岭 2012-09-13头版

  乳腐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想来许多人会惊讶。这是上海人家餐桌上再普通不过的吃食,三五块钱一瓶,“真真低到了尘埃里”。

  但这是正宗上海人生活里缺席不得的角色。有人这样描述乳腐之于上海:初来乍到的“新鲜人”,会以为坐在咖啡馆门口的白色帆布伞下喝咖啡、吃黄油松饼是“上海范儿”;过了一阵子,发觉豆浆油条或者菜肉馒头才是这个城市大多数老居民首选的早饭;等住得久了,总算知道一碗泡饭配一碟乳腐,方是骨子里的“上海味道”。

  小小一块乳腐,透露出了上海的底色:在浮光流影底下,这座城市是市井的、草根的、活色生香的。

  

乳腐过泡饭

  说起来,乳腐并非上海特有。北京有王致和、广西有花桥、广东有广合、四川有海会寺、黑龙江有克东、浙江有咸亨,还有香港廖孖记和台湾黄大目……各地的乳腐味道各不相同,代表着当地人的饮食口味,比如海会寺偏辣,咸亨偏咸。当然每个人的舌尖上,也都有自己最钟情的一款乳腐,清代袁枚最喜欢白方,曾在《随园食单》里点评说“广西白腐乳最佳”。

  但上海人爱吃乳腐是出了名的,而且,不消说,最爱本地产的玫瑰乳腐。这首先和上海人偏爱甜咸口味有关,同时牵连着泡饭。放眼全国,大概没有哪一处比上海更盛行泡饭:自开埠以来这里就是快节奏的,早上格外紧张,于是只有泡饭这样的“快餐”才堪早餐之大任;而乳腐等等酱菜,过泡饭味道顶好——一阵稀里哗啦之后,唇齿间浮现出两个字:惬意。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量的酱园子恰好在清末兴盛于上海。在这些酱园里,就有至今盛名不衰、被列入首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鼎丰乳腐。这家已近150年历史的老字号最早开在莘庄,同治三年迁到奉贤南桥,就此扎根下来。关于鼎丰乳腐,最有名的一段轶事是《奉贤县志》记载的:清朝年间,有位奉贤籍的陈姓人氏在外做官,返乡探亲时,带回了京城同僚赠送的名产乳腐,没想到打开一看,竟是本地鼎丰酱园出品的。“进京乳腐”由此得名,直到现在仍然印在鼎丰的乳腐礼盒上。

  

54道工序

  各地乳腐的做法大同小异,都以黄豆为原料,做成豆腐后使其发酵而成——口味的千差万别主要由卤汤决定。但是,乳腐做法写下来短短一两行字,真做起来却复杂得很,就拿鼎丰乳腐来说,要经过制豆腐坯、前期发酵、后期发酵和制作辅料酒等等54道工序,当黄豆变成乳腐,半年时光已然耗去。

  在早前的鼎丰酱园里,豆腐切成小块放到筐里之后,要盖上稻草搬进温度适宜的密闭房间里。为啥盖稻草?这里有讲究:乳腐发酵需要一种叫做乳腐毛霉的微生物,里头有强大的蛋白酶,能把豆腐里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和蛋白胨,乳腐因此变得又软又鲜,而这种乳腐毛霉就生长在稻草里。很快,乳腐毛霉会从稻草上“爬”到豆腐表面,像一根根雪白的绒毛,密密麻麻竖立着。这时就把豆腐转移到坛子里,放入食盐、花椒、老酒和酱料,再加些红曲,坛口用泥封好。红曲是用上好大米蒸熟后,播洒上红曲菌种做成的,主要目的是给乳腐染色。接下去的6个月里,在各种微生物齐心协力之下,坛中生成了酒精、乳酸和芳香的酯类,乳腐特有的香味就此酿成;豆腐上的绒毛也倒伏下来,粘结成一层外皮,又经红曲浸染,变作鲜亮的“外衣”。最后在乳腐汁中加入玫瑰酱和白糖,鼎丰看家的玫瑰乳腐制成了。

  做乳腐,既耗费体力又讲究技术。费体力就不用说了,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水,从前作坊简陋,工人们每天要用扁担水桶来回挑水上千趟,所以坊间有个说法:鼎丰乳腐是靠一根扁担两只桶起家的。如今很多体力活可以交给机器代劳,但做乳腐仍然是个辛苦活儿,很多年轻人吃不消。鼎丰公司的办公室主任说:“上回有大学生来我们这里搞社会实践,一天就不行了。”年轻人不肯来,现在鼎丰的乳腐生产车间里,工人平均年龄已在40岁以上。

  不过,光有一把子力气做不好乳腐——老法师说,鼎丰乳腐的每一道工艺都有诀窍。就说制豆腐坯吧,讲究一配、二慢、三看、四转。配,是调配蛋白质凝固乳的比例;慢,强调凝固乳要慢慢地倒进豆腐;看,则是在豆腐翻腾状态下观察蛋白质的凝结程度;转,要在翻腾过程中转缸,这决定了做出来的豆腐是不是软硬刚好。

  

标准化生产

  今天的鼎丰乳腐,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从创始之初一代代传下来的手工工艺,却也不排斥现代科技手段。眼下趁着停产,鼎丰公司2000平方米的乳腐生产车间正升级改造。党支书祁枫说,乳腐发酵需要恒温,但这个车间原先是旧作坊,天一热发酵温度就不稳定,乳腐品质不易掌控,所以每年7月开始总要停产3个月。这回升级改造后,将来乳腐生产应该是全年无休了。

  可以预见的前景不止于此。仔细想来,虽然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和南翔小笼不同,乳腐的每一道关键工艺在今天都可以借现代技术来做——举个例子,从前判断乳腐有没有做好,凭的是师傅的耳朵、眼睛和嘴巴:听发酵时的声息,闻不同阶段的气味,尝成品的味道;这当然是极其考验师傅的经验的,然而感官评判因人因时而异,换句话说,大众吃到什么口味的乳腐,全凭师傅在彼时彼刻的味觉。现在不一样了,蛋白质成分、各种配料的比例,全都转换成了量化的物理指标,也就保证了标准化生产。相比于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而严格的传授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应该说更加有利于技艺的传承,这对于至今仍然爱好者广泛的乳腐,是件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