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槛》赏析

 做一朵菡萏 2012-10-01
象征手法的绝妙运用
——屠格涅夫散文诗《门槛》赏析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小说创作上,特别是他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最著名的有《父与子》和《前夜》。屠格涅夫晚年才从事散文诗的创作,他以深邃的思想和隽永的语言写下了82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散文诗的典范。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部类。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它不分行,也不押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但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因此又是诗的一种。散文诗一般不描写人物和事件,内容多是抒情(多写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抒情散文的界限不严格,优秀抒情散文也可以看作散文诗。如鲁迅的《野草》就是一部散文诗集,其中有不少动人篇章。如《雪》描绘的雪景。在诗人笔下,它丝毫没有冬天的那种冷漠。南国的雪景是那么美丽,那么充满生机,预示着春天的消息。它反映了作者在严寒中的愉悦、开朗、奋进的心情。它是散文,同时又是诗。还有高尔基的《海燕》也是有名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新月集》是著名的散文诗集。
在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中,尤以《门槛》一章最为使人难忘。在《门槛》里,屠格涅夫通过一个富于诗意的“梦”刻画了一位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俄罗斯女英雄的形象,虔诚地歌颂了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精神。诗中的俄罗斯姑娘,为了人民的幸福和解放,她可以忍受任何痛苦和折磨。“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和“完全的孤独”,以及来自敌人以至亲友的“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都不能动摇她为真理而斗争的决心。
《门槛》写的虽然是一个梦境,却丝毫没有梦境通常所有的那种虚幻朦胧的色调。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梦境的描绘,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真切、生动、具体的形象,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位俄罗斯的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
这里出现的是一组象征性的形象。其中“一座大楼”象征人类社会一项伟大壮丽的事业——革命,“高高的门槛”象征着一个人投身革命时所必须克服的社会的、家庭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巨大障碍。那道“窄门”以及门里的“阴森的黑暗”还有“散发着”的“寒气”都象征着从事革命的前途异常险恶。至于那“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却象征着革命事业对投身于它的人所提出的严峻考验。
接着是散文诗的主体部分:大楼里那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与“俄罗斯姑娘”的对话。这些对话以一场命运的考试为线索,用一连串层层逼进、层次明朗的考题为主人公性格的完成做了铺垫的台阶,从而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女英雄的形象。
这些考题大致是按照以下的层次来推进的:
首先是从革命者将要面临的肉体折磨开始提问的。“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要经受这些考验对于一般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作者却把它们作为第一道试题,这就说明这些考验对革命者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这样,试题一开始就显出了很高的起点,较好地衬托出了后面那些考题的难度。
接着的试题是从革命者将要受到心灵折磨的角度提出的。这是考验的主体部分,其中又可分为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革命者将要在心灵上面临的最初打击,是来自包括敌人和亲友在内的仇视,会遭到“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的境遇。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革命者当中有不少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在投身革命斗争的时候,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贵族家庭决裂。另一方面,革命者的高尚行动,也不一定会被人民群众所了解,甚至还有人会对他们抱怀疑和敌视的态度。所以说“这些痛苦,这些打击不仅来自你的敌人,而且来自你的亲人”。对这道高难的试题,姑娘的回答是从容而坚定、简洁而明确的,“我知道”三字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很好地表现了她英勇无畏的精神。
