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防己汤

 淄水渔夫 2012-09-20

木防己汤

[日期:2009-02-05]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木防己汤参膏桂,补虚清热能利水;

        饮停胸胁见喘满,心痞脉沉一方摧。

        组成: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功效:补虚通阳,清热利水。

        主治:胸膈阳郁,水热互结证。症见咳嗽喘气,胸闷而满,心下痞胀坚硬,小便不利,其形如肿,面色黑而晦黯,舌红,苔黄而腻,脉沉紧。

        临床运用:本方可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的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水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葶苈子治疗心功能不全;加丹参、车前子、防己、万年青等治疗肺心病;加茯苓、防己、黄芩、茯苓等治疗渗出性胸膜炎;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暑湿痹症等疾病均获得良好效果。

        提示: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等作用。

 

 

  • 加减木防己汤

    【其他名称】

    加减木防己汤

    【来源】

    《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

    防己18克 桂枝9克 石膏18克 杏仁12克 滑石12克 白通草6克 薏仁9克

    【用法】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主治】

    暑湿痹。

    【加减】

    风胜则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加桂枝、桑叶;湿胜则肿,加滑石、草薢、苍术;寒胜则痛,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重加石膏、知母;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耆、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

  •  

  •  

    木防己汤治疗支饮(风湿性心脏病)

    时间:2009-12-18 15:34来源:抗癌在线 作者:肿瘤专家组

    [ 摘要:] 木防己汤出于《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四味药组成,主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方中防己、桂枝一苦一辛,行水饮而散结气,可使心下痞坚消散;石膏辛凉以清郁

        木防己汤出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四味药组成,主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方中防己、桂枝一苦一辛,行水饮而散结气,可使心下痞坚消散;石膏辛凉以清郁热,其性沉降,可以镇饮邪之上逆;人参扶正补虚。此方用以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能降气退肿,减轻心脏所受水湿侵犯,使心脏功能逐渐恢复。?

        例1:杜某,男,50岁,农民。主诉:咳嗽气喘,心下痞坚,病已数月。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西药治疗14天未效,来我院治疗。查:患者全身浮肿,面色黧黑,喘息不得卧,咯痰粘稠,口渴不欲饮,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而厚,脉浮弦而数。此属内宿痰饮兼有郁热之证,宜利水清热、益气散结。投以木防己汤加味,处方:木防己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莱菔子10克,枳壳10克,半夏10克,石膏30克(杵,先煎),栝蒌30克,一日一剂,连服两天。?

        二诊:咳嗽减轻,浮肿稍退,小便得利,大便仍燥结。肺移热于大肠,燥结腑实,照前法佐以软坚散结,上方加茯苓10克,芒硝18克(另冲),二剂。?

        三诊:大便通畅,浮肿消退,咳喘已平,舌淡红苔少,边有齿痕,脉细数。于原方加玄参、麦冬各12克,二剂。?

        四诊:上症基本好转,惟疲乏无力,动则气短而喘,心悸,食欲不振,舌淡少苔,脉细数。此乃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处方:党参12克,麦冬12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阿胶10克,桑叶10克,山楂10克,甘草10克,大枣5克,二剂。后以上方加黄芪10克,连服五剂,病获痊愈。?

        例2:黄某,男,72岁,农民,1977年5月10日初诊。患咳嗽气喘月余,心下痞坚,胸闷痰稠,心悸,喘息不得卧,全身浮肿,口唇青紫,面色黧黑,小便短少,大便燥结,舌质紫暗,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脉结代。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辨证为支饮,拟清热化饮,投以木防已汤加味,处方:木防己10克,桂枝10克,莱菔子10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党参15克,石膏30克,茯苓12克,四剂。?

        二诊(5月14日):身肿已退,下肢仍肿,可以平卧,但动则短气而喘,痰多,小便得利,大便未通,舌质暗红苔薄,脉结代。此气阴已虚,守前法佐以软坚散结、滋阴养心之品。处方:木防己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元参10克,桂枝6克,枳壳6克,五味子6克,石膏30克(杵先煎),栝蒌30克,芒硝20克(另冲),麦冬12克。?

        三诊(5月15日):大便已通,上方去芒硝,再服二剂。?

