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顺序

 淄水渔夫 2012-09-25

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顺序

一、头部的刮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发皮发热为宜。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以保持头部稳定。
循行路线:
(1)刮拭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
(2)刮拭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
(3)刮拭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刮拭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
二、面部
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循行路线:
(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
适应症: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颜面五官的病证。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
三、颈部刮法
颈后高骨为大椎穴,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些,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
循行路线:
(1)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适应症:人体颈部有六条阳经通过,其中精髓直接通过督脉灌输于脑,颈部是必经之路,所以经常刮拭颈部,具有育阴潜阳,补益人体正气,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证。
四、背部刮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循行路线:
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
适应症: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证。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背部刮痧还有助于诊断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现压痛或明显出痧斑时,即表示心脏有病变或预示心脏即将出现问题,其他穴位类推。
五、胸部的刮拭
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宜用平补平泻法。用刮板棱角沿胁间隙刮拭。乳头处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2)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胁骨走向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适应症: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脏。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妇女乳腺炎、乳腺癌等。
六、腹部刮痧
空腹或饱餐后禁刮,急腹症忌刮,神阙穴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腹部正中线,从鸠尾穴经中脘穴、关元穴刮至曲骨穴。
(2)刮拭腹部两侧,从幽门穴刮至日月穴。
适应症:腹部有肝胆、脾胃、膀胱、肾、大肠、小肠等脏腑。故刮拭腹部可治疗以上脏腑病变。如胆囊炎、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呕吐、胃痛、慢性肾炎、前列腺炎、便秘、泄泻、月经不调、不孕证等。
七、四肢的刮法
刮拭四肢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对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应从下向上刮拭。皮肤如有感染、破溃、痣瘤等,刮拭时应避开。如急性骨关节创伤、挫伤之处不宜刮痧,但在康复阶段做保健刮痧可提前康复。
循行路线:
(1)刮拭上肢内侧部,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
(2)刮拭上肢外侧部,由上向下刮,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外关穴。
(3)刮拭下肢内侧,从上向下刮,经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阳穴,委中穴可重刮。
(4)刮拭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刮,从环跳穴至膝阳关穴,由阳陵泉穴至悬钟穴。
适应症:四肢刮痧可主治全身病症。如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脏疾病。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症症。四肢肘膝以下五输穴可主治全身疾病。
八、膝关节的刮法
膝关节结构复杂,刮痧时宜用刮板棱角刮拭,以便掌握刮痧正确的部位、方向,而不致损伤关节。刮拭关节动作应轻柔。膝关节内积水者,局部不宜刮,可取远端穴位刮拭。膝关节后方及下端刮痧时易起痧疱,疱起时宜轻刮或遇曲张静脉可改变方向,由下向上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膝眼,刮拭前先用刮板的棱角点按膝眼。
(2)刮拭膝关节前部,膝关节以上部分从伏兔穴刮至梁丘穴,膝关节以下部分从犊鼻穴刮至足三里穴。
(3)刮拭膝关节内侧部,从血海穴刮至阴陵泉穴。
(4)刮拭膝关节外侧部,从膝阳关穴刮至阳陵泉穴。
(5)刮拭膝关节后部,委中穴可重刮。
适应症:主治膝关节的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韧带损伤、肌腱劳损等。另外对腰背部疾病、胃肠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挑痧法的常用部位
1、头颈项部:从印堂穴起,沿太阳穴、颈部两侧和项部两侧各有1个痧痕点。
2、胸腹部:从华盖穴开始沿肋间左右各有2个痧痕点;中脘穴、肚脐两侧,关元穴左右各有1个痧痕点。
三、放痧法的常用部位
(1)上肢:曲池穴、十宣穴、少商穴、尺泽穴。
(2)头面颈项:大椎穴、百会穴、太阳穴、人中穴、金津穴、玉液穴。
(3)下肢:委中穴。
四、刮痧的整体顺序
整体刮拭的顺序是自上而下,先头部、颈、背、腰部或腹部,后四肢、背腰部及胸腹部可根据病情决定刮拭的先后顺序。每个部位一般先刮阳经,再刮阴经,先刮拭身体左侧,再刮拭身体右侧。
刮痧的体位及步骤
一、刮痧的体位
刮痧时对体位的选择,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配合为原则。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见图6-1)
1、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头部、面部、颈部、四肢前侧的刮痧
2、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腰、四肢的后侧刮痧。
3、侧卧位:适用于侧头部,面颊一侧,颈项和侧腹、侧胸以及上下肢该侧的刮痧。
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刮痧。
5、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部的刮痧。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刮痧。
二、刮痧的操作步骤
1、选择工具
准备齐全刮痧器具与用品,应仔细检查刮痧板边缘是否光滑,边角钝圆,厚薄适中,有无裂纹及粗糙,以免伤及皮肤。
2、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应向病人介绍刮痧的一般常识,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以便取得病人的信任、合作与配合。
3、选择体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
4、涂刮痧润滑剂
在刮拭部位上均匀涂布刮痧润滑剂,用量宜薄不宜厚。因为刮痧润滑剂过多,不利于刮拭,还会顺皮肤流下,弄脏衣服。保健刮痧和头部刮痧可不用介质,亦可隔物刮拭。
5、刮拭
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运用腕力、臂力,忌用蛮力,刮具一般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度为宜。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刮拭的按压力要深透深层组织。刮拭面要尽量拉长。刮痧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以皮下出现轻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
6、刮拭后
刮完后,擦干皮肤,让病人穿好衣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促进新陈代谢。
7、刮拭后的反应
一般刮拭后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痧点会逐渐融合成片,刮痧后24~48小时出痧表面的皮肤触摸时有痛感或自觉局部皮肤有微微发热,这些都属于正常反应。几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8、刮痧时限与疗程
一般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以使病人能耐受或出痧为度,每次刮拭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初诊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过重,不可一味片面求出痧。第二次应间隔5~7天后或患处无痛感时再实施,直到患处上清平无斑块,病症自然痊愈。通常连续治疗7~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0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
刮痧适应症、慎用症与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一、刮痧适应症
刮痧疗法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和各系统疾病,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刮痧疗法不但适用于疾病的治疗,还适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
1、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气管炎、哮喘、肺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病、反胃、呃逆、吐酸、呕吐、急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胆道感染、肠道预激综合征、便秘、腹泻、腹痛等。
3、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尿失禁、膀胱炎等。
4、神经系统疾病:如眩晕、失眠、头痛、多汗症、神经衰弱、忧郁症、坐骨神经痛等。
5、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悸、高血压等。
6、运动系统疾病:如腱鞘炎、腕管综合征、网球肘、落枕、肩痛、肋间神经痛、腰痛、肥大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纤维炎、梨状肌综合征等。
7、妇科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期发热、经期头痛、经前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缺乳、急性乳腺炎等。
8、五官系统疾病:如牙痛、咽喉肿痛、急性鼻炎、鼻衄、耳鸣、失音等。
9、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10、其他:如中暑、水肿、保健等。
二、刮痧疗法慎用症和禁忌症
刮痧疗法尽管可以用于多种病症治疗,但它也有慎用症和禁忌症。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疗或慎用本法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症、白血病等,不宜用泻法刮疗,宜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刮疗。
2、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用本法进行暂时的急救措施,以争取时间和治疗机会。
3、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疗。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局部处慎刮。
4、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性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5、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积泻法刮拭。
6、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忌用本法。
7、孕妇、妇女经期,禁刮下腹部及三阴交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且刮拭手法宜轻,用补法。
三、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术前注意事项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选择舒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刮。
3、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
4、施术者的双手也应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晕刮。
6、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二)术中注意事项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求忍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
2、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4、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如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板角部点按人中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局部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穴、足三里穴。
(三)术后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3、对于某些复杂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刮拭方法:泻法方义:天枢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又为大肠之募,可通调腑气,使食滞下行;...治疗方法:嘱患者取坐姿,暴露小腹,后腰背和臀部。在下列经穴区涂上刮痧油便可依次...
