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明人都在用的催眠术

 秋叶飘伶 2012-09-22

序章 导语催眠很厉害,玩转须努力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测试,内容是检验人们对待“催眠”这件事情的态度。

 

    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我将测试对象定位为那些没?听过有关催眠术的课程、对它的认知基本还停留在电影电视层面的新朋友。整个测试前后加起来大概持续了一年时间,被测试者囊括了大学生、部队官兵、机关干部、商人及文化圈等各个层面的上百人。而最终测试数据统计的结果很有趣。

 

    当我跟这些朋友提到有关催眠的话题,他们的第一反应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批判型,觉得我在吹牛。从骨子里认为催眠就是骗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种能让他们的意志不被自己左右的事情。这类人占30%左右。

 

    二是恐惧型,一听到“催眠”二字,马上表现出对被操纵的恐惧,自然而然对我也有了保持距离的心态。这类人?60%左右。

 

    只有剩下不到10%的人,在聊到这个话题后,对催眠术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希望参加我的培训,深入了解催眠的相关知识技巧。对这类人,我的评价是——可怕!因为我感觉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常人所缺少的冒险精神。如果他们能够保持这样的精神,假以时日必将成为了不起的大人物。

 

    其实无论是批判型还是恐惧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们对“催眠”的了解几乎是空白。“催眠”究竟是什么东西,它是否真能如同电影电视和某些书里所描述的那样:让被催眠者躺在床上,只要对他说些类似“放松、越来越放松……”这样看似?单无比的语言,就可以让他失去意识,甚至对其进行行为控制?

 

    对问题的前半部分:让被催眠者躺在床上,进行放松暗示,就能将对方带入催眠状态——我的回答是:“有!”不过这是催眠术在领域运用的一种,目的是方便快速地将来访者导入催眠状态。而大部分时间里,我要催眠一个人根本无须如此复杂。可能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能达到目的。

 

    而问题的后半部分,我就需要澄清一下了——催眠状态不是失去意识的状态。事实恰恰相反,它其实是意识高度集中的状态,集中于当下的某一件事情。也正因为注意力的集中,所以被催眠者会?部或部分忽略周围的事物。

 

    生活中最常见的催眠状态就是走神。走神的人是在意不到身旁的人在做什么、是否离开过的,哪怕叫他几声,他也未必能听见,整个身体和感受都集中在大脑想象的故事情节里,嘴角偶尔还会露出傻傻的微笑——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自我催眠。

 

    催眠后,我们可以通过某种语言、行为的暗示去引导对方的思维,但是不会像文学作品中那样夸张,无论要对方做什么,他都会乖乖去做。因为催眠不能控制对方的行为,只能影响。并且要不要执行催眠师的指令,也完全由被催眠者自己决定。也就是说,即便我催眠了你,你的思维还?自己的,如果意识将我的暗示评判为错误加以拒绝,那么我是没办法让你按照我的想法去行动的。

 

    但这种选择,仅限于某些违背生存本能和道德底线的事情。催眠的神奇之处在于,如果不属于二者范畴时,催眠者如果催眠成功,那么他的指令的确会让人变得更加听话。因为施加催眠者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降低被催眠者的意识,让自己的信号到达对方的“无意识”。

 

    所谓意识,就是在我们大脑中负责判断、思考、感受的部分。这种思维的结果,就是评判出一件事情的好坏或者价值,然后告诉身体是否应该遵从。比如正常情况下看到一盆滚?的开水,你肯定不会把手放进去,因为你的意识已经有了评判——这东西很烫,接触到会伤害自己。但是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就是你在全神贯注地想一件事情或者就是脑子里空白一片,只是觉得自己要去洗手,结果手放进盆里后,才发现这水原来是滚烫的。

 

    显然,这时候意识没有给你“水烫不能碰”的评判。那么,此刻你的行为是谁在控制?

 

    答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指“人类对自身或外在环境变化无觉知的现象”,它与意识的含义相对。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了事,但还不自知”。

 

    比如走路的时候,很少有人在走路之前会先思考:我是应该先出左脚还是右脚?而是习惯性地就完成从起身到踏脚这一系列连贯性的动作。并且仔细留意你就会发现,有的人会习惯先出右脚,有的人则是左脚。这是不一样的:先出左脚的人,往往执行力很强,想到就会去做;而先出右脚的人,则习惯三思而后行。

 

    像这些不需要我们思考就能完成的动作,就是我们的无意识行为,而控制这一系列动作完成的,就是无意识。如果我们去刻意留意观察这些无意识行为,就叫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

 

    意识和无意识功能各不同。意识最大的本领是评判,无意识最大的职责则是行动。凡是被无意识收到的信息,无论好与坏,它都一定会把这个信息变成现实:让它蹲下,它就蹲下;让它离开,它就离开……这种结果几乎是所有人都渴望的,因为人人都喜欢听话的人。

 

    但是无意识并不是随时都能工作的,否则你就不会苦恼于孩子不爱学习,更不会纠结于客户不买你的产品——只要你能把信息告诉对方的无意识,他们都会立刻执行。无意识不是那么容易沟通到的,这就是因为在无意识之外,人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意识评判系统的存在。这就像一面盾牌,当外界一个信息进来,首先要经过意识系统的评判和筛选,也就是评价。评价这个信息好不好,这个信息是否正确。当意识觉得正确,或者对这个信息进行片段性的筛选、改变,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以后,这个信息才会被传入无意识,然后无意识再把收到的信息转换为行为外显出来。

 

    小孩不听话、客户总是拒绝你的原因,就是因为你说的话并没有进入他们的无意识,而是被他们的盾牌挡在了外面。你的话对方是听到了,但是他不一定会照做。话要进入无意识才有用。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80%的话都会像这样被对方的意识盾牌挡在无意识之外。所以,你才会觉得自己说话没分量,才会觉得难沟通,甚至怀疑对方是否理解力有问题。

 

    其实,只要能先降低对方的意识作用,再和听话的无意识进行沟通,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而这,就是催眠可以做到的。

 

    催眠就是降低意识评判,与对方进行无意识沟通的过程。这也是催眠有效的秘密所在。你能让对方的意识降低越多,对方接纳度就会越高,催眠的程度也就越深——所以施加催眠的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思维去影响被催眠者,秘密就是如此。

 

    你现在一定很好奇,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别人的意识评判,直接跟对方无意识对话呢?这看起来太不可思议了!

 

    我要告诉你,如果你掌握了某些技巧(催眠术),这?变得很容易了。而本书要告诉你的,其实就是各种各样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催眠技巧。在学习这些技巧的同时,别忘了利用人类天然的无意识状态,以及个体个人的无意识习惯进行催眠,这才是最厉害的催眠术。而这些,在本书中都会讲到。

 

    掌握了这些技巧,你就可以玩转催眠,不仅可以给别人、给自己施加积极的暗示,更可以抵御来自周围无时无刻处处都在的消极催眠。

 

    既然如此,你还在等什么?立刻开始我们玩转催眠的快乐之旅吧!


第一章 张开你的第三只眼 1. 不要想红色的大象你不知道的左右脑对话    催眠无处不在,而且人人都会使用。也许几分钟前你就运用过催眠术,或者被别人催眠了,只是尚未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谁都知道,催眠需要暗示。暗示可能来自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不管它是什么,往往有这样一个共同之处:不太容易被对方察觉。

 

    比如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从催眠师的嘴里说出来或许就变成了特别的暗示语;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情,比如微笑、打喷嚏,也可以引发催眠效应。

 

    这就是催眠的有趣之处。正如我所说,催眠一点也不神秘,很多催眠导入和深化的方法,其实都来自生活中人们一些无意识的语言、行为——那些我们不太在意的语言和行为,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性格、感受、行为……

 

    我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催眠无处不在,而且人人都会使用。也许几分钟前你就运用过催眠术,或者被别人催眠了,只是尚未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所以在本书的第一章里,我要告诉你的就是一些最为常见,又最不容易被发现的催眠状况。了解了它们,就相当于多了一只眼睛,察觉到我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竟然有那么多微妙的互动。

 

    不要想红色的大象???