        四诊(5月17日):诸症悉愈,惟动则心悸,气短乏力,舌质暗红苔少,脉结代。治宜益气宁心,滋阴复脉。处方: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阿胶10克(另冲),麦冬10克,茯苓10克,生地30克,龙骨、牡蛎各20克(杵,先煎),火麻仁12克,大枣10枚。连服六剂而病愈,经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例3:谢某,女,55岁,1977年4月8日初诊。患咳嗽气喘已一年多,近半年来加剧,自觉心下痞坚,咳痰稀薄,气逆倚息不得卧,食欲不振,小便清白,大便稀溏,口渴不欲饮,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脉细数。此为肺热肾寒之饮证,治宜清热散结,温阳化饮。投以木防己汤加味,处方:木防己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薤白10克,半夏10克,附子10克,茯苓10克,枳壳10克,栝蒌30克,石膏30克(杵,先煎)。?

        二诊(4月15日):上方连服六剂,肢肿已退,咳喘大减,咳痰清稀有泡沫,舌质淡红苔白滑,脉细弱。此肺热已清,痰饮未消,治当温阳化饮,投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炮姜10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三剂。?

        三诊(4月19日):喘息缓解,能平卧,但时有咳嗽,咯痰清稀,量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上方去炮姜,加紫菀10克、款冬6克,连服五剂而愈。?

    按:引起风湿性心脏病的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合而为病,病延日久,或反复感受外邪,由关节、肌肉侵犯到血脉,累及心脏所致。正如《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有“心痹者,脉不通……”。当血脉受到病邪的侵袭,必然影响血液运行,而表现心脉瘀阻证候。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导致肺脾肾的功能失常。“肺朝百脉”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当肺脾肾功能障碍,人体的水液代谢紊乱,可出现水液泛滥,停蓄胸膈之支饮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治疗水饮的大法。然素体阳盛之人,病水饮日久,则恐化热伤阴,故纯温热之品不得妄投,以清热利水、益气散结的木防己汤最为适宜。方中木防己抗风湿,利水饮;石膏清郁热,降逆气;桂枝宣通水道;党参益气补虚,药证相符,鼓槌相应,获效甚速。

     

    防己黄芪汤方2

      【功效】补气健脾,利水消肿

      【药物组成】防己9克,黄芪12克,白术6克,甘草3克

      【药方用法】原方诸药为末,每服 15 克, 和生姜4片, 大枣1枚同煎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方解】治表虚邪而兼湿者,其中防己与黄芪为主药。防己与白术配合祛湿气;黄芪同甘草补表虚,固肌表。

      本方治疗目标为虚证及虚实中间证。患者色白,肌肉松软,虚肿体质,易疲倦,多汗,小便不利引起之下肢浮肿,膝关节作痛。本方多用于中年后之悠闲妇女,这类患者胖而易倦,懒于活动,食量少但喜饮茶喝水,月经量少,心情不畅,每至夏日则汗如雨下。服用防己黄芪汤,可使肌肉坚实,体轻身健,消除关节之疼痛及身体浮肿。

      【备注】

      腹痛:加白芍

      气喘:加麻黄

      气逆上冲:桂枝

      寒盛:加细辛

      湿盛腰退重着:加茯苓、苍术

      胸腹胀满疼痛:加陈皮、枳壳、苏叶

     

