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格力电器自建渠道2

 cynthia_cheri 2012-10-10

格力电器自建渠道2

(2011-05-13 17:37:25)
格力电器:何以与众不同?自建渠道成功的秘密
孙旭东  证券市场周刊 2006年11月20日
家电行业的困境人所皆知,而格力电器为什么能脱颖而出?一些券商的分析师研究认为,公司在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支持了公司取得良好的业绩。有趣的是,虽然格力电器已经表现出来的业绩,似乎表明公司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一些家电行业的营销专家并不看好格力电器的发展路径。
   
营销专家的渠道忧思
    2004年3月,格力电器与国美在格力空调的销售上发生争执,格力电器认为成都国美擅自降价破坏了格力空调在市场中长期稳定统一的价格体系,决定停止向国美供货。国美则称由于格力电器在价格上不肯让步,与国美"薄利多销"的原则相违背,要求各地分公司将格力空调的库存清理完毕。   
自建渠道既是家电厂商不堪忍受渠道商"压榨"的极端形式,也可视作家电厂商探索新的销售战略的一种大胆尝试。除了格力,TCL自建面向三、四级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幸福树电器连锁,海尔则在近期宣布将在20城市建立形象体验中心,打造新型渠道。
   
曾有人预言:离开国美的格力必死无疑。营销专家罗清启先生认为,大的连锁零售商是一个非常大的门户平台,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家电供应商如果不在这个门户平台出现,势必得不到主流消费者的关注,从而影响到品牌发展。另一位专家刘卫华先生还专门写过一篇题为《空调行业自建终端是陷阱》的文章。同样唱反调的还有黄光裕先生,他则认为零售商和供应商应该发挥各自在销售和生产方面的优势,供应商自建渠道只能是一个补充,日本的松下公司曾经有过很多的自建渠道,到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自建渠道成功的秘密
专家们曾将格力电器发展自建渠道看作是旧模式的挣扎和反抗。
在家电行业的各个子行业中,空调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是最高的,而在空调行业中,格力电器的净资产收益率又是最高的。
2006年,格力电器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外销方面,根据半年报,公司出口收入同比增长了76.67%;内销方面,在国内市场整体销量下滑的情况下仍然逆势增长,稳居冠军宝座。
对格力电器取得的这些成就,董明珠归功于其20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分销网络,"我们创造出'格力专卖店'这一独特的渠道模式,通过多年经营,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地县为基础、以乡镇为依托的三级营销网络,从而保证了在空调市场竞争激烈、家电渠道商挤压厂家利润的形势下,销售连年增长。"
或许是格力电器的示范效应,空调制造商们近来纷纷自建渠道。今年4月,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亨健率领美的高层,考察了广东、浙江、江苏、湖北、重庆、北京等六省市的市场后宣布,与经销商合资成立8家销售公司;春兰家电销售正在实施新一轮渠道革新--从传统的依赖代理商,向鼓励平台客户增设售点转变,计划年内建成15000个有效焦点,使春兰家电的销售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的县(市)及部分中心镇;此外,海尔、美的、格兰仕都在大力发展专卖店。
事实上,格力电器的成功很重要一点是在销售区域的选择上。在2005年年报中,苏宁电器这样分析国内的空调市场,"公司连锁店面主要分布于国内重点一、二级城市,而空调产品的销售在国内一、二级市场增长幅度放缓,三、四级市场增长迅速。"其背景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从 1995年至2004年的9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的空调拥有量已经从8.09台上升到69.81台,而在上海、广东、重庆、北京、福建、浙江等省市城镇居民的百户空调拥有量更是在110台以上。这就是说,目前家电连锁零售商其实并不是中国空调销售的主力军。
   