紧接着的第二层意思是,革命者还要准备接受来自人民的冷漠对待。那窄门里的“声音”对这位姑娘说:“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地怀念的是谁……”牺牲而无名这是更朴实、更高贵、更伟大的牺牲,所以这道试题对革命者来说显得极为严峻,而姑娘的回答却是:“我不要人感激,不要人怜悯。我也不需要名声。”这不仅充分显示了这位姑娘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时我们还有理由认为,作者在这里作了相反的暗示,那就是:人民对这样的英雄是绝不会忘记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第三层意思是,革命者还要准备接受自我良心的搏斗。这道试题是“你还准备犯罪?”当题目宣布之后,女郎并没有像前面那样应声而答,而是“埋下了头……”。这个细节很值得我们玩味,可以说,它既符合一个姑娘的身份,又写出了这一问题的严酷,更突出了这位姑娘心灵的纯洁,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作为一个道德极为高尚的青年,她绝不会容忍自己的道德、行为受到丝毫的玷污,所以这道试题对这位俄罗斯姑娘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她不由得“埋下了头……”沉思了片刻。不过,这一行动不仅无损于她的光辉形象,相反却使她后面的“我也准备去犯罪”的回答显得更加崇高而伟大。
第四层意思是革命者还将接受信仰的考验。“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这是最后的也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试题。这道试题中的“会”,意思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会”。这是一个假定性的提问,一方面,任何国家的任何一次革命,都有半途而废的落伍者和变节者,这是这一假定性提问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门里的声音是要进一步考验一下这位姑娘的革命决心,看她的信仰到底坚定到了怎样的程度,要求她在最终跨越“门槛”之前,再从内心检验一下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这我也知道。然而我还是要进来。”这是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位娴静纯洁的姑娘自觉自愿地,甚至是急不可待地选择了一条艰难凶险的生活道路,这种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强化了“门槛”那种使懦夫也会坚强起来的感人力量。
文章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的妙笔。那个远远躲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任何革命或社会改革中必然会有的庸人和市侩主义者的代表,他们是作品矛头所向的批判和暴露对象,所以作者当即给予了针锋相对的批驳。“一位圣人”,这是对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也是歌颂这些英勇无私的革命志士的最强音。如果把《门槛》当作一出短小而内涵丰富的短剧的话,那么,这个结尾则如同短剧结束时舞台上的聚光灯全部开亮,俄罗斯姑娘的崇高伟大,市侩们的丑恶卑劣,作者的鲜明爱憎,全部色彩都鲜明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整个作品在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中结束,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
《门槛》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能够借助一个或一组具体生动的形象,暗示出一种思想或者暗示出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来,它使形象性的艺术和抽象的哲理相沟通,使文艺作品富于感染力,又富于启发性,使短小的篇幅具有丰富凝聚的内涵,像《门槛》这篇作品,它总共才400来字,却概括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一个巨大的真理:俄罗斯人民正满怀信心、勇气十足地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像这样寓意深刻的作品,往往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它在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在我们思绪中引发出缕缕不绝的联想,启发我们去思考许许多多平时往往没有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会联想到那些现实或虚构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想到尝百草的神农,治水的大禹,想到烈火中的布鲁诺……甚至还可以联想到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革命战士。尽管这些人物所处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事迹也不同,但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与俄罗斯姑娘相同的精神光辉——为正理、为正义、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义无反顾地贡献一切。我们读了这篇作品以后,能受到鼓舞,受到激励,会对我们自己未来的更加美好光明生活充满信心,因为我们从中汲取到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门槛》的这些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是动用象征手法而达到的。