 

    你不知道的左右脑对话

 

    在开始玩催眠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游戏。

 

    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只需要你趁对方不?的时候说这样一句话:“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你也可以重复几遍,让对方听清楚你的话。结果就很有趣了——对方的脑子里多半会有一头红色的大象在晃悠。

 

    其实你这时候已经在催眠对方,因为他看到了你想让他看到的东西。

 

    这是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会举的一个例子。目的是更形象地解释语言能够催眠的生理学原理。从人类大脑工作的方式来说,左脑接收到语言会在右脑里产生画面,语言的不断重复会强化右脑的画面——当面对一句外来的信息时,无意识会先处理画面,即使这个画面在生活中不存在,无意识也会从已有的经验中整合出一个画来“交差”。

 

    比如,我们都知道大象是什么模样,当然也清楚“红色”的概念。所以当我说“红色的大象”时,你的无意识就会将已存在的“大象”与“红色”整合起来,让你看到“红色的大象”。

 

    当然,无意识还会执行“不要去想”这个命令。只是对听到这句话的人而言,他脑子里是先看到了“红色的大象”,所以“不要去想”的命令相当于没有起作用。

 

    如果把这个过程用流程图表现出来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上图右边表现的就是左右脑的对话。很显然,尽管催眠者在用否定的语言跟对方说话,可对方第一反应却是否定词汇后的那个信息。这就像你要把冰箱里发霉的食物扔掉(拒绝发霉的食物)之前,必须先要把它找出来一样。

 

    例如,我们在面试或者考试之前也许会告诉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紧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你在说这四个字的时候,大脑首先会处理“紧张”这个信号,然后会给出许多关于紧张的图片,如心跳加速、出冷汗、发抖……接下来再处理“不要”指令的时候,效果当然就不好了。

 

    这种情况其实在生活中特别常见。我有一名学员,她的婚姻出过问题——丈夫曾经出过轨,这一直是她的一个心病。当她明白了“红色大象”这个句子背后隐含的义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在丈夫的出轨这件事中,无形中扮演了“催眠丈夫”的角色。她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从新婚第一天就警告丈夫:“你不许在外面鬼混!”这种暗示一直持续了两年。

 

    没错,跟“不要想红色的大象”这句话类似,指令在到达丈夫大脑中时,首先唤醒的是“鬼混”的画面——晚回家、撒谎、外遇……更可怕的是她?常对丈夫重复,不断地进行大大小小的刺激,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两年之后,丈夫就“听话”地出去“鬼混”了。

 

    如果你希望“催眠”身边的人,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做,就应该减少使用否定的句式,直接告诉他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当然,你也可以把你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好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催眠,因为无意识更容易接受故事中经验性的描述。直接讲道理,启动的是听者的逻辑思维,容易引起听者的评判与抗拒;而故事中描述的情节、画面,更容易被无意识接收,评判降低,故事中包含的信息也就更容易被听者认同?

 

    比如,化妆品推销员口若悬河地告诉你:“我们的产品防晒效果好啊!”你多半都在思考:“他说的是真的吗?不是在吹牛吧?”可如果他告诉你:“我的一个朋友去西藏玩,同去的人都被晒得脸上爆了皮,唯有他的脸是完好的,原因就是他带了我们这支防晒霜。”你的感觉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如果他再加上一段:“后来几天,同行的人发现了他的‘小秘密’,拿他的防晒霜来用,晒爆的地方就没有再恶化,加上同款的晒后修复霜,等到他们返回的时候脸的情况已经好转……”

 

    此时,你是否已经对这支防晒霜有点动心了?

 

    无意识的运作特性

 

    玩转催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无意识的运作特性,这样你方能加深对催眠的引导方式的理解,从而更快掌握催眠的种种方法。

 

    存储记忆的片段性

 

    格桑说:听到的,不一定记得住。

 

    耳朵可以听到所有的信息,并全部传递给无意识。但无意识并不是很好的记录者,它只能跳跃性地记录接收到的信息。比如,耳朵听到三句话:“我要减肥,但是我又想吃美食,我纠结啊!”当听到“我要减肥”时,无意识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记录;等它记录完毕,回过神来就错过了第二句“但是我又想吃美食”,直接?到第三句“我纠结啊”。最后,尽管讲话者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听者只记住了“我要减肥,我纠结啊”。

 

    因此与其滔滔不绝地说,还不如选择时机,配合无意识有节奏地说。

 

    催眠时应当做到的事:

 

    语言尽量简短,如果一定要说长句,则需要把握恰当的时机,突出重点词汇。比如,在向对方传递重要信息之前,可以稍作停顿;此外,如果这时候恰好对方刚刚说完一句话,那么从他闭嘴的那一刹那开始计数,7秒钟后传递你的信息效果最好。你一定会觉得好奇,为什么是7秒钟而不是其他时间,传递信息时又有什么要注意的?这当然不是便说说,具体原因后面的章节中会有解答。

 

    不带评判地接受任何指令

 

    格桑说:不评判,听到即执行。

 

    无意识就像一个小孩,它会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所有的指令和信息,只要传递给无意识,它就会照单全收。而自己对自己说的话因为没有评判,所以能全部进入无意识。

 

    催眠时应当做到的事:

 

    降低意识作用的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催眠术。本书后面所列出的一系列方法和相关情景,都是实现降低评判作用这一目的的技巧。在尝试这些技巧之前,催眠者应该明晰自己催眠的目的和步骤。否则,盲目地将被催眠者导入催眠状态,可能会造成某些伤害。

 

    重复会形成无意识习惯

 

    格桑说:重复21次,可形成一个无意识习惯。

 

    重复其实就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催眠方式。为什么“脑白金”种没有任何含金量的广告会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不断地重复。这也是第二节我们会指出的:一个行为重复21遍就会被无意识接受的原因。之所以为21遍,是因为21次的重复能形成习惯。

 

    催眠时应当做到的事:

 

    重复是催眠对方的好方法,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对不断重复的事情感到厌烦和抗拒。这显然不是催眠术要达到的效果。同是重复,为什么结果大相径庭?其根源在于你重复的事情是否能给被催眠者带来愉悦的体验。

 

    图像更容易被无意识接受

 

    格桑说:把你要传达的信息图像化。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说“红色大象”的时候,听懂我在说什么的,全是大脑里已经出现画面的人。又比如——“海滩”和“翻滚着浪花,不远处有海鸥飞翔,空气中弥漫着大海气息的金色海滩”,显然后者更容易让你有感觉。因为图像是与无意识建立沟通的方式,所以,梦里出现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语言。

 

    催眠时应当做到的事:

 

    如果你希望被催眠者感应到你的行为和语言,最好把自己的暗示图像化。

 

    这里顺便说一句,汉字也是一种符号图案,所以它也能跟无意识对话。而相比于西方文字,中国的文字更有利于潜能开发。原因就是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几乎就是在用图案表达文字的含义。

 

    不断追求更多、更新、更好的事物

 

    格桑说:更多、更新、更好的事物是无意识偏爱的。

 

    无意识一直在不断地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这便是个人可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原因。

 

    催眠时应当做到的事:

 

    尽力去给被催眠者提供更新鲜、更有趣的信息,这会大大增强你的催眠效果。

 

    更容易接受具体的东西

 

    格桑说:越具体越好。

 

    如果你说“好大一块石头”,对方无意识听到的就是“石头”这个具体、有画面感的内容。至于有多大,就完全由他无意识里储存的信息决定,不是取决于你的概念。例如,你所谓的“大”可能仅仅有一本书的大小,但他可能会把“大”的概念同自己曾经看到的一块巨石作比较。

 

    催眠时应当做到的事:

 

    如果你希望被催眠者接受你的概念,就必须让自己的表述更加具体。比如,“比你的脚掌还要大上一圈”,或者“跟你所处的房间差不多大”。表述具体了,自然更容易和无意识沟通。

第一章 张开你的第三只眼 2. 不成功,就失败你每天都在接受来自“重复”的催眠    画廊里,一个人似乎看中了其中的一幅画,想要买下。朋友与他站在那幅画前,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A:你觉得这幅画很好看?

 

    B:是!

 

    A:你真觉得这幅画很好?

 

    B:对,很好!

 

    A:你确定这幅画真的很好?

 

    B:呃……确定。

 

    A:你真的百分之百确定它适合你?