销售两条线
麦肯锡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到2010年,家电连锁企业将覆盖中国一级城市市场的70%左右,二级和三级城市的30%左右。
如果上述预测准确,那么可以预料未来几年格力电器的竞争力还能保持。事实上,我们认为家电连锁企业的发展速度未必能如麦肯锡所料,供应商不堪重负的反抗、政府新政策的压力以及连锁零售商本身盈利模式的改变都有可能延缓其扩张速度。
在需求方面,空调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两年空调内销将保持平稳或略有下滑,2009年会出现回暖现象。据分析,空调的安全周期为8年左右,一二级城市空调的更新换代最迟后年即将开始,而三四级城市等边际需求也将大量涌现。
2006年的市场形势已经证明了格力、美的、海尔这三家空调行业的领头羊优势进一步扩大。由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电器杂志和中国电子报推出的《2006冷冻年中国家用空调市场白皮书》显示,2006年度中国空调行业总销量由2005冷冻年度的5280万台下降为5267万台,然而前三位品牌市场份额却由2003冷冻年的34.6%上升到55.8%。因此,未来两年空调市场保持平稳或略有下滑其实更有助于市场的整合,格力电器有可能继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未来一、二级城市居民在更新换代其空调时,对于格力电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至于三、四级市场,格力电器花费二十多年时间建立起的营销渠道优势相信其他厂商难以一蹴而就。
然而如果有一天家电连锁零售商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时,格力电器又将怎么办?对此,董明珠表示不用过于担忧,"格力最大的成功在于它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格力选择的是走自己一条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模式来做的,所以不用担心我这个换车成本。"可以佐证董明珠此言的是《空调销售》杂志和南京明略广告策划有限公司推出的《2006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总结报告》,他们发现格力电器曲线实现了与家电连锁企业的合作。格力电器通过家电连锁继续保持在一级市场的增长,2006年除了继续强化与五星的全面合作外,又与永乐实现了正常合作。同时在区域市场还通过格力电器的代理商进入了苏宁、国美的卖场。

  
 冠军前景难言乐观

    一线城市格力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
    作者: 本刊记者 栗新宏/文  
    在北京这样的一级城市,格力的销售成绩并不理想,而和格力合作的经销商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要么艰难维持,要么选择退出
    在被空调业称之为“寒冬”的2006年中,格力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10月31日格力公告的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2006年1至9月,格力电器的销售额高达181.2亿元,同比增长近40%,在行业内与排名第二的品牌拉开了约30亿元的差距。
    对于格力的强势,业界的共识是,这主要得益于格力抛开家电连锁卖场通过绑定经销商自建渠道的分销模式。此前8月8日,格力电器在公告半年报时称,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增发股份不超过1.25亿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亿元,发行首选对象是格力电器的经销商。
    而恰在此时,在北京,曾与格力合作已超过10年,目前是北京最大的格力经销商的山龙创业制冷公司负责人马先生却告诉《证券市场周刊》,已暂不打算和格力电器继续合作。
    对于其中原因,马先生并不愿多说。本刊记者走访北京几家经销商后发现,在格力电器经营成绩逆势增长的同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格力的经销商整体经营业绩并没有水涨船高,反而日趋艰难。
    格力电器的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市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中及四川的二、三线城市。随着家电连锁企业进军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格力经销商的境遇,是否会重蹈北京等一线城市经销商的覆辙?而格力电器的经销模式,是否因经销商的不合谐音有所改变?
  
 “格力模式”
    对于格力业绩的强劲增长,中投证券研究员熊琳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源于格力对自有经销渠道强有力的控制力,这样便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价格和渠道政策;二是与在一线主要城市据主导地位的国美、苏宁家电连锁巨头决裂后,主要集中开发三、四线城市,而此时正逢一线城市空调市场已经饱和,三、四线城市,国美、苏宁等家电并没进入,这样格力的专营店优势尽显。
    而形成这种格局,实质源于格力电器独特的经销模式,这最早起源于10年前。
    1994年底,因业绩突出,现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由普通业务员被破格提升为公司经营部部长。由此开始了一系列具有董明珠色彩的改革。
    此时,空调市场竞争激烈,商家变着法子降价卖还是亏本。鉴于这种情况,1995年,格力电器拿出1亿元返还给经销商,并形成“淡季贴息返利”和“年终返利”政策。比如某个时间段在一定订货额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返利,高的时候会给到7%以上,经销商为了争取返利政策会提前预付订货额全款,但会根据销售情况逐步提货,这也是形成格力电器巨额预收货款的主要原因。
    在巨大利益的刺激下,经销商尽显营销潜能,但为争夺“返利”,也出现家电经销商竞相降价、窜货等恶性竞争。为此,格力电器调整战略,1997年12月20日,格力独创性成立中国第一家由厂商联合组成的区域性品牌销售公司。此种模式被格力电器迅速推向全国,先后在重庆、安徽、湖南、河北等全国32个省市成立了区域性销售公司。
    在组织结构方面,省级合资经销商由省内最大的几个批发商同格力电器合资组成,负责对当地市场进行监控,规范价格体系和进货渠道,以统一的价格将产品批发给下一级经销商;各地市级批发商也组成相应的合资分公司,负责所在区域内的格力空调销售,但格力在其中没有股份。此外,格力公司负责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广告和促销活动,而当地广告和促销活动以及店面装修之类工作则由合资销售公司负责完成。
    此后三年,格力空调的销售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销售额从1997年的42亿元增长到1999年的60亿元,2004年时已达138.32亿元。
    对于格力的经销模式,上海卓跃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庞亚辉评价认为,存在两点成功的因素:一是淡季贴息返利、年终返利,甚至不定期返利政策,能够很好地稳住经销商;二是格力的“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模式,通过相对清晰的股份制产权关系,很好地解决了利益的创造和分享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各经销商对格力品牌的忠诚度,统一价格体系,成为利益共同体。
   
