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粳优35

 秀山老杨 2012-09-17

重庆农科院培育的粳恢35和热粳1A通过技术鉴定

 2012-9-3 9:15:35    荆丹花

    2012年8月21日,由重庆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三系杂交粳稻恢复系“粳恢35”和不育系“热粳1A”,通过了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
    恢复系“粳恢35”和不育系“热粳1A”分别采用了长江下游粳稻和北方粳稻作为骨干亲缘,通过地理远缘拓展了亲本间遗传背景,保证了杂种优势;不育系采用 “野败型”不育胞质替换了传统粳稻区杂交粳稻“BT”型胞质,克服了“BT”不育系在高温下复育带来的制种风险。
    由恢复系“粳恢35”和不育系“热粳 1A”组配的粳稻新品系,在适应性、抗性、米质、产量等方面表现优良,率先在国内实现了高温区耐热粳稻“三系”配套,标志着我院在耐热粳稻育种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为品种审定和后续品种培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得到了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的肯定。

****************************

                            “热粳优35“粳稻品种的特点、创新点
       一是解决了粳稻品种耐高温能力弱的难题:现有粳稻品种不适宜重庆种植的主要原因是其耐高温能力弱,在高温叶片过早脱绿早衰,结实低、灌浆不充分,导致产量低、品质差。我们通过导入地方品种的耐热基因,成功解决了粳稻品种的耐高温问题,突破了制约粳稻在高温伏旱区的适应性障碍。“热粳优35”在2011年长时期38-40℃的极端高温下结实率达97%,灌浆充分,籽粒饱满。
       二是增产潜力大:与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籼稻比较,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热粳优35”可实现亩增产稻谷250公斤。“热粳优35”目前小面积示范的高产田块亩产在800公斤以上,一般田块在750公斤左右,大面积示范可保证650公斤,比现有品种亩增产150公斤;加工整精米率在65%左右,比籼稻高10个百分点,每100公斤稻谷将多加工10公斤大米,现有品种大面积亩产按500公斤计,可多加工出大米50公斤,相当于增产稻谷100公斤。
        三是品质优:“热粳优35”适口性好,加工整精米率高,外观和商品品质优,与目前市场上“珍珠米”相当,加工企业效益高。
        四是耐旱:2009-2011年“热粳优35”进行了连续3年旱地栽培试验,用普通杂交籼稻作对照,只在移栽时浇一次水,以后完全按旱地模式管理,表现明显的耐旱能力。与传统水田栽培比较,3年平均,全程减少灌溉用水78.3%;“热粳优35”在旱地栽培条件下减产34.6%、实产456公斤/亩,普通杂交籼稻减产53.8%、实产283公斤/亩,
        五是适宜机械化生产:“热粳优35”株叶形态好、不易落粒、抗倒伏,适宜大面积机插、机收全程机械化生产,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适宜节约化、规模化生产需要。“热粳优35”具有典型粳稻的株叶形态,株高在100厘米左右,比目前籼稻品种矮20厘米左右,耐肥抗倒;不易落粒,在机收割过程中,每亩减少田间落粒损失30-50公斤;耐熟性好,成熟到收割的等待时间长达7-10天,适宜大面积专业化机收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