 

    B:这个……也许吧。

 

    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这段对话:不断地重复,可以形成人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三人成虎”。其实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体验——心中只要有一丝“疑虑”或“不确定”抬头,重复追问就可能推翻你原本笃信的事情。

 

    重复的暗示就像穿石的水滴,可以使人们形成思想,养成习惯。比如,小的时候,父母说了算,向我们灌输着他们认为对的观念;上学以后,老师说了算,教我们学会许多知识和道德的观念;走向社会,社会说了算,设定许多游戏规则要我们去遵循……结果就是我们的行为多半符合这些规则制定者所需要的那样,成了社会想让我们成为的那种人。如果说得夸张一些,就是我们现在的思想、习惯、行为,都可看做被重复暗示的结果。

 

    重复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很难用语言描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小游戏来感受一下。

 

    游戏很简单,先找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由你担当主持人和游戏主导者的角色。

 

    首先指挥参与者做一件事情——快速地说21遍“老鼠”。(这时候你最好引导大家一边念一边打拍子配合,不仅能调动气氛,还可以在大家不自觉的状态下逐渐加快速度,让游戏效果更棒。)

 

    数完之后,再让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念21遍“鼠老”。(考虑到参与者会对游戏进行猜测与评判,念“鼠老”一方面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让参与者降低评判,让他们的无意识惯性最大程度体现出来。)

 

    接下来就很精彩了——当大家念完停下来以后,你可以很严肃地问大家:“猫怕什么?来,大家大声告诉我!”

 

    猜猜结果会怎么样?80%的人会特别自信地回答:“老鼠!”

 

    你再重复问一遍:“猫怕什么?”

 

    大家会以更高的热情回答:“老鼠!!”

 

    这个游戏我在培训课的时候用过很多次,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上述情形。我们都知道猫是老鼠的天敌,正常情况下怎么也不会得出“猫怕老鼠”这样的回答,可为什么在游戏中会这样呢?

 

    显然,问题就出在之前的重复过程中。因为多遍的重复让“老鼠”与“鼠老”已经在无意识中形成?习惯,而当你突然提出“猫怕什么”这个问题时,人们的大脑其实是“蒙”的,因为在之前的不断重复中,大家绝少会思考这个问题。与此同时,无意识的惯性会让人们脱口而出,不管它是否符合事实。

 

    这种情况其实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

 

    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在开完家长会后怒气冲冲地回家,不问青红皂白给了孩子一记耳光:“你这个笨蛋,怎么这么不争气,回回都考不好!”

 

    父亲不断地责骂,孩子不仅没进步,反而越考越差,最后终于成功地成了他口中的“笨蛋”。这位父亲可能不明白,他的责骂事与愿违,正是因为他不断地?孩子进行消极的暗示。

 

    首先,抡起的那一巴掌是父亲催眠的第一招。小孩在挨打的瞬间受到惊吓——惊吓催眠——脑袋顿时空掉,接下来家长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了催眠暗示语,全部进入小孩的无意识,小孩深刻地记下了“笨蛋”这个词。

 

    其次,反复责骂是父亲催眠的第二招。如果只是一两次的责骂,或许还能起到警示作用,让小孩有“我要努力,不成为爸爸嘴巴里说的笨蛋”的意识。但是父亲一味地重复,根据上节“红色大象”的原理,小孩的无意识会一次次确认“笨蛋”这个词。特别当不知道做什么可以“不是笨蛋”,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父?的看法时,孩子最后会确信“怎么也考不好,原来我就是个笨蛋”,进而失去了改变的勇气。

 

    重复催眠的力量巨大。经常鼓励一个人,他就会在我们的催眠中变得优秀;经常重复斥责辱骂一个人,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古怪刁钻。

 

    所以我常说,我们一直生活在身边人的催眠中,不被他人催眠着走向成功,就会被别人摧毁而走向失败。

 

    如果重复曾经让你消极过,那现?就用重复,重新让自己积极起来。重复给自己积极的暗示,重复听积极的话,重复看积极的电影……成功,其实可以通过重复实现——找到自己有天分的领域,然后在这个领域里重复就可以了。

 

    别让重复变成唠叨!

 

    对于父母的重复念叨、老师的重复数落、领导的重复强调,许多人都会觉得啰唆,听着感到很不耐烦。其实父母、老师与领导也是想达到催眠的效果,只是他们的重复一不小心变成了大家厌烦的唠叨,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巧妙地用“重复”的技巧,别让重复变成唠叨。

 

    为什么唠叨惹人厌?

 

    格桑说?被记住的是感觉。

 

    一首曾经喜欢的歌,多年之后再次听到,会重温当年听歌的感受、天气以及当时发生的事情。因为人在接收内容的同时,还会记住当时的感受。而“唠叨”大都是带着“不爽”的感觉,因此对方收到的也会是“不爽”的感觉。当同样的话再次出现,对方首先体验到的就是“不爽”。所以,对方讨厌的并不是你“唠叨”的话,而是你说话时带给他的感受。每“重复”一次,对方就难受一次。

 

    如何重复才有效?

 

    格桑说:嫁接愉快的情绪体验。

 

    对一个爱钱的人,你每跟他说一次“白菜”,就给他一张人民币,重复多次以后,即便在别处听到“白菜”,他也会产生同样的愉悦情绪(这类似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因为他把收到人民币时的愉快体验嫁接到“白菜”这个词汇上了,这样“白菜”就不只是食物了,也是一个快乐源。

 

    当孩子迷恋赌博

 

    孩子迷恋上了赌博,聪明的父亲并没有进行“说教”,只是带孩子去爬山。到了山顶,当儿子大声欢呼,尽情享受成功的快乐时,父亲在一旁淡淡地说:“你看,除了赌博,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去做的,对不对?”

 

    在那一刻,儿子被深深地感动了!后来,每次再想赌博的时候,与?亲在山顶时的画面以及当时的感动全部跳出来,“更多值得做的事情”,父亲的这句话已经牢固地深植在儿子的无意识中。正是这样,儿子慢慢戒掉了赌博,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父亲没有对孩子进行唠叨,但是孩子依旧戒赌了。不是父亲在重复,而是父亲带给孩子登山的愉快体验在后者脑海中不断出现——有了这种愉快体验的嫁接,暗示不仅会被对方接受,更会自行重复。


第一章 张开你的第三只眼 3. 总在角色里玩催眠先自我催眠    我在给学生做催眠培训的时候,跟他们做过这样一个模拟场景游戏,模拟的场景是一家4S店里,销售人员在向“顾客”推销汽车。

 

    游戏挑选了10个人组成了5个小组,让每组中的一个人扮演顾客,另一个人扮演销售人员。同时我指定了停车场的一辆汽车作为商品。

 

    当然,这个游戏的目的不仅仅是训练他们的销售能力,更是让学员明白如何在沟通中去“催眠”对方。

 

    如果你是顾客,你会怎么做?

 

    游戏过程中,几个顾客表现得都很“专业”。他们站在车前端详很久,仔细观察车子的每一处,完全像是在给自己挑选汽车一样。这种状态很好,因为他们顺利地进入“顾客”的角色,这样当销售员出?时,他们会有更为真实的反应。

 

    如果你是销售员,你会怎么做?

 

    第一个“销售员”上场,他面带微笑地走过去:“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顾客”回答:“没事,我只是看看!”

 

    (这是销售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不管卖方的语气有多温柔,对顾客表现得有多么的尊重,这样提问,顾客的回答大都如此。他的失误之处在于:他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了“卖主”的位置,“卖主”和“买主”的位置是对立的,两个相对立的人怎么能达成共识呢?这样开场,顾客立刻会觉得你是要想方设法地要他把钞票掏出来,自然就有“评判?,也就意味着他对销售员有所防备。)

 

    接下来第二个上场的“销售员”虽然用了不同的方法,可还是把自己跟客户定位在了对立的位置,所以效果也不甚理想。

 

    第三个“销售员”上场了。他没有说话,只是走过去站在顾客身旁偏后的位置,并且与顾客保持相似的站姿,然后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着这辆车。

 

    (这位推销员很好地运用了“同向”的技巧——“同向”是一种很有效的催眠导入技巧,我在本书后面会有详细的介绍。“销售员”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尽量不给顾客带来任何压力。而他对汽车的欣赏姿态,加深了同“顾客”在心理上?一致。)

 

    “销售员”跟着“顾客”一起看了几秒钟,然后说了一句:“太诱人了!”

 

    扮演“顾客”的这位学员显然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下意识地表示赞同回应:“是的,就是太贵了!”