全息刮痧理论
按生物全息理论选区配穴,进行刮痧治疗的方法叫全息刮痧法。在刮痧疗法中,运用生物全息理论对局部器官的不同的区域进行刮拭刺激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又可通过在刮拭过程中所发现的敏感点和出痧形态,察知内脏健康损害的部位和程度。
什么是全息理论呢?全息是全部信息的简称,指客观事物的具体表现。全息现象的发现是1948年,物理学家盖柏和罗杰斯发明的一种新的照像技术,能拍摄到物体的全方位的立体影像,而且底片的碎片仍能显现物体原像,这种局部包含的全部信息就是全息现象。
局部包含整体的全息现象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如月季花的一个枝条就能繁育成一棵新的月季花;鸡蛋能够孵化成为小鸡。动物的受精卵能发育成一个新生命;植物的一个枝条和动物的一个细胞虽然看不到整体的缩影,却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这是生物体局部和整体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生物全息律。这也正是全息刮痧的理论基础。
在局部器官中,与同名脏腑器官名称相对应的位区就是这个脏腑器官的全息穴区。
(一)头部全息刮痧诊疗
头部刮痧是通过刮拭头部的穴区来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治疗全身(包括头部)性病症。头部刮痧是将经络学说结合现代医学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运用人体全息理论,在其头部与发根部位(头皮)相应的刺激区进行刮拭,以治疗全身疾病。刮拭头部刺激区的定位,大多是将大脑皮质功能区各自在头皮上的投影区,定为不同的刺激区。有一部分刺激区分布在额前,它们和人体的脏腑器官相应,其定位是根据刺激额前某些区域可在躯体相应部位出现感应,并对相应的内脏器官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反之,人体内某些脏器有病,在额前某些区域也能出现异常反应,故将这此区域定为某脏器刺激区。(附头部全息刮痧选区示意图8-1)
(二)脊背部全息刮痧诊疗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第一侧线(距后正中线1.5寸),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即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胆俞穴、大肠俞穴、小肠俞穴、厥阴俞穴、胃俞穴、膀胱俞穴、三焦俞穴、多用于治疗和诊断相应脏腑的相关病证。另外,传统“华佗夹脊穴”(从第一颈椎到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0.5寸),可治疗相应节段的脏腑器官疾病。有人在前人基础上,又发明了椎旁穴全息诊疗,即所有穴位均分布于后正中线旁开1寸的侧线上,上自第四颈椎棘突下平面起,下至第一骶椎棘突下平面上,其中第7颈椎无相应椎旁穴,故双侧共42穴。
椎旁穴主治:
(1) 颈旁穴:主治颈部、上肢疾病。
(2) 胸旁1-6:主治肺、胸廓的疾病。
(3) 胸旁7-8:主治肺、胃等疾病。
(4) 胸旁9-12:主治腹腔内脏病。
(5) 腰旁1:主治肠道系统疾病等。
(6) 腰旁2:主治膝关节痛及酸软无力。
(7) 腰旁3-5:主治下肢疾病。
(8) 骶旁穴:主治妇科、泌尿系统、下肢疾病。
夹脊穴主治:
(1) 颈1-颈4夹脊穴:主治头部疾病。
(2) 颈1-颈7夹脊穴:主治颈肩部位疾病。
(3) 颈4-胸1夹脊穴:主治上臂麻木、瘫痪、疼痛等。
(4) 颈3-胸9夹脊穴:主治喘、咳嗽、胸痛等病。
(5) 胸5-腰4夹脊穴:主治肝炎、胁肋痛、胃痛、呕吐、胆绞痛、胆道蛔虫症等腹腔内脏病。
(6) 胸11-腰5夹脊穴:主治腰骶部疾病。
(7) 腰2-骶2夹脊穴:主治下肢疾病。
(8) 腰1-骶4夹脊穴:主治腰骶部病变与盆腔内脏病。
三、掌全息
在手背第二掌骨靠近拇指侧有一槽状弧形区域,此处反应敏感,用刮痧板刮压此处,可有酸、麻、胀、痛的感觉。第二掌骨内侧靠近指端(远端)是头穴,靠近腕骨端是足穴,然后在这两穴之间的连线上逐次平分,头穴与足穴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的中点是肺心穴,胃穴与肺心穴的中点是肝穴。从手背上看,第二掌骨可分为4段,即颈、胸、腰、骶。(见图8-2)
头部以及位于头部器官的疾病可以取头穴,颈项及位于颈部的器官的疾病可以取颈穴,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道中段的疾病可以取上肢穴,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食道下段、背部的疾病可以取肺心穴,肝、胆的疾病可以取肝穴,胃、脾、胰的疾病可以取胃穴,肾、小肠、大肠的疾病可以取肾穴,下腹、子宫、直肠、二阴的疾病可以取腹穴,腿、膝的疾病可以取腿穴,足、踝的疾病可以取足穴。
另外,还有耳部全息刮痧,足部全息刮痧,手部全息刮痧法等。
刮痧取穴规律及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
(1)局部取穴
即在受病的脏腑、器官、肢体的部位,就近选取腧穴进行刮痧。例如肾病取肾俞穴、志室穴;肩病取肩髃穴、臑俞穴;面颊病取颧髎穴、颊车穴、口齿病取大迎穴、承浆穴等。此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既可单取一经,亦可数经同用,旨在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的阴阳气血,使之达到平衡。
(2)远部取穴
亦称远道取穴,即在受病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此法在具体应用时,有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
①本经取穴:当诊断病变属于何脏何经之后,即可选取该经有关部位治疗。例如脾病取太白穴、三阴交穴、急性腰痛刮委中穴,肺病刮太渊穴、鱼际穴等。
②异经取穴:许多疾病的病理变化,在脏腑与脏腑之间,往往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治疗必须统筹兼顾。例如,呕吐属胃病,当取中脘穴、足三里穴。若由肝气上逆导致胃气不降而呕吐者,则当同时取太冲穴、肝俞穴平肝降逆,使胃不受侮,而呕吐可平。异经取穴法在处理错综复杂病例的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
(3)对症选穴
针对个别症状的治疗措施,一般属于治标的范畴。例如大椎穴退热、神门穴安神,关元穴温阳等等。个别症状的解除,可以为治疗本创造有利条件。应用时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适当地采用对症选穴,是刮痧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4)痛点选穴(阿是穴)
即选取压痛点进行刮痧。临床上应用压痛点治疗击仆、扭伤、痹证等疼痛,均有较好的效果。
二、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的病症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两个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1)前后配穴法:应用时先以手在胸腹部探明痛点,然后向背腰部划一平行弧线直对痛点,对此二点进行刮拭。此法多用于胸腹疼痛疾患,例如胃病疼痛者,腹部可取梁门、背部可取胃仓。
(2)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上下配穴法,临床应用最广。例如胃病,上肢取内关穴、下肢取足三里穴;咽喉痛、牙痛,上肢取合谷穴,下肢取内庭穴等。
(3)左右配穴法:这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的。此法多用于头面部疾患。例如:左侧面瘫取右侧的合谷穴,右侧面瘫取左侧的合谷穴;左侧头角痛取右侧的阳陵泉穴、侠溪穴,右侧头角痛取左侧的阳陵泉穴、侠溪穴。又因经络的分布是对称的,所以临床对于内脏病证的取穴,一般均左右同用,以加强其协调作用。例如胃病取两侧的胃俞穴、足三里穴。此外,亦有舍患侧而取健侧者,例如偏瘫、痹痛等,用此法也有一定的效果。
(4)表里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配穴依据的。即阴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如胃痛,可取足阳明胃经穴,配以足太阳脾经穴。
(5)远近配穴法:是选穴原则中的“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使用的方法。例如胃病取中脘穴、胃俞穴等为近取法,取内关穴、足三里穴、公孙穴等是远部取穴法。
三、特定穴的应用
1.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井、荥、俞、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是十二经脉气出入之所。“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2.募、俞穴: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俞穴是脏腑之气输于背部的腧穴,是阴病行阳的重要位置。募穴和俞穴与各自所属脏、腑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上每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即可取其所属的募穴、俞穴进行治疗。
3.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五脏有疾取之原穴。
4. 络穴: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络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故表里经病变取络穴。
