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阳的南朝石刻,基本为齐梁两代的帝陵神道石刻,石兽多为麒麟或天禄。它们分布于丹阳市区以东的田野之间,已经存在了一千四五百年。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贫乏,这些陵墓石刻的主人,多数已经无法准确判定。
近百年来,许多学者对南朝石刻做过仔细的考证,形成了不少专著。石刻附近的文保碑上所标注的陵主名称,即采用了当时认为较具信服力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其中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谬误。
胡桥镇以北的狮子湾石刻,被认为属于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之父萧承之,现存一座保存较好的石天禄和一座残损的石麒麟。这一带原有两组石刻,另一组石刻如今已经毁坏消失。两座陵墓,被确定为萧承之的永安陵与萧道成的泰安陵,但两者的方位关系确定尚容商榷。
按照合乎实地形势的坐北朝南制度和当时尊右卑左的原则,位于东边的狮子湾石刻似乎更有可能属于萧道成。

疑永安陵双石兽(8/9/16:12)
该处石刻位于胡桥镇北张庄的农田中,距胡桥岔路口约1公里,自丹阳云阳大桥乘坐飞达集团方向公交(后巷专线的车好像已经不到这了)在张庄站下车即可抵达。
石刻周围较为平坦,东侧有小水塘,从地图上看北部远方应有小山(当时没有注意看,记得从南而来似乎有小坡)。石刻从路上即可看到,附近有输电铁塔。

天禄(东)

天禄的双角也已损坏
“帝陵前的石兽,头顶有独角或双角之分,长须垂胸,四肢前后交错作行进状,体表雕饰繁缛华丽,体态健劲灵动,韵律感十足。”——邵磊《对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009.9)
这段文字精炼而全面地概括了麒麟与天禄的造型特征。我唯一提出异议的是,我认为石兽处于一种警觉的静立状态而不是行进状态。
石刻作者精妙的造型处理和神态刻画赋予石兽强大的魄力,尽管它们雕饰繁复,但整体的雄健感却是第一位的。

麒麟的前爪踏住了一只小动物,但该动物的形状已经难以辨清。

头部残损的麒麟(西)
疑永安陵石刻高大庄重,沉雄威武,气势勃勃,其侧面轮廓尤其优美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