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病 什么是结节性红斑病?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壁发生通透性增强而导致变态反应性血管炎症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尤其是双下肢为主的皮下结节红斑,皮下结节通常分布双下肢膝以下小腿内侧,也可侵及小腿外侧或者双脚、膝以上大腿、甚至侵及上肢,头面部少见。表现为肢体双侧对称性或鲜红色、或暗红色、或紫红色结节性损害,压痛明显,以刺痛或者胀痛灼热感一般不瘙痒。该病可以是一种单独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种皮肤表现。 结节性红斑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结节性红斑即是一种单独疾病存在和发病,也是其他综合型病皮肤器官病变损害一种常见临床表现。结节性红斑的临床表现为四肢特别是下肢皮下真皮组织出现红色结节,压痛或者灼热胀痛,甚至数个结节连在一起成为大面积的病理改变,这里不讨论其他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关节症状,就单单红斑结节这一表现在白塞氏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结节病、成人斯蒂尔病的患者出现红斑结节的数量也很多。就拿白塞氏综合症来讲,白塞氏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外阴生殖器溃疡、皮肤出现红斑结节以及关节和眼睛病变。但是结节性红斑部分患者偶尔也会出现口腔溃疡但是和白塞氏综合症比没有那么严重。
结节性红斑的分类
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图解
如何诊断与鉴别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的常规疗法 结节性红斑的常规疗法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如下: 1, 典型的西医治疗,经过医生的确诊后給予治疗。常见抗生素为首选,然后配合非甾体抗炎类,实在不行就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破坏式治疗,虽然病情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了,但是也留下了问题,激素撤减出现问题,激素停不掉,一旦达到一定量,病情就会反弹,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一线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2, 中医治疗结节性红斑,由于种种原因临床医生对病情的诊断或者辨证存在一定误区,虽然患者治疗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治疗时间越久而疗效越差,而医生又没有进行及时的进行调整治疗方案。这就是由于临床医生对结节性红斑的发病机理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没有完全的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使患者对中西医都失去了信心,认为结节性红斑就是不治之症,从而排斥医生进而放弃了治疗。 结节性红斑临床表现
结节性红斑西医病因病机 由多种原因引发、感染、药物和某些全身性疾病都可引起结节性红斑的产生,
其发病机理目前医学公认是真皮下或脂膜周围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的一种应急变态反应性血管炎。病理分析深层静脉血管呈血管炎病损,血管周围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小叶间有巨细胞,浸润为散在的小片状,伴有以类纤维蛋白的渗出。 结节性红斑的中医病因病机 结节性红斑中医称之为“瓜藤缠”、“湿毒留注”,从中医辩证来讲其病机病因为湿邪粘腻停滞,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于肌腠脉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经络阻塞,顽湿聚结而发病;或饮食不节,脾虚湿盛,气血运行不畅,再加外感风寒湿邪,寒凝血脉形成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而发病。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精微统摄血液,为气、血、精、津液生化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 结节性红斑传统医学的病因病理认识 本病的致病原因有二。外因为风寒湿邪入侵。内因主要是营卫气血失调,正气不足,与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饮酒等有关。以上病因使营卫、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产生气滞湿阻、瘀血痰浊。病位主要在气血、肌肤。基本病理特点是气血瘀阻,故其病性质属实。其血热内蕴,湿热内蕴,湿浊积聚,湿毒留注肌肤,都具实之性。当阳气虚,寒湿阻络时,病情又属虚实挟杂。因此,结节性红斑的病性不复杂,多属实证,也有虚实挟杂证。 结节性红斑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认识 结节性红斑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因为其病理变化中主要以淋巴细胞侵润为主,所以有人认为其发生可能是机体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细菌或真菌等)抗原的一种迟发性过敏性反应。但也人认为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疾病。 