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分类

 敦行斋 2012-09-21
纵观前人医案,内容详略不一,有的长篇大论,有的三言两语;形式和文体也五花八门,文质各殊。无统一格式。但如果从医案写就的时间来划分,则又不外乎临证体和笔记体两大类。


 一、临证体医案
    临证体医案一般是医家诊病时当场留下的诊疗记录,也称“脉案”。脉案常常直接写在处方签上。它的前半部分是案语,概括病人就诊时的症状、患病经过、引发原 因,及分析病机,提出诊断,列出治法等。后半部分为处方的具体内容。这部分除了药物的名称和用量外,往往还注明药物的炮制及煎服法等。有的临证体医案在事 后曾进行过适当的整理。如按一定程式拆开来分项记述,或在案后加上按语之类的内容,用来说明疗效,解惑答疑,或进一步阐述医理、药理。

临证体医案的优点在“当场记”,故一般真实可靠,能反映医家诊疗的原貌。但因医家诊务繁忙等原因,有些临证体医案过于简略,或缺乏条理性,使得其价值受到一定的影响。临证体医案根据写作文体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叙录式、骈文歌体式、病历式3类。


 (-)叙录式
在临证体医案中,用比较自由的散文体叙录的医案占绝大多数,写法繁简不一,形式多样。下面分8种类型略作评析:
    第一类:仅列主症,或脉象,或舌象,不及其余。
   邵师母,苦腹胀。
    隔下逐瘀汤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集·先师范文虎临床经验简介》)


 舌苔浊腻
   茵陈 半夏 厚朴 滑石 杏仁 橘白
                       (《未刻本叶氏医案》)
案语极简,仅录单个脉症,没有理法,给后学特别是初学医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尽管读者可用以药测证,以脉象、舌象测证的方法,充分发挥这类陈述简略医案的作用,但只有中医药水平达到相当造诣的人才能做到。


 第二类;仅点明辨证结果或治疗大法,其余皆略。
    唐曹氏。寒哮。
    半硫丸每日十五粒,分三次吞服。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集·先师范文虎临床经验简介》)
    郁,五十。风郁头疼。
    鲜荷叶 苦丁茶 淡黄芩 黑山桅 连翘 蔓荆子 木通 白芷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


文字亦极简洁,粗粗一看,好像只标明了辨证或治法,但实际上主症、病因、病机已包含在内。但这样的写法,总嫌笼统,也没有达到完整医案的基本要求,故不足为法。

第三类:只谈病因、病机和治法,略于病史、症状和脉舌。
    董左预拟方,养正气,清余邪,虚实两相顾盼,偏胜不致为害。
    吉林参须  甘草 桑叶 茯神 冬瓜子 橘红 扁豆 绿豆 扁石斛 苡仁 杏仁 竹茹
                          《金氏门诊案》)


上案有理法而无脉症,也属不完整医案。脉症是理法的依据,没有脉症而奢谈理法,就陷于空洞。不仅总结经验有困难,而且后人学习亦难寻门径。
 第四类:以分析病因、病机为主,在分析病因病机时顺便带出脉症,然后确立治法及处方。
 

徐先生。精气神者,人之三宝也。论先天之生化,则精生气,气生神;论后天之运用,则神役气,气役精。人身五脏,各有所藏。心藏神,肾藏精,精藏于肾 而主于心。心君泰然,肾精不动,是为平人。尊体气阴两亏,坎离失济。心虚易动,肾虚不藏,神动于中,精驰于下,此梦遗旧恙所由起也。递进膏滋,遗泄渐减, 药能应手,未始无功。惟是补牢已晚,亡羊难复;久遗之后,肾阴大伤。肾者主骨,骨中有髓,肾之精也。腰为肾之外候,脊乃肾之道路。肾精走失,骨髓空虚,脊 痛腰酸,在所必见。肝为乙木,中寄阳魂;胆为甲木,内含相火。肾火既亏,岂能涵木?


