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地区走西口研究(五)

 黑老赵 2012-09-30

第五章 走西口的人数、人员分类、路线、范围及高潮

5.1走西口的人数及人员分类

忻州地区走西口者主要以河曲、保德和偏关三县为主,据保德县志办陈秉荣先生统计:河曲、保德、偏关三县自清嘉庆年间到民国时期,各县“出口”的人涉及到一百多个村庄。河曲县每年出“口”人数在4000人左右,保德县每年出“口”人数在3000到4000人之间,偏关县每年出“口”人数2500人左右,这是正常年份下的情况。若遇灾年,三个县出“口”的人数都过万人。在内蒙古定居的河曲人有10万人,保德、偏关次之。[1]据安介生著《山西移民史》中推算,光清代就有1300多万山西人外出谋生。[2]

忻州地区走西口的人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无地或仅有少数沙梁薄地收成不足以养家糊口的贫苦农民及一部分手工艺人。这些人是走西口的主体,他们唯一的生活门路,就是靠出卖劳动力,养家糊口。河曲、保德和偏关三县走西口的人大都属于这一类。二是经商做买卖的商人。这一类人以代州、崞县、忻州、宁武和定襄五县为主。三是躲避兵役和官司的人。旧中国,内蒙古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官府鞭长莫及,这里自然成了躲兵逃诉者的避难所。当然,这部分人是走西口者中的极少数。当年杀虎口校场沟西侧大路旁就有“崞县店”“忻州店”“代州店”等客店,这些客店在解放初期尚有残存的房舍院落。[3]从客店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当年忻州地区走西口的人员众多,他们都愿意投宿于自己老乡开的店中歇脚。

这些外出谋生者大都是春出秋回,他们有的从事农业劳动,有的逐渐转向了从事以生产和经营中药材甘草为主的商品经营活动;有的仅仅能够养家糊口,有的则连糊口问题也解决不了,甚至将尸骨遗弃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但是也有少部分人由贫苦人变成了富人,还有个别商人由小商贩暴发成大商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在口外置产买地,定居下来。

5.2走西口的路线、范围及高潮
忻州地区走西口的路线大致分为西路、中路和东路三条路线。西路是指从保德和河曲跨过黄河到对岸的鄂尔多斯等地,中路是指从雁门关经过杀虎口进入内蒙古草原,东路是指从雁门关经过张家口到达内蒙古草原。河曲、保德、偏关等西八县的人走西口大都要从“官渡”过河,踏上去内蒙谋生的旅程,而东六县的人走西口大都是走中路,只有少部分的人走东路。

一首流传至今的河曲民歌道出不少当年走西口的站名和店名,从中可以看出走西口的大致线路:“走脱二里半,拧回头来看;我看见小妹妹还在房上站;一流簸箕湾,下了大河畔;西门外上大船丢下我那命圪蛋;一过台子也,看不见河曲县;盘算起小妹妹,怎扔下我那毛眼眼;头一天住古城,第二天住纳林;第三天相思病,害在那草家坪;上了马场壕,遇到野狼嚎;一夜没睡着,天明赶紧跑;到了乌拉索,拾了块烂白布;进了店家门,补补烂衣裤;走进沙蒿塔,拾块烂瓜钵;拣起来啃一口,打凉又解渴;上了新民堡,看见红市布;买了二尺五,缝了个讨吃兜;到了西包头,碰见二姑舅;这里难糊口,忍泪还得走;上了喇嘛弯,碰了个鞑老板;说了几句蒙古话,吃了两颗酸捞蛋;到了五原县,挣饭没工钱;到处无生路,心如滚油煎;走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想起小妹妹,心呀心怎安。”

