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岗石窟【第9、10窟】

 书楼寻踪馆 2012-10-10


 

云岗石窟【第9、10窟】

 

云岗石窟第9、10窟是北魏王朝太和时期的大宦官王遇为对孝文帝和冯太后表示感恩而开凿的一组典型双窟,第9、10窟的前室雕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开三门,颇具汉魏以来中国建筑“金楹(金柱)齐列,玉舄(柱础)承跋”的遗风。从两窟的塑像来看,具有相同的设计理念和题材造像、空间形态、艺术风格,有着异窟同式的结构之美。两窟平面近方形,均分为前后室,为保护文物两窟都设有栅栏,不能入内参观,云岗石窟的9-13窟在清代晚期都被施以彩绘,显得异常华美,因此9-13窟又被合称为“五华洞”。

两窟的前窟除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二佛并坐”像、形态优美的交脚菩萨外大多为纷繁复杂的、飞天、乐伎、舞伎以及图案花纹精美绝伦的花卉植物(大多为忍冬草、莲花图案)。第9窟后室主佛释迦像,第10窟的主像是弥勒菩萨,但由于窟外加了栅栏的原因,不能很好的欣赏。第9、10窟的顶部雕有飞天造像,那凌空飞舞的是歌舞神紧那罗,饰万字栏干圆拱龛中的伎乐神乾闼婆为她伴奏,把人们带人歌舞升平的天堂世界。飞天造像群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双飞燕,其舞姿优美,结构严谨且富于变化。第9、10窟在其塑像中寓含了许多佛教故事,如“鬼子母失子因缘故事像”、“骷髅仙因缘故事像”“八王问法因缘故事像”“ (一个目旁一个炎,这个字我打不出来)子本生”等等,一幅幅生动的故事在艺术家手下被一页页翻开,因缘构成了佛教博大精深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基本内核,也演绎出佛国与人间的普遍道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就是世俗百姓对佛教因缘理论的心得。但在这里如果对佛教文化不熟悉或无人给你讲解,你自己去看是看不懂的。其实在我看来任何一处石窟都应多去两次才行。现在我还后悔当时还有许多塑像没注意到,或没细看到呢!

第十窟前室北壁拱门与明窗间须弥山雕刻。“须弥”一词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 同时这个须弥山在佛教中极具意义,它又称须弥楼、曼陀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据佛教观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家的宇宙观。

屋宇间的飞天

端庄秀美的交脚菩萨

这是第九窟最著名的交脚菩萨像

造型多样的“二佛并坐(释迦、多宝)”,显示了其时代特征。暗寓冯太后两度临朝听政,献文帝仅17岁被迫禅位于年仅5岁的儿子孝文帝,做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窟顶婀娜多姿的飞天图

佛龛旁多宝塔与鸠摩罗天

        交脚弥勒菩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