百科名片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是皮肤血管炎和脂膜炎为病理基础,以下肢疼痛性结节为临床特点的一种皮肤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春秋季多见。 目前大多认为结节性红斑的发生与感染有关,其中链球菌感染、结核、肠道感染及系性真菌感染(牙生菌、球孢子菌及孢浆菌),均可引起本病。一些药物如磺胺药、溴化药、碘化药、避孕药等也可引起结节性红斑。上述因素的致病机制不详,可能为机体对病原常生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所致。贝赫切特病、Sweet综合征、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等经常会出现结节红斑样损害,可能为相应疾病累及到皮下脂肪所致,而并非两种疾病的共存。[1] 发病前可有咽痛、发热、乏力及肌肉关节疼痛等前驱症状。皮损多突然出现,表现 为蚕豆或更大的皮下结节,多隆起于皮面,压痛明显,数目不定,结节不融合,不破溃,表面皮肤初为鲜红色,渐转为暗红色,2~3周消退,不留萎缩痕。但可有新疹发生,因而有时新、旧皮损并存。皮损好发于小腿伸侧,偶可累及四肢及躯干。[1] 1.实验室检查 可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 2.组织病理检查 病变主要为脂肪间隔脂膜炎,脂肪间隔内小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中粒细胞性侵润,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壁增厚、官腔闭塞。晚期显示脂肪间隔纤维化增厚。 根据发生于小腿伸侧的结节、红斑、疼痛及压痛,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临床须与硬红斑鉴别,后者起病缓慢,好发于小腿屈侧,一般数目少,结节可相互融合形成斑块、可破溃,组织病理表现为小叶性脂膜炎,可有结核性或结核样肉芽肿侵润。 本病尚需与脂膜炎鉴别:脂膜炎主要位于胸、腹、股、臀,成团出现,消失后留有局部萎缩和碟形凹陷,每次发作均有发热,病理改变为脂肪间隔内小血管炎及炎性细胞浸润。 其他系统性疾病伴有的结节性红斑如贝赫切特病、结节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等,除皮肤结节红斑外,尚有其他部位损害。[1-3] 急性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寻找病因并予相应处理。 饮食方面,给予高热量、富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溃烂;对进食困难者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热量,促进皮肤修复。 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止痛。可用75%酒精局部湿敷,另外外涂皮质激素软膏,有止痛作用。 药物治疗:非激素类抗炎剂如消炎痛、双氯酚酸、阿司匹林等有助于减轻疼痛及病情恢复。碘化钾、复方丹参胶囊剂散结灵口服亦可奏效。病情较重者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伴有感染者可应用抗生素。[ 结节性红斑治疗方法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肤生红色结节,绕胫(小腿)而发,红斑排成一条条索状,形如瓜藤缠绕在树干上,故中医称之为“瓜藤缠。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l%左右,常见于春秋季节,多见于青年女件,多数发病年龄在20―40岁。皮损多见于小腿伸侧,少见于大腿及前臂,急性过程,3―6周可以自愈,不留痕迹,但易于反复。 结节性红斑的致病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最早报道为链球菌感染,观察发现;结节性红斑在症状发生之前,约有80%以上的患者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50%左右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一般在感染三周内发病。药物因素也可引起本病,过去一直认为磺胺,溴剂和碘剂均有可能致病,近年来发现口服避孕药物也可引发本病。中医则认为,素禀血热内蕴之体,或过食辛辣炙热,郁久化热,湿热下注 凝滞血脉 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而成结或脾虚湿盛,阳气不足,腠理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人,流注经络而成结节。 结节性红斑以双胫对称发生梅核大小疼痛性结节为主要症状。发病之初多有发热及关节痛.皮损常突然发生,小若梅李,大似红枣,少则数个,多达数十。对称出生,绕胚而发,尤以胫前居多。如瓜藤所缠,微隆皮面,皮肤紧绷 周围肿胀,触之灼热而疼痛。其色由鲜红渐为紫红 最后变为黄色,自行消退。结节可持续数天或数周,缓慢消退,多无溃疡,不会留疤痕,但可反复发生。少数侵及大腿,上臂伸侧,面颊,但一般结节小而浅。 中医治疗本病常分成三型辨证施治。血热内蕴型,主要症状为:结节呈梅核大小,其色鲜红 灼热疼痛,伴发热口渴,关节肿痛,步履艰难,便结溲赤。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丹 皮10g 赤 芍10g 王不留行10g 泽 兰10g 当 归10g 红 花10g 桃 仁10g 川牛膝10g 香 附10g 水煎服 每日2次,每次150ml。 湿热下注型,主要症状为结节大如红枣,绕胫而发,如瓜藤所缠,时有疼痛,关节沉重酸痛,腿脚浮肿,压之有凹,伴周身乏力,困倦嗜卧,小溲黄浊。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苍 术10g 黄 柏10g 生薏苡仁10g 生 地10g 丹 皮10g 赤 芍10g 王不留行10g 当归10g 六一散2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寒湿阻络型 主要症状为结节绕胫而发,如梅似李 其色淡红或紫暗,反复发作,经年不愈 遇寒尤甚,伴面色s白,手足厥冷。