    浅议张仲景对痹证的贡献 ☆ 吕永贝斌(福建中医学院 2002 级研究生 福州 350003 ) ☆ 隋华章 (山东省寿光市中医院 寿光 262700 )摘要:从后世医家应用仲景方剂治疗痹证入手,通过列表对比分析,进而溯本探源,对照《内经》论痹要义,分析仲景原文,总结出仲景对痹证的贡献为: ( 1 )论痹外因重湿邪; ( 2 )对”历节风”病证的论述; ( 3 )创立痹证治疗大法及众多方剂。关键词:痹证;张仲景;贡献中图分类号: R255.6 文献标识码: A 痹证,是临床上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而目前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笔者对此证亦颇重视,在探求防治方法的过程中,发现临床中应用仲景理法方药治痹者为数不少,而论仲景对痹证贡献的专篇尚未见。笔者不才,仅将管见略陈于此,聊表对仲师景仰之意。 1 论痹外因重湿邪仲师对痹证的论述,亦是禀自《内经》而不囿于《内经》。《内经》论痹,述其外因,则重风寒湿三气,《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接着按病邪的性质,分为三因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而仲师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特别强调了湿邪在痹证中的重要性。他把这种认识写入《痉湿暍病脉证治》中作专篇论述,提出“湿痹”候与“风湿”候,论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并在本篇中用十一条原文来论述。如:“湿家病身疼发热”、“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湿家身烦痛”等等。值得注意者尚有二:一是“湿家”二字,多次提出,是对《内经》论述体质与痹证发病关系的独特发挥与精要概括。《内经》所论,如:“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 “腠理肉不坚者,善病痹。”二是“日晡所剧”四字,提出了发热的特点,这与当今“风湿热”的发病规律是相似的。 2 对“历节风”病证的论述仲师第二个突出贡献,是发现了一种特殊情况 ———“历节风”,并把对这种病的认识专门列于《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篇中,并与伤寒中风、卒中风及一般的痹证相鉴别。他在论述历节病的脉因证治中精辟地指出:“营卫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央。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仲景以脉象释病机,“沉”、 “弱”、“筋”、“骨”、“肝”、“肾”,正表明:这种顽痹,自是以肝肾气血不足为本,寒湿外侵为标,病位是在筋骨。同时,仲景还总结了历节病的特殊证候和体征,并出方治,如:“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便为历节也。”“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历节病,现代学者多认为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当,那么,仲景的这些英明论断,无疑开辟了医学史上最早认识类风湿病的先河,大约比西方医学早 1600 年( 1859 年英国医生 carrod 首先明确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 1 〕。 3 创立了痹证的治疗大法和众多的方剂仲师的直接论述,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而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提出发汗一法,但风湿之发汗,应以“微微似欲出汗”为原则,对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湿痹关节痛,则更提出:“但当利其小便。”是利尿法,后世则发展成“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尿、发汗,皆除湿之要着。后世医家治痹所涉仲景方剂,计有: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麻黄汤、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五苓散、木防己汤、乌头汤、理中汤、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真武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大黄 虫丸等等。经过列表分析,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石膏、知母、防己、黄芪、芍药、白术、附子、川乌、干姜、甘草等。麻黄:发汗要药,兼可除湿散寒。