5.八脉交会穴:是在四肢部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具有主治奇经病症的作用。
6.八会穴:是指人体气、血、筋、骨、髓、脉、脏、腑等精气聚会处的八个腧穴,每穴均能治疗有关组织、脏腑的病症,如筋病取筋之会穴阳陵泉,脉病取脉之会穴太渊等。因此临床上有关以上各病症,都可取其会穴进行治疗。
7.郄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共计十六穴,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各经的急性病症,如急性胃脘痛可取胃经的郄穴梁丘等穴。
8.下合穴:是指六腑经脉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在临床上,按照疾病所属不同的六腑,即可采用所属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若大肠有病,即可取上巨虚治疗。
9.交会穴:是两经或两经以上经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在临床上这类腧穴可治疗所交经脉的病证。
五、刮痧疗法的必选腧穴
1.全身疾病:大椎、足三里。
2.呼吸系统疾病:风门、肺俞、膻中。
3.循环系统疾病:心俞、厥阴俞、脾俞、神道、巨阙。
4.消化系统疾病: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胆俞、中脘、上脘、天枢。
5.泌尿系统疾病:脾俞、肾俞、膀胱俞、中极。
6.内分泌系统疾病:肺俞、心俞、肾俞。
7.神经系统疾病:心俞、肝俞、肾俞、神道、灵台。
8.脑血管疾病:心俞、神道、灵台。
9.运动系统疾病:肾俞、脾俞、肩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环跳、殷门、伏兔、风市。
10.皮肤疾病:风门、肺俞。
感冒
[概述] 感冒系因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者称“伤风”,重者称“重伤风”,若同时在某一地区流行“病无长少,率近相似”则称“时行感冒”。
[病因病机]
1、风邪:感冒主要病因是风邪“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六气之首,因而外感之病以风为先导,风邪引起感冒的发病特点,与气候骤变,淋雨受凉,出汗后伤风等有密切关系,气候突变、冷热失常,温差增大等,皆可使本病的发病率增加,风邪侵袭人体,往往单独伤人,而在不同季节,常兼挟其他当令之时气,相合致病。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挟寒、挟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此外还有非时之邪伤人,非时之邪指非时而有其气之气候反常而言,由于四时六气反常,太过或不及而伤人致病。
2、时行病毒:主要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多由四时不正之气,天时疫疬之气流行而造成。《诸病源侯论·时气病诸侯》:“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此而言。
[证候特征]
感冒常以风邪兼挟寒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其不同之处:风寒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者,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此外还有在夏天以发热汗出热不解,头昏胀重,胸闷泛恶苔黄腻,脉濡数为症状的暑湿证。
[治疗]
1、风寒证
取穴:风池、大椎、风门、肺俞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放痧穴:少商、大椎
刮拭顺序: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及背部肺俞、肩胛部,然后刮中府及前胸,放痧少商,最后刮拭足三里。
刮拭方法:泻法、少商、大椎可放痧。
方义:寒邪外束,用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之风池可疏风散寒;督脉之大椎穴可退热;刮拭中腑及前胸肺俞及肩胛部属俞幕配穴,可宣肺祛邪散寒;刮拭足三里可扶助正气;少商、大椎放痧可解热止疼痛。
2、风热证
取穴:曲池、尺泽、外关、合谷、风池、大椎
刮拭顺序: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然后刮拭上肢内侧曲池、尺泽,最后刮外关,合谷。
刮拭方法:泻法 大椎重刮或放痧
方义:风热犯表,肺受灼,清肃失司故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清肺止咳利咽,曲池、大椎、外关解表泻热,大椎重刮以泻热邪。
3、暑湿证
取穴: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膻中
刮拭顺序:先刮胸部的膻中,再刮腹部中脘,然后上肢内侧孔最,刮拭上肢外侧支沟和合谷,最后刮拭足三里。
刮拭方法:平补平泻。
方义:暑湿伤表,肺卫不和故取孔最、合谷宣肺解表;暑湿内蕴,升降失权故取中脘、足三里和中健胃,化湿降浊;膻中可理气化痰,解胸闷;支沟可调三焦气机,祛暑化湿。
咳嗽(支气管炎)
[概述]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本症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即急性与慢性之分,咳嗽也称支气管炎。
[病因病机]本病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多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证候特征]外感咳嗽,即急性咳嗽,除咳嗽主症外可兼见表症,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是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导致肺脏虚损,气阴两伤肃降无权而为咳,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
[治疗]
1、急性咳嗽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放痧穴:肺俞、太冲
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风门、肺俞、身柱,然后刮胸部中府膻中,最后刮足背部太冲。
刮拭方法:泻法、太冲、肺俞可放痧。
方义: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可疏泄阳邪而退热;肺俞、中府相配可调补肺气,止咳化痰;风门主上气喘气;膻中理气化痰,止咳平喘;太冲可泄肝火止咳;身柱配肺俞可清热宣肺,治疗咳嗽喘疾。
2、慢性咳嗽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肾俞
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的风门、肺俞、身柱、肾俞,最后刮胸部中府、膻中。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大椎为诸阳经之会可疏泄阳邪而退热;中府与肺俞相配,可调补肺气,止咳化痰;风门主上气喘气;膻中可理气化痰,止咳平喘;身柱与肺俞相配可清热宣肺治疗咳嗽喘疾;肾俞治咳喘少气。
哮喘
[概述] 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以突然发作、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分发作期和缓解期,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密切关系。
[证候特征]
哮喘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喉间哮鸣音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发作期除上述表现外多恶寒发热,喘急,缓解期可伴有脾肾虚弱症状如面色白光 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
[治疗]
1、发作期
取穴: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泽、曲池及上肢内侧、列缺
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定喘、肺俞,然后刮天突、中府、膻中及前胸,再刮上肢内侧,重刮尺泽、曲池,最后重刮列缺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大椎、曲池疏表散热,定喘穴为治疗哮喘经验效穴;肺俞、列缺、尺泽可宣肃手太阴肺经经气;中府与肺俞为俞募配穴可调补肺气止咳化痰。
2、缓解期
取穴: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志室及腰部、太渊及前臂内侧、足三里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志室及腰部,再刮前臂内侧重刮太渊,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定喘穴为治疗哮喘病的经验效穴;风门主上气喘气;肺俞可调解肺气、脾俞、肾俞可补脾肾之气,治疗脾肾虚弱;志室可补肾益精,强壮腰膝;太渊为交会穴,可以宣肺止咳;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调理脾胃。
治疗方法:取水牛角制作的刮板1块,刮痧活血剂1瓶。刮背部 先颈椎,顺督脉向下由大椎刮至腰骶部,再刮督脉旁侧的膀胱经,其中治喘、肺俞、气喘、志室穴加重,出痧为止。刮前胸 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任脉由上而下刮,膻中穴加强。然后由内向外横式刮法,每一个肋间隙刮30次左右,中府、俞府穴加强。
双上肢阴侧 肺经、心包经、心经,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
