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民国时期山西的工业

 黑老赵 2012-10-03

晚清、民国时期山西的工业

黄河新闻网 2006-07-27 15:41:28 星期四

  晚清时期山西的官办近代工业

  洋务运动兴起,南方沿海率先兴办实业,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山西地处内陆,山川险固,交通不便,帝国主义不愿在此投资,而国内的买办资本家也麋集沿海投资夺利,对山西不屑一顾,为此,山西近代工业的起步远远落后于沿海各省。但是山西近代工业毕竟缓慢地起步了。

  清光绪十年(1884),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太原创建新药局,此为山西第一家官办近代企业,它标志着山西近代工业的诞生。光绪十八年(1892),山西布政司使胡聘之在太原创办山西火柴局,此为山西最早的火柴厂。该厂设在太原城内三桥街,投资两万元,日产双羊牌火柴500小筒,每小筒装火柴百十根。商务局后因火柴局产品不佳,难以销售,赔累白银12万两,即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作价卖给票号巨商渠本翘,并改名双福火柴公司。

  光绪二十三年(1897),胡聘之升任山西巡抚,在太原创建了山西机器局。1915年该局改称修械所。光绪二十四年(1898),山西省还设立有山西省工艺局,用机器织布、织带子,行销太原一带。同时还仿照新式肥皂制造普通的透明皂和玻璃。光绪二十八年(1902),本省创办印刷局,在太原首次使用铅字活字印刷。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西巡抚恩寿由商务局及地亩捐税款中拨银36600余两,在闻喜县城内设涑川铜矿公司。

  晚清时期山西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

  在上述官办近代工业企业兴起的同时,帝国主义经济势力也开始侵入山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借法国款4000万法郎,由法国人修建并经营的山西省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通车。该线全长240多公里。此外,在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下创办的万国邮政也相继在山西出现。随着帝国主义对山西商品和资本的输入,山西的白银也在滚滚外流。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也刺激了省内官僚、地主、商人将资本转向近代工业。于是,一些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也在本省出现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刑部主事狄楼梅等投资14万元在平陆县创建山西平陆矿务公司。光绪三十三年(1907),马吉森投资1.4万元在泽州(现晋城市)创建山西晋益煤矿公司。矿址在晋城北门外的七里店。

  光绪三十四年(1908),山西巨商渠本翘(曾留学日本,回国后补官吏为三品京堂)等集股白银162万两,创建山西省保晋矿务有限公司,以半机械方式开采煤炭。它的创立,揭开了山西大规模兴办采煤工业的序幕。该公司是山西近代资本最雄厚的民族资本企业,也是山西煤矿工业史上进入近代半机械化开采的起始。山西省保晋矿务有限公司之下先后设有平定县保晋煤矿分公司、大同县保晋煤矿分公司、寿阳县保晋煤矿分公司、晋城县保晋煤矿分公司。该公司从光绪三十四(1908)年成立到1934年,总共产煤5709000吨,经销全国各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笃敬创办山西省第一个发电厂,即太原电灯公司。清宣统二年(1910),曾在太原机器局当元车工匠的刘玉珍(天津人)从天津购回一部旧车床,依此在太原开办至成永铁工厂。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山西近代工业除火柴、有色金属采矿、电业和印刷外,投资最大最集中的是采煤。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爆发前,全省有大小煤矿30多个,主要是因相当一批有权势和雄厚财力的地方官绅想利用本省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和机器采煤发大财。

  民国时期山西民族资本企业的兴起

  辛亥革命后,山西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工业救国”,大力提倡兴办现代工业。这样,山西部分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转化,从而促进了山西现代工业的发展。根据本省自然条件和资源情况,当时山西民族资本家比较重视煤矿、纺织、机械修理的投资。于是,从辛亥革命到1930年的20年间,山西先后兴建起一批技术和设备比较先进的现代工矿企业。

  ①机器采煤业。当时山西投资于机器采煤业的主要有军阀、官吏、商人、地主。如1914年,资本家刘公衡、冯庆甫、刘照文、史北兰等合资创办有汾阳煤炭公司。1919年,资本家韩文仁创办有西山“天成煤窑”;晋军旅长黄国梁和营长胡莲村合伙开办有“神底窑”;晋祠柳子沟地主贾绪与人合伙开办有“晋丰公司”;太原“庆丰当”的掌柜们合资创办有“庆丰公司”;银行官吏阎子秀在太原西山白家庄开办有“高家河窑”;当时被称为山西“四大财主”之一的北路大地主康家独资开办有子房沟、西沟两大煤窑;大资本家张子章独资开办有滴水岩、四达沟、大窑坡三座煤窑;太原西山“官地玉”的郭三毛母子独资开办有两煤窑;被称为“坐地虎的”王根庆、王玉明开办有枣垄宣城、大和平、小和平等煤窑;平定、大同、寿阳一带有商人黄文采开办的三道沟煤厂、姓杨的资本家开办的大沟煤厂、姓于的资本家开办的万家咀煤厂。因开煤窑投资少,见利快,获利大,煤窑一时间林立全省。当时最有影响的机器采煤矿有晋城南村煤矿、长治峙峪煤矿和潞城石圪节机器煤窑。