 

    如果是一般的销售员,可能会开始解释车贵的原因,比如质量好、配置高、大品牌之类,但这个“销售员”没有硬生生地去接“顾客”的话题,而是很巧妙地绕开了:“确实很贵,但是和它的性能相比,还是值得的。”

 

    (说出这句话,说明他同样是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顾客既然关注这辆车,就意味着他对性能的认可。这句话前半句说出了顾客?心声,后半句则是在进一步试探对方——如果性能和价格比较,客户会倾向于哪一边。有了这个分寸,接下来的探讨交流就轻松多了。)

 

    如果是真实交易,接下来销售员就可以顺利地同顾客详细探讨性能和价格。双方就像两个懂车的朋友在探讨,整个过程显得轻松而安全,成交的概率自然会高出很多。

 

    一般企业在培训自己的销售员时,最常见的就是要求他们把顾客当成上帝。也有的销售员会把顾客当成父母、朋友。他们的态度都没错,但是从催眠的角度去看,却多半很难让顾客认同并且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如果把顾客当上帝,那就是在有?于他;如果你把顾客当父母,和父母谈钱,就是不孝;如果是朋友,谈钱可能会伤友情……不管怎样,都很难让对方心里产生等价的认同。

 

    其实要催眠一个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先催眠自己。比如,把自己投入对方的角色当中,把顾客当成是自己——如果我是顾客,我凭什么去买这辆车?

 

    在传统的理论中,催眠师与被催眠者的关系在一开始就是确定了的。被催眠者信任催眠师,并将催眠师置于权威的角色中,并强调这种权威关系。?际上,催眠也可以建立在其他的角色关系上。只要有和谐轻松的沟通,催眠,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所以我才说,催眠其实人人都能玩,并不一定非得经过多少年的专业培训。

 

    要做到和谐轻松地沟通,借助角色、用角色里的语言方式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技巧。如果用得好,你完全可以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引导、暗示对方,让你们的沟通融洽、舒服。事实上一位优秀的催眠师,在催眠别人的同时,也是在不断进行着自我催眠的。他进行自我催眠的目的就是找到跟对方最契合的角色。

 

    有些角色是职业赋予的,比如医生与患者;有些角色则是自然形成的,?如亲人、朋友。而我在这里强调的是另一种角色——无意识的角色定位。

 

    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大家看到的好像只有“丈夫”、“妻子”一对角色关系,其实两人在互动中,丈夫更多地表现出对妻子如同孩子般的宠爱,而妻子对丈夫则更像女儿对父亲那样表现出依恋,可以说这对夫妻的无意识角色定位其实是“父女”。往往这样的夫妻会在他们的无意识角色里感到很舒服——站在催眠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可以理解为妻子先通过自我催眠,进入“女儿”的角色,进而影响了丈夫,让他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父亲”的角色。换言之,丈夫被无声无息地催眠了。

 

    这时候会自然涉及这样一个问题——销售员把自己当成顾客,是真的在自我催眠,还是在装装样子罢了?自我催眠和假装有什么区别?万一被对方拆穿,岂不是弄巧成拙?

 

    我要告诉你的是,假装和自我催眠的原理其实是类似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销售员一开始就是在“假装”,但是在假装的过程中,他同时调用了自己的想象,比如他真的就是要准备购买这部汽车。随着这种想象的展开,他就很容易进入自我催眠,进而跟顾客的立场达成一致。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我们每个人都会想象,比如你这会儿就可以想象一下,自己要把一个很酸?酸的柠檬放在嘴里,是不是唾液很快就会分泌出来?你是不是要开始吞口水了?

 

    当然,自我催眠只是一个过程,我们的目的还是让对方认同自己。要想做到这一点,看看本节的催眠课堂,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把“认同”说到别人心坎里

 

    无论是销售员还是平日里的沟通,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要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怎么这么难?有些人就?是顽石一块,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问题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困难。你需要做的就是“认同”,而且把这种“认同”传达到对方的无意识那里去。这就是我常说的,在催眠别人时,要让对方觉得舒服自然。

 

    所以,在这一节里,我将会教给大家的是如何做到“认同”。它的秘密就是前面聊到的要找对角色。

 

    我们可以做一些情景模拟训练,让大家体会一下内心的“同向”,便于在生活中运用。

 

    安抚痛哭的孩子

 

    小孩在医院打针,痛得使劲哭。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安慰他?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惯用的方法是“哄”。比如说“宝宝不痛”、“宝宝很勇敢”、“宝宝不哭”。这样做的确有可能会让小孩好受点,但更多情况下,小孩会哭得更厉害——反正有人疼,就可以耍赖嘛!

 

    最好的答案是:直接说“好痛哦!”

 

    你若能把自己当做正在打针的小孩,就会发现,小孩想表达的,就是这句“好痛哦!”既然如此,那你用小孩表达疼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把这句话说出来就好了。

 

    错误的方法就是说诸如“妈妈知道你很疼”之类的话。因为这话里还是把你和小孩分开了,并没完全“同向”。光是“我懂你”还不够,还要把这样的感觉直接描述出来。这样小孩感觉到的就不是别人的安慰,而是“自”对“我”的安慰,外在的“哄”换成了内在的力量。并且这种感觉会留在小孩的无意识里,当再次打针的时候,小孩会自发地安慰自己,这便是催眠效果的持续性。

 

    “合拍”的秘密

 

    面对朋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你怎么和他“合拍”,他才感觉最舒适?

 

    答案只要三个字就可以——“太好了!”这就是一种“同向”。

 

    现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一个人在心里面自言自语的感觉。你每“说”完一段话,大脑里就会出现另一个声音,或许在感叹,或许向你提出下一个问题。在这种引领下,你总能感觉到把话说完的痛快感。哪怕是突然想起什么,要从头说一遍,大脑里的那个人,也会耐心地听完——这种感觉非常好!

 

    把这样的对话从大脑里搬出来,其实就是两个人在交流。学着去做大脑里那个“听话”的人,别人和你聊天就一定会感觉非常舒服。“太好了”是对对方的认可,也是给对方的力量支持。经常有意识地关注自我对话,沟通的秘密其实你早就会了。

 

    当然,并不是一定要一味地认同。如果你遇到不赞成的观点,想知道应该怎么和他交流,本书后面会介绍我创造的“格桑太极招”,它能帮你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同向”消除了对方的意识抗拒,沟通由意识层变为了在无意识层进行。你说的话,对方会感觉像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因此你要引导对方的思维和行为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上面讲解的两个情景以及关于销售的案例,相信你已经对如何“同向”有了感觉。把它带到生活中,能运用出来,才能算是真的学到了。


第一章 张开你的第三只眼 4. 同呼吸、同动作、同方向同向,简单而有效的催眠    前面多次提到了“同向”,你或许已经有了些许感觉,但是还不够通透。其实“同向”是在催眠中运用很广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很容易让你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得到对方的认同。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个学生A君,不知为什么突然就不和任何人说话,也不吃东西,只是默默流泪。她的一个好朋友B君恰好听过我的课,于是找到我,希望能出个主意帮帮A。于是我就教给了她“同向”这一招。

 

    当B再次走进宿舍的时候,沉默的A君正双手抱膝,把自己蜷缩成一团躲在角落。于是B走过去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和她并排坐在地上,做着和A相似的动作。

 

    大约十分钟之后,A君突然轻轻地说了一句:“我相信他这样做一定是有苦衷的!”(B通过动作的模仿,开始让A有了共振的感应,所以她开口了。)欣喜的B君立刻按照我教给她的方法,模仿A的语气,也轻轻地回答了一句:“对,他这样做一定是有苦衷的!”