双上肢阳侧 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由上而下刮30次,不一定出痧。
双侧足三里重刮30次,不出痧。
W-S红外频谱治疗仪向天突、中府及治喘、肺俞等穴位各照射20分钟。治疗结果:9例患者中,7例成人患者配合较好,近期疗效显著。患者自述每次刮痧完毕,紧闭发闷的胸部有一种被完全敞开的痛快和轻松感,并有一股热流在体内奔涌,十分舒服。治疗前每夜需服药后才能入睡的,刮痧后1~3天内可以免去以上治疗而安然入睡。其中1例病程23年,坚持刮痧治疗7个月,每星期刮1次,完全控制了哮喘的发作,不需服药,安度冬春季节交换最易发作的阶段显示出良好的远期疗效。
胃痛
[概述]胃痛又称胃脘痛,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该病在消化系统中最为常见,人群中发病率最高,西医学中可见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等疼痛。
[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脘腹受凉,寒邪内客于胃;过服寒凉,寒凉伤中,致使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胃气失和而疼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脘闷胀痛。
3、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脾胃虚弱 素体禀赋不足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或如《证治汇补·心痛》曰:“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
[证候特征]
胃痛根据其病因不同大体可分七型,其主要以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为主要症状。除上述症状外,各型又有其显著特征,寒邪客胃型可见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饮食停滞可见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肝气犯胃型见胃部攻撑作痛,胸闷嗳气,喜叹息;胃热炽盛型见嘈杂吞酸、心烦、口苦或粘;瘀阻胃络型见胃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胃阴亏虚型可见胃痛隐隐,灼热不适,嘈杂似饥;脾胃虚寒型主要见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
[治疗]
1、寒邪客胃
取穴:中脘至脐中、内关、梁丘、足三里、公孙
刮拭顺序:先刮腹部中脘至脐中重刮中脘,再刮前臂内关,然后刮下肢内侧公孙,最后从梁丘刮至足三里。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胃之募穴中脘与下合穴足三里相配以疏调胃气止痛,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穴相配,能宽胸理气,开郁止痛,善治胸胃疼痛;梁丘为胃经郄穴可止胃痛。
2、饮食停滞
取穴:天枢、足三里、内关、里内庭、下脘至脐中、阴陵泉。
刮拭顺序:先刮腹部下脘至脐中、天枢,再刮前臂内关,然后刮下肢阴陵泉,足三里最后刮里内庭。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天枢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又为大肠之募,可通调腑气,使食滞下行;足三里能健胃消积,推陈导滞;内关宽胸利嗝,降逆止呕;里内庭,下脘功专消宿食;阴陵泉可运脾除胀。
3、肝气犯胃
取穴:足三里、中脘、太冲、期门、内关、膻中
刮拭顺序:先刮胸腹部膻中至中脘,再刮胁部期门,然后刮前臂内关,再刮下肢足三里,最后刮足背的太冲穴。
刮拭方法:泻法
方 义 足三里、中脘疏通胃气以开清降浊;膻中宽胸利气;太冲为肝经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两穴相配以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内关宽胸理气开郁止痛。
4、胃热炽盛
取穴:上脘、梁丘、行间、内庭、合谷、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腹部上脘,再刮手背合谷,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再刮膝部梁丘,最后刮足背部行间、内庭。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上脘穴是任脉和足阳明胃经交会穴,降逆和胃;梁丘为胃经郄穴治胃痛;行间清泻肝胆湿热,和胃止痛;胃经荥穴内庭,配合谷清泻胃热;三阴交清热除湿,健脾和中。
5、瘀阻胃络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期门、公孙、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膈俞,再刮腹部中脘,胁部期门,然后刮前臂内关,接着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公孙,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中脘、足三里疏调胃气止痛;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穴相配,能宽胸理气,开郁止痛;膈俞乃血之会穴配期门可舒肝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穴,可活血通络。
6、胃阴亏虚
取穴: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胁部章门,然后刮前臂内关,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足三里。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脾俞、胃俞、章门、中脘为俞募配穴法加足三里、内关可健脾和胃以促气血化生,血海、三阴交补阴以养血使阴液得复,胃得其濡养。
7、脾胃虚寒
取穴: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公孙、关元至气海。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门、关元至气海,然后刮前臂内关,最后刮足部公孙。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脾俞、胃俞与章门中脘相伍可温中祛寒,健脾补胃;内关、公孙相伍可健脾和胃;取任脉关元、气海可温中补虚。
呃逆
[概述]呃逆俗称“打嗝”,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也可与其它病兼见。若在急食饱餐之后,风冷之气入口之后,而出现一时性呃逆,症状轻微,且不治自愈者,一般不视为病态。若在一些急慢性疾病中或大病后期突然出现呃逆,多为病趋危重的预兆,现代医学中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等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者,均可以参照治疗。
[病因病机]
1、饮食不当 进食太饱太快,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上动于膈,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出呃呃之声,不能自止。
2、情志不遂 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逆气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挟痰浊上逆动膈出于喉间,发生呃逆。
3、正气亏虚 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使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不得润降,上逆动膈,发生呃逆,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均可发生呃逆。
[证候特征]
呃逆主要表现是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病人不能自制,根据其病因病机不同,又把呃逆分五型即,胃中寒冷型、胃火上逆型、气机郁滞型、脾胃阳虚型、胃阴不足型。除了主要症状外,各型又有不同症状特点,胃中寒冷型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恶食冷凉,喜饮热汤;胃火上逆型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气机郁滞型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加重,胸胁满闷,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脾胃阳虚型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面色晄白,食少乏力;胃阴不足型,呃声短促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
[治疗]
1、胃中寒冷
取穴:膈俞、脾俞、胃俞、天突、中脘、章门、关元、气海、内关、足三里
刮拭顺序:首先刮颈部天突,其次刮背部从膈俞刮至胃俞,重刮膈俞、脾俞、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门、关元、气海,然后刮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膈俞有利膈镇逆之功;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属俞募配穴,调理脾胃气机;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宽胸利膈,关元、气海补元气,以助温中散寒。