木失所养,水走火飞,相火不能潜藏,肝阳易于上亢。清空不空,则为头眩;清窍阻塞,则为耳鸣。阴虚于下,火浮于上,上实下虚亦势所必然矣。 症势各类,治本一途;挈要提纲,补精为重。补精必安其神,安神必益其气,治病必求其本也;壮水以涵其木,滋阴以潜其阳,子虚补母乃古法也。仍宗前意,再订 新方。补气安神,育阴固摄,仿乙癸同源之治,为坎离固济之谋,复入血肉有情,填益精髓,复元精之走失,补奇脉之空虚,为日就月将之功,作一劳永逸之计。是 否有当,即正高明。

 台参须一两五钱 潞党参三两  大熟地六两(砂仁拌) 炙绵芪四两 炒淮药二两 朱茯神三两 酸枣仁三两 炙远志肉一两 清炙草六钱  明天冬二两 大麦冬二两厚杜仲三两(盐水炒)甘杞子二两 川断肉二两(盐水炒) 桑椹子三两 制首乌四两 陈广皮一两 仙半夏二两 北秫米三两(炒,包)  宁子淡四两 煅牡蛎四两 紫贝齿四两 紫石英三两 胡桃肉二十枚(盐水炒,去紫衣)五味子六钱 金樱子一两(包) 剪芡实三两川黄柏一两 熟女贞二两  猪脊髓二十条(酒洗)红枣四两 鳔胶二两(熔化收膏)

上药煎四次,取浓汁,加龟版胶四两,清阿胶四两,均用陈酒炖烊,再将鳔胶和入白文冰半斤,熔化收成膏。每早晚各服二匙,均用开水化服。如遇伤风、停滞等症,暂缓再服可也。
              (《丁甘仁医案·膏方》)


上案,以论述病因病机为主体,脉症夹杂其中,不仅写起来困难,读起来也需费点功夫,而且容易造成说理过于冗长的毛病。

 第五类:病因、病机、病史、症状、诊断、治法等交融一体,夹叙夹议,互为阐发。
 杨。痰浊蒙于肺胃,气机窒塞,不得疏化;湿热郁于脾脏,营分受灼,不得外达。辗展淹缠,两旬不已。刻诊脉象细数,而不外浮,舌苔白浊满罩,中心厚腻,而舌底绛色隐隐。唇色干焦,不渴不饮;神情呆钝,入暮语蹇神糊;小便

黄短,大解稀水色紫。种种见象,皆痰浊上蒙、郁热内蕴所致。疏气机以化浊痰,清脾营以泄郁热,自属一定治法。所虑病久正伤,气愈弱则痰愈壅,热愈盛则阴愈伤。痰壅则气逆神蒙,热盛则风痉暗动。此皆病之变,不可不防。兹拟与清燥泄热之中,参用扶正凉营之品。
 鲜生地(豆豉打)羚羊角 胆星 粉丹皮 大贝母 枳实 竹沥 姜汁 干菖蒲根
                  《柳宝治医案·伏温》)

邵左。冬令过温,少阴之热循经而发,喉痛数日,势虽不甚,今交戌亥时,肢节筋脉忽作牵掣两次,而无表邪见症。夫少阴属肾,内藏相火;相火寄于肝胆, 胆为少阳而属风;木火动则风生,风煽则火炽,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即风水相合之意。今肢节掣引,少阳之风从内而鼓,诚恐火势因之暴炽,胡可再投表 散,以张其焰?惟有甘凉镇润,为合古人治法。


细生地 大麦冬 白蒺藜 桑叶 生甘草 大白芍 元参肉 黑山栀 钩钩
二诊:投剂后喉痛大定,筋脉牵掣亦未复作,饮食自调。诚以火 风从内而发,镇之则风平,润之则火熄。火与风合,其来也勃然;火与风分,其去也倏然。脉形沉弱,面青黄。《脉经》谓营气不足面色青,卫气不足面色黄。肝为 营之源,肾为卫之本,平日肝肾之不足,略见一斑。仍从前法出入。