【俄国。屠格涅夫名作/加深度艺术赏析】《门槛》(世界著名精美隽永散文诗)

 

《门槛》(世界著名精美隽永散文诗)

 

王立伏/赏析: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曾获得俄国文化奖。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小说创作上,特别是他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最著名的有《父与子》和《前夜》。屠格涅夫晚年才从事散文诗的创作,他以深邃的思想和隽永的语言写下了82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散文诗的典范。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部类。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它不分行,也不押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但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因此又是诗的一种。散文诗一般不描写人物和事件,内容多是抒情(多写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抒情散文的界限不严格,优秀抒情散文也可以看作散文诗。如鲁迅的《野草》就是一部散文诗集,其中有不少动人篇章。如《雪》描绘的雪景。在诗人笔下,它丝毫没有冬天的那种冷漠。南国的雪景是那么美丽,那么充满生机,预示着春天的消息。它反映了作者在严寒中的愉悦、开朗、奋进的心情。它是散文,同时又是诗。还有高尔基的《海燕》也是有名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新月集》是著名的散文诗集。

              在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中,尤以《门槛》一章最为使人难忘。在《门槛》里,屠格涅夫通过一个富于诗意的“梦”刻画了一位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俄罗斯女英雄的形象,虔诚地歌颂了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精神。诗中的俄罗斯姑娘,为了人民的幸福和解放,她可以忍受任何痛苦和折磨。“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和“完全的孤独”,以及来自敌人以至亲友的“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都不能动摇她为真理而斗争的决心。

             《门槛》写的虽然是一个梦境,却丝毫没有梦境通常所有的那种虚幻朦胧的色调。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梦境的描绘,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真切、生动、具体的形象,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位俄罗斯的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

             这里出现的是一组象征性的形象。其中“一座大楼”象征人类社会一项伟大壮丽的事业——革命,“高高的门槛”象征着一个人投身革命时所必须克服的社会的、家庭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巨大障碍。那道“窄门”以及门里的“阴森的黑暗”还有“散发着”的“寒气”都象征着从事革命的前途异常险恶。至于那“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却象征着革命事业对投身于它的人所提出的严峻考验。

             接着是散文诗的主体部分:大楼里那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与“俄罗斯姑娘”的对话。这些对话以一场命运的考试为线索,用一连串层层逼进、层次明朗的考题为主人公性格的完成做了铺垫的台阶,从而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女英雄的形象。

 

            这些考题大致是按照以下的层次来推进的:

 

             首先是从革命者将要面临的肉体折磨开始提问的。“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要经受这些考验对于一般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作者却把它们作为第一道试题,这就说明这些考验对革命者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这样,试题一开始就显出了很高的起点,较好地衬托出了后面那些考题的难度。

             接着的试题是从革命者将要受到心灵折磨的角度提出的。这是考验的主体部分,其中又可分为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革命者将要在心灵上面临的最初打击,是来自包括敌人和亲友在内的仇视,会遭到“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的境遇。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革命者当中有不少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在投身革命斗争的时候,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贵族家庭决裂。另一方面,革命者的高尚行动,也不一定会被人民群众所了解,甚至还有人会对他们抱怀疑和敌视的态度。所以说“这些痛苦,这些打击不仅来自你的敌人,而且来自你的亲人”。对这道高难的试题,姑娘的回答是从容而坚定、简洁而明确的,“我知道”三字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很好地表现了她英勇无畏的精神。

             紧接着的第二层意思是,革命者还要准备接受来自人民的冷漠对待。那窄门里的“声音”对这位姑娘说:“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地怀念的是谁。。。。。。”牺牲而无名这是更朴实、更高贵、更伟大的牺牲,所以这道试题对革命者来说显得极为严峻,而姑娘的回答却是:“我不要人感激,不要人怜悯。我也不需要名声。”这不仅充分显示了这位姑娘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时我们还有理由认为,作者在这里作了相反的暗示,那就是:人民对这样的英雄是绝不会忘记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第三层意思是,革命者还要准备接受自我良心的搏斗。这道试题是“你还准备犯罪?”当题目宣布之后,女郎并没有像前面那样应声而答,而是“埋下了头。。。。。。”。这个细节很值得我们玩味,可以说,它既符合一个姑娘的身份,又写出了这一问题的严酷,更突出了这位姑娘心灵的纯洁,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作为一个道德极为高尚的青年,她绝不会容忍自己的道德、行为受到丝毫的玷污,所以这道试题对这位俄罗斯姑娘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她不由得“埋下了头。。。。。。”沉思了片刻。不过,这一行动不仅无损于她的光辉形象,相反却使她后面的“我也准备去犯罪”的回答显得更加崇高而伟大。

             第四层意思是,革命者还将接受信仰的考验。“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这是最后的也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试题。这道试题中的“会”,意思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会”。这是一个假定性的提问,一方面,任何国家的任何一次革命,都有半途而废的落伍者和变节者,这是这一假定性提问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门里的声音是要进一步考验一下这位姑娘的革命决心,看她的信仰到底坚定到了怎样的程度,要求她在最终跨越“门槛”之前,再从内心检验一下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这我也知道。然而我还是要进来。”这是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位娴静纯洁的姑娘自觉自愿地,甚至是急不可待地选择了一条艰难凶险的生活道路,这种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强化了“门槛”那种使懦夫也会坚强起来的感人力量。