  ②纺织业。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山西民族资本家兴建的现代纺织企业主要有晋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大益纺织厂、晋生染织厂、晋城针织厂、大同华北第一毛织公司、太原华丽绒厂、祁县益华染织厂、新绛永裕纺织厂等。而其中,晋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19年由商业资本家贾俊臣、徐秉臣、郝星三等与山西省银行经理徐子澄(阎锡山的叔丈人)、省财政厅长崔文征、榆次大地主赵鹤年等集资150万元而建。该公司开创了山西大型机械化纺织工业的先河,为山西最大的纺织企业。

  ③有色金属开采冶炼业。此业中最大者为1914年徐一清等集股10万元(银元)在天镇县西北乡镇口堡(又名小磨口村)成立的天镇县普晋铅银公司。

  ④火柴工业。在双福火柴公司影响下,1915~1925年的10年间,火柴厂在山西接踵出现。此间,全省火柴日产量可高达600余件,产品还先后在上海中华国货展览会、铁路展览会、太原展览会分获银质、特等、优等、一等奖章。这些火柴厂中,规模最大者有4家,即新绛荣昌火柴公司、平遥金井火柴公司、新绛毓华火柴公司、汾阳昆仑火柴公司。

  ⑤机械加工面粉业。中国最早以畜力(或人力)、大小石磨磨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太原三晋恒以机器代畜力,成为山西最早的机器磨坊。清宣统二年(1910),增设一家晋丰裕。1913年,增设一家天兴裕。此两家均资本不大,前者3000元,后者1000元,各有职工16人。直至1916——1917年间,太原尚有一百多家畜力磨坊为业,且有增无减,盖因机器面较畜力面价格高,百姓难以接受。1913年,大同设立大通面粉公司,资本10余万元,设备也很完善,也因销售不佳,开支过巨,连年亏本,渐趋萎缩。延至1931~1941年,山西机器磨面始有长足发展,并相继出现晋丰面粉公司、太原晋华面粉公司、平遥晋生面粉公司、榆次魏榆面粉公司、临汾晋益面粉公司。

  ⑥造纸工业。山西现代造纸工业最早创办于1918年,当时没有私人投资设立的造纸厂,只有一部附设在阎锡山的工业试验所内的日制小型造纸机,日产纸40公斤。延至1931年,徐一清等集资筹建了晋恒造纸厂,是为今天山西最大的机制纸基地——太原兰村造纸厂的前身。

  ⑦制针工业。1920年,晋城县刘知章创建大德制针公司。设备有12马力引擎1部、切条机1部、磨尖机3部,以及其它小型机器20余部。有管理人员7人,工人40名,年产羊牌缝针3000万枚,行销全省各地。

  ⑧机械制造业。此类工厂也于1920年兴起,且都装备有数量不等的近代工业所使用的加工机械及动力设备,如旋床、创床、钻床、电动机。主要产品切面机、轧花机、齿轮、农具、弹花机、吸水机、织布机等简单机械、工具和配件。这类工厂均规模不大,如太原有义聚、万顺、义城等铁厂,平遥有聚兴铁工厂,临汾有晋兴机器厂。

  总之,从辛亥革命到1930年,山西近代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了,并在煤炭、纺织、冶炼、机械、电力、食品、交通运输等多方面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这一体系的创建,民族资产阶级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后,山西的民族资本工业在强大的官僚资本企业挤压下,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力量。

  民国时期山西的官僚资本企业

  阎锡山执掌山西军政权力后兴办的各种近代工业都是为其军事目的服务的,因此,他统治山西的几十年中主要集中发展了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工业。1914年,阎锡山首先将清末胡聘之创建的山西机器局改组为山西陆军修械所,并依次将山西的军事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山西陆军修械所时期

  此期为山西官僚资本企业发展的初期,时间为1914~1920年。1914年,阎锡山在原山西机器局基础上进行改组,成立山西陆军修械所。

  ②山西军人工业实习厂时期

  此期时间为1920~1926年。1920年,阎锡山将山西陆军修械所、铜元局合并,改称“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开始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山西军事工业。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作为阎锡山主要的军工企业,与晋军的重大扩充行动是同步发展的,它解决了大规模扩军所带来的武器弹药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晋军打出娘子关,参与北伐,领有华北三省及平、津两市,提供了武器装备及后勤方面的有力保障。

