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敲打大肠经,通便排毒一身轻

 图书 馆员 2012-09-23

敲打大肠经,通便排毒一身轻

留馨雨:敲打大肠经,通便排毒一身轻

大肠经

    在我创建的“留馨雨武汉健康养生群”里,群友棉花糖奉献了一个治便秘的妙招,这个妙招是她自己体验后得来的,弥足珍贵。不但效显,而且还不需另花时间,只在入厕的那几分钟内就完成了治疗。

   在群内聊天时,棉花糖告诉了我,她在敲打大肠经时出现的一些奇异的现象。

    这位朋友每天大便一向是不太通畅,也没找到更好的方法改善自己的排便不畅的问题,这让她很苦恼。有次在书中寻找养生方法时,看到一则敲胃经和大肠经能让人长寿的方法。她想早上五点到七点是大肠经当令时,这时敲打应该会效果更好吧?这个时辰也正好是她入厕的时间,于是她在入厕时,轮流敲敲自己的两只胳膊上的大肠经,从上至下地敲打了几十下。

    这样一来敲打了几天,她发现自己一向不很通畅的大便变得通畅起来了,这让她觉得很神奇,原来大肠经还有这作用?

    有几次更让她不可思议,在还没有便意时或者是刚有点便意时,随意地敲个几十下,就立刻直冲厕所。

    台湾有位群友妈咪试了后说:“我今天早上起床顺便敲了几下,沒有便意。但一蹲马桶就出來了,真是神奇,称它为极简经络养生法真不为过,谢谢棉花糖!!”哈哈,极简养生法又添了新内容。

    大肠经和肺经互为表里,善能清泻热毒。早晨5-7点正是大肠经当值,大肠经气最旺盛,此时敲打此经,功效倍增,当然有助于大肠经的蠕动,利于通便排毒。人体的毒邪都是通过大、小二便排出体外的,常敲打大肠经,自然无毒一身轻。

    大肠经还善治皮肤类疾病。年轻人在入厕时敲打,不但有助于排便,还能预防青春痘。

    我曾用大肠经上的二间穴治牙痛,是用它清泻阳明的作用,它还有个三间穴,上可治齿痛、目痛、咽喉痛,下可通腹行气治便秘,还有止泻的作用。

    手三里也是个作用显赫的穴位,能消头面肩肿,也善治胃肠疾病……。

    大便时敲打大肠经,既节省了时间,也有很好的治病养生作用。这个方法值得推广。

    真知出于实践,经络养生不可忽略民间百姓的创造能力!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

提壶揭盖————治疗二便不通:
 
苏叶、杏仁、枇杷叶各10克,水煎服,嘱其院外购药,以免节外生枝。 紫苑

手指上有个通便穴

手指上有个通便穴 - ydq200888 - ydq200888的博客       人到老年有三怕,一怕摔跤,二怕激动,三怕便秘。而便秘又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我以前就经常便秘,一便秘就用开塞露。自从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后,懂得了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商阳穴”(位置在食指桡侧指甲角旁)是治便秘的要穴。现在我一遇便秘,就用大拇指指甲掐“商阳穴”,3—5分钟就可排便。如果便秘比较厉害,就每天掐两次,每次5—10分钟。需要说明的是,掐“商阳穴”不治气虚引起的便秘(就是觉得肚子胀却拉不出来),而专治大便已到肛门却拉不出来,一掐这个穴就出来了,相当于用开塞露。

  (摘自2012年11月28日《燕赵老年报》6版)

大肠经

百科名片

人体主要经脉有14条,以各种脏腑为名的有12条,再加上督脉和任脉。大肠经是其中的一条。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大肠经

  5:00~7:00 大肠经当令 所以早晨排便是很正常的
  ①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见该条。
  ②推拿部位名。能治泄泻,止痢疾。《幼科推拿秘书》指食指拇侧边缘一线,又称大肠、大肠筋,现多用此处。《小儿按摩经》指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男),或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女)。《小儿推拿广意》指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

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循行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即该经起自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阳溪),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其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联系脏腑

  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

本经作用

  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大肠经可以十分好的调节,我门可以用刮痧法把里面积攒的淤毒刮出去。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脉经·大肠手阳明经病证》:“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手阳明大肠经穴

  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记述,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二十穴。

本经腧穴主治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等。此外,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循经部位的疼痛或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1]

手阳明大肠经刮痧疗法

(1)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2)曲池

  【定位】屈时,在时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
  【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3)肩

  【定位】肩峰前下方。当上臂外展至水平位置时,在肩处出现购个凹陷,在前面的凹陷处即是本穴。
  【主治】肩臂痛、上肢麻木不遂、颈淋巴结核、荨麻疹、高血压。

(4)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2]