强悍控制力
    对于这种经销渠道,格力方面始终保持强有力的控制。
    2000年之后,格力各地经销公司的实力壮大,又掌握控制权,逐渐与格力产生“磨擦”。为此,格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2001年,格力先后在湖北和安徽清理了原有的经销商。2003年 8月,格力开始主动对渠道动手术。第一步,格力首次向广州和深圳分公司注入资金,增持两个分公司的股份,达到控股目的。第二步,格力直接从总部派驻董事长和销售主管,总经理也由新股东担任。其三,重新划分销售区域,将从化、番禺、花都和清远等分公司直接划入广州分公司,惠州、东莞等分公司被划入深圳分公司。由此,广州和深圳销售公司势力范围得以加强。此后,在湖北、安徽、广西也采取类似方法。
    格力电器北京的一位经销商告诉《证券市场周刊》,格力空调内销之所以能够要求经销商全部实行“先收全额货款后发货”的结算方式,一方面源于自身的产品质量和信誉,而在目前空调日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其实更重要的是其对经销商极强的控制力。
    据其介绍,目前格力电器销售空调操作方式是销售公司以保证金的形式先支付30%(早期只需付10%)货款,其他部分由销售公司向银行贷款解决,而格力或其代理人将公司应收票据中的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给银行提供担保。
   对于目前格力形成的模式,董明珠表示,海尔、春兰的专卖店之所以未成功,格力却取得了成功,在于前者采取厂家自建,而格力采取的是引导经销商自建的模式,这种模式难以复制。
    对于2004年,格力之所以敢于决裂国美。庞亚辉认为,首先是基于其前期所设定的“区域股份制销售公司”所形成的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构筑的坚实后盾,有了叫板的资本。其次,在2004年初,国美所销售的格力空调还不到亿元,尚不足其整个销售额的1%,即使与国美决裂,也不影响整体销售格局。
    而3年之后迥非旧观,如今的北京,国美、苏宁、大中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在其他大城市,大多超过50%,专业化的家电连锁超市已成为家电渠道的绝对主力。格力电器在一线城市的势微,让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一线城市的尴尬
    虽然自2005年以来,格力空调的国内销售额已高居榜首。但日前本刊记者在自己去年入住的小区及周边新入住的生活小区的楼房外墙上竟然很难找到格力空调,满眼是海尔和美的产品。随后在走访中记者发现,除了有格力专营店进驻的小区,其他居民小区的空调少有格力品牌。
    而接受记者采访的空调用户普遍的观点是,买家首要的选择是到国美、苏宁、大中等家电连锁超市购买。而目前除了大中,北京其他家电连锁超市都没有格力专柜。
    11月9日,本刊记者来到大中电器北京玉泉路的一家店内,适逢一对青年夫妇在格力电器柜台与营业员咨询购买事宜。
    而这对青年夫妇希望购买的彩面、变频空调,格力却没有,询问业务员未来是否会有类似的产品,营业员也不能回答。对于格力空调,营业员介绍最多的是“皮实”,并一再强调格力空调专业的售后服务,而且整机包修6年。整机包修6年是格力最早提出的,但这种推销似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为旁边的美的与长虹空调都是包修6年,只有部分品牌只对压缩机包修3年,而志高空调更是推出所有配件终身免费更换的服务。最终两位消费者还是选择了其他一个空调品牌。
    上述营业员向本刊记者坦言,格力一直比较注重品质,款式方面比一些注重时尚的品牌稍显简单。目前大厂家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都很成熟,格力在质量和技术上的优势已不如以前明显。而规格相同的机型,格力空调价格要贵200-600元,对格力空调的销售有较大的影响。
    日前,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8月,格力在重点城市空调零售市场销售额的占有率仅排名第三,低于海尔空调的18.35%和美的空调的17.38%。
    庞亚辉认为,格力由于过分依赖经销大户而忽视了销售终端的建设、实行严密的渠道控制也使得销售终端数量有限,造成了消费者与格力产品的隔离,这在全国三大中心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显得尤其明显。格力电器表现较好的市场反而是安徽、湖北、重庆、河南、广西、东北、山东等地市场。
   