上图就是根据这首歌曲绘制而成的河曲、保德、偏关走西口线路图[4]。

忻州地区走西口者足迹几乎踏遍了呼和浩特以西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河西走廊,以致有“东口到西口,喇嘛庙到包头,凡鸡叫狗咬的地方都有忻州人”[5]之说。经商的人比较集中地活动在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最远北至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西北至甘肃省凉州(武威)、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嘉峪关、敦煌,直至新疆的哈密、古城子(奇台)、迪化(乌鲁木齐),西南至陕西省的安定三边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挖甘草的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包头市东河区、固阳县、东胜市、五原县、临河市、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杭锦旗等地。

时至今日,还有像呼和浩特的“定襄巷”、海拉尔的“宁武街”、丰镇的“忻州巷”这样以忻州地名命名的诸多地方,就连新疆也有因走西口而形成的与忻州“小南宋”同名的村子。萨拉齐是忻州人走西口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在土默特地区,代州营子、忻州营子、宁武巷……这样的村名街名随处可见。这些村庄或街巷,形成于康熙至民国的二百五十余年间。“仅乾隆年间,土左旗总计建村383个,走西口者就建了189个;咸丰年间,托克托县总计建村77个,走西口者建了69个……”[6]可以想见,在地名未确定之前,这里还只是走西口者的自然聚集之地。一旦有了名称,而且是与故乡紧密相连,那这个地名就寄托着一种深厚的乡土情怀。

河曲人主要居住在临河、陕镇、萨拉齐、土默特左旗和乌拉特中后旗等地。现在的乌拉特中后旗的高塔梁一带、双圣美乡、石哈河乡、郜北乡、此老图乡,大多数居民是河曲人。固阳县的红泥井乡有72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河曲人,最多的四分子村,河曲人占80%左右。土默特左旗的陶思浩村,全村都姓张,是河曲土沟乡兔坪村张秀的后代。据说民国年间,他们的丁口银还是由土沟村统一收缴的。在河曲县现有的三万余户人家中,几乎每户在口外都有亲戚。[7]

保德人分布的地方很广,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包头市、东胜市、临河市、固阳县、五原县,阿拉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乌拉特乔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杭锦旗等。诸如石塄太湾住的是保德山头村人,杨油房居民多是城内人,六大股居住着故城村人,固阳县居住着苇树局村人,西碾房、中和西居住着王家滩村人,在碱柜、西北沟、沙日沟都有不少保德人。

偏关人员居住比较分散,在巴林左旗、喀拉庆旗、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后旗、达茂旗、土默特左旗、右旗、乌拉特乔旗、准格尔旗、五原、临河、东胜、武川、托县、固阳、清水河等地都有偏关人。现如今内蒙古的清水河县与偏关县有相同村名的有桦林堡、梨园、黑豆墕、天峰坪、柴家岭、小蒜沟、阳塔、尧王坪、楼子沟、小偏头、九崖头、高家梁、曹家庄等等。

绥远各县旗汉族祖籍地分布情况[8]

说明:本表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各处移民的数量排序或所占比例。


从表中可以看出,河曲县走西口者最多,在包头的数量超过了忻州、定襄、代县三县的总和,在五原县河曲人占了汉族人口的70%,在临河、安北和达拉特旗都是排名第一,以至于蒙古族人讲汉语大都带有河曲口音。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1947年,少数民族人口只有92.1万人,占地区总人口数的16.4%,80%多是走西口者及其后代。

历史上的走西口活动,大约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从清嘉庆年间到咸丰年间为第一个高潮阶段。出现这个高潮的主要原因是经过“康乾盛世”,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通过“开边”政策的推行,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蒙古民族的封锁,使一大部分汉人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土地的租种权。从光绪末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第二个高潮阶段。出现这个高潮的主要原因是清末的“贻谷放垦”和民国时期的“移民适边”政策,极大地鼓励了内陆人去口外农耕定居。从1952年到1954年为第三个高潮阶段,出现这个高潮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连续三年的大旱所致。三次高潮的出现,成千上万的忻州人涌入了内蒙西部地区,对于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