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北京之“厨子舍”

 大闲人 2012-10-06

舌尖上的北京之“厨子舍”


北京城最后的“厨行”


文汇报驻京记者 江胜信 2012-10-06头版

  在京城餐饮界的诸多“非遗”项目中,只有“厨子舍”没有门脸儿,它的“老味道”也几乎只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第五代传承人舍增泰说,就算是自已家人,也只有在春节时凑一起,尝几道祖传手艺。“厨子舍”最后一次正式开席,还是一年前给邻近小区的老人们过重阳节。

  

给顾客立规矩的厨师

  因为辛苦,老北京称餐饮业为“勤行”,“勤行”中又分出“厨行”。舍增泰说,旧时北京分得很清楚,餐馆只接待散客,不承办宴席。各种红白喜事的宴席,都要请厨子到家里办。官宦显贵、大户人家,一办就是数十桌、上百桌流水席。

  请“厨子舍”做菜,规矩很大。一是宴会的规模必须过百人,10桌起办,越多越好;二是宴会各项食材由顾客自备,牛羊鸡鸭等必须按清真饮食的严格规矩屠宰收拾;三是要有空地,老北京的大四合院最好,能够支灶起明火。院子里盘一口灶,这边添柴加煤,那边变戏法似地端出一道道菜。

  鼎盛时,北京的“厨行”有20来家。但随着时代变迁,城市里平房大院越来越少,餐馆酒店则纷纷办起宴会,“厨行”日渐式微。上世纪50年代,舍增泰的父亲舍崇禄告别“厨行”,到国营餐馆当了厨师。所幸的是,老爷子将这门技艺传给了他们兄弟四人。

  

京城最古老的餐饮品牌

  “厨子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是回族,开国时分封的异姓诸王中,有7位是回族,因此明代宫廷特别重视清真饮食,是惟一在御膳房开办清真宴席的朝代。“厨子舍”的前身“厨子仉”便是御用主厨,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仉家祖先也跟着来到北京。

  厨行是勤行,非常辛苦。“厨子仉”传到16代,后人再也不想操持这个辛苦的营生。舍增泰说:“我的高祖父是'厨子仉’的学徒,1840年娶了仉家的女儿,'厨子仉’就变成了'厨子舍’。到我这一辈,'厨子舍’传了5代,加上仉家的16代,这门技艺总共传了21代,跨600年,是北京厨行里是历史最长的。”

  至今,“厨子舍”还严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做清真菜的规矩,就连牛、羊、鸡、鸭等肉的切法也有严格规定,只能切成肉丝、肉条、肉片,不能切成肉丁;持刀的手势必须是食指伸直压住刀背;调味不能用料酒;拿菜、上菜必须用右手传递,等等。要学艺,先得学规矩。

  

25分钟翻一次席面

  “厨子舍”的菜没有菜谱,全靠口传心授。现在舍增泰能做150多种传统清真菜。他说,这些菜一律不以重油、重辣调味,讲究能吃出食材本身的香味,是一种吃了还能让人惦记的“老味道”。

  “厨子舍”的菜分为压桌、扣菜、汤菜和炒菜四类,按顺序上桌。最先上的是压桌,通常是豌豆黄、驴打滚、山药卷、江米藕、糖卷裹、肉卷裹等面点和风味小吃;扣菜是用笼屉蒸出来的,扣到盘子里再浇上汁;汤菜在锅里炖熟,连汤带菜上桌;最后上炒菜,3分钟就要出一道。一般的清真宴席有20道菜左右,包括6到10个压桌、4个扣菜、4个汤菜和4个炒菜。清真宴席不上烟酒,客人从落座到起座,吃一顿饭一般只25分钟左右,接着换下一拨人。在短短时间里上齐20道菜,是“厨子舍”的绝活。

  灶上几分钟,灶下的功夫却要好几天。宴席前三四天,“厨子舍”就全家动员,指导顾客备料。一场宴席用的材料从牛羊鸡鸭到花椒大料,多达六七十种。所用豆面、枣泥等都是亲手制作,绝不买现成的。山药必须把皮削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个黑点。压桌的豌豆黄,需历经选豆、泡豆、煮豆、去皮、捣碎、过箩、定型、切块等至少10道工序,每颗豆都得去皮,仅这道工序就要忙半天——“厨子舍”家的豌豆黄,据品尝过的人说,是全北京最好吃的。一道简单的芙蓉鸡片,从备料、加工到上桌,前后历时6小时……

  

不是好瓦匠成不了好厨师

  要做出“厨子舍”的流水席,最关键的是灶。接下活儿,“厨子舍”先要去踏勘场地,根据宴席规模,画好图纸,现场砌灶。砌灶只用砖块和泥巴,完全不靠别的东西支撑,特别讲究符合力学原理,在灶眼上放100多斤重的锅和菜都没问题。

  更绝的是,无论做多大的席面,舍家都只砌一个灶,根据宾客人数,决定开多少灶眼。少则三五个,多的十几个。灶膛里燃的是煤和柴,所有灶眼都用这同一个火源,用泥巴控制灶眼大小,从而决定火力强弱,蒸煮煎炸炒烩烹,全在一个灶上。一个砌得好的灶,加足燃料,能烧上两三天。

  舍增泰说:“目前北京城除了我们舍家,已经没人会砌这样的灶了。”要学“厨子舍”的技艺,第一关就要学砌灶,学上三四年,才能融会贯通,根据不同情形,砌出用起来顺手的好灶。因此,“厨子舍”的传人,个个都是好瓦匠。据说,当年“厨子仉”后人改行做了瓦匠,才让舍家接过了这门技艺。

  

10年培养一个大厨

  “厨行”很辛苦。工作场所全在露天,夏天顶烈日、冬天冒严寒。主家第二天中午开席,厨子头天傍晚就开始在灶上忙碌。面对日渐式微的“厨行”,舍崇禄老爷子对儿子们说,这行太辛苦,你们不必入行,但必须学会手艺。

  遵照父亲的嘱咐,传承了“厨子舍”绝技的舍家四兄弟都各有各的工作。老大舍源泰是中学老师,老二舍恒泰、老三舍利泰分别在北京矿业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都已经退休,舍增泰是北京铁路局的干部,也已58岁。舍增泰说,从选料、备料,到砌灶、搭台、摆席,再到配菜、蒸煮、煎炒,“厨子舍”大厨必须样样精通。他自己从学艺到出师,前后长达10年。

  舍增泰已收了徒弟,正盘算着开一家店,“不为挣钱,只为了把'厨子舍’的厨艺文化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