桂枝:散寒通阳和络。防己:祛风除湿止痛。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川乌:散寒止痛。白术:健脾燥湿。黄芪:益气固表。芍药:和营缓急。石膏、知母:清热。甘草:扶正和诸药。析其治法:有发汗、散 ?? 4 1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年 8 月第 16 卷第 4 期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TCM2004Vol.16No.4 ? 学术探讨 ? 寒除湿、清热 、扶正(温阳益气、滋阴补血)等病因治疗和理气和络等病机治法。但仲师治痹,不是各法单用,而是根据病人具体的病情,各法有机地组合运用,试析如下: 3.1 发汗祛邪,首重麻黄 痹证初起,常因感受风寒湿邪,困遏肌表,阳气被郁,痹而不通,出现关节疼痛,伴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等,此时只有通过开腠发汗,宣散肌表之风寒湿邪,俾郁阳得通,气血畅行,痹痛乃止。其治方药,可用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越婢加术汤等。三方皆以麻黄为主,或谓麻黄峻汗,但麻黄伍以白术、薏仁,则发汗而不致过汗,且可并行表里之湿,正合“微微似欲汗出”的除湿原则。麻黄加术汤,可改白术为苍术,则除湿走表之力更强;其恶寒轻者,可去桂枝而加薏仁,此即麻杏苡甘汤;若尚有里热、微烦者,加石膏,便成越婢加术汤。 3.2 祛风除湿,当用防己 痹证之湿偏重者,表现为关节肌肉酸疼重着,肿胀不红,苔厚腻,湿象明显,应以祛风除湿消肿为主,用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等。防己黄芪汤,既治风湿,又治风水,仲景所论“风湿”、“湿家”,必有肢体关节疼痛,本汤证条下虽未明言,前后互参可知,防己黄芪汤既治风湿,当能止痛,又治风水,自可消肿,故对湿邪偏胜,关节肿痛者有效。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木防己碱有抗炎、镇痛等作用〔 2 〕。防己茯苓汤系防己黄芪汤 去白术加桂枝而成,除湿作用更强,桂枝又可温通经脉,助以通阳除湿。用木防己汤治痹,首推叶天士。其后,吴鞠通继承叶天士,制“加减木防己汤”,用治风湿热痹,并盛赞木防己汤“此治痹之祖方也。”方中木防己既可利水消肿,又能祛风除湿,稍伍桂枝以通络,应用时尚可再加苡仁以利湿舒筋,姜黄、海桐皮祛风湿止痛。 3.3 散寒止痛,必用乌附 “寒盛则痛”,其寒盛者,临床表现为关节剧痛、畏寒喜温等寒凝之象者,必假以乌头、附子,大辛大热、气性雄烈之品,外除寒湿,内振阳气,才能使气血周流,痹痛自止。中医临床上,乌头附子,逐寒止痛之力最强。现代药理也证明,乌头碱有很强的镇痛消炎作用。此类方剂,首推乌头汤;若轻者可用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这些方剂,主治风寒湿相搏,痹阻经脉,骨节疼痛,为临床习用,疗效确切,与麻黄类方相比,乌附类方以阳虚寒凝为主,麻黄类方以肌表风湿为主,以此为辨,乌头汤温经散寒镇痛,麻黄温开宣痹,芍甘相伍,缓急止痛舒筋,黄芪一味,颇有深意,常见历节病肌肉瘦削,乃气血已伤,黄芪芍药,可益气和营,此乃后世独活寄生汤之先声,实开扶正蠲痹之先河;二者,益气与散寒之品相伍,更可增其祛邪之力,乌头麻黄得黄芪之助,气旺则温散寒湿之力自强,且药力持久。痹之日久者,风寒湿邪郁久,可以化热伤阴,或机体素自阳旺者,常形成寒热错杂之病机,临床可见疼痛关节有灼热感,但畏寒喜温,不耐冷敷,伴口干、低热等,仲景杂知母芍药附术麻桂诸温散之品中,正与病机合。 3.4 清热蠲痹,石膏知母 痹证而有关节疼痛、红肿、灼热或伴发热者,此系风湿热邪痹着经脉,或寒湿化热,或素体阳旺,自以清热通络蠲痹为法,可用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等。石膏辛甘大寒,清热力强,热痹者常用之以蠲痹止痛,盖取其镇静消炎之功。仲师以白虎桂枝汤治温疟,未明言治历节,然遵其垂训,异病同治,后世医家多移用之治热痹。白虎桂枝汤以白虎汤清热,桂枝少用以通经脉,对于关节灼热疼痛、红肿、口渴、舌红者用之颇宜。 3.5 通络除痹,当用桂枝 仲景治痹方剂之中,桂枝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甘草,足以证明桂枝是痹证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亦谓其能“利关节”。桂枝味辛性温,能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治疗寒痹自然是恰当无疑,对于寒邪化热者或热痹轻者,用之亦无大碍,反而能促进邪气消散,热邪之重者,桂枝用量宜小,并应配以石膏、知母等清热之药。至于血热毒盛之痹证,可采用孙思邈为 “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所创设的犀角汤,这时桂枝就不适合了。 3.6 挛急疼痛,芍药甘草 仲景用芍药甘草汤治疗 “脚挛急”,后世移用治疗痹证。如近代伤寒大家万友生《伤寒知要》说:“腰腿痛……我对肝肾阴血不足以养筋而外邪留滞不去的,常用芍药甘草汤……此方疗效甚佳,不可轻视。”