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者,大师、大楼、大气也

 春山夜静 2012-10-03

  编者按:大学是有精神的。成功的大学应该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藉以振奋、激励和凝聚人心。怎样的办学理念就会办出怎样的大学,怎样的大学就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了解何谓大学理念和精神,有助于在未来四年中,珍惜时光,完善人格。我们特别推荐收集在《大学的精神》一书里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这篇文章(摘录,题目为编者所加)。

  大 师

  大 楼大 气

  大学的理念,不仅反映在对大学功能、定位的认识上,还反映在如何认识办学的基本要素方面。我以为,大学之所以为大,根本之处在于它的两大最直接产品——学生和学术。也就是说,大学之大在于学生之大,大学之大在于学术之大。一所大学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和始终占据学术的前沿,需要具备三大基本要素:

  大 师

  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十分看重大师是完全正确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师就是这所大学的“仙”和“龙”,是学校的灵魂之所在。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大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有一流的大师,才会有一流的学生;有一流的大师,才会有一流的学术成果。所以,一所大学不仅要推崇大师,吸引大师,还要让自己成为培育大师的土壤,让已是大师者充分展现他们的光芒,让有潜力成为大师者在这样的土壤上健康茁壮成长。在这方面,当前以科学的方法、坚定的态度推进新一轮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就是带有根本性的重大举措。可以断言,如果没有相宜的管理体制,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永远不可能产生世界一流的大师。

  大 楼

  我理解,梅贻琦先生当年关于大师大楼的论述,未必就不重视大楼,但发展到21世纪,大楼无论如何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大楼是指一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设施。要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学生,要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设施。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设备,也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所谓“筑巢引凤”。

  要把大楼的问题解决好,就不可能不涉及到经费问题。对此我个人有两点看法:(一)教育是公益事业,政府义不容辞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人。国家在教育方面已经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我们对教育的投人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科教兴国的战略是不相称的。上一届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人有了比较大的增长,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得以回升,但依然没有达到党中央国务院一再重申的4%这个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低标准目标。大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大学的实力是考察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二)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都应鼓励和提倡捐资助学,特别是要从制度设计上鼓励捐资助学、以捐资助学为荣的风气和环境的形成,如对捐赠部分采取税收减让的政策,尽快开征遗产税等等。前不久,我与耶鲁大学校长交谈,了解到该校去年财政收人的25%来自捐赠。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至今尚未形成这样的机制和风气。大学应当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和社会也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风气导向。

  大 气

  主要是指一个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学术气度,学术胸怀。就是她的校风,她的学风。大气不仅是一所学校风貌的反映,更重要地是会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的成就产生根本性影响。关于大气,我想强调以下三方面:

  1.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大学教育中,平衡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关系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周易》有言,“观乎人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非常精辟地指出了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及二者不可或缺的内在联系。一所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不仅拥有合理知识结构而且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2.开放的精神。从物理学上我们知道,一个系统要不断地与外界互相交换能量才能正常运行;我们也知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一所学校要有活力和创新的能力,就必须有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视野和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当今的时代,尤其要重视实践的发展,重视学科的交叉渗透,重视国内外的学术前沿,不管是一个学校还是一个学科,都不能封闭自守,因循守旧。在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开放的精神尤其重要,没有这种精神,学校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更不要谈站在时代的前列、代表时代的先进文化了。

  3.兼容并蓄的精神。这种精神,首先是指要有学术的自由,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学术创新。为此,必须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学应提倡探索、尊重探索、鼓励探索。既要支持、褒奖成功的探索,也要容忍、善待失败的探索。要倡导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前提下,任何学术观点都有存在的空间。而影响学术自由的往往来自三个方面不适当的做法:一是政界人士不适当的干预,二是学校不恰当的规章制度,三是学术权威不适当的行为。因此,只有务实地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营造并保持健康的学术环境。这种精神,在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其他杜会机构之间,则体现为一种“和而不同”的胸怀,即费孝通老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大学不能孤芳自赏,要在竞争的同时善于合作,取长补短,才能从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发展。大学间竞争的目的应该不在竞争本身,而在于通过良性的竞争,互相促进,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终极福祗。如果只为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忘却大学的根本宗旨,不具有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相互协作的精神甚至恶性竞争、倾轧他人,我很怀疑这样的大学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正如只有大气的学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一样,只有大气的大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