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回忆 弹指一挥间,海事更名已有十个年头了,十年前,单位门前栽下的小松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她见证了泗县海事的发展,守望着安全形势的稳定。十年间,泗县处的人员走了又来,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守卫安全的那份情怀,我也从三十而立步入了人之中年。十年来,新汴河水涨了又落,新汴河航运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曾经“一条大河波浪宽,又管吃来又管穿”的新汴河航运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像吃了安眠药一样再没有醒过来。但是,海事安全监管工作十年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泗县渡口总数由十年前的35道,减少到目前的23道,对25道渡口实施了渡口标准化改造,渡口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执法装备明显改善,执法队伍的素质显著提高,执法理念、服务意识已是今非昔比,档案管理日趋规范,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渡口安全管理体系。十年来,泗县辖区水上没有发生一起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责任事故,海事的社会美誉度越来越高,这可能是泗县处贡献给海事更名十周年的最后礼物。十年来,我始终战斗在安全监管一线,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足迹去回顾十年来泗县渡口监管的历程,一睹泗县海事人的风采。 2002年10月,泗县航运管理站正式更名为泗县地方海事处,当时,除了名称改变之外,其他的都没有改变。当时办公条件很艰苦,单位连一辆公用的自行车都没有,更别说汽车、摩托车了。每次渡口安全检查,都是职工骑着自己的自行车,或租借来的摩托车,两人一组,分片包干,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遇到汛期、大雨等恶劣天气,自行车不能骑,我们就步行到渡口去,查看渡船停渡了没有。当时,泗县渡口很多,有35道,分布在是11个乡镇、6条河流上,点多面广,道路难行。 距海事处最近的渡口不过三四公里,最远的有50 多公里,比到周边县城还远。每次为了按时完成渡口检查任务,便于及时分析、汇总。我们各小组常常是天刚蒙蒙亮就骑上自行车出发,带着水壶和头天下午准备的干粮,累了就找块阴凉地歇歇,喝口水、吃点自带的饼干,有时找块阴凉地都很困难,待渡口检查结束返回时,常常是夕阳落山了,早出晚归是当年渡口检查的真实写照。 记得有一次冬天检查,我骑着摩托车带着宋岩检查新濉河上渡口,我带着头盔、穿着黄大衣,宋岩头上裹着围巾,我们检查完前李渡口,我骑着摩托车,自认为宋岩已上了摩托车,便迎着刺骨的北风赶往下一个渡口,到渡口时却发现宋岩不在车上,我心里很紧张,是不是中途把宋岩给颠掉了,摔伤了没有?当时也无通讯工具,无法和宋岩取得联系,我便急忙调转车头回去寻找,结果发现宋岩还在前李渡口等着那!原来因为赶路匆忙,把宋岩给落下了。这件事,后来成为了饭后谈资。 还记得当年春季一次检查,许多和房芳一组渡口检查结束,沿着河堤返回时,当时天色已晚,因为坝子上到处是凌乱的树坑,结果不慎摩托车前轮掉到树坑里,将两人摔得够呛,差一点让房芳破了相。但是,大家没有说一句怨言,没有一个退缩,只是在心里告诫自己下次检查要注意自身安全,因为大家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个人辛苦一点没有什么,只有渡口平安就好。泗县海事人就是凭借这一份坚守,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渡口一线,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只要工作需要,不分男女、不分岗位、不计报酬,大家齐上阵。 冬去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2006年泗县渡口安全管理工作迎来了曙光,根据上级文件精神,2006年泗县首次对小郑、小张、皮条陈三道渡口实施渡口标准化改造,从此拉开了渡口规范化建设的序幕。2007年2道,2008年20道,我们配合交通局一边扎实推进渡口标准化改造工作,一边积极建议县政府撤并过往人员稀少的渡口,到2012年上半年共建议县政府撤销渡口14道,渡口总数降至23道,渡口布局更加合理,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2006年底,市局给泗县处配备了1台海事车,主要用于渡口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2007年又增加了一艘海巡艇,执法条件大大改观,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这时执法人员的服装已经统一,由过去的“杂牌军”变成了“正规军”,海事形象、海事地位明显提升,作为一名海事人多了一份自信和自豪感。2007年7月,我也从埇桥处取经回来,并走上处领导岗位,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围绕渡运安全和涉水工程管理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这是由海事职责决定的,选择了海事,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付出,用我们的付出换来一方安宁,何尝不是幸福和快乐呢! 海事要发展,我愿与安全同行。衷心祝愿安徽海事的明天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