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上神经痛为经常间断性一侧或双侧球周、眶周不明原因灼痛或隐痛,眶上切迹处有明显压痛,但眼球及其附属器无器质性病变,为眼科常见病。笔者自1998年4月~2004年4月,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运用散偏汤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眶上神经痛46例,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50只眼)患者中,男12例(12只眼),女33例(38只眼);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14 d,最长6月。
1.2 诊断依据 患者具有眼眶痛、眼痛、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症状,检查眶上切迹有明显压痛,局部无红肿,排除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球后视神经炎、眼外伤、眼眶肿瘤及颅占位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散偏汤:川芎30g,白芷10g,白芍10g,白芥子6 g,郁李仁10g,香附6g,柴胡6g,甘草6g。加减:风热上扰加薄荷、蔓荆子;风痰上犯加半夏、天南星、僵蚕;肝血不足去白芥子、郁李仁,加熟地黄、当归、黄芪;肝火上炎加夏枯草、郁金、蔓荆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 d为1个疗程。 2.2 针刺治疗 主穴:攒竹、丝竹穴、鱼腰、阳白、太阳、印堂。配穴: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中脘、丰隆。选取2~3个主穴,依不同证型选取2个配穴,风热上扰配合风池、合谷;风痰上犯配中脘、丰隆;肝血不足配足三里、三阴交;肝火上炎配太冲、太溪。主穴平补平泻,配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5 min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再行下一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眼眶骨痛、眼痛、头痛、眶上切迹压痛消失;显效:眼眶骨痛、眼痛、头痛消失,眶上切迹压痛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变。 3.2 治疗结果 45例患者经1 ~ 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32例,占71.11%;有效12例,占26.67%;无效1例,占2.22%。有效率达97.78%。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30岁,干部,6月来不明原因左侧头眼部间断疼痛,正规医院行眼部、颅CT、脑血流图等检查均无异常。1998年6月来我院眼科就诊,查左侧眶上切迹处压痛明显,伴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劳累后左侧头眼部疼痛发作或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眉棱骨痛(左);西医诊断:眶上神经痛(左)。经辨证属肝血不足,治宜滋养肝血,通络止痛。处方:①川芎30g,白芷10g,白芍10g,熟地黄15g,当归15g,黄芪15g,柴胡6g,香附6g,甘草6g。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②针刺:攒竹、丝竹穴、鱼腰、阳白、太阳、印堂任取3穴平补平泻,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日1次。治疗1个疗程后左侧头眼疼痛消失,左眶上切迹压痛明显减轻,1.5个疗程后左眶上切迹压痛消失,继续巩固治疗至2个疗程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5 体会 眶上神经痛是由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发出的额神经的分支,经眶上切迹分布于眼睑及额、顶部皮下。眶上神经痛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局部血管痉挛、缺血、神经退行性损害等多因素有关。中医称本病为“眉棱骨痛”,多由风热、风痰、肝血不足、肝郁化火致目窍脉络阻滞所致,《眼科阐微》:“眉骨痛眼症,凡眉骨痛甚,此肝虚而痛也;宜服生地黄丸。有目不能开,昼静夜剧,此痰胜而痛也;宜服导痰丸、二陈汤、青州白丸子。香附散治目珠、眉棱骨及头半边痛。黄柏散治眉风热痛。”依标本兼治原则,治疗应以理气通络止痛为主,兼以疏风、化痰、清肝、养肝。方中重用川芎行气通络,配伍白芷祛风止痛;白芍养血柔肝,配伍甘草缓急止痛;白芥子利气散结,通络止痛;郁李仁润肠通便以泻邪热;香附配伍柴胡疏肝理气止痛;柴胡兼引药归经。辨证配伍薄荷、蔓荆子疏风清热;半夏、天南星、僵蚕清热化痰;熟地黄、当归、黄芪养血柔肝;夏枯草、郁金清肝火。