 细生地 禾鲁豆衣 粉丹皮 元参 甘草 大麦冬 滁菊花 大白芍 钩钩
 三诊;喉痛既平数日,忽于戌亥之交,梦在凉月中行,陡然惊寤,肢体又作震战。夫阳气藏于阴中,阴气敛之,则阳方静谧。戌亥为至阴之际,少阴之敛藏不固,则阳气从阴中勃然而出。经谓肾之变动为栗者,此也。拟大剂育阴,以助蛰藏之令。
 大生地 怀牛膝 云茯神大麦冬 钩钩 禾鲁豆衣 白蒺藜 东白芍 元参肉

 四诊:投剂之后,震战以次渐平,肾之变动为栗,经训确然无疑。夫肾何至于变动哉?良由冬令过温,少阴不主潜藏,阴中之火从而升动。阴火者,犹雷电之火也,故其发也,作为战栗之状。药既应手,自宜叠进,以期阴干阳秘。
 大生地 东白芍 云茯神 金石斛 怀山药 怀牛膝 大麦冬 钩钩
                  (《张 青医案·咽喉》))

第六类:先概括性地阐明病机,后叙述症状、脉舌,再提出治疗意见与处方。
 肝阳因劳而化风,脾阴因滞生痰;风痰相搏,上攻旁溢,是以昏运(晕)、体痛等证见也。兹口腻不食,右关微滑。当先和养胃气,蠲除痰饮,俟胃健能食,然后培养阴气,未为晚也。
    半夏 秫米 麦冬 橘红 茯苓
  (《柳选四家医案·静香楼医案上卷》)


 颜,三四。操持思虑,心营受病,加以劳力泄气,痰带出血。脉形虚小,右部带弦。拟用归脾汤减桂圆、木香、白术,加炒白芍、炒表冬。
 又:劳心营液既耗,气分之热自灼。手足心热,咽干烦渴。多是精液之损,非有余客热。前议归脾加减,乃子母同治法。今以滋清制亢之剂,理心之用,以复五液。
人参 生地 天冬 麦冬 丹参 茯神 灯心 竹叶心
                                    《临证指南医案·虚劳》)

一水能济五火,一金能行诸气;肾为下渎,肺为上源,金水相涵,方能滋长。今诊脉象两尺虚细而数,左关细弦而数,右部浮芤而数。失红以后,呛咳漫热,大肉消瘦。盖肾水久亏,肝阳无制,熏灼肺金。损症已成,实非轻浅。拟壮水柔肝,清养肺胃之法,竭力挽救。


天门冬 麦门冬 北沙参 潼沙苑 败龟版 旱莲草 左牡蛎 生甘草 川石斛 怀山药 女贞子 毛燕窝 川贝母 莲心
   (《孟河费伯雄先生医案·虚损)


第七类:先列证、因、脉、治、方药各项,然后针对诊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自设问答,提要钩玄,答疑解惑。
   常六世兄(方伯第二郎),面红目赤,身热不扬,呓语欲狂,瘈疭不定,七日眼不能合,足冷,舌白而滑,小便涓滴俱无。眼服清暑凉剂,烦躁愈增,汗不能出。脉象浮洪,重按不能应指。此盛暑房后贪凉所致,已现拒阳症象;恐其阳越而脱,急用温下托汗法。
 大熟地一两(炒枯)炒黑干姜三钱 制附子一钱五分 炒牛膝一钱五分 茯神三钱  车前子一钱五分
    和入童便一小杯,冰水调匀凉服。

又:昨服理阴煎加减,至二鼓竟得安睡,周身微汗,神智少清,自述头痛如烙,口渴索饮,体炽热,胸心免兼胀。脉形已敛,右关独见洪实。舌苔黄厚而干。此阴寒既去,暑湿夹食之症已现。急用凉隔散加减。
 连翘三钱 生军三钱 炒栀子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生石膏五钱 枳实一钱 槟榔二钱 飞滑石三钱 薄荷五分 竹叶十片
    二剂。先服一剂,得便即止后利。