  ③太原兵工厂时期

  此期时间为1927~1930年。1927年1月,阎锡山将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更名为太原兵工厂,并进行了合并、改建和整顿。在组建成立太原兵工厂的同时,将原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的无烟药分厂、制酸分厂单独划出,另组建了山西火药厂,该厂主要生产设备107部,全部从德国进口,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能力之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尤其废酸还原设备及其生产工艺在当时也为全国首创。溶剂收回装置用活性炭方式,在德国也是最新发明。以火药厂厂长之名命名的“恺字炸药”,是学习德国先进制药技术,改铝粉和皮克林制药为硝酸制药,成为山西火药制造的重大发明。

  太原兵工厂和山西火药厂组成后,两厂共有设备3800部,职工15000余人,作为后起之秀的太原兵工厂不仅可同当年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比美,而且其规模与现代化程度也超过了它们。太原兵工厂的辅助性工厂,即育才炼钢机器厂。此厂在山西现代工业的发展上也发生过极大的影响。1925年9月,阎锡山开始筹建育才炼钢厂和育才机器厂。此两厂制造的机器不仅供山西本地,而且远销到陕西、甘肃、四川等省。此两厂时合时分,合则称为炼钢机器厂,分则称为炼钢厂、机器厂。1932年,下野大连的阎锡山复出,重整山西兵工厂,将原太原兵工厂部分改名为“壬申制造厂”,将原山西火药厂部分改名为“壬申化学厂”。这样,山西的军事工业又迅速发展起来,职工人数回升到5000人。

  1938年8月1日,山西现代工业史上最庞大的工业体系西北实业公司成立。壬申制造厂、壬申化学厂及其辅助性工厂“育才炼钢机器厂”遂统一划归西北实业公司之内。

  西北实业公司时期的山西工业

  西北实业公司是山西现代工业史上官僚资本企业的集大成者。西北实业公司1933年8月正式成立,阎锡山任总理。西北实业公司实际由两部分厂矿企业组成,一是该公司成立后先后建立的新厂,共有15个,一是壬申制造厂、壬申化学厂、育才炼钢机器厂改组者,共有10个。西北实业公司创办之时的资本为2000万元。到1937年3月,拥有工人1.8597万人,职员0.2051万人,共计2.0648万人;共有工作机器4900余台;共有单位33个;在天津、上海、西安设有办事处,在北平、绥远、宁夏、石家庄等地设驻办事员。

  1937年9月日军侵入山西,不久逼进平型关,10月26日娘子关失守,太原陷入日军包剿之势。于是,西北实业公司于10月26日被迫南迁。抗战期间,该公司在陕西及晋西一带共经营9个工厂。此期,该公司职员最多时有492人、工人2700人,共计3192人。该公司所属工厂种类与规模远不及战前完备与宏大,然而在交通阻塞,物资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能励精图治,在生产上不断有所改进与创造,也为二战区军民苦苦支撑8年做出了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后,根据阎锡山的命令,西北实业公司经理彭士弘同贾英云、曲宪南、鲁西宇随军返并,接收公司原有各厂(计26个)、日军强占的民营工厂(计13个)及日军所建的厂矿(计13个),共计52个。并于1945年9月1日正式开工。开工之厂,共计32个。此时,有的因种种原故,未能尽数开工。此外,阎锡山还将接收的日军由太原盗运至日本的700余件机器直接运到台湾,并派徐士珙在台湾组建了西北实业公司分厂。1947年8月,西北实业公司改称西北实业建设公司。

  日本对山西工矿企业的控制、掠夺与破坏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很快侵入山西,山西的官办企业和私营企业完全沦于日军之手。其中主要工矿企业有44个,在太原的有23个,在其它地方的有21个。日本侵略者对山西工矿企业采取掠夺性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任务完全服从其侵略战争的需要。他们不仅对工矿企业的产品进行疯狂掠夺,而且还将大批设备拆卸掠夺到他们早已侵占的东北及其日本。山西的工矿企业在日本侵略中国的8年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山西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工业

  抗战期间,山西各抗日根据地虽常遭日军疯狂扫荡,但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粉碎敌人扫荡和封锁,在恢复和发展根据地和解放区工业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纺织业特别是织布业在山西抗日根据地工业发展中占第一位,从事纺织业的人数逐年递增,产量也稳步增长。随着纺织运动的开展,品种不断增加。纱线类有细纱、粗纱、棉线;布类有细棉布、粗线布、干线布、水线布等;制品有帽子、袜子、毛巾、背包等。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矿冶业、造纸业、榨油、制盐业等方面也有所发展。军工生产是根据地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黄崖洞、柳沟兵工厂为代表的兵工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修后造,由仿到造,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到抗战后期,山西各根据地的兵工厂厂地趋于固定,并且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简单车床,生产管理机构也趋健全,工厂趋向专业化,工种划分较细,劳动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

  此外,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接管了太原、大同等重要城市的全部工业部门,大部分由民用转为军用,服务于反共内战。1946年起,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阎统区的工业全被人民政权接管。

网络编辑: 康丽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