经络养生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所以,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炒薏米水—祛湿排毒终极方!》

祛湿毒的东西写了又写,可总是觉得不够,因为一直没找到那个:简单、有效、不伤元气的方子。
炒薏米水—祛湿排毒终极方! -  红杏 - 红杏炒薏米水—祛湿排毒终极方! -  红杏 - 红杏
炒薏米水—祛湿排毒终极方! -  红杏 - 红杏
无论是民间盛传的薏米赤小豆汤,还是乾隆的祛湿八珍糕,配方虽好,但都要花大量时间烹制,有心无力,喝一两次又绝对是没效果的,怪我……
唯一的好处是,终于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到:祛湿健脾比补肾更急迫更重要了。
以下,是一个长沙的妹子,在长了一脸痘痘,遍尝中西之术,终于祛痘修成正果的故事。我想这就是我要找的那个祛湿方了。
宁静雨祛痘的故事
今年的酷暑给我留下了可怕的后遗症——满满一脸痘,用了各种方法乃至喝中药都无济于事,想想曾经的花容月貌(众位看家请包容一下自负的宁静雨),颇有想买块不太硬的豆腐撞死自己的心。
此次长出来的小疙瘩不似以往上火冒出来的大痘痘,而是像小米粒一样的丘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据说,在痘痘界,这是让治疗师整出一身汗的痘痘级别。我吃遍了各种中式西式的下火药,擦了各种国际名牌的祛痘产品,最后却有星火燎原之趋势。
某天,我有幸拜会长沙一位知名老中医,老中医说,这个夏天太过炎热,暑湿也很重,热在表,湿在内,除湿很关键。老中医给了我一个方子,把薏米炒制表皮略焦黄,每晚睡前,适量炒薏米泡水,水量为2到300毫升,开水也行,纯净水亦可,浸泡一晚,第二天起来空腹喝下,坚持一段时间,最长可以喝到立冬之日。
我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开始乖乖照做,每晚都用滚滚的开水,我相信开水能激发出薏米仁最大的能量(吼吼)。大概喝到第三天的时候,皮肤就有了一些小变化,小米粒状的丘疹没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而是呈现如海水退潮一般的消退状,只不过比较缓慢,但是每天依然能看到白净的皮肤又增加了一些,再增加了一些。
从前只知道薏米煮水喝能去水肿,没想到炒薏米的效果这么好。中药的炮制方法是非常讲究的,薏米炒后性平甚至偏微温,比较有利于肠胃的吸收,且健脾的作用比生薏米强。
我已经喝了2周多时间,快要恢复至从前的样子,只不过留下了很多之前手痒乱挤的痘印。
除了皮肤,还有许多身体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舒适感,或许这就是一种让身体趋于平衡的神奇感觉吧!
解读炒薏米的作用
1、生薏米性偏凉,经常煮喝容易伤身体元气,但炒薏米就温和多了,健脾的作用增强,甚至可以治疗脾虚引起的腹泻。
2、炒薏米有烘焙过的焦香,还能理气解郁,舒缓心中郁闷。
3、薏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对皮肤赘疣、粗糙不光滑者,长期服用也有疗效。
4、利水消肿、清热排脓,对体质原因导致的面部粉刺、皮肤粗糙、色素斑点有明显疗效。
花花制作炒薏米的方法
将炒锅小火烧热,放入干净的薏米(薏米不需要淘洗,就用干的,如果嫌不干净可以用湿毛巾揉搓一下),全程小火翻炒至表皮微黄,我炒了1个小时。
炒好的薏米有微微的焦黄。
炒好放凉后装入密封的容器内保存。
每天晚上抓一把放保温杯里,开水冲泡,第二天早上喝。如果早上没时间,也可以拿到办公室随时冲泡。
炒薏米水有烘焙过的焦香从水中一缕缕溢出,是谷物的香。
冲泡过的薏米还会开花,大家知道,薏米煮到开花是要很长很长时间的,所以,炒薏米虽然只是简单地泡水喝,却能释放出所有的能量。
炒薏米水很适合现在的天气,最长可以喝到立冬。
祛湿妙法--三阴交推到阴陵泉
【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湿气淤在体内,就要疏通,脾经上易淤堵的部位叫阴陵泉穴。脾经不通、湿气郁结时,按此穴会感觉很痛,要多推揉此穴来打通脾经。推时,从三阴交穴推到阴陵泉穴,反复推,找最痛点(即淤堵部位)。如果不疼了,就是打通了,多余的水湿就会顺畅排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