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zgq638 2012-09-20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其一】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凝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注释】

转蓬:比喻辗转流离,远离家乡,好像飘零的蓬草 。

行地远:是指离家越来越远。 

攀桂:古代指科举考试登第。

直:正在,正 

此时句: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秋毫:鸟类秋天生出的羽毛,在此比喻月宫白兔的兔毛。 

浦 ( ):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仄(zè):  倾斜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形状大小似斗,有柄。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逻。 


【译文】

 【其一】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 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其二】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赏析1】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赏析2】 

 这是安史之乱时杜甫避乱蜀中之作,表达了诗人因战乱被迫漂泊异乡、在中秋之夜空有归心却无处还乡的苍凉心情。 

“满目飞明镜”,明镜,乃喻月亮,非镜子也。“飞明镜”,即中秋夜月亮高挂天空。后人以“飞镜”喻中秋月甚多,如宋·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宋·晁补之《洞仙歌》:“青烟幕处,碧海飞金镜。”明·刘基《怨王孙》:“明镜飞上青天。”“满目”也不是“满月”,乃定睛凝视也。

“归心折大刀”,典出《汉书·李陵传》,说李陵被禁于匈奴,汉武帝死后,霍光派遣李陵故友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让他们乘机劝李陵归汉。匈奴狐鹿姑设宴招待汉使,李陵和卫律出席作陪。任立政没有机会与李陵私语,便反复抚摸所佩刀环,又多次握着自己的脚,因“环”与“还”谐音,意即“足下可还”。后人即以“刀环”喻思归。但李陵不愿再归汉,可谓“自折大刀”。此句杜甫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自己归心无望的悲戚之情。按字面去诠释,理解成“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则谬矣。

“转蓬行地远”,“转蓬”指随风飘转的蓬草,喻四处漂泊。此句理解成“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尚可。

 “攀桂仰天高”,“桂”,当指月中桂树,不是可攀折的桂花。此句意即:想折月中桂枝,无奈高不可攀,只能仰天遥望呵。

 “水路凝霜雪”,“霜雪”,用来形容中秋月光清净明亮,此句意为月光洒落在水面犹如凝成的霜雪。理解成“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显然不妥。古代诗人以霜雪形容月光者颇多,李白名句“疑是地上霜”是大家熟知的,另如唐·李频咏中秋月光:“坐无风雨至,看似霜雪同。”唐·贯休《中秋十五夜月》:“噀雪喷霜满碧虚,王孙公子玩相呼。”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嵩山表里千里雪,洛水高低两颗珠。”清·李基和亦有“色白如霜满天铺”之句。

 “林栖见羽毛”,此句进一步形容月光明亮的程度,明亮得似乎能看清栖息在林中鸟雀的羽毛。夜深人静,鸟雀归巢栖息,怎么可能还在“梳理着羽毛”?

 “此时瞻白兔”,晋·傅咸《拟天问》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后人皆以白兔、玉兔代指月亮,“瞻白兔”,即望月也。

 “直欲数秋毫”,“秋毫”,指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数秋毫”则是用来形容月光明亮极致,简直可以看清月中白兔的细毛,让人产生想数一数的冲动。

 将此二句理解成“看着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亦谬矣。

 处于“明亮的月光下”,并非兔儿,乃诗人孤寂之身影,此时此刻,诗人何来“悠闲”之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