其实,此方不单治疗“脚挛急”,也不必一定具有肝肾阴血不足的症状,凡是四肢、肩背、颈项等疼痛而挛急不舒的情况,都有应用的机会。并可作适当的配伍,项背痛加葛根、下肢痛加牛膝、上肢痛加桂枝等。其中芍药的用量宜大,一般在 15g 以上,甚至有用到 60g 的情况。 3.7 扶正蠲痹,须用黄芪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湿热之邪,乃痹证之外因,正气亏虚,方为关键。痹证常由素体不足,或久病,或产后正虚等,外邪始得以乘袭,痹着经络关节,且外邪痹着不去,久必耗伤正气,出现肝肾不足、气血虚衰之象,痹证患者而见形体四肢无力,头昏心悸,腰酸足软,面色少华,脉沉细弱等症,称为虚痹。此时必须注意扶正,以固本 ?? 5 1 ?? 吕永贝斌等:浅议张仲景对痹证的贡献 ? 学术探讨 ? 仲景清泄法探析 ☆ 侯洪涛 刘立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9 )关键词:清泄法;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图分类号: R222.3 文献标识码: A 清泄法是指通过清热、泻火、凉血、泻下等方法,祛除里热的治疗大法,是仲景治疗疾病的常用治法。分析《金匮要略》中 40 余首具有清泄邪热作用的方剂,仲景清泄法有以下组方配伍特点: 1 阳明气分之热,治以清热生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仲景白虎汤主治“脉浮滑”、“腹满,身重,难以转侧,面垢,谵语”,《金匮要略》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热盛津伤气耗之“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及“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之“太阳中热者”,白虎加桂枝汤主治 “骨节疼烦,时呕”热盛兼有表邪之“温疟者”。石膏与知母相配伍,构成白虎汤的主要部分。石膏质重沉降、味辛性寒,辛能透肌解热,寒则清泄胃热;知母苦寒,苦以降火,寒以胜热,其质润则润燥。二者相须为用,清解阳明气分之热兼有滋胃润燥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皆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可见,仲景清泄阳明气分之热,以清热生津为治则,以石膏知母为基本配伍,随症加减,灵活应用。 2 阳明热结之实热,治则泻下通腑,川军与枳实厚朴相伍《金匮要略》大承气汤主治“下利脉迟而滑者”、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者、及“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小承气汤主治“下利谵语者”,厚朴三物汤则主治“痛而闭者”,麻子仁丸主治“趺阳脉浮而涩”津枯肠燥之便秘者,厚朴七物汤主治“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之腹满有表证者,大柴胡汤主治腹满兼少阳证“按之心下满痛者”。大黄与枳实厚朴相配构成以上诸方的主要成分或全部。大黄苦寒,气味俱厚,走而不守,泻热通便而推陈致新,清除积滞如犁庭扫穴;枳实苦辛微寒,泄胃肠之无形气痞,有冲墙倒壁之力;厚朴苦温,苦能下气导滞而除胀,温则燥湿散满以运脾,为泄中焦实满之气分要药。热结胃肠则气滞不行,气结于中则肠垢难下,故大黄与枳实相配,泄热导滞、利气消痞;大黄与厚朴相伍,行气宽中、泄实去积。所以说,仲景治疗阳明胃肠之有形邪热,以泻下通腑为组方原则,以大黄为要药,配以行气理气之枳实和厚朴。 3 热在少阳,治以和解,柴胡与黄芩相配仲景小柴胡汤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及“呕而发热者”;大柴胡汤主~~~~~~~~~~~~~~~~~~~~~~~~~~~~~~~~~~~~~~~~~~~~~~~治“按之心下满痛者”及“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祛邪,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黄芪汤,仲景本以治血痹黄汗,因具有益气通阳和血作用,故亦可用来治疗虚痹,黄芪伍桂枝,补中有通,临床应用时可加入川断、桑寄生、当归、木瓜、鸡血藤之类,补肾通络,常可获效,方中黄芪用量宜大,气足自能生血、行血、通痹,阳虚者在此基础上加仙灵脾、补骨脂、附片等;至于阴虚者,又当加入养阴和血之品。 3.8 剔透通络,主用虫蚁 痹证晚期或重者,常见关节肿胀畸形,疼痛剧烈,此时因“久痛入络”,一般的祛风散寒除湿之品往往无效,非虫蚁之类不足以搜剔经络中风湿痰瘀之邪,叶天士虫类搜剔之法正以此而设,然究其本源,实出自鳖甲煎丸、大黄 虫丸等法。大黄 虫丸《金匮》本用之以治干血虚劳,近人有活用以治顽痹者。值得一提的是方中地黄用量最大,滋养阴血,使逐瘀而不伤正,与那些罗列蛇、蝎、蜈蚣之品,而致温燥伤血,经络失养,致病难已者自不可同日而语。而当伍以地、芍、归之品,这是给我们的启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