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当 归 10g 桂枝 10g 木 通 10g 细辛 3g 赤芍 10g 白 芍 10g 甘草 10g 大 枣 5枚 水煎服 每日2次 每次 150ml。 结节性红斑若症状不重可以选用中成药大黄V虫丸、二妙丸,散结灵,除湿丸治疗.. 结节性红斑怎么治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肤生红色结节,绕胫(小腿)而发,红斑排成一条条索状,形如瓜藤缠绕在树干上,故中医称之为“瓜藤缠。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l%左右,常见于春秋季节,多见于青年女件,多数发病年龄在20—40岁。皮损多见于小腿伸侧,少见于大腿及前臂,急性过程,3—6周可以自愈,不留痕迹,但易于反复。 结节性红斑的致病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最早报道为链球菌感染,观察发现;结节性红斑在症状发生之前,约有80%以上的患者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50%左右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一般在感染三周内发病。药物因素也可引起本病,过去一直认为磺胺,溴剂和碘剂均有可能致病,近年来发现口服避孕药物也可引发本病。中医则认为,素禀血热内蕴之体,或过食辛辣炙热,郁久化热,湿热下注 凝滞血脉 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而成结或脾虚湿盛,阳气不足,腠理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人,流注经络而成结节。 结节性红斑以双胫对称发生梅核大小疼痛性结节为主要症状。发病之初多有发热及关节痛.皮损常突然发生,小若梅李,大似红枣,少则数个,多达数十。对称出生,绕胚而发,尤以胫前居多。如瓜藤所缠,微隆皮面,皮肤紧绷 周围肿胀,触之灼热而疼痛。其色由鲜红渐为紫红 最后变为黄色,自行消退。结节可持续数天或数周,缓慢消退,多无溃疡,不会留疤痕,但可反复发生。少数侵及大腿,上臂伸侧,面颊,但一般结节小而浅。 中医治疗本病常分成三型辨证施治。 血热内蕴型,主要症状为:结节呈梅核大小,其色鲜红 灼热疼痛,伴发热口渴,关节肿痛,步履艰难,便结溲赤。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丹 皮10g 赤 芍10g 王不留行10g 泽 兰10g 当 归10g 红 花10g 桃 仁10g 川牛膝10g 香 附10g 水煎服 每日2次,每次150ml。 湿热下注型,主要症状为结节大如红枣,绕胫而发,如瓜藤所缠,时有疼痛,关节沉重酸痛,腿脚浮肿,压之有凹,伴周身乏力,困倦嗜卧,小溲黄浊。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苍 术10g 黄 柏10g 生薏苡仁10g 生 地10g 丹 皮10g 赤 芍10g 王不留行10g 当归10g 六一散2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寒湿阻络型 主要症状为结节绕胫而发,如梅似李 其色淡红或紫暗,反复发作,经年不愈 遇寒尤甚,伴面色晄白,手足厥冷。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当 归 10g 桂枝 10g 木 通 10g 细辛 3g 赤芍 10g 白 芍 10g 甘草 10g 大 枣 5枚 水煎服 每日2次 每次 150ml。 结节性红斑若症状不重可以选用中成药大黄蟅虫丸、二妙丸,散结灵,除湿丸治疗。 外治法:可选用化毒软膏、芙蓉育外涂供处。或取如意金黄散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也可用新鲜马齿苋捣碎后外敷患处. 一旦患病,应注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寻找病因,积极祛除病因: 避免劳累及过度紧张;忌食辛辣厚味,血腥发物等;切不可滥用药物,最好选中药治疗,既可获得良好疗效,又能避免毒副作用;尤其反复发作的患者,更应坚持服用中药.平时应注意避风寒、潮湿; 冬季发作者应注意保暖; 减少行走,尤其不宜久行、久立。 结节性红斑该怎么治疗?
病情分析: 结节性红斑是皮肤血管炎和脂膜炎为病理基础,以下肢疼痛性结节为临床特点的一种皮肤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春秋季多见。为蚕豆或更大的皮下结节,多隆起于皮面,压痛明显,数目不定,结节不融合,不破溃,表面皮肤初为鲜红色,渐转为暗红色,2~3周消退,不留萎缩痕。但可有新疹发生,因而有时新、旧皮损并存。皮损好发于小腿伸侧,偶可累及四肢及躯干 结节性红斑根据中医辨证治疗 http://www. 2012-09-06 15:18:01 作者: 来源: 2010-7-4 22:13 满意回答 不知道泡脚的方子,不过我有个治这个的方子,是我以前得这个病时中医开的。
我去年得了这个病,开始也没看好,后来去北京的解放军总医院的中医科看好的,这个病还是吃中药管用,原来刚开始我吃西药三四个星期一点症状都没减轻,各种检查做了一堆,一点用都没有,后来吃中药,一个多星期症状就下去了,也不疼了,大概吃了一个月左右的药吧,每个星期去复诊一次,改改药方,就好了,症状也没有了,又吃了半个月巩固了一下,很有效的。 这个是我当初的药方,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如果你想用这个方子的话,还是把方子拿给中医去看看,毕竟我和你的症状可能还是有些出入的,每个人的方子都不一样的,你看看吧 苍术10g, 苡仁30g, 黄柏10g, 川牛藤10g 双花30g, 、络石藤15g, 生当归15g, 天花粉12g, 乳香10g,没药10g 生甘草6g 赤芍20g 紫草10g 皂刺10g 海风藤15g
因为我看不懂医生写的字,有些字可能错了,你还是先拿去给中医看看药方行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