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偏汤配合针刺治疗眶上神经痛45例 作者:孙慧悦、张凤梅、赵爱霞

 zhengyao 2012-09-20
眶上神经痛为经常间断性一侧或双侧球周、眶周不明原因灼痛或隐痛,眶上切迹处有明显压痛,但眼球及其附属器无器质性病变,为眼科常见病。笔者自1998年4月~2004年4月,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运用散偏汤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眶上神经痛46例,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50只眼)患者中,男12例(12只眼),女33例(38只眼);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14 d,最长6月。

1.2   诊断依据

患者具有眼眶痛眼痛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症状,检查眶上切迹有明显压痛,局部无红肿,排除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球后视神经炎、眼外伤、眼眶肿瘤及颅占位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散偏汤川芎30g,白芷10g,白芍10g,白芥子6 g,郁李仁10g,香附6g,柴胡6g,甘草6g。加减:风热上扰加薄荷、蔓荆子风痰上犯加半夏、天南星、僵蚕肝血不足去白芥子、郁李仁加熟地黄、当归、黄芪肝火上炎加夏枯草、郁金、蔓荆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 d为1个疗程。

2.2   针刺治疗

主穴攒竹、丝竹穴、鱼腰、阳白、太阳、印堂配穴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中脘、丰隆。选取2~3个主穴,依不同证型选取2个配穴,风热上扰配合风池、合谷;风痰上犯配中脘、丰隆;肝血不足配足三里、三阴交;肝火上炎配太冲、太溪。主穴平补平泻,配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5 min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再行下一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眼眶骨痛、眼痛、头痛、眶上切迹压痛消失;显效:眼眶骨痛、眼痛、头痛消失,眶上切迹压痛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变。

3.2   治疗结果

45例患者经1 ~ 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32例,占71.11%;有效12例,占26.67%;无效1例,占2.22%。有效率达97.78%。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30岁,干部,6月来不明原因左侧头眼部间断疼痛,正规医院行眼部、颅CT、脑血流图等检查均无异常。1998年6月来我院眼科就诊,查左侧眶上切迹处压痛明显,伴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劳累后左侧头眼部疼痛发作或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眉棱骨痛(左);西医诊断:眶上神经痛(左)。经辨证属肝血不足,治宜滋养肝血通络止痛。处方:①川芎30g,白芷10g,白芍10g,熟地黄15g,当归15g,黄芪15g,柴胡6g,香附6g,甘草6g。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②针刺:攒竹、丝竹穴、鱼腰、阳白、太阳、印堂任取3穴平补平泻,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日1次。治疗1个疗程后左侧头眼疼痛消失,左眶上切迹压痛明显减轻,1.5个疗程后左眶上切迹压痛消失,继续巩固治疗至2个疗程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5   体会

眶上神经痛是由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发出的额神经的分支,经眶上切迹分布于眼睑及额、顶部皮下。眶上神经痛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局部血管痉挛、缺血、神经退行性损害等多因素有关。中医称本病为眉棱骨痛”,多由风热风痰肝血不足肝郁化火致目窍脉络阻滞所致,《眼科阐微》:“眉骨痛眼症,凡眉骨痛甚,此肝虚而痛也;宜服生地黄丸有目不能开,昼静夜剧,此痰胜而痛也;宜服导痰丸二陈汤青州白丸子香附散目珠、眉棱骨及头半边痛黄柏散眉风热痛。”依标本兼治原则,治疗应以理气通络止痛为主,兼以疏风、化痰、清肝、养肝。方中重用川芎行气通络,配伍白芷祛风止痛;白芍养血柔肝,配伍甘草缓急止痛;白芥子利气散结,通络止痛;郁李仁润肠通便以泻邪热;香附配伍柴胡疏肝理气止痛;柴胡兼引药归经。辨证配伍薄荷、蔓荆子疏风清热;半夏、天南星、僵蚕清热化痰;熟地黄、当归、黄芪养血柔肝;夏枯草、郁金清肝火。诸药同用共奏理气通络、祛邪止痛之功。
 
按经络辨证,眉棱骨痛属于三阳经合病,但以太阳经为主。因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穴,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位于眉头凹陷处的攒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二个腧穴,正好是眶上神经经过眶上切迹离开眼眶之处,故能主治头痛、眉棱骨痛、目赤痛、鼻塞流涕及三叉神经痛。阳白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瞳孔直上眉上1寸,丝竹穴为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终末穴,位于眉梢处凹陷中,均为眶上神经分支支配的地方;鱼腰印堂太阳均为头颈部奇穴,其穴区下分别分布有眶上神经、滑车神经及面部血管。风池、合谷祛风清热;中脘、丰隆化痰通络;足三里、三阴交益气养血;太冲、太溪清肝补肾。依辨证论治原则,主穴与配穴相配合,共达疏通眶部筋脉、清热祛邪,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眉棱骨痛自愈。
 