诸药同用共奏理气通络、祛邪止痛之功。 按经络辨证,眉棱骨痛属于三阳经合病,但以太阳经为主。因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穴,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位于眉头凹陷处的攒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二个腧穴,正好是眶上神经经过眶上切迹离开眼眶之处,故能主治头痛、眉棱骨痛、目赤痛、鼻塞流涕及三叉神经痛。阳白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瞳孔直上眉上1寸,丝竹穴为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终末穴,位于眉梢处凹陷中,均为眶上神经分支支配的地方;鱼腰、印堂、太阳均为头颈部奇穴,其穴区下分别分布有眶上神经、滑车神经及面部血管。风池、合谷祛风清热;中脘、丰隆化痰通络;足三里、三阴交益气养血;太冲、太溪清肝补肾。依辨证论治原则,主穴与配穴相配合,共达疏通眶部筋脉、清热祛邪,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眉棱骨痛自愈。
——————以上文章参考网址:http://bbs.39.net/by/topic/1338510.html
【附录】杜雨茂加味散偏汤
加味散偏汤组成: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芥子6克、香附9克、白芷9克、郁李仁6克、柴胡9克、细辛3克、蔓荆子9克、炙甘草10克。
加减:因感受风寒而发加荆芥、防风;头痛剧烈加羌活、元胡;阴血亏虚加生地、当归;头部拘挛掣痛酌加胆南星、白僵蚕、全蝎;若为血管扩张性头痛加贯众;若兼有高血压加怀牛膝、桑寄生;兼有内热加知母、丹皮等。
功能: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
主治:风寒或痰与瘀交加为患所致之偏、正头风痛。症见头痛时作时止,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全头痛,或痛在一点。多因感寒冒风,或气郁不畅而诱发。发则头痛剧烈,或掣及眉梢,如有牵引;甚或目不能开,头不能举,且头皮麻木,甚或肿胀,畏风寒,有的虽在盛夏,亦以棉帛裹头;痛剧则如刀割锥刺而难忍,甚或以头撞墙,几不欲生。
方解:该方以清代名医陈士铎《辨证录》中散偏汤为基础,经加味更量而成。方中川芎味辛性温祛风散寒止痛,且又辛香走窜,可上通于巅顶,下达于气海,行血中之气,祛瘀通络,用为君药。白芷、细辛、蔓荆子辛散上行,祛风散寒,加强川芎疏散之。香附、郁李仁直入血分,以助川芎行气活血通络。郁李仁又可治其大便干燥,是为臣药。
柴胡引药入于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病所,兼有通窍蠲痰之功。白芍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皆为佐药。使以甘草,缓解急迫,调和诸药。方中诸药相合,疏散风寒之中兼有通络祛瘀之长,疏达气血之内寓有祛痰通窍之力,且发中有收,通中有敛,相互为用,各展其长。
临床运用:中医之偏、正头痛,包括西医学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其病因多端,易反复发作。加味散偏汤中川芎祛风散寒、化瘀止痛,集三任于一身,但用量要大,一般成年人需30克,若体质较瘦弱者可用25克,方才效优。我们多年应用未见不良反应,唯对于兼患有出血性疾病及阴虚者应慎用。
【附录】中医治疗眶上神经痛 来源:中医中药秘方网
眶上神经为额神经较大的终末支,伴眶上动脉由眶上切迹离开眼眶,在眶内分成内外支,又彼此吻合,支配额部上睑及结膜,所以眶上神经痛,局部不红肿,疼痛重点在眶上缘,常伴前头痛或眼睑眼球胀痛。眶上神经是全身神经位置最浅表,可以在眶上切迹直接用手触到的唯一神经,易受风寒刺激而发痛。副鼻窦与眶上神经的通道相邻,故副鼻窦的炎症,特别是额窦的炎症,最易累及眶上神经。
眶上神经痛起病较急,或一侧或双侧,或持续或阵发,自觉眉棱骨疼痛,常伴眼球胀痛及前额痛,或痛连眶内,或痛连两颞,时轻时重,或伴恶心、呕吐、眩晕。中医称眉骨痛或眉棱骨病。治疗此病临床首选柴葛解肌汤或选奇汤,再随症加减,常可收到理想的止痛效果。不通则痛,方中酌情加入乳香、没药、灵脂、三七等活血止痛的药,其效尤速。也可针灸,针刺睛明穴、攒竹穴、阳白穴、丝竹穴、太阳穴、中渚等穴,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天1次,连针2次~3 次,多可痊愈。
本病除用内服中药煎剂及针灸疗法外,还有许多有效的简易疗法可供选用。如中成药可用川芎茶调丸,或正天丸,每天3次,每次6克。外用药疗法可用食盐250克加艾叶、生姜适量,炒热,布包熨痛处,每天2次。也可自行按摩,用大拇指面按揉攒竹穴,先轻后重,每天1次~2次,每次300圈,或用小型自动按摩器按摩攒竹穴,伴偏头痛者加太阳穴,每天2次,每次10分钟。平素应避免头面受寒冷刺激,冷库工作人员应注意眉骨及头面保温,一般可用干毛巾包扎眉部和头颈。
【附录】柴葛解肌汤组成:柴胡、葛根、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