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苏格拉底最有才华的学生,出生于雅典一个古老的名门贵族家庭,父系可以追溯至古雅典王卡德鲁斯,母亲是梭伦的后裔。20岁时,柏拉图就学于苏格拉底,后来前往埃及、北非等地多处游历。他的著作基本上被保留下来了,主要有《申辩篇》、《斐多篇》、《会饮篇》、《理想国》、《蒂迈欧篇》、《法律篇》等。这些著作大多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在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柏拉图把他之前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都进行容纳吸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他的思想的基础理论是“理念论”(有时也译为“相论”)。柏拉图沿着苏格拉底普遍定义的方法去寻找事物的共性。比如我们说一些事物是美的,但这些美的事物显然并不永恒。那么有没有超越于这些美的事物之上的、客观存在的、永恒不变的美呢?就这样,沿着苏格拉底的方向,柏拉图进一步认为,世界上美的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这些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身上有美本身,这个美本身的理念才是真正实在的,是美的事物的本原。这样,柏拉图把世界分成了两个: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理念世界是纯粹的、绝对的,而现实世界、具体事物则是相对的、不完满的。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现实世界又是如何形成的,是神创的吗?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几乎没有对物质精神作出明确的划分,在他们那里,外部现实世界本身就是充满精神、富有灵气的。柏拉图则划分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且把完满、绝对、理性、高级、能动等性质赋予理念世界,物质世界则是呆滞的、物理性的、次等的、被动的。他坚持理念世界决定现实世界,精神决定物质。绝对完满的理念是具体事物的模版、模型,事物只是理念的摹本,是理念的仿造。那么是谁创造了理念模型,理念模型又怎样规定了具体事物呢?柏拉图这种二重划分的思想轻而易举地导向了神创论。他说:“这个世界的创造主是用什么样的模型来创造这个世界的呢?他用的是永恒不变的模型呢,还是创造出来的模型?如果这个世界是美的,而他的造物主是好的,显然创造主就得要注视着那永恒不变的东西,把这种东西当做模型。”他说创造主创造世界的时候,是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再把灵魂放到事物里面。
柏拉图宣称人的灵魂是不朽的、轮回的。灵魂由3部分组成,即欲望、意志(激情)、理性。人的肉体有饥渴等需要,这就是欲望,它的目的在于快乐;理解、克制和规范欲望的,就是理性。在它们之间的,就是意志。人的意志有时候偏向于欲望,有时候又偏向于对欲望的克制。他说,理性好比人,意志好比狮子,欲望好比野兽。如果狮子不听人的话,野兽就四处兴风作浪,人就失去常态;如果狮子服从人,又能力服群兽,人就会生活在幸福安宁之中。可见,柏拉图的安宁主要说的是理性的强大,灵魂的和谐安宁。
理念论和灵魂轮回说还导致了他的学习回忆说。他认为,真理性的理念最初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心中,学习就是唤起对它的回忆,因为我们的灵魂以前就存在这些理念。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是我们前世就已经获得了某些方面的知识,在出世时把它忘记了,后来通过各种感官的作用又重新获得了原来的知识。所以,学习只不过是对前世的回忆。他还认为,回忆真理、忆起理念的过程,也是净化、升华灵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灵魂离外部的感性世界越来越远,离真理越来越近。
柏拉图之后,他创立的学园派存在了900年之久,如果不是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对之强行关闭的话,也许还要长期地存在下去。后世许多思想都来源于柏拉图的一些“伟大的谎言”(威尔·杜兰特语),或是受其影响。例如,中世纪前期“天堂”、“炼狱”和“地狱”的观念,可以追溯到他的《理想国》;中世纪经院哲学(欧洲中世纪的一种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它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而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对宇宙的看法大都源自其《蒂迈欧篇》;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唯实论,则可以看做是对理念论的一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