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痰剂的配伍与选药

 修和 2012-10-07

    祛痰剂是指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的作用,治疗各种痰饮病的方剂,兹就其配伍与选药略谈如下:

    1 祛痰剂应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祛痰剂适应于治疗各种痰饮病,在治法上应首先消除病理产物,故应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寒痰、湿痰选用半夏、南星、白芥子、旋覆花;热痰、燥痰选用贝母、瓜蒌、桑白皮;风痰选用南星、前胡、竹沥。然而众多的祛痰药当中,不论是湿痰、寒痰、热痰、燥痰、风痰、顽痰,当首选半夏。《本草逢源》说“半夏同苍术、茯苓以治湿痰,同瓜蒌、黄芩以治热痰,同南星、前胡以治风痰,同白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蒌、贝母,非半夏诸能也。”其实半夏并非燥痰不宜,例如麦门冬汤,治肺胃阴伤之肺痿证,方中佐以半夏开通胃气,化其痰证。半夏性虽温燥,但用量只有君药麦冬的1/7,其温性即减,与麦冬起到相反相成的效果, 此以辛燥之品的半夏,反佐麦冬润燥之功,使脾散精上输于肺,则肺津复而虚火平,逆气降而喘咳止。喻嘉言说:“此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说明半夏通过配伍同样可以治疗燥痰。

    2 祛痰剂应配伍理气药为辅 痰饮病的形成与水湿有关,水湿凝聚又与人体气机升降失调有关。《杂病广要》说:“人之一身无非气血周流,痰亦随之,夫痰者,津液之异名……大抵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又说:“人之气通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宣,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说明痰可致气滞,气滞则津液运行不利又可致痰,痰与气互为因果,故在祛痰剂中应配伍理气药为辅。《证治准绳》说:“善治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以及“见痰休治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痰消”等名言是历代医家重视治痰先治气,以恢复津液正常运化的经验总结。在临床应用中,常首选陈皮。陈皮芳香化湿,又能行气调中,正如张洁古说:“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亦可选用枳壳、枳实、砂仁之类。

    3 祛痰剂应配伍健脾渗湿药为佐 痰饮病的形成虽然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但是痰饮病与脾的关系尤为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杂病源流犀烛》说:“盖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治疗上应消除生痰之源,故应在祛痰剂中配伍健脾渗湿药,既可健脾运湿,又可渗湿利水,使痰饮有条出路,脾旺湿去痰无由生。首选茯苓,健脾渗湿,《药品化义》说:“茯苓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世补斋医书》亦说:“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行湿。”亦可选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和淡渗利水的冬瓜仁、苡仁。

    上述3点,是祛痰剂的基本结构,二陈汤即是,方中以半夏燥湿祛痰,消除病理产物为君。痰之生,由水湿不运;液之聚,由气机之不顺,故以陈皮理气燥湿,芳香醒脾,使气顺则痰消为臣,合乎“治痰先治气”的原则。《纲目》曰:“脾无留湿不生痰,脾为生痰之源。”故用茯苓健脾渗湿为佐,使湿从小便而出,则湿无所聚,痰无所生。以消除生痰之源。生姜助半夏化痰,加入少量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痰去而肺气不伤,有相得益彰之功共为佐,甘草调和为使。二陈汤为治湿痰之方,然各种痰饮均与湿有关,故大凡治痰剂依照二陈汤结构进行加减组方。正如《医方集解》说:“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干姜、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浮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笔者在30a的临诊中,深深体会到祛痰剂除上述的基本配伍结构外,还需配伍:

    4 祛痰剂中应配伍宣肺降气药 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宣降,肺气失宣,或肃降失调,则水道不利,治节无权,津液输布与排泄产生障碍,水液停聚而成痰;或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火灼津成痰;或肺主皮毛,外感六淫之邪,故肺失宣降,不能布津,也可产生不同性质的痰饮。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因此在祛痰剂中注意配伍宣降肺气之品,常选用麻黄、杏仁、桔梗之品。

    5 祛痰剂中少佐活血化瘀药 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阻气滞,气滞则血瘀,痰瘀互为因果。临床上多见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冠心病,以及外感而致的久咳不?已的患者,在祛痰剂中少佐活血化瘀药,痰瘀同治,疗效方著。活血化瘀药的?加入可以改善患者微循环,使血液的浓、粘聚化程度趋于正常,肺血流量增加,痰变稀,易咳出。常选用水蛭粉、桃仁、大黄。

    病案举例:刘某某,女,45岁,咳嗽2个月余,病程缠绵,近日加重。晨起、中午、晚上出现阵咳,痰少粘腻色黄,难以咯出,胸膈痞满,甚则气急呕恶,咳得小便流出,口干而苦,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小便赤,大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胸透:心肺(-),血象正常。曾服用抗生素,肌注青霉素,中药服用过止嗽散合桑杏汤,不效。参合脉症,此系痰热互结,遂投清气化痰丸加减:瓜蒌仁12g,胆星10g,黄芩10g,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麻黄6g,杏仁10g,桔梗6g,枳壳10g,桃仁6g,大黄(后下)6g,冬瓜仁15g,甘草5g。水煎服5剂。二诊,症状改善,痰易咯出,再进3剂而病愈。

    按:本例为痰热内结。由于脾不健运,津液凝滞,热灼津成痰,痰随火升降,热引痰横行,上迫于肺,肺失宣降而致。考虑久病不愈,已入络。故在清热化痰、下气止咳的同时,佐以宣肺止咳药、活血化瘀药,即疗效迅速。

    作者单位:蒋玉珍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 南昌 330006)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http://www.100md.com'>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05/21/56/86/68.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