 又:昨进初剂,院中微痛,气欲下行,虽未即便,头痛身热顿止。二进后一时许,腹中大痛。二便齐下,多而且畅。胸宽思食,进粥~盂。倦怠欲睡,晨醒汗出周遍。病已豁然,但觉神弱倦甚。脉平而软。自应少扶正气。
    人参一钱(另煎冲)大麦冬~钱五分 瓜萎皮二钱(米炒) 炒生地三钱 白扁豆三钱 茯苓三钱 炒薏米三钱 橘白五分 炙甘草五分
    五剂后可停煎剂,饮食清淡自安。


 问:此症状如中暑,凶险已极,诸医剂用清凉,亦是无伐天和之意。今独以附子理阴得效,随又用凉隔通腑而愈,何也?曰:轻年好内 之人,盛暑最多阴症。彼自恃强壮,毫无顾忌,日间饮酒食炙,胃中湿热已聚;加以入房之后,恶热露宿,故见此症。又复饮以凉剂,正是雪上加霜。虽在盛暑,脉 洪而软,舌白而滑,足冷无汗,格阳之势已现,非姜附理阴不可。然佐以童便引之直下,和以冰水防其拒格,即冷香饮子意也。迨阴寒既消,暑湿夹食之症方出。北 人内燥,若不即用凉膈扫荡,又恐邪热劫津,致变他症。仍防病重药轻,二剂继进,所谓兵资神速也。病去既速,正气尚不大伤,只需人参养胃加减,调之足矣。至 于甫用理阴,即改凉膈,似乎自相矛盾,不知随机应变,古人此法甚多,余不过依样葫芦而已。若徒执一不变,以自护其两歧之迹,竟至误人身命,其罪可胜道欤? 愿明眼者识之。

《吴门治验录》卷二)
    上述形式的医案,自设问答部分最宜细看。医家的治疗思路、辨证要点、转方技巧、用药心法等等,往往包含其中。而且,因为它是医家本人的经验谈,比旁人加按来得真切。读这类医案,好比和医家对坐,听其授业讲析,故对提高诊疗水平大有裨益。

 第八类:先记述症状、病情经过和就诊时的脉象和舌象,然后分析病因、病机,最后下诊断,列治法,出方药。


旬日内遍体俱肿,肤色鲜明。始也,原有身热,不慎风而即止,亦无汗泄。诊脉浮紧,气喘促,小便闭,舌白,不思饮。证系水湿之邪,借风气而鼓行经隧,是以最捷。倘喘甚气塞,亦属至危之道。治当以开鬼门,洁净府为要着。
麻黄五分 杏仁三钱 赤苓三钱 苏子二钱 桂木五分 薏仁三钱 紫菀七分 椒目五分 浮萍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五分
外用麻黄、紫苏、羌活、浮萍、生姜、防风各五钱,闭户煎汤,遍体揩熨,不可冒风。
                          《柳选四家医案·爱庐医案》)


(二)骈文歌体式
    在我国古代,医儒相通是普遍现象。儒者往往兼通医道,而名医大多亦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历代名医在撰写医案时,除了重视医理的阐发外,也很讲究文采,注重 修辞。在前人留的医案中.就有以骈文或歌体写成的医案.称之为骈文歌体式医案。这种医案,除了医学价值之外,还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

无形之酒毒流及营卫,有形之食滞阻遏肠胃。营卫阻则气血失于宣通,肠胃滞则升降失其和畅。血滞化热,发现斑块;气滞化热,遂成肿痛、腑气不运,更衣艰难;胃气不降,呃忒连声。前经吐红吐黑,不外嗜酒致伤;现见脐痛腹疼,定是宿垢积聚。红非阳络之血,  黑是胃底之浊;斑非外感之风,肿是酒热之毒。无形之热毒逐渐由肝传胃,唇为焦燥,眶为红肿;有形之食滞毕竟由胃入肠,腹为鸣响,腰为痛楚。左脉窒郁不畅,右脉滑涩不匀。病状已有十日,增剧仅有半旬。实症何疑,舍攻奚就?


