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子曰:“慎终追远 明德归厚矣”

 心静意定 2012-10-05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出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出自《论语·学而》载曾语。

意思:“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明德归厚”则是了解先人事业功勋,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的一种诚挚的缅怀。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前面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亦仁。” 嘻嘻哈哈一副贱相,别人怎么会尊重你?所以君子要庄重,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问也会很轻浮,不坚实,不牢固。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做君子的四条标准。第一要重;第二要忠信;第三,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第四,有错就改,别不好意思。
   “无友不如己者”,对这句话,后世争议很大。有一种意见说,“如”应作“类”讲,不是“一丘之貉”,别往一起凑。南怀瑾先生在其《论语别裁》里,将这句话解为“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言下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

   但我还是倾向于最原始的解释: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可以为证:“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日:'何谓也?’ 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商即子夏,赐即子贡。子夏喜欢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日益;子贡喜欢和不如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日损。

   “过则勿惮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处于劣势的时候,认个错很容易;但是处于优势的时候呢?如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上司对下属,恐怕就有点抹不开面子吧。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诗经/大雅》有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很容易,但能够善终的不多。人死为终。死生大事,当然要慎重,儒家的慎重方式就是厚葬。远指远祖。追忆祖先的办法就是祭祀。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为什么?厚待死人,其实是做给活人看的。其一,是要让老人们看看,你们死后,活着的人一如既往孝敬你们,你们放心去死吧;其二,把死人当活人一样供着,对后生小子也是一种威慑,别以为老子死了,你就能胡来了,老子在天上看着你呢,你给我老实点,好好听孔伯伯的话,做一个忠孝两全的君子。 
   慎终追远,民德自然归厚。丧祭具有了道德教化的功能。
   儒家的厚葬,礼仪繁琐,特别是三年守孝,对生产力是一种极大浪费。不管你多大官,父母一死,就得回家蹲三年。当然对个人来说,如果是带薪守丧,回来还能保证原来的位置,那何乐而不为? 
   墨子是极力反对儒家厚葬的,他为此写下了《节葬》一文,对儒家的“厚葬久丧”予以了严厉的抨击。道家逍遥自在,懒得去批评别人,自己不厚葬就得了。庄子死前就吩咐门人弟子,死后把他扔在野外就行了,不必费事下葬。弟子们说,那不行吧,老师的尸体会被野兽吃掉的。庄子说,埋在地下还不是被蚂蚁吃了,我干嘛厚此薄彼?再说你们把我扔在野外,我以地为棺,天为盖,日月星辰做我的陪葬,还有比这档次更高的葬礼吗?  
   厚葬也好,节葬也罢,老祖宗还是要敬的。这个“祖”字很有意思,左边是个“示”,表示祭台,上面一横代表摆在上面的祭品。这祭品是什么呢?就是右边的那个“且”。“且”其实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把这个生殖器供在那里,表示我们都是从这个生殖器来的,一条根上下来的藤,所以它就是祖宗。李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且且且,也也也”。这个“也”字,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形,天阳地阴,你看那个“地”,右边就是个“也”。这么说起来,这世界上最糟糕的国名,就是“也门”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前面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亦仁。” 嘻嘻哈哈一副贱相,别人怎么会尊重你?所以君子要庄重,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问也会很轻浮,不坚实,不牢固。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做君子的四条标准。第一要重;第二要忠信;第三,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第四,有错就改,别不好意思。 

   “无友不如己者”,对这句话,后世争议很大。有一种意见说,“如”应作“类”讲,不是“一丘之貉”,别往一起凑。南怀瑾先生在其《论语别裁》里,将这句话解为“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言下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

    但我还是倾向于最原始的解释: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可以为证:“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日:'何谓也?’ 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商即子夏,赐即子贡。子夏喜欢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日益;子贡喜欢和不如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日损。

   “过则勿惮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处于劣势的时候,认个错很容易;但是处于优势的时候呢?如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上司对下属,恐怕就有点抹不开面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