 

    这句话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效果——A开始慢慢转过头,看着B,眼泪流得比刚才还厉害。细心的B把纸巾放在A手里,让她尽情地哭。哭够了之后,A终于向B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这个处理过程用的就是“得觉”的重要技巧——同向。

 

    你也许经历过这样的感觉,就是跟一个人在聊天的时候很投机。对话的过程中,你对于他看到的场景画面、听到的声音都感同身受,你会有跟对方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把这种现象称做“对向”。但是这种情景出现的时候,也许你完全沉浸在一种快乐沟通的感觉里,从而忽视了这样一种情况——你和他的动作、姿态、语气甚至呼吸都有些类似。

 

    比如,你在跟对方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他表现得跟你一样很兴奋,或者立刻就能把你当时的感情表达出来,你一定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会迅速跟对方产生共鸣,觉得跟他聊天感觉实在太愉快了!于是聊的内容就会很投机,看到的场景也一样。两人的感觉这时就一致了,这就是互动的共情,这就是同向的感受。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达到绝佳的催眠效果。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同向”,就是彼此产生的频率接近,因此而发生“共鸣”。这跟物理学中物体因为振动频率接近产生共鸣的原理类似。人际交往中的“共振”就是“合拍”,就是两个人的沟通气氛变得很和谐。

 

    有的时候,碰到一个让你觉得相见恨晚的人,可以说你们两人的频率对上了,也称为“同频”。而“共振”是“同频”的最高境界,达到“共振”的两个人之间似乎有一种感应,心有灵犀,彼此内心所有的渴望都能得到满足,要传达的信息不只通过语言,还通过眼神、情感等多种方式毫无阻挡地全部进入对方的无意识,互相催眠。所以“共振”是种非常愉悦的状态。

 

    正所谓“知音难觅”,“共振”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可以人为地“同频”,事实证明这样的“同频”已经可以让人进入很舒服的放松状态了。

 

    实现“同向”催眠的“321”原则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调查若干互相有亲切感的人,探究他们互有好感的原因。研究的结果正是他们彼此说话的语气、语调、使用的文字、表情、举止动作、呼吸频率等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元素让双方一见如故。受调查的人告诉我说,他们彼此交流的时候,就像在和大脑里的另一个“我”交流一样,非常舒服。

 

    这点其实大家一直都有体会。比如,你急匆匆地去办事,可同伴却慢吞吞的,你心里一定不舒服。其实,你不舒服的时候对方也同样难受。他会觉得,你这么着急,何必呢?但如果慢的人同你一样表现得很急切,你的心里就会有被理解的感觉。

 

    一般来说,人对自己是没有阻抗的。因此施展“同向”催眠的目标,就要去做他大脑里的另一个“我”,将他带入催眠状态。人的无意识行为透露的是对方说话时的感觉,或者是内心细微的变化。模仿的关键就在于随他的心而动,对他内心的感受及时肯定,把自己和对方放在了同一状态里。

 

    需要注意的是,“同向”并非全盘模仿。别人一做什么动作,你就立马跟着做;别人不小心蹬了一下脚,你立马跟着蹬一下脚,难免让人觉得奇怪和好笑,别人一定会被你“催眠”得笑出来。因为只有不让对方察觉,你的催眠才能有效。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总结出了“321”原则——3个秘诀,2个要点,1个关键。

 

    3个秘诀

 

    只模仿?的动作

 

    抓住对方关键的身体语言即可。对方坐着你也坐着,对方面朝哪个方向你也尽量和他朝同一方向;有的人在说话时肢体动作会多一点,这时你的肢体动作也要多一点,也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动作和对方大致保持一致。

 

    面部表情要配合对方:是微笑、大笑、悲伤或疑惑。

 

    交流中,对方若有大的身体动作改变,要随着对方改变。例如,本来一开始对方跷着二郎腿,聊了一会儿,对方便放下了跷着的腿,那是对方内心感受的一些变化。此时,你应该随他一起放下。而有些动作,如抓抓耳朵、挠鼻子,这些小动作可以不进行模仿。一切要?自然为主。

 

    不一定立刻模仿

 

    有的动作立刻模仿有时会让对方发现,从而显得不自然。延后一点,效果会更好。比如,你发现对方一说到兴奋的地方,手就上扬。你只需把这点记在心里,等他再次讲到兴奋的时候,你手扬一下,或者在你聊到兴奋的时候,也“顺便”把手这么往上一扬,对方心里就会觉得非常舒服。

 

    重点模仿第一个动作,拉近彼此距离

 

    所谓第一个动作,是指你见到对方时对方的姿态。例如,你见到拍档时,他坐着,你走过去也面朝同一方向坐着。让自己一开始就和对方处于同一状态,这样对方会感觉?加亲切,就像看到镜中的自己一样。

 

    2个要点

 

    语气语调的配合

 

    模仿对方声调的高低;

 

    配合对方声音的大小;

 

    与对方语速保持一致;

 

    不时自然地模仿对方的语气,不可显得做作;

 

   

 

    与对方的尾音(如对方说最后几个词的调,是升调还是往下降的)保持一致;

 

   

 

    自己在话语中重复对方的关键点。

 

    肢体语言的配合

 

    站/坐姿;

 

    手势;

 

    头的位置和动作;

 

    脸部表情;

 

    呼吸。

 

    1个关键

 

    最后要说的这个关键就是呼吸。

 

    呼吸合拍就需要和对方同呼吸——深浅、频率都要保持一致。一个人的呼吸方式由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性格决定。比如性格比较急的人,呼吸多半轻且快;性格比较慢的人,呼吸多半绵而长。在沟通中,沟通双方的呼吸若能够同步,那么彼此说话的长短句、语气、语调自然会保持一致。同呼吸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双方可以很容易处于同样的意境中。

 

    你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找一个朋友,你先模仿他呼吸的频率。当你们呼吸频率一致时,你试着加快或减慢呼吸的频率,朋友也会同样变换他的频率。


第一章 张开你的第三只眼 5. 票子、车子、房子,一个都不能少抓住需求去催眠    一位从药品销售员成长起来的某制酒企业的老总,在谈到他成功的关键时说:“说句大白话——整个创业过程,我感到就是一个让客户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

 

    这个老总是我的好朋友,10年前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是个销售员,当时住在出租房里,每天挤公交上下班。那时,他经常会在聊天的时候向我描述他的梦想:“我想拥有自己的一个企业!通过这个企业,赚到钱、车、房子,以及我想要的一切!”

 

    这就是他心里的?个动力。他不止一次提到,说明他内心很在意,而这些内容是他当时的心理趋势,也是他的动力点。借他已经拥有的动力,才能有效地催眠他。于是我抽了一个时间跟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在谈话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想象自己已经拥有钱、车、房子和其他想要的生活时的样子。我在引导他想象的时候,清楚地看到了他表情上的变化,那是从平淡到激动,甚至有种已经拥有后的喜悦。

 

    随后,我开始帮他规划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经过我俩共同的分析以及他对身边资源的“扫描”,我的这位朋友最终确定了自己新的方向——进入制酒行业。一来是他的朋?圈中正好有这方面的人脉,二来他认为这是一个持久的、较稳定的行业。

 

    由于之前有多年销售的经验,所以从药品销售转入酒类销售,他只用了两年多就完成了市场和人脉的建设。接着,他借助于自己已有的高山无污染的地理优势,创造了自己的葡萄酒基地,奠定了独一无二的酒类品牌。

 

    这是我诸多案例中的一个。显然,我这个朋友最终成功的核心在于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并且做有目标有规律的引导,他的梦想由此得以实现。而在整个过程中,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激发他内心的动力点,让他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最后获得成功。

 

    动?点,其实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目标”。目标每个人都有,但为什么不是人人都能实现呢?

 

    从“得觉”的角度来说,是因为大部分人在面对“目标”的时候都只是散乱地想想,要么是没有把它运用成为自己的动力,要么是压根儿就不相信自己能实现它。而且,最关键的还是缺少一个引导者!而这个引导者,可以是长辈、领袖,也可以是你自己。

 

    比如说,你是企业的领导者,想要让员工和下属努力积极地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激发对方的动力点。这不是简单依靠奖金和福利就能实现的。其实聪明的管理者,或者说善于催眠下属的管理?,他们激发动力点的方式就是——卖梦。

 

    “卖梦”就是用未来的画面刺激现在的行为。你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都明确地告诉下属和员工,把未来的整个画面结合对方的梦想详细描述出来,让对方从中看到自己渴望的梦想,这样对方才会被你催眠。

 

    简单来说,就是你要让下属和员工知道,现在自己在怎样的一个层次,继续努力,下一步还可以得到什么。出于对可能得到的事物的渴望,对方就会希望更深一层地了解如果要得到这些,自己应该如何去做,进而审视自己的条件直到完成目标。

 

    阿里巴巴的马云在最开始创办网站的时候,?所以能吸引来这么多厉害的人帮自己,从“得觉”的角度去解释,恰恰就是通过“卖梦”的行为向合伙人实施的催眠——他把合伙人的梦想统一了,于是他们才愿意放弃已有的丰厚待遇,聚拢在马云周围去开发一个网站。