2、胃火上逆
取穴:天突、膈俞、内关、天枢、合谷、足三里、内庭、公孙
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腹部天枢、前臂内关、合谷,最后刮下肢公孙、足三里、内庭。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如前所述,手阳明经穴合谷与足阳明经荥穴内庭,大肠募穴天枢相伍,以泻阳明胃火;公孙属足太阴脾经穴,通于冲脉与内关相配,可降胃气。
3、气机郁滞
取穴: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
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胁部期门,接着刮前臂内关,最后从下肢足三里刮至侠溪、太冲。
方义:方中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足厥阴经原穴太冲及募穴期门以疏调肝之气机;足少阳胆经穴侠溪,以助顺气解郁之力。
4、脾胃阳虚
取穴: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气海。
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天突,再从背部膈俞刮至胃俞,重点是膈俞、脾俞、胃俞,然后刮腹部中脘至气海,再刮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胃募穴中脘,脾胃背俞穴以健补脾胃;气海可益气助阳。
5、胃阴不足
取穴: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胃俞、中脘、太溪
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天突,再从背部膈俞刮至胃俞,然后刮腹部中脘,再刮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太溪。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前四穴如前所述,取胃募穴中脘与胃俞相配乃俞募配穴以益胃气,生津濡润;再配太溪以滋阴生津。
呕吐
[概述]呕吐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古人称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常并称呕吐。呕吐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梗阻或痉挛等,其它如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性呕吐等也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1、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或秽浊之气,邪犯胃腑,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以寒邪致病居多。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温凉失宜,过食肥甘,醇酒辛辣,误食不洁之物,伤胃滞脾,食滞内停,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生呕吐。
3、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也可致呕吐。
4、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病后体虚,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停积胃中,上逆成呕。
[症侯特征]
呕吐常有诱因,如闻及特殊气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寒暖失宜等因素,临床证候不尽一致。寒邪犯胃型,呕吐量多如喷,胸脘满闷,可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饮食停滞型,呕吐酸腐食物,吐出为快,嗳气厌食,脘痞腹胀;痰饮内停型,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痞满,口干不饮欲,饮水则吐或头眩心悸,肝气犯胃型,呕吐泛酸,口苦嗳气,胸胁烦闷不适,嘈杂;脾胃虚寒型,呕吐反复迁延日久,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即发,神疲倦怠,喜暖喜按;胃阴不足型,干呕或呕吐少量食物粘液,反复发作,胃脘嘈杂,饮不欲食,口燥咽干。
[治疗]
1、寒邪犯胃
取穴:中脘至脐中、足三里、内关、合谷、风池。
刮拭顺序:先刮后头部风池穴,再从腹部中脘刮至脐中,然后刮前臂内关和手背部合谷,最后刮足三里。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中脘、足三里、疏理气机和胃降逆;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阴维脉,可通调上、中焦气机作用,是治疗呕吐效穴;合谷配风池,可解表祛风寒。
2、饮食停滞
取穴:下脘至气海、足三里、腹结、内关、内庭
刮拭顺序:先刮腹部下脘,腹结至气海,再刮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和足部内庭。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下脘为任脉与足太阴脾经交会穴,行气导滞而消宿食;气海可消滞行气;腹结除脘腹痞胀;足三里、内关和胃降逆;内庭为荥穴“荥主身热”。
3、痰饮内停
取穴:章门、公孙、中脘、丰隆、内关
刮拭顺序:先刮胸腹部中脘、章门、再刮前臂内关,然后刮足部公孙,最后刮下肢丰隆。
刮拭方法:补泻兼施。
方义:脾之募穴章门配公孙健脾除饮;胃之募穴中脘,配丰隆和胃化痰,痰饮除则胃气降而呕吐止;内关如前所述。
4、肝气犯胃
取穴:上脘、阳陵泉、太冲、梁丘、神门、期门、内关
刮拭顺序:先刮胸腹部上脘、期门,再刮前臂内关至神门,然后刮梁丘至阳陵泉,最后刮太冲。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上脘宽胸膈,配梁丘平胃止呕,期门为肝经穴位可疏肝解郁;太冲、阳陵泉也疏肝解郁,神门宁心定志;内关如前所述。
5、脾胃虚寒
取穴:中脘、章门、关元、脾俞、胃俞、内关、足三里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门至关元,然后刮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中脘、胃俞、章门、脾俞为俞募配穴以调补脾胃振奋中阳,使其升降功能恢复;内关、足三里宽胸降逆,和胃止呕;关元补元气而温脾阳。
6、胃阴不足
取穴:脾俞、胃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内关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前臂内关,然后从下肢内侧血海刮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脾俞、胃俞健脾胃,以促气血生化;血海,三阴交补阴以养血,阴液得复,胃得其濡养;足三里、内关和胃降逆。
便秘
[概述]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病证。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病证过程中。
[病因病机]
1、肠胃积热
素体阳盛,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或肺热肺燥,下移大肠或食醇酒厚味,或进食辛辣,或过服热药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粪质干燥,难于排出,即热秘。
2、气机郁滞
忧愁思虑,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大便干结而成“气秘”。
3、阴寒积滞
恣食生冷,凝滞胃肠,失于传导,或阴寒内结,均可导致阴寒内盛瘀滞胃肠,失于传导,糟粕不行而成冷秘。
4、气虚阳衰
饮食劳倦,脾胃受损,或素体虚弱气虚阳衰或久病产后,正气未复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或苦寒攻伐,伤阳耗气,均可导致气虚阳衰,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阳寒内结导致便下无力,大便艰涩即虚秘。
[证候特征]
便秘属肠道病变,症状单纯,但临床表现各有差异,一般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四个证型,热秘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气秘表现为大便秘结,嗳气频作,腹中胀疼,纳食减少;虚秘表现为虽有便意,临厕怒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结,面色苍白;冷秘表现为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
[治疗]
1、热秘
取穴: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大椎、内庭
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穴,然后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再刮腹部天枢穴,最后刮内庭。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大肠俞、小肠俞、天枢助大肠传导之力,肾俞,补益肾气,大椎可清热泻火,内庭为胃经荥穴,荥主身热,可助清胃肠之热。
2、气秘