 制大黄 枳实 厚朴 豆豉 大青叶 连翘 山栀 丹皮 桃仁 白茅根 忍冬藤  酒药二粒
  原注:服后下黑粪二次,呃忒即止,肿痛亦减。
                          《金子久专辑·热毒发斑》

 张。温邪两候不解,脉形洪大中空。神昏蒙而如醉,舌淡红而无苔。与汤亦  不却,不与亦不讨。呓语如呢喃,叮咛重复道。昨日用芳开,神情略觉好。然凭症而论之,乃  津枯而液燥。是必甘寒润燥生津液,俾得气化津回方吉保。
  大生地 鲜石斛 沙参 茯苓 麦冬 羚羊角 鲜生地 天竺黄 甘蔗汁 芦根尖
  渊按:案格清华.方法简洁,非学识兼到者不能。
                          (《王旭高医案·温邪》)

 (三)病历式
 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为了促进中医学术交流的深入开展,近代一些中医界名流借鉴西医病历的写法,提出了医案格式统~的倡导,主张将传统医案的内容拆开,按病者、病名、病因、症候、诊断、疗法、处方、效果等分项记述。这种形式的医案,称之为病历式医案。

热毒赤痢案
      「病者」卢从之,所逾四稔,体弱,住泗洲楼。
      [病名]热毒赤痢。
      「原因」平时阴虚,目疾时作,夏受暑而不觉,至秋后乃发赤痢。
      [症候〕手足麻木,腹中绞痛,下痢纯赤,小便涩少。
      [诊断]脉左关弦长,右手虚缓。脉症合参,此暑邪与积热下陷足厥阴肝。肝主筋,所以手足筋麻;肝主痛,所以腹痛;肝藏血,肝病而失其藏血之司,所以血痢时下。种种现象,莫非肝病。
    〔疗法〕治宜滋养肝血,清解伏热。用阿胶、归、芍,以养其肝血;白头翁、川连、黄柏、黄芩、秦皮、丹皮,以清肝经之湿热;再加金银花、生甘草、滑石,以解暑而清热毒。


 [处方]陈阿胶钱半(烊冲)油当归钱半 生白芍三钱 青子芩一钱 小川连一钱   川黄柏一钱 北秦皮一钱 粉丹皮钱半 双宝花三钱 白头翁钱半 生甘草八分飞滑石三钱(包煎)每日服二剂
      [效果]三日痢减,七日诸恙悉退,十日其病霍然矣。
      廉按:此治厥阴热痢之正法。方用《金匮》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为主。因其平日阴虚,再加归、芍养血和肝,芩、丹、滑、银肃清伏热。疗法固恰当周到,断语亦深切病机。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庄虞卿医案》)

腰疼
      天津保安队长李雨霖,辽阳人,年三十四岁,得腰疼证。
    [病因]公事劳心过度.数日懒食.又勉强远出操办要务.因得斯证。
    [证候]其疼剧时不能动转。轻时则似疼非疼,绵绵不已。亦恒数日不疼,或动气或劳力时则疼剧。心中非常发闷。其脉左部沉弦,有部沉牢,一息四至强。观其从 前所服之方.虽不一致,大批不外补肝肾、强筋骨诸药,间有杂似祛风药者。自谓得病之初至今已三年,服药数百剂,其疼卒未轻减。
    [诊断〕《内经》谓通则不痛,此证乃痛则不通也。肝肾果系虚弱,其脉必细数。今左部沉弦,右部沉牢,其为腰际关节经络有瘀而不通之气无疑。拟治以利关节、通经络之剂。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 大甘枸杞八钱 当归四钱 丹参四钱 生明没药四钱 生五灵脂四钱 穿山甲二钱(炒捣) 桃仁二钱(去皮捣碎)、 红花钱半 土鳖虫五枚(捣碎) 广三七二钱(轧细)
    药共十一味,先将前十味煎汤一大盅,送服三七细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时,再送其余一半。
    【效果】将药连服三剂,腰已不疼,心中亦不发闷;脉象虽有起色,仍未复常。遂即原方去山甲加川续断、生杭芍各三钱,连服数剂,脉已复常,自此病遂除根。