 

    但是要记住,真正催眠对方的是他自己的梦,而不是你的梦,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的梦想而奋斗。他们能被你催眠,是因为你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否则没人愿意被你继续催眠下去。聪明的人都是帮助别人完成梦想的人,而不是只顾自己的个人梦想的人。

 

    生命的六个层次

 

    欲望和梦想都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动力,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催眠方法。看中物质的人,用物质去催眠;看中权力的人?用权力催眠;看中梦想的人,用梦想催眠。如何区分这些不同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对方的生命层次来分析。

 

    在“得觉”理论里,我把人的生命分成这样六个层次:

 

    判断对方处于哪个生命层次的方法,除了上面说的,看他聊天的内容主要涉及哪方面,以及“我”和“我们”等关键词,还有就是看对方在哪个点容易产生情绪。

 

    比如,有的人一提到损坏集体利益的事情就生气,说明这个人的层次就在集体上。你要催眠他为你做事,如果谈个人利益,他就会觉得俗不可耐或者不予理会,因此你就要从集体的角度出发:这个会为你们团队带来什?利益。但有的人就会觉得无所谓,不关我的事。催眠这种人你就要从激发他个人利益或家庭利益的梦想出发。比如,做好了这件事,你个人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提高生命层次,从两句话开始:“我做了什么”和“我能做什么”。

 

    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反复问自己这两句话,就会把看点从“我得到什么”转移到看待自我的生命意义上,生命层次也会在这一问一答之间逐渐提升。


第二章 学到就能用的催眠技巧 1. 迅速改变赞美是催眠的秘密武器    催眠其实并不难。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比如在购物?看电视、买菜、做饭或者聊天时向对方施加催眠术。

 

    前面一章我们了解了催眠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运用,但这显然还不够。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去运用。

 

    有人经常跟我说:“格桑老师,你老说催眠很简单,可我看那些催眠大师个个都不是一天两天就练成的嘛!”

 

    当然,要成为催眠大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的生活经验和潜心钻研必不可少。但这只是成为催眠大师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学会催眠的必要条件。

 

    很多人以为要催眠就必须在整洁舒适的房间,有一张沙发床,被催眠者要躺在上面,全身心放松陷入半睡眠状态,然后施加催眠者?在一旁不断引导暗示才行。可事实上没那么复杂,你几乎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比如在购物、看电视、买菜、做饭或者聊天时向对方施加催眠术。

 

    所以要催眠别人其实不难。而在这一章里,我就要教大家一些简单有效的催眠技巧。

 

    迅速改变???????

 

    赞美是催眠的秘密武器

 

    有个学员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格桑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让我能最快地去改变一个人?”

 

    “你要改变谁?”我问那个学员。

 

    “我老公!”

 

    原来,这个学员跟她丈夫之间经常争吵。并不是两人感情不好,而是她的丈夫有些懒惰,几乎从来不做家务事,甚至连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这样的事情都懒得做。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后,回家还要面对脏兮兮的房间和油腻腻的厨房,她就会怒火中烧,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老公吵得不可开交。尽管她也知道这样争吵下去会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里都可能出现: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弄得夫妻焦头烂额。一方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换句话说就是想取得“控制权”,另一方却执拗地不肯服从。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我让这个学员条款式地写出老公回到家里让她感觉最不舒服的地方。她前思后想,差不多写了十来条:衣服乱扔,鞋乱放,不收拾碗,不叠被子……

 

    我先让她读了三遍,然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你老公以外,还有什么样的人会做这些事情呢?”

 

    没错,就是小孩子!

 

    不管老公在外面的角色是员工、上司、下属还是客户,他回到家里,都变成了“小孩子”。因为小孩的感觉最放松,所以回到家里,他就成了自己妻子口中所说的样子。

 

    对待什么都不想做的小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当然是鼓励和赞美了。

 

    学员显然明白了我的意思。过了几天,她突然跑来说:“我老公这两天变得勤快多了。上次咨询完回去,像对待小孩一样地鼓励老公的一些行为,没想到真的有效果,而且太有效果了!

 

    “那天,老公帮我把餐具收拾了,我马上鼓励了一句:‘能干!’老公愣了一下,就把盘子和碗洗了。我开心得不得了,赏了他一个吻,弄得老公反而挺不好意思的,红着脸笑道:‘不就是洗个碗嘛,多大点儿事啊。’”

 

    我很高兴她能领悟到这一点并加以运用,离开时,我要求她过段时间再来汇报“催眠老公”的进展。大概过了一个月,她欣喜地告诉我,从那以后,“小孩子”(老公)在她不断的鼓励、赞美、引导下,逐步地“长大成人”。现在她的老公几乎变了一个人,不仅在生活上会经常主动地关心妻子,就连做饭洗衣服都会来搭手帮忙。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已经把做家务事当成了一种习惯,并从中体会到了快乐和幸福。

 

    改变一个人,不是要你给他动大手术,从里到外都翻新。那样100%会遭到拒绝。对方会想,我现在这种状态好好的,你干吗要改变?

 

    其实改变只需要改那关键的一点点——首先自己改变,把双方的角色改变,对话改变,结果自然也就改变了。

 

    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对话的改变,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迅速有效的催眠术”:赞美。

 

    很多学习催眠的人都会忽略“赞美”这招催眠术。它太常见,反而给人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感觉。事实上赞美是可以降低对方意识评判的。

 

    若能运用得当,赞美可以说是最迅速改变对方心境,让对方快乐起来的催眠术。人在真正快乐起来的那一刻,是不带任何评判的。他会放下一切,忘掉还没做完的事情,忘掉所有的烦恼,甚至忽略掉周围的事物。比如,当你因为一项成绩获得周围人的赞同、夸奖的时候,你会不会很高兴?那么在你高兴的时候,你还会不会想着夸奖你的人曾经数落过你?多半不会了,因为这会儿喜悦的情绪已经占据了你的身体,所以自然就容不下别的情绪了。

 

    而且赞美催眠不仅能够让别人享受,也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人的无意识最容易认同的就是自己的语言和声音,因此你在赞美别人的时候,赞美的声音同样会进入你的大脑,大脑中相关的神经链就会活跃起来,让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

 

    如何赞美催眠?

 

    认同和接纳会让人产生安全感,而赞美是一种特殊的认同方式,既认同了双方都拥有的品格,同时又认同了自身没有而对方拥有的品格。真正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并将这份赞美表达出来的过程。当你心里有感觉的时候,及时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真诚地告诉别人。如果心里没有感觉,就宁愿不说话。一个人说的话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虚伪的谎言,对方其实很容易就感觉到了。

 

    因此,我们这里讲的赞美技巧,首先是建立在内心感动的基础上的,剩下的才是技巧。

 

    技巧一:赞美对方什么?

 

    我们会习惯这样去赞美别人:“这件事情你做得很棒”,“你身材很好”,“你很漂亮”……看似是在赞美,其实只是在对别人进行评价而已。赞美不是评价。

 

    技巧二:什么时候赞美?

 

    同一句赞美的话在不同的时候说出来,效果会不一样,因此赞美也要讲时机。

 

    赞美首先要及时,当你从对方身上收到某种感觉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感觉立刻说出来;其次,在对方无意识状态时赞美,最容易获得回应。比如发呆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但此时赞美要说这件事以外的内容),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运动的时候。

 

    技巧三:非语言的赞美技巧。

 

    身体的位置——赞美别人的时候,让自己略低于对方。这样做可以传达出你的谦恭,对方就会感到安全和愉快。

 

    眼神——专注的眼神会让对方感到你的尊重和认真。先看着对方,再说赞美的话,对方更容易收到你要传达的信息。

 

    合拍的动作与语言——人们在表达的时候,总会伴随着一些习惯性的肢体动作。这些动作表达了无意识的信息,如果你能接收到,并及时给出回应,对方会感到非常舒服。语言也同样如此,相近的讲话方式可以增加谈话双方的接纳度。相关内容参照“同向”。

 

    掌声、手势——有时在对方兴奋地讲完一件事后,你竖起的大拇指会比说十句赞美的话效果还好。肢体语言是画面,不妨让自己多一些这方面的动作,比如鼓掌。

 