 ——————以上文章参考网址:http://bbs.39.net/by/topic/1338510.html
 
【附录】杜雨茂加味散偏汤
 
加味散偏汤组成: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芥子6克、香附9克、白芷9克、郁李仁6克、柴胡9克、细辛3克、蔓荆子9克、炙甘草10克
 
加减:因感受风寒而发加荆芥、防风头痛剧烈加羌活、元胡阴血亏虚加生地、当归头部拘挛掣痛酌加胆南星、白僵蚕、全蝎;若为血管扩张性头痛加贯众;若兼有高血压加怀牛膝、桑寄生兼有内热加知母、丹皮等。
 
功能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
 
主治风寒或痰与瘀交加为患所致之偏、正头风痛。症见头痛时作时止,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全头痛,或痛在一点。多因感寒冒风,或气郁不畅而诱发发则头痛剧烈,或掣及眉梢,如有牵引甚或目不能开,头不能举,且头皮麻木,甚或肿胀,畏风寒,有的虽在盛夏,亦以棉帛裹头;痛剧则如刀割锥刺而难忍,甚或以头撞墙,几不欲生
 
方解:该方以清代名医陈士铎《辨证录》中散偏汤为基础,经加味更量而成。方中川芎味辛性温祛风散寒止痛,且又辛香走窜,可上通于巅顶,下达于气海,行血中之气,祛瘀通络,用为君药。白芷、细辛、蔓荆子辛散上行,祛风散寒,加强川芎疏散之。香附、郁李仁直入血分,以助川芎行气活血通络。郁李仁又可治其大便干燥,是为臣药。
 
柴胡引药入于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病所,兼有通窍蠲痰之功。白芍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皆为佐药。使以甘草,缓解急迫,调和诸药。方中诸药相合,疏散风寒之中兼有通络祛瘀之长,疏达气血之内寓有祛痰通窍之力,且发中有收,通中有敛,相互为用,各展其长。
 
临床运用:中医之偏、正头痛,包括西医学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其病因多端,易反复发作。加味散偏汤中川芎祛风散寒、化瘀止痛,集三任于一身,但用量要大,一般成年人需30克,若体质较瘦弱者可用25克,方才效优我们多年应用未见不良反应,唯对于兼患有出血性疾病及阴虚者应慎用
 
【附录】中医治疗眶上神经痛   来源:中医中药秘方网
 
眶上神经为额神经较大的终末支,伴眶上动脉由眶上切迹离开眼眶,在眶内分成内外支,又彼此吻合,支配额部上睑及结膜,所以眶上神经痛,局部不红肿,疼痛重点在眶上缘,常伴前头痛或眼睑眼球胀痛。眶上神经是全身神经位置最浅表,可以在眶上切迹直接用手触到的唯一神经,易受风寒刺激而发痛。副鼻窦与眶上神经的通道相邻,故副鼻窦的炎症,特别是额窦的炎症,最易累及眶上神经。
 
眶上神经痛起病较急,或一侧或双侧,或持续或阵发,自觉眉棱骨疼痛,常伴眼球胀痛前额痛或痛连眶内或痛连两颞时轻时重,或伴恶心呕吐眩晕。中医称眉骨痛眉棱骨病。治疗此病临床首选柴葛解肌汤选奇汤,再随症加减,常可收到理想的止痛效果。不通则痛方中酌情加入乳香、没药、灵脂、三七等活血止痛的药,其效尤速。也可针灸针刺睛明穴、攒竹穴、阳白穴、丝竹穴、太阳穴、中渚等穴,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天1次,连针2次~3 次,多可痊愈
 
本病除用内服中药煎剂及针灸疗法外,还有许多有效的简易疗法可供选用。如中成药可用川芎茶调丸,或正天丸,每天3次,每次6克。外用药疗法可用食盐250克加艾叶、生姜适量,炒热,布包熨痛处,每天2次。也可自行按摩用大拇指面按揉攒竹穴,先轻后重,每天1次~2次,每次300圈或用小型自动按摩器按摩攒竹穴,伴偏头痛者加太阳穴,每天2次,每次10分钟。平素应避免头面受寒冷刺激,冷库工作人员应注意眉骨及头面保温,一般可用干毛巾包扎眉部和头颈。
 
——————以上文章参考网址:http://www./21nx/html/mifang/yanke/20090321/4834.html
 
【附录】柴葛解肌汤组成:柴胡、葛根、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