[说明]医者治病不可预有成见,临证时不复细审病因。方书谓腰者肾之府,腰疼则肾脏衰惫。又谓肝主筋,肾主骨,腰疼为筋骨之病,是以肝肾主 之。治腰疼者因先有此等说存于胸中,恒多用补肝肾之品。究之,此证由于肝肾虚者甚少,由于气血瘀者颇多。若因努力任重而腰疼者,尤多瘀证。曾治~人因重物 后腰疼,为用三七、士鳖虫等分共为细未,每服二钱.日两次,服三日全愈。又一人因抬物用力过度,腰疼半年不愈,忽于疼处发出~疮,在脊梁之旁,微似红肿, 状如覆盂,大径七寸。疡医以为疼半年始发现此疮,其根蒂必深,不敢保好。转求愚为治疗,调治两旬始愈。

然使当腰初觉疼之时,亦服三七、土鳖以开其瘀,又何至有后时之危险乎!又尝治一妇,每当行经之时腰疼殊甚,诊其脉气分甚虚,于四物汤中加黄芪八钱, 服数剂而疼愈。又一妇腰疼绵绵不止,亦不甚剧,诊其脉知其下焦虚寒,治以温补下焦之药。又于服汤药之外,俾服生硫黄细末一钱,日两次。硫黄服尽四两,其疼 除根。是知同是腰疼而其致病之因各异,治之者安可胶柱鼓瑟哉!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册)


 二、笔记体医案
    笔记体医案是医者诊后用回忆追述的方式写下的医案。它不是病人就诊时的“当场记录,而是事后经过医生本人提炼加工后形成的诊疗经验谈,故又称之为医话体医案或追忆体医案。


 笔记体医案的特点。
第一,诊疗过程交待得比较清楚。
第二,能比较详细地反映医家的临床思维、决策过程和辩证用药经验。
第三,大多为疑难危重或有发明、有新意的医案,平庸者较少,故富有启迪性。
第四,文字连贯,有分析,有体会,易读好懂。

笔记体医案根据写作风格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过程式、夹议式、问答式和日记式4种。
 (一)过程式
    注重反映诊疗过程的笔记体医案,有助于学者把握病证的传变规律和医家相应的治疗对策。其写法有略有详。明代以前医著中的这类医案,大多简要,少有议论;明以后则出现了许多详细记述医家辩证论治过程的笔记体医案。

丹溪治一人,六月投渊取鱼,至秋深雨凉,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脉沉弦细实,重取如循刀责责然。与大承气汤加桂二服,微利痛止。仍连日于申酉时复痛, 坚硬不可近。每与前药,得微利,痛暂止。于前药加桃仁泥,下紫黑血升余,痛亦止。脉虽稍减,而责责然犹在。又以前药加川附子,下大便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 者二升有余。又伤食,于酉时复痛在脐腹间。脉和。与小建中汤,一服而愈。               《古今医案按·腹痛》)


(二)夹议式
  笔记体医案是医家诊后的回忆总结与心得体会,所以不少医案在追述诊疗过程中,穿插了大段的议论、或阐述病祝,或说明药理,或引经据典,或借题发挥,种种不一、可称为夹议式。