人格 注释  :人的个性与品质
人格 赞美学习:你真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学生。你真是勤奋的好学生。
人格 赞美工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天生具有领导的秉赋。
人格 赞美生活:你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你对待伴侣非常专一。

感觉 注释:人与他人、环境的关系
感觉 赞美学习:你奋斗的激情鼓励着我们。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感觉 赞美工作: 你为公司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感觉 赞美生活:与你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你是生活的强者。

未来 注释:人的发展情况
未来 赞美学习:你将来一定会有渊博的知识。你将获得更多的能力。
未来 赞美工作:你适合当总经理。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 赞美生活:你会越来越幸福。


第二章 学到就能用的催眠技巧 2. 受够了,就会改变催眠纠正坏习惯    毒品,这是个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的词汇。但凡沾上毒瘾成为?瘾君子”,这就意味着你可能很长时间都要与毒品为伴。

 

    当然,大部分“瘾君子”总会戒掉毒瘾。不过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或者已经肠穿肺烂身体器官发生了病变,或者已经面黄肌瘦病入膏肓。

 

    为什么要等到那个时候才能改变呢?那是因为毒瘾,或者说任何的坏习惯,都一定是在特定的时间段给你带来了好处,所以我们戒不掉。

 

    有位做生意的朋友,他知道喝酒抽烟都很不好,也在努力让自己戒掉它们。酒瘾好说,很容易就戒掉了。但烟瘾就不那么容易了。他想了很多办法,求助了很多人,却怎么也戒不掉。

 

    最后,这位朋友找到?我。

 

    我做的事情就是让他用15分钟的时间,回忆他能够回忆起的所有抽烟时候的心情、事件、状态、感受。

 

    首先,我让他想吸烟带来的好处。就像刚才说的,哪怕是坏习惯,你也一定因为在某个特定时间喜欢它,它给你带来了很爽的感觉,才因此戒不掉的。所以首先回忆这样的情景有利于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他在回忆这些内容的时候,很快进入了专注的催眠状态。

 

    接着,我让他选择了一次感觉最爽的经历,让他闭着眼睛冥想那个场景,引导他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让他产生幻觉,觉得手里拿着烟,细心关注手上的感觉,细心地细化到手指,并在眼前形成画面,并不断让他放在嘴上,又拿开。

 

    在确信有这些感觉以后,给予指令:“你手上的烟在动。”

 

    这时候,他感觉到确实在动,然后我让他放在嘴上,问他:“你能感觉到烟在动吗?”

 

    他回答:“在动。”

 

    这时我问他:“烟怎么会动呢?”

 

    他也疑惑:“对啊,烟怎么会动呢?”

 

    “那你想不想知道在你嘴上动的是什么?”

 

    他点点头:“想知道!”

 

    “那我悄悄地告诉你,你得专心听哦。你要记住,在我告诉你以后,对,告诉你以后,记着,这个会动的东西,名字只有两个字。当我说?这两个字的时候,你立刻睁开眼睛,速度越快越好。”

 

    他点了点头,就在这个时候,我大声告诉他:“蛔虫!!”

 

    他猛地睁开了眼睛,立即将“手中的东西”扔掉,同时表现出恶心的感觉。我告诉他:“只要你以后吸烟,这个感觉就会出来。”

 

    一个星期以后,他告诉我:“老师,太奇怪了。每次我都要看着手指才能吸烟,这样做累死了,很无聊。只要不看就恶心,所以现在烟已经戒了,看来以后也没法抽了!”

 

    这就是扩大痛苦,戒掉坏习惯。这里所说的“扩大痛苦”是指在感觉上,并非真实地扩大和制造痛苦。

 

    残缺理论

 

    扬长补短等于倒退!

 

    扬长避短等于停步不前!

 

    扬长弃短勇往直前节约生命!

 

    这三句话,其实是给那些正在努力想要改变某种习惯,却最终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的朋友的。

 

    比如,你发现自己始终对速度绝缘,办什么事都快不起来。也许你也曾努力尝试过,却最终发现,想办法快起来的代价,就是事情比原来做得更糟糕。这就是——扬长补短的代价。

 

    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有缺的东西——男人缺女人的生理结构,女人同样缺男人的那套生理结构。

 

    每个人都渴望完美,所以在人生的路上,往往会去关注那些我们没有的品质、能力、经历等,还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这种缺憾,满足内心深处对完美的渴望。但在行动的过程中,自我认知与外部客观环境总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就会受挫,渐渐地积累很多的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将在大脑里创建神经网络。平时这些网络的通道处于休眠状态,不会影响我们。但当我们遇到各类带有哀伤情绪的文字、歌曲、电影等时,网络就会立即被接通,这些外部的信息会直接进入无意识,不断强化这个神经链,使我们更深地陷入哀伤的情绪当中不能自拔。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被自己的“缺”催眠的原因。

 

    当初生的婴儿,长到一两岁时,首先要完成一次性别的自我确认过程,靠外部不断重复地称呼他是男孩或女孩以接纳这个角色。从主意识到潜意识,再从潜意识到主意识都认同和接纳自己这个“缺”的人,于是便成了快乐的男人或女人。那些不能接纳的人,长大后往往就会出现性倾向方面的心理问题。

 

    不仅是生理上的“缺”,还有身体上的、能力上的缺,我们都可能无法改变,因此要学会接纳。既然你是女人,那你就接纳女人这个事实,享受一个女人可以享受的全部,把一个女人可以拥有的闪亮点全部展现出来,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成功,为什么还非得渴望得到男人的那套结构,最后把自己搞成“阴阳人”呢?而这些“缺陷”,从另一个角度看,恰好也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特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缺陷”还会让我们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例如,一只木桶,其中有一块木块的上半部分残缺了,我们会因为这只桶无法装满整桶水而烦恼,并想方设法地将缺失的那块补起来。辛苦做了那么多,到最后也不过只是一只水桶而已。关键是,为什么木桶一定要用来装水呢?难道装宝石不是可以立刻提升木桶的价值吗?难道把它挂在墙上不是更能显示出独特的品位吗?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把缺点最后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优点来用的人,至少你可以用它来进行自嘲。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缺陷是财富,缺陷让我们与众不同,让我们独一无二。模仿别人,和他人比较,你都只是在做别人,而不是做自己。只有当我们走进缺陷、接纳缺陷,进而享受缺陷时,才能真正看到并享受到自己,而你的人生也会由此灿烂起来!

 

    记住这三句话:

 

    残缺是你的资源,残缺是你的财富,残缺让你与众不同,残缺让你独一无二!

 

    而对于一些习惯,能改就改,不能改就不需要再强迫自己改了,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改不了是因为我们还能从这个习惯里获得好处。当有一天,有那么一个人或一件事让你觉得“受够了”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改变。如果没有,那就带着这个习惯一直往前走,现在的你不也过得很好吗?

 

    改变,也是从接纳开始的。


第二章 学到就能用的催眠技巧 3. 让无意识更敏感来自画面的催眠力量    我们还是先来玩一个曾经在我的培训课上做过的游戏,非常有意思。游戏过程如下:

 

   

 

    将两人分为一组,分别为A、B。

 

   

 

    B闭上眼睛,主持人向A展示一个词语,如“喜悦”、“悲伤”等,然后让A用眼神把该词语表达给B。

 

    B在接收到A的信息后,把自己感受到的情绪说出来。

 

    这个游戏其实要玩好不容易,它不仅需要B的观察力够强,更需要A的表现力十足。然而我当时组织学员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发现有个人很厉害。他扮演A的时候,几乎每次都能让B准确接收信息。

 

    在课后分享中,我特别让他讲了自己成功的经验。

 

    他说:“我发现一开始我只是闭上眼,不断告诉自己要喜悦、要喜悦、要喜悦,结果脑子里只是出现文字化的词汇,每次我的伙伴都猜不到我要表达的感觉。后来在我想‘悲伤’的时候,我看到了爷爷葬礼的场面。当我睁开眼后,我的伙伴立刻准确猜到。随后几次我都用这种办法让自己体验,结果没有一次失误。所以,要让对方收到你要传达的感觉,在闭上眼睛冥想的时候,就不能只想文字,而要有情景。”

 

    这位学生讲出了这个游戏成功的关键:A要传递信息,必须先让自己看到“喜悦”或“悲伤”的画面;只有A真正处于“喜悦”或“悲伤”的状态,B才能准确收到信息。

 

    对了!没错,你一定还记得最开始在介绍无意识工作特性的时候,我们曾提过的“画面更容易被无意识接纳”。这跟无意识工作原理有关。我们可以把无意识储存信息的方式看成照相机,它将所看到的事物都“拍”了下来,然后把照片一张张分门别类地储存好。所以储存在我们无意识里的主要是直观的图片,即画面。

 

    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就是在搜索大脑里储存的图片,然后让自己被别人看到。如果没有画面,沟通就会被阻断。比如我现在说一个词,叫“唔哒”,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当然不会知道,因为你们大脑里还未储存到相应的信息,?便是要解释也需要用大脑里已经存在的元素去描述,对方才能理解。

 

    但是如果我说“石头”,你们脑海里立刻就会跳出石头的样子,然后你就会明白:哦,原来格桑老师说的就是那个东西。

 

    你现在可以试着回忆一个朋友跟你说过的某句话,比如他(她)上一次称赞你的一句话。怎么样,在回忆这句话的时候,脑子里多半也会随之出现朋友跟你说话时候的情景画面,不是吗?

