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厨子舍聊旧京清真厨行--李俊玲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14
 

    从事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的人,被老北京人唤作“厨行”,俗称“大棚厨子”,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行业,从明朝至今生存了600多年,但随着社会变迁以及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现在仍在从事这一行当的只有“舍子厨”一家了。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朱棣改北京为首都,南京为陪都后,大批的明朝官员也随之进京。由于辅佐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很多高级谋士和将领都是回族,民间也有“十大回回保国”的传说,再加上燕王朱棣的母亲马皇后也是回族人,所以清真饮食便在北京发展起来,而且厨师内能人高手倍出。早在燕王扫北时的回族军营里就出了一位梁姓厨师,被明成祖朱棣赐封为“大顺堂梁”,皇家或王公贵戚们遇有婚丧喜寿,多请“厨子梁”主厨,名冠京华。他在军中收了很多徒弟,这些人退伍后留在京城,逐渐形成了北京的清真厨行,一直传承下来。干这个行业的人被称为“厨子”,《旧京杂记》就有“司烹饪者谓之厨子”的记载,如厨子仉以及他们的徒弟辈的厨子魏、厨子金、厨子黑等,回族里的称呼是把职业放在前面,而姓氏放在后面,干厨子的舍姓人士就称为“厨子舍”,如果是菜行里姓王的呢,那自然就称为“菜王”了。

    在老北京,回族中有很多从事厨行的,干这行儿的过去都靠一双手,凭的是体力,非常辛苦,所以人们又称这个行业为“勤行”。他们中有受雇于饭庄、饭馆的,也有专门应承红白喜寿宴席的,还有自起炉灶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回民厨行。厨子仉是这个行业里的佼佼者,其前辈在明朝一直是京城里制做清真菜肴名气最大的,经常被请到皇宫主厨。但是厨行实在太辛苦了,所以厨子仉的子孙不再沿袭已经传承了十七代的清真厨行,使“厨子仉”这一支在厨行内消失了。回族中有句俗语,叫“回回缠头亲”,这句话在“厨子舍”家得到了验证。据“厨子舍”的第五代传人舍增泰讲,“厨子仉”的清真菜制作技艺传到舍家是1840年,“厨子仉”的清真菜制作绝活也带到了舍家,使“厨子舍”清真菜的制作技艺有了很大提高,随之“厨子舍”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哪家要办婚丧喜寿宴席,都请“厨子舍”。

    到了民国时期,“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传到了第四代舍崇禄一辈,这时在京城回族中一提到“哈德门厨子舍”真是无人不知,因为舍崇禄不但技艺精湛,而且为人热情正直,总是把别人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精心烹制,稳妥圆满,原汁原味而且决不浪费,久而久之,厨艺加人品,使“厨子舍”获得了“清真菜大王”的称号。那时候“厨子舍”承办的宴席,往东能到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西北到张家口地区,南到石家庄地区,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北京地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