予在苕溪.治一水肿者,腹水,肤肿,久服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皮之类,小便仍淋漓.痛苦万状。予曰:此虽虚证,然水不行则肿不消,肿不消则正气 焉能平复?时值夏月.予不敢用麻黄,恐阳脱而汗漏不止。以苏叶、防风、杏子三味,各等分,今煎汤温服,覆取微汗.而水即利矣。次日至病者之室,床之上下, 若倾数桶水者,被褥帏薄,无不湿透。病者云:昨服药后,不待取汗,而小水如汗,不及至溺桶,而坐于床上行之,是以床下如此也。至天明,不意小水复来.不及 下床,是以被褥又如是也。今腹满、肿胀俱消,痛楚尽解,深感神功之救我。予曰:未也。此急则治其标耳!予之病因火土伤败,以致水泛,乃久虚之证也。火即人 之元气.必待脾气、元气复,而后可保其万全。予即解维,写一六君子方去甘草,加苍术、厚朴、炮姜、熟附子.每日令浓煎温服;即以此方令合丸药料,每日巳未 时服之,即止其汤药。半载后,病者之兄,备土物来谢曰:吾弟已全愈矣。予曰:如此之证,水虽行而正气不复,后仍肿胀而死者比比。此命不应绝.非予之功也。 虽然邪之所凑,其正必虚,若初肿之时,行去其水,正气易于平复;医者不知发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而无尾闾之泄,犹以邻国为壑耳!如久服疏 利之药,则正气日消,水留日久,则火土渐灭,然后以此法行之,无济于事矣。(《侣山堂类辩·发汗利水辩》)

 

三、问答式
 问答式医案~般是通过回答有针对性的提问,把医家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独到认识和经验提示出来。
    问曰:一友久患伤寒之后,僵卧不起,起即晕去,日间微寒微热,夜间烦躁不安寐,饥饱莫辨,寒温不适,呼牛则牛,呼马则马,如醉如痴,不知所以,淹淹一月矣。子用滚痰丸一二两,下黑痰如胶者数升而愈,请言其详。
  答曰:病有可知有不可知者,须细心体察,问其平日性情喜好,时日久暂,其难其慎,知病之真而后药之,不误也。此人年止二十余,初诊视时,见唇红面白,肌肉 不瘦,似无病者。按脉则六部沉伏有力,此亦病后之脉,无足怪也。询其所服何药,彼言伤寒所服发散、清利,难以尽述。伤寒后又一月矣,因其头痛为虚,用补中 益气汤,诸病如是;因其寒热似疟,而用小柴胡汤和解,病亦如是;亦有因烦躁而用安神者,有因不食而用消导者,亦复如是。诸医束手无措,强予药之。予曰:不 知其病而用药,是欲入而闭之门,容思之。明日又复诊视,见席上糖品甚多,时时咽嚼,因问其性之所喜。彼云惟喜甘甜及炙煿、糯米之物。观其症,察其脉,问其 食物,详其药饵,必是痰郁症也。直用滚痰丸,下之即愈。主人谓其久病不食,头晕体弱,不敢轻用。予回:凡病之不可名状者为痰。《脉经》云,(脉)沉伏有力 者属痰。此伤寒余邪未尽,宿食未行,加之糖品之类频频不辍,以致瘀浊顽痰结固不通。故曰积滞不去,则新气血不生,所以淹淹僵卧而不愈也。况不便半月未解, 郁痰必真,用之无疑。即以滚痰丸五钱,碾末灌之,微行黑粪,未畅也。又用五钱催之,大下黑痰如胶者数升,即自起居,头亦不晕。次早服四钱,所下皆黑黄粪 耳,神气大爽,屡求食矣。下午再服三钱,但虚努无有也。予曰:尽矣,匆过之。日以糜粥养身,补中益气汤滋(资)助,不半月而气体复原。夫人之性命攸关,若 非精诚体察,胶柱鼓瑟,妄意乱投,未有不误人者。(清抄本《问答医案》)


 (四)日记式
    所谓日记武医案,是指保存在日记中的医案。它在写法上与一般的笔记体医案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它在追述时,把诊治疾病的经过与纪事结合在一起。