取穴: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太冲、阳陵泉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再刮腹部天枢穴,然后刮下肢阳陵泉,最后刮足背部太冲。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如前所述,太冲是肝经俞穴可疏肝解郁行气,除胀;阳陵泉为胆经合穴疏肝理气。
3、虚秘
取穴: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然后刮腹部天枢至气海,再刮下肢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如前所述,气海补元气益脾气;足三里、三阴交益脾胃健中气。
4、冷秘
取穴: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关元、气海、神阙
刮拭顺序:先刮背剖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再刮腹部从神阙至关元。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大肠俞、小肠俞、天枢如前所述,肾俞温肾助阳;关元、气海补益肾气,温煦下焦;神阙温肾阳祛寒邪。
高血压病
[概述]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以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若成人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Kpa(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心悸等症状即可确诊,晚期可导致心、肾、脑器官病变。
属中医头痛,眩晕范围。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可由精神因素,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等因素所引起。
1、 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热,耗损肝阴,阴不制阳,肝阳偏亢,上扰头目。
2、 饮食失常者,由于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浊内生,久蕴化热,热耗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发为本病。
3、 内伤者,由劳伤过度或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亢,内风易动。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的精神刺激,过度紧张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失去了对皮层下血管调节中枢的正常调节作用致血压升高。另外与肾素分泌增多有直接关系。
[证候特征]
以头痛、头晕、血压持续超过18.7Kpa/12Kpa(140/90mmHg)为主证,可伴有耳鸣、健忘失眠,心悸等症状。
刮痧疗法主要适应于I、II期高血压。
I期:舒张压大部分波动在12-13.3Kpa间,休息后可降至正常,无脑、心、肾或眼底器质性病变。
II期:舒张压持续超过13.3Kpa,休息后不能降至正常,并合并脑、心、肾的轻度损伤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
[治疗]
取穴: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风池、头后部、肩井及肩部,再刮背部膀胱经,然后刮手臂曲池穴,最后刮下肢的三阴交穴、足三里。
刮拭方法:平补平泻。
方义:风池、肩井行气活血、主治高血压、耳鸣、头痛、眩晕等症;足三里、三阴交调理气血;曲池调和营卫,可对脑血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刮痧方法:刮具选用牛角板制成,牛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效。牛角刮痧板刮面光滑,便于消毒使用。 刮痧油选用具有疏肝化瘀作用的田七花、玫瑰花、茉莉花经加工提取芳香而成。刮痧部位:常用降压刮痧部位为颈背部、胸部的肌肉胀痛处。若身体胀痛不明显,则以督脉两旁俞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颈部、腋窝动脉行走部为重点刮痧区;头痛甚者由百会穴开始督脉由上往下重刮;情绪激动,伴有心悸心烦者加刮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部位,血压高而体虚头晕之人,加刮下肢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部位。刮痧手法及注意事项: 先在刮痧部位涂上刮痧油,再用刮痧板的凸面在皮肤方位呈45 °角由上至下,紧压皮肤,用力压刮。刮痧手法由轻至重,先轻后重。刮痧降压多提倡重手法, 刮至病人自觉刮后身体轻松为度。身体胀痛,头痛而伴见高血压者,尤须反复重刮,每次刮时间约10min。 若无凝血机制障碍者刮出人工瘀斑为正常现象,可增强疗效,人工瘀斑约3-5d可自行消退。 糖尿病患者,凝血机制障碍者禁用刮痧。刮痧一定要用刮痧油,以免刮破皮肤。降压结果:刮痧后半小时降压情况见表1。
表1 52例患者刮痧前后半小时血压变化( ±S)(KPa)
项目 刮痧前 刮痧后 P
收缩压 22.69±1.52 17.96±1.58 <0.01
舒张压 13.58±1.27 11.24±1.36 <0.01
刮痧后4小时降压情况见表2。
表2 52例患者刮痧前后4小时血压变化( ±S)(KPa)
项目 刮痧前 刮痧后 P
收缩压 22.69±1.52 17.12±1.28 <0.01
舒张压 13.58±1.27 11.37±1.16 <0.01
从表1及表2可知,刮痧疗法可使高血患压病患者血压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患者未服任何降压药的情况下降压持续时间较称长超过4小时以上,效果可靠。
颈椎病
[概述]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中老年病,表现在生理退行性变化过程中,因某些创伤及劳损因素,使颈椎逐渐发生一系列解剖病理变化,从而引起颈神经根椎体周围软组织,颈脊髓受刺激或压迫,出现了以颈项,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为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颈项部反复挫伤及劳损有密切关系,疼痛的程度因劳累或受寒而加剧,疼痛部位与经络的循行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早期起源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随年龄增长及劳损,外伤等因素而加剧,到40岁左右,可能达到变质的程度,则出现椎间盘变性突出,椎体前后缘唇样骨性增生,小关节肥大性改变或半脱位一系列解剖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均可能引起椎间孔,横突孔及椎管缩小变窄相应地刺激或压迫在其中通过的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等,从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症状。
[证候特征]
本病以颈部的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如见颈项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畏寒无汗,舌淡苔白为经脉闭阻型,如痛有定处,颈部有条索状物,上肢沉重麻木,头昏目眩,舌暗、脉细涩为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则见头眩目晕、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疗]
1、经脉闭阻
取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
刮拭顺序:先刮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足部昆仑穴。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风池、肩井、天柱、大椎近部取穴,以活血通络;远处昆仑有舒筋活血通络之功。
2、气滞血瘀
取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血海、膈俞、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背部膈俞、最后刮下肢的血海,三阴交。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局部痛点取穴,以疏通颈部气血;而血海、膈俞、三阴交相配伍则调理气血,活血化瘀。
3、肝肾不足
取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肾俞、太溪、太冲。
刮拭顺序:先刮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腰部的肾俞穴,最后刮下肢的太溪、太冲。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局部取穴,以疏通颈部的气血,肾俞、太溪、太冲相配伍补肝益肾。
[现代应用]
1、刮痧疏经法治疗颈椎病57例/苏原/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275002//山西中医.-1996,12(2).-29-30
治疗方法:.水牛角熔后重铸为一侧圆钝光滑约10×5×1cm的板,治疗时余45 平面朝下,以圆钝侧刮拭,刮拭面尽量拉长,用力均匀适中,每穴须刮至出现斑点,主穴取风池、肩井,上肢疼痛麻木加外关,风池自上而下沿颈部刮拭80次,肩井自颈部至肩部刮拭80次,外关自肘部至腕部刮拭60次。先刮颈部;刮治后2-3天患处疼痛属正常。治疗结果:观察组57例,治俞43例,好转7例,无效7例,有效率87.7%。治愈的43例中,1交治愈10例,2次治愈12例,3次治愈11例。.