 

    所以我们在看小说、散文的时候,经常读到情景描写,目的无非就是增强画面感,从而实现把人从枯燥的文字本身拉入小说剧情当中的目的。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被奉为典范,就因为他在文章中刻意强化了画面的勾勒。不仅如此,文章还充分调用了视觉、触觉、味觉的形容词汇,进一步增强了画面感,于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容易形成联想,感同身受。

 

    无意识对画面“敏感”,但并非所有的画面都会给我们带来影响。许多画面被无意识“拍”下来后就被“储藏”在了信息库里,成了沉睡在冰面下的95%,可能成为我们没被挖掘的潜能。

 

    那怎么样才能让它不被“储藏”?你可以参考下面几个方法:

 

   

 

    用足够的重复去刺激——无意识的记忆需要反复刺激。我们前面就介绍过,一件?情重复21遍,就可以形成习惯。

 

   

 

    用够特别、色彩丰富和带有情感的词汇去描述画面——我们经常说,要将一棵树藏起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种到森林里。一幅没有特色的画面,也不太容易让人记住。如果你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强画面感,那么给对方的印象就会深刻得多。比如,介绍自己的家乡,在介绍完整体风景后,再着重描绘一下,例如门楼和牌坊的特殊细节,一定会让听者记忆深刻。

 

   

 

    让画面带来美好的体验——有时候大脑会自动屏蔽那些无法给自己带来美好体验的事物。倘若一幅画面能够给人?去美好的感觉,那么它就很容易起到催眠效果。比如,你去售楼部,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楼书一个比一个做得漂亮。介绍文字搭配精美温馨的图案,目的就是借助画面唤醒无意识里对家的憧憬。如果用一大堆文字,搭配建筑工地水泥钢筋四处堆放的真实照片,效果必然逊色得多。

 

    画面催眠的威力是很强大的,只要运用得当,你能很快把对方导入催眠状态。

 

    比如公司举办晚会,你的朋友主持,开场前他却跑来对你说:“我很紧张,该怎么办呢?”你会怎么帮他消除这种消极情绪?

 

    方法很简单,你不妨直指要害:“紧张又咋样?说不定你在台上?现很好呢?管他呢!”

 

    “紧张”其实源自大脑中的对话——他会不停地问“要是出错怎么办?”在这个问句下,所有出错的画面蜂拥而至,他自然紧张得不得了。而我们说的那句话意在阻断他紧张的画面,并唤醒他大脑中“表现好”的新画面。

 

    同样,你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如果希望他对你的话记忆犹新,也可以试着在进入主题之前引导他注意一下你们当时谈话的情景,如“这株桃花开得太漂亮了,今天我们能在桃花树下这么痛快地交流,实在太棒了……”于是,他就可能在以后看到桃花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当时和你聊天的情景。

 

    借?画面进行催眠其实是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技巧,短短一节是不可能讲完的。所以各位朋友可以在生活中自己揣摩,如何借助这一技巧强化自己的催眠效果。而本节的催眠课堂,则会给大家一点提示和帮助。

 

    怎样让画面更具催眠效果?

 

    (1)“视”、“听”、“感”全面出击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这两句话:

 

    ①?她等着车来。

 

    ②?她穿着红色的羽绒服,围着米黄色的围巾,一面跺着脚,一面哈气暖着手,在大雾中,独自等着车来。

 

    第一句虽然也有两个能形成画面的元素:“她”和“车”,但是,我们更容易被第二句话吸引。因为我们不仅看到了女孩的形象,还听到了她跺脚的声音,更感受到了她冷的感觉。

 

    一般来说,人们用视觉、听觉、感觉接收信息。习惯使用视觉的人,更容易接收描写颜色、形状的词语;习惯用听觉的人,更喜欢描写声音的语言;习惯用感觉的人,容易被感受描写吸引。所以,在做催眠引导时,好的催眠师往往同时选用视觉、听觉、感觉性的语言。一来能使引导的层次更加丰富,增强催眠语的适应性;二来则能对被催眠的人进行重复刺激,使催眠更有效。

 

    同样地,在日常沟通中,我们也可以如法炮制,不时玩一把催眠,让不同的人都可以“听”得容易,“记”得清楚,“觉”得舒服。

 

    具体该怎么做呢?

 

    在谈话中多使用具体的名词——比如木屋、石头、黑板……这些具体的东西,我们都见过,所以很容易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而一些过于专业和抽象的词汇,比如对从不炒股的人说“K线图”,对没学过电子电路的人说“二极管”,这都不太容易让对方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适当增加形容词——老泪纵横、可怜巴巴、猛烈……这些用在句子里,既有画面,又可以唤起对方的感受。

 

    语言要简洁——比如,我们前面的例子——“她穿着红色的羽绒服,围着米黄色的围巾,一面跺着脚,一面哈气暖着手,在大雾中,独自等着车来”,很准确地描述了一个场景,没有多余的语言,也没有解释语,听者会觉得画面干净、清晰。

 

    (2)越具体,越催眠

 

    “画面”能引领与改变我们的行为,许多企业就在用这一“秘籍”,制造“特殊”的画面催眠员工。换句通俗的话,管理者会让员工目睹成功?画面,然后使员工热血沸腾:“好好干,我也可以获得那样的成功!”

 

    我曾参观过一个外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员工凝聚力。在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对自己职业规划的明确。比如一位基层员工,他会很明白自己几年以后可以参加怎样的内部竞聘,然后成为月薪多少、每年有几天假期的中层。之后再过几年,他如果有怎样的成就,就可以参与高层管理者的竞聘……

 

    有清晰的目标和职业规划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个企业的很多员工都是这样。这足以证明他们在员工的激励上做得相当到位。换句话说,他们很擅长催眠自己的员?。

 

    催眠的方法其实不难,就是给他们画面,而且是十分具体的画面。比如每年选出几位“优秀员工”,这是最常见的企业激励法,但效果对多数企业来说十分有限。这家公司也有企业激励法,可他们做得就非常精彩。

 

    首先是给获奖的员工举办庆功会,庆功会上不仅总裁亲自参加并给予嘉奖,还会邀请专业艺人进行相当精彩的表演。最经典的是,在庆功会上,总裁或者副总会亲自开着公司最好的车去接他们,并在到达会场时为他们开道。这是我认为公司做得最棒的一点——为优秀员工召开庆功会,有公司最高层给他们足够的尊重,这就以非常直观的?式给了其他员工一种被全公司敬仰的画面。

 

    除了庆功会外,优秀员工的生活和工作还会被制作成电影短片播放给所有员工。他们是电影的主角,他们的成功之路也会给别人最明确具体的指点。更重要的是,该员工很快会晋级,他的待遇也会被很透明地公示在企业内部。大家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他是如何从一个上班要打车、租住公寓的普通员工晋级成为公司配车、提供BigHouse的中层乃至高管的让人羡慕且期盼的过程。

 

    这样的嘉奖,不仅让获奖者激动,更是让旁人心生羡慕。

 

    公司做的这些,其实是在给旁人一个画面:只要努力,这就是你们的未来。

 

    也正是这个原因,每个领域才会细化出这么多等级,目的是让下面的人看到,上级可以做和能拥有的,是他们未来可以得到的一切,于是有了可视化的目标。

 

    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这招,你能用在哪些领域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