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人的才是真诗

 玉郡书屋 2012-10-02

感人的才是真诗

——五致培训班学员的公开信

 

     滕伟明

 

亲爱的学员们:

初学写诗得人,会被理论家的马队踏成泥浆。什么神韵呀、格调呀、性灵呀……等等,令你眼花缭乱,不知所从。其实,好诗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感人。吴嘉纪《送呈仁趾》:“凤凰台北路迢遥,冷驿荒陂打暮潮。汝放扁舟去怀古,白门秋柳正萧萧。”颇为高雅,但并不动人。又《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读后却令人震撼,盐工的坚忍形象教人激动。宋琬《初秋即事》:“瘦骨秋来强自支,愁中喜读晚唐诗。孤灯寂寂阶虫寝,秋雨秋风总不知。”无非是清高自负,无甚特别处。又《舟中见猎犬有感》:“秋水芦花一片明,难同鹰隼共功名。樯边饭饱垂头睡,也似英雄髀肉生。”读来却教人嘘唏不已,因为这里面暗藏着很深的人生感慨。读者的感动,是对诗人最高的奖赏,也是最好的回报。作者不可能保证每首诗都感人,但先想到这一点,起码心里有个谱。下面就用学员的作品做一些分析。

一、言志不如抒情。惠琬玉《江城子·赞首批进藏女兵》:“少年壮志赴边关,路漫漫,志尤坚。戴月披星,跃马快加鞭。唐古拉山风雪夜,燃篝火,战严寒。五十年后话当年。鬓霜添,照苍颜。豪情犹在,挥毫写诗篇。无悔青春聊自慰,留小草,植高原。”这首词很有代表性,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是走的这条路。从作者的主观愿望上讲,她想写好,也努力了,而且这首词也有积极意义,但并未真正触动读者的心弦。可能是作者太过重视人生意义,没有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在心灵的沟通上与读者还有距离。

陈义文《忆雪域行医》:“红星在帽白衣披,驮药牦牛不用棰。闻道金珠玛米至,千条哈达挂门楣。”也是写援藏生活,似乎写得更为轻松,但读者却被感动了。这首诗描写了军医的形象,西藏的特色,尤其是藏民对军医的欢迎,可以说刻画得十分生动。仔细分析,这四句都是作者的独特感受,自然而亲切。他不刻意表现人生意义,人生意义却在生动的画面中自然显现。这首诗是偶然写好的,我们却可从中悟出点什么。

古人早就说过:诗言志。但这个志,应该理解为心志,即一种情感或情绪。诗人与读者的沟通,实际上是情感的交流。因此着眼于抒情,就已具备了感人的可能。如果这种情感是具体的和积极的,肯定就会感染读者。这种情感附着的政治意义,反而用不着说了。可惜现在很多人把诗言志理解为述志,即对志向的剖述。有这个想法的人,往往直奔主题,而轻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看来很有政治意义,但艺术感染力反而降低了。

二、象征不如白描。朱桂芳《望台澎》:“厦门远望海云蒸,璧合江山两岸青。正是当归归未得,殷勤裹药寄台澎。”这首诗有构思,也有积极意义。但作者走的路子,却是依靠象征的力量。象征也未尝不可依靠,但作者在这首诗中却只使用了别人用过的双关词语,即当归,缺乏新鲜感,因此还不具备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张学芬《台湾大兄忽然来访》:“半生尘海堕茫茫,执手相看两鬓霜。怕问凭舷回望日,不谈国事话家常。”这首诗也是写两岸关系,而且并不刻意表现统一这个主题,但我们读后却被深深地打动了。这首诗动人之处就在一个真字。兄妹情:堕茫茫,两鬓霜。忽然见面,似经沧桑之变,能不感慨?两岸情:怕问凭舷回望日,不谈国事话家常。这种独特性可以说已达到典型化的高度。怕问其实是想问,不谈其实是深谈。既然兄妹都感到血浓于水,那还用得着再说什么呢?所以说,诗要感人必须独特,必须真切。

古人早就认识到,白描是最好的句子。所谓赤手捕蛇,所谓白战不许持寸铁,就是这个意思。第二首全用白描,毫无依傍,所以最感人。第一首是缺乏人生经验,又要完成任务,所以必须有所依傍,使用象征是不得已为之。可见人生经验是何等可贵。

三、回旋不如宣泄。黄祖求《客至》:“为君开荜户,傍水近菰蒲。芋酒沽三两,洱茶烹一壶。气清炎夏竹,图赞小人书。语罢饶馀兴。丁香钓柳鱼。”又《悼刘君》:“肺腑一腔真,沉疴墨尚存。才高夭黛玉,情笃蹴刘琨。办报荷池碧,写生灵谷春。长江今夜满,是我泪千盆。”这回例子有点不同。这两首诗都是同一个人写的,都是好诗。要选诗的话,两首都该选。但我们在这里讲的是谁最感人,因此不得不比较一下。

第一首写朋友感情,只写了一次平常的聚会,娓娓道来,细细品味,倒也很有意思。平常生活要写出意思来,全靠咀嚼回味。作者在咀嚼回味后,找到了着眼点,那就是他们此次相会忽然感到回到儿时了。图赞小人书,丁香钓柳鱼,这是儿时的乐趣,人都老了,再干一回,可见童心未泯。那么这个朋友,必然是儿时的朋友了。不说友情,而友情自现。这首诗属于冲淡一类。冲淡又要有深味,就全靠作者的回旋品味了。

但更具有艺术冲击力的还是第二首。第二首怀念的是一个死去的女友,题材首先独特。作者和这个女友曾有过很亲密的关系,才高夭黛玉,情笃蹴刘琨,分写二人,用词,设色,都很精当,也很动人。最后两句:长江今夜满,是我泪千盆。可谓警句。这种夸张,是情感宣泄的需要。惟其大胆夸张,才见感情之真之浓烈。这首诗就不是回旋品味后悟出来的,而是宣泄出来的。我们需要冲淡的诗,也需要浓烈的诗。但读者总喜欢艺术冲击力强的作品,因此第二首更能打动人,更教人难以忘怀。

最后要讲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那就是大我小我问题。这个问题在古代不存在,古人一直在写小我。这个问题现在提出来,也不能完全漠视。我们可以这样讲,由于古今文化语境不同了,如果一味仿古,或一味髙蹈,或过于琐屑,今人就觉得厌烦。那么,动辄写集体意识,写国家意志,舍去小我,这样好么?也不好。须知艺术规律是不可违背的。诗要感人,必须饱含感情;感情要真,必从小我中出来。这个古今未变。但缩在自己的躯壳里,不食烟火,不问世事,也是不行的。因此一个有责任心的诗人,应该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当然还在写小我,但应从小我中反映出时代,表达出人民群众的呼声,这就包含着大我了。例如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是公认的爱国主义杰作,就是小我中包含着大我。丘逢甲是台湾人,割台湾对他有切肤之痛。但他又同时代表了四百万台湾人(实际上是四万万中国人)的伤痛。强看山是小我,泪欲潸是小我,但同一哭却是大我,是民族的悲愤。《元夕无月》也一样:“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这是台湾割让后第三年写的,完全是个人行为,但对故土沦没的耿耿于怀,却是与国人气息相通的。如果丘逢甲舍弃小我,他反而不是一个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