2、刮痧疗法治疗颈椎病36例/杨宏斌/兴平一四一一医院713101//陕西中攻在.-1994,15(8).-355
.治疗方法:局部治疗:患者取坐位,将刮痧活血剂涂抹在颈部,用刮痧板以45&ordm;斜度,平面朝下,按血液循环由上而下顺次刮拭,刮到数分钟,可呈现红花朵点,或紫块,或有痛点,若无病痛,则无反应。颈部痧块出现后再刮大椎、百会、强间、风池、太阳、天柱在、肩井、大杼、肺俞、膏肓、意喜、膈关、肝俞、肾俞、曲池、外关、合谷、后溪、太溪等。按照一定顺序由上而下,由前向后,左右反复刮拭。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1周。治疗结果:本组各6例,治愈25例,其中之一疗程痊愈6例,2疗程痊愈19例,显效8例,有效果例,无效仿例。总有效率达97.2%。
腰痛
[概述]
腰脊痛又称腰痛,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腰脊痛可见于任何年龄,是很多病证的常见症状之一。
现代医学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病,及腰椎退行性病变均属本病的范畴。
[病因病机]
腰为肾之府,肾脉循行“贯脊属肾”,说明腰脊痛与肾关系甚密,而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病损,亦可产生腰脊疼痛。
1、寒湿腰痛 多因劳力汗出之后,衣着湿冷,当风受寒,或久卧湿地,遭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腰部。
2、劳损腰痛 每周闪挫撞击,或积劳陈伤,经筋、络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滞腰部。
3、肾虚腰痛 久病肾亏或年老体衰,或因房劳伤肾,精气耗损,肾气虚惫,腰府空虚。
[证候特征]
在临床上一般就按病因将本病分为三型,寒湿腰痛、劳损腰痛、肾虚腰痛。
寒湿腰痛见腰部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疼痛时轻时重,遇天寒阴雨发作;劳损腰痛,则可见腰痛每遇劳累而发,腰部强直痠楚,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肾虚腰痛,见起病缓慢,隐隐作痛,绵绵不已,伴神倦肢冷,滑精舌淡或虚烦,溲黄舌红等症。
[治疗]
1、寒湿腰痛
取穴:阿是穴、委中、肾俞、腰阳关、风府
刮拭顺序:先刮颈后风府,再刮腰部的阿是穴,肾俞、腰阳关、最后刮腘窝部的委中穴。
刮拭方法:平补平泻
方义:局部阿是穴配委中疏通足太阳经气;肾俞、腰阳关、风府助阳散寒化湿,使寒湿得祛,气血畅行。
2、劳损腰痛
取穴:阿是穴、水沟、阳陵泉、委中、膈俞、次髎、夹脊
刮拭顺序:先刮面部水沟穴,再刮腰背部的夹脊、阿是穴、膈俞、次髎最后刮下肢的委中、阳陵泉。
刮拭方法:平补平泻、委中放痧。
方义:局部阿是穴和次髎以疏通足太阳腰部经气,舒缓筋脉;水沟可疏通督脉经气;筋会阳陵泉配血郄委中;血会膈俞及腰部夹脊,共奏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功。
3、肾虚腰痛
取穴:肾俞、志室、太溪、委中
刮拭顺序:先刮背腰部的肾俞、志室、再刮腘部委中,最后刮足部太溪穴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取委中调和足太阳的经气治其标;取肾俞、志室、太溪补肾填精、治其本。
治疗方法:将刮痧活血剂(自配)均匀涂抹在患部穴位及经脉线上。用刮痧宝玉或水牛角制成的刮痧器按经气运行方向自上而下,自内而外顺次刮拭,用力均匀适度,每处5分钟。刮拭后,凡有病源处其表面皮肤轻则泛起红痧,重则可见成片红斑,甚则有青黑色斑块,此时病人可有轻微疼痛,少数痛感较强烈,如无病则无此反应。再次刮痧须等患处无痛感时在施行一般间隔3—7天。治疗结果:痊愈32例(32.7%),显效54例(54.1%),有效10例(10.2%),无效2例(3%)。
月经先期
[概述]
月经先期系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导致月经周期提前7日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并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的月经病,亦称月经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等。
[病因病机]
1、气不摄血 身体虚弱,或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均可导致脾气虚弱,血失统摄冲任不固,使月经先期而下。
2、血热内扰 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过服暖宫药物,助阳生热;或情志不舒,肝郁化火,郁于胞宫;或阴虚阳亢,虚热内生,皆致血热妄行,月经先期。
[证候特征]
月经先期临床上分为血热和气不摄血两个证型。血热型的表现特点为经行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粘稠,口渴、小便黄,而气虚型的特点为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稀,小腹有空坠感,神疲懒言。
[治疗]
1、血热内扰
取穴:三阴交、血海、行间、地机、期门
刮拭顺序:先刮胁部期门,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然后刮足背部行间。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交经的交会穴,可调理三阴益冲任;血海清血热,以调经;行间泻肝经郁热;地机为足太阴郄穴可行脾经而退化湿热;期门疏肝行气活血。
2、气不摄血
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胃俞至脾俞,然后刮腹部气海,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脾俞、胃俞、足三里可健脾益气血,助生化之源;气海总调一身元气,补之能益气摄血,配三阴交以调养胞宫,固冲摄血。
月经后期
[概述]
月经后期系由营血亏损,阳虚,寒凝,气滞导致月经延后7日以上,甚或40-50日一行,且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的月经病,亦或经行后期,经行错后。
[病因病机]
1、血寒凝滞 经行之际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凉,寒邪乘虚客于胞宫,或肝郁气滞,气血运行受阻,经脉凝滞,冲任受阻而致。
2、阴血亏虚 久病体虚或脾虚化源不足,或产乳过多暗耗阴血,或失血过多,损伤营阴,以致营血虚少不能灌养冲任,而致月经后期。
3、肝气郁滞 平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气滞则血行不畅,冲任受阻亦致月经后期而行。
[证候特征]
经行后期临床分血虚、血寒、气滞三个证型。血虚经行后期的临床特点,为经行后期量少色淡,面色萎黄,皮肤少泽,小腹空痛;血寒经行后期的特点:实寒小腹绞痛;虚寒则为量少色淡。气滞型特点:经行后期,量少色正常,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
[治疗]
1、血虚
取穴: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气穴