             文章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的妙笔。那个远远躲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任何革命或社会改革中必然会有的庸人和市侩主义者的代表,他们是作品矛头所向的批判和暴露对象,所以作者当即给予了针锋相对的批驳。“一位圣人”,这是对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也是歌颂这些英勇无私的革命志士的最强音。

如果把《门槛》当作一出短小而内涵丰富的短剧的话,那么,这个结尾则如同短剧结束时舞台上的聚光灯全部开亮,俄罗斯姑娘的崇高伟大,市侩们的丑恶卑劣,作者的鲜明爱憎,全部色彩都鲜明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整个作品在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中结束,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

            《门槛》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能够借助一个或一组具体生动的形象,暗示出一种思想或者暗示出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来,它使形象性的艺术和抽象的哲理相沟通,使文艺作品富于感染力,又富于启发性,使短小的篇幅具有丰富凝聚的内涵,像《门槛》这篇作品,它总共才400来字,却概括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一个巨大的真理:俄罗斯人民正满怀信心、勇气十足地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像这样寓意深刻的作品,往往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它在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在我们思绪中引发出缕缕不绝的联想,启发我们去思考许许多多平时往往没有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会联想到那些现实或虚构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想到尝百草的神农,治水的大禹,想到烈火中的布鲁诺……甚至还可以联想到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革命战士。

尽管这些人物所处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事迹也不同,但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与俄罗斯姑娘相同的精神光辉——为正理、为正义、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义无反顾地贡献一切。

读了这篇作品以后,能受到鼓舞,受到激励,会对我们自己未来的更加美好光明生活充满信心,因为我们从中汲取到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是的,《门槛》的这些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是动用象征手法而达到的。

我一直珍藏着令人思索的它。

 
 
 
 
 
【简析】 
  从视觉形象来说,这里有“一座大楼”,有一道敞开的“窄门”,门里有“阴森的黑暗”,有“高高的门槛”,还有一位“俄罗斯姑娘”。 

  从肤觉的感受来说,黑暗中散发着“寒气”。 

  从听觉的角度来说,大厦里传出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然后是一连串的对答…… 

  随着阅读进程的展开,读者从多种感官中体验着这首散文诗对心灵的撞击。屠格涅夫似乎把每个人都带到了这座令人颤栗的“门槛”前,来聆听那近乎严酷考验式的问询。然而,令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那“门槛”内传出的“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的信息。此外,还有“疏远”、“孤独”和“准备牺牲”。作家极尽渲染之能势,几乎用尽人们可以想象到的所有表现残酷的词语。其目的却在于衬托那位站立在“门槛”前,就要走进来的俄罗斯姑娘。 

  姑娘,对这一切都“知道”,并“准备好了”。其坚毅与果决已经着实令人钦佩了。可更深一层的痛苦亲戚、朋友的打击,姑娘也能“忍受”。为了把姑娘的形象刻划得更深刻,文章写道:“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灭亡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尊敬地怀念你。……”但无论如何,姑娘还是要走进这革命的“门槛”。她真的走进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当然这是意料之中的)。我们说,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又的确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圣人”啊!这是作家的赞叹,也是每一个读者的由衷的赞叹。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其表现含蓄与深刻的功力简直是无可限量的。作家对象征性物象的选择显示着作家所独有的创造性。一个“门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门槛”隔开了两种人生;一个“门槛”考验着革命者的勇气和真诚;一个“门槛”检验着一个战士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命价值的判定。“门槛”作为一个可视而又寓含深广的象征符号,它所启示给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当是无法穷尽的。象征具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围绕着“门槛”作家还设计出一系列的象征符号,诸如“女郎”、“重浊的声音”、“犯罪”、“傻瓜”、“圣人”等,也都赋予了相应的含义。因此,整篇散文诗的意韵是极其丰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