光绪六年八月初八日壬寅五鼓,苏拉带余与昴庭进大内,仍由景运门进,过乾清门,至内务府直庐,复至军机直庐谒见。各大臣同事之薛、马、汪、赵皆已 在,而内务府堂官咸集,各见礼毕。辰初内监宣进,余与昴庭暨同事诸人,随内务府大臣进内右门,历长街至月华门少坐。内监着茶即传进。经启祥宫,过吉祥门, 至长春门,立门外候旨。少顷,内监传薛宝田、仲学车各。内务府大臣五人、太医院二人前余与昴庭随进。先至钟粹宫,庭中桂花已放,异香扑鼻,盆内夹竹桃犹盛 开。屏息立檐下。慈安皇太后、皇上召见。宫内铺地用乌金砖,光滑如镜,时虞倾跌,足缩缩而进。是日不垂帘,慈安皇太后正坐,皇上隅坐,内务府大臣皆跪。太 医院堂官李德立引余与昴庭行三跪九叩首礼。礼毕,皇太后问余何处人,对以江苏人;问多少年纪,对六十六岁;问从旱路来、水路来,对从海道来;问一路安静? 对安静;又谕慈禧皇太后病要小心看.对是。复随内务府大臣、太医院至长春宫,庭中花木与钟粹宫等,惟苹婆果树甚多,实将红熟。恭候。慈禧皇太后召见。行礼 毕,慈禧皇太后问何处人及年岁,对如前。内务府大臣、太医院跪左边,余与昴庭跪右边。皇太后命余先请脉,余起行至榻前。榻上施黄纱帐,皇太后坐榻中,榻外 设小几,几安小枕。皇太后出手放枕上,手盖素帕,露诊脉之三部。余屏息跪,两旁太监侍立。余先请右部,次请左部,约两刻许。奏圣躬脉息在寸数,左关弦,右 寸平,右关弱,两尺不旺。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五志化火,不能荣养冲任,以致胸中嘈杂,少寐乏食,短精神,间或痰中带血,更衣或溏或结。皇太后问此病 要紧否?奏皇太后万安,终求节劳省心,不日大安。内务府大臣广奏节劳省心,薛宝田所奏尚有理。皇太后曰:我岂不知,无奈不能。皇太后问果成劳病否?奏脉无 数象,必无此虑。退下,仍跪右边。候昴庭请脉毕,同太医院先出。随后薛抚屏、汪子常、马培之进请脉,余与昴庭到太极殿东配殿立方,内务府大臣、太医院与诸 医毕至。方内先叙病原,次论方剂。草稿呈内务府、太医院与诸医看后,用黄笺折子楷书进呈皇太后御览。所用之药,内务府大臣用黄签在本草书上标记。御览后, 御药房配药,在东配殿赐饭。设两席,中一席内务府大臣正面,医生陪坐;旁一席诸医及太医院诸人随坐。席备满汉珍羞罗列,尤美者乳茶、红萝卜丝汤、京米粥、 乳饼,皆市所未有。饭毕饮茶,茶极甘冽。午正,内监传旨散直,随内务府大臣趋出,至直庐,坐堂郎中暨各司员索方,誊送内务府大臣及军机大臣。少顷,由景运 门出大院,西南行,经文渊阁后,过三座门,

出东华门,至黄酒店,拜薛抚屏观察、汪子常大令。归寓小憩,恭纪一诗以志恩宠:博士羊曾啖(余昔司训上元).天厨馔又尝。尧葱兼舜韭,玉液并琼浆(乳茶甚佳)。罗列麒麟脯,追陪宛鸟鹭行。幸叨储药笼,圣寿视无疆。
     案方:病由积劳任虑,五志内烦,伤动冲任督,以致经络久虚,元气不能统摄。盖心肝脾三经,专赖冲任脉中之血周流布护;血为阴类,静则阳气始潜,五志不扰; 《金匮杂病论》各方以调和冲任为紧要。《难经》云:心不足者,养其荣卫。荣卫为血脉之所生,心为之主。然荣卫起于中州,肝肺脾肾实助其养,养其四脏则心自 安矣。腿足无力,气血不荣也;精神短少,宗气亏也;痰中带血,水火上炎也;更衣或溏或结,脾气不调也;背脊时冷时热,督脉空虚也。拟养心、保元二汤加减。
人参 云茯苓 酸枣仁 柏子仁(炒) 甘草 怀山药 大白芍 归身 杜仲(炒)熟地黄(炒) 牡蛎 龙眼肉
                     (选录自清·薛宝田《北行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