刮拭顺序:先刮肝俞至肾俞,然后刮关元至气穴,再刮下肢三阴交。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肝俞、肾俞能补益肝俞,滋生精血;关元为任脉经穴,气穴为足少阴和冲脉之会,配三阴交能补养冲任,益气调经。
2、血寒
取穴:关元、命门、膈俞、血海、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膈俞、命门,再刮腹部关元然后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关元为补元气要穴,命门乃元气之根,两穴相配能温阳逐寒;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配血海可调气行血;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能温通脾肾之经气而调养经血。
3、气滞
取穴:太冲、血海、地机、膻中
刮拭顺序:先刮胸部膻中,再刮下肢血海至地机,最后刮足背部太冲。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行气;血海、地机为脾经腧穴,能调气行血;膻中宽胸解郁。
痛经
[概述]
痛经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临床以青年未婚者为多见。
[病因病机]
1、气血瘀滞 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湿凝滞 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肝郁湿热 素多抑郁或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宫,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亏虚 素体虚弱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
[证候特征]
痛经发病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少腹疼痛为主证,可分为虚证和实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为经行不畅,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按,经色紫而夹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瘀;胀连胸胁,胸闷恶寒为气滞。虚证痛经的特点为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恶寒,经量减少,伴腰酸膝软,纳食减少。
[治疗]
1、实证
取穴:中极、次髎、地机;
血瘀:血海、膈俞;
气滞:期门、太冲
刮拭顺序:血瘀:先刮背部膈俞至次髎,然后刮腹部中极,再刮下肢血海至地机。气滞:先刮背部次髎,然后刮胁部期门,再刮腹部中极,最后刮下肢地机、太冲。
刮试方法:泻法
方义:次髎与中极相配能清利湿热,调理冲任;地机健脾除湿,调经止痛;血海、膈俞调气行血;期门、太冲疏肝解郁,调理气血。
2、虚证
取穴: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肾俞、命门,再刮腹部关元,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刮试方法:补法
方义:肾俞、命门温肾祛寒,调理冲任;关元益气壮阳;足三里、三阴交益气血生化之源。
治疗方法:嘱患者取坐姿,暴露小腹,后腰背和臀部。在下列经穴区涂上刮痧油便可依次进行刮治,小腹部气海至枕骨,背部从肝俞至白环俞,最后刮血海与三阴交。在刮治时手法要柔和,并根据病人体质差异分别用泻法,补法以患者自觉被刮治处有灼热感,并能忍受为度。对月经正常者,可在经期前5d和经期第1d各刮一次。对周期不正常者,可在感觉小腹不适时进行刮治。每3个周期为一疗程。每次刮治后,可让患者喝200~300ml热开水,以助血液循环。治疗结果:本组经1~3个疗程的刮治,痊愈48例(占66.7%),显效14例(占19.4%),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2%。
牙痛
[概述]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最常见的症状,牙齿及周围组织的疾病,牙邻近组织的牵涉痛及全身疾病均可引起牙痛。
[病因病机]
手足阳明经之循行分别入于上下齿,肠胃积热,风邪外袭,肾阴不足等皆可引起牙痛。
1、风火 风邪外袭经络,郁而化火,循经上犯而牙痛。
2、实火 大肠、胃腑积热,火郁阳明,循经上炎而发牙痛。
3、虚火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精不足,不能上荣于齿,更合虚火上炎,引起牙痛。
[证候特征]
牙痛中医学分三型,症状不一,风火牙痛表现为牙痛强烈齿龈肿胀,兼形寒身热,实火牙痛表现为牙痛甚剧,牙龈红肿,兼口臭口渴,便秘;虚火牙痛表现为牙痛隐隐时作时止,常在夜晚加重,呈慢性轻微疼痛,齿龈松动咀嚼无力。
[治疗]
1、风火牙痛
取穴:合谷、颊车、下关、外关、风池
刮拭顺序:先点揉下关穴、颊车,再刮后头部风池,然后刮前臂外关最后挤按合谷穴。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手足阳明相接,故取合谷、颊车、下关等阳明经穴通经止痛;配风池、外关疏风解表。
2、实火牙痛
取穴:颊车、下关、合谷、内庭、二间。
刮拭顺序:先点揉下关,颊车,再刮前臂合谷、二间,最后刮足背部内庭。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颊车、下关、合谷皆属阳明经,通经止痛、二间。内庭分别为荥穴,清热泻火止痛。
3、虚火牙痛
取穴:太溪、合谷、颊车、下关、行间。
刮拭顺序:先点揉头面部下关、颊车,再刮手部合谷,然后刮太溪至合谷。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合谷、颊车、下关皆属于阳明经,是治疗牙痛效穴;太溪是足少阴经原穴滋阴补肾,以治其本;行间为足厥阴经荥穴,用以清热降火。
近视眼
[概述]
近视是常见的眼科疾病。由神光不足引起表现为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古称“能近怯远”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少年。
[病因病机]
1、心阴不足 心主血脉,内寓君火,心阳衰弱,目窍失去温养,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
2、脾虚气弱 脾主运化而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化源不足,影响升清输布。
3、肝肾亏虚 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肾藏精,精生髓,久视伤目或过劳伤肾,目失所养。
[症候特征]
近视临床表现为患者视远物不清,而视近物清晰还伴有眼胀、头痛、视力疲劳等症状。
[治疗]
取穴:肝俞、肾俞、合谷、攒竹、晴明、瞳子髎、承泣,风池、光明
刮拭顺序:先点按面部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再刮后头部风池,然后刮背部肝俞、肾俞,最后下肢外侧光明。
刮拭方法:补泻兼施
方义:肝俞、肾俞调补肝肾经气;攒竹、睛明疏调局部经气;承泣为治眼疾效穴;光明调补肝胆而明目;合谷、风池疏风通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