经销商的困境
    在北京,像马先生一样和格力分手的经销商绝非少数。
    李先生(化名)在格力进入北京市场之初,就成为格力的经销商,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合作,而半年前他选择“脱套”。
    谈及此事,李先生仍一脸感慨,“虽说十多年来与格力有很深的感情,但目前两面受压举步维艰:一方面受家电连锁超市的挤压;另一方面,格力空调总部对专营店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店大欺客’,采取的是‘套牢’策略,而且并不扶持专营店发展壮大,销售额的增长是建立在专营店数量的增多,而非单个专营店效益的增加。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格力对专营店的政策却越来越苛刻。”
    李先生说,北京的大中电器也是直接从当地格力空调销售公司提货,提货价、渠道政策是一样的,但相对于专卖店来说,超市具有规模优势、促销优势、价格优势等,因此消费者在比较之后很难再选择专卖店。而事实上,格力空调总部虽然一直断然拒绝与国美电器的合作,但各地的格力空调销售公司仍不断地尝试与各地的国美、苏宁、永乐、大中、五星电器等其他家电连锁卖场合作。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格力对专营店却没有进一步扶持的政策。据李先生介绍,2003年格力总部给专卖店的返点是4个百分点,如今只有 1-2个百分点,而且往年返点得来的产品可以由专卖店挑选,现在也变成了指定产品,同时专卖店必须支付双倍的资金再购买产品才可以得到这些返点。比如10 万元的产品返点,专卖店还需要花20万元购买产品,也就是用20万元买了价值30万元的产品。正是因为这样,虽然效益日趋不好,但仍能年复一年绑定经销商。李先生目前仍有约100多万元的格力空调库存,正委托其他专营店代销。
    目前在北京,格力的专卖店并非格力投资建立,基本上是由经销商自己投资建立,格力专卖店中除了展台由格力总部布置,其他所涉及费用比如房租、库存费、办公用品等全部由专卖店负担。因为经营困难,2005年年底,北京100多家专卖店曾派代表去珠海的格力总部谈判,希望格力方面能够摊销一些费用,但最终没能谈成。
    格力的销售增长主要是来源于专卖店数量的增加还是来源于单店销售业绩的提升?据格力公开资料,目前格力全国的经销商已多达2500多个,那么除北京,经销商整体的效益如何,本刊记者就此问题曾专门格力方面咨询,但始终没有答案。
    天音方略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周满认为,单个专卖店在与格力的合作中处于彻底的弱势地位,是一种典型的“厂大欺店”的模式,这种模式符合格力对渠道的控制策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格力必须要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对专卖店的弱势地位进行补偿,否则这种模式将丧失存在基础。
   
三、四级市场重现北京困局?

    对于格力前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主任陆刃波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家电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其中一、二级市场占53%,三、四级市场占47%、即有2350亿元的市场容量。
    目前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还没三、四级城市,格力取得目前的成绩也正得益于在这些地域的成功,但是,进入2006年,家电连锁在一、二级市场的布局工作基本完成,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都宣称开始向三四级市场转移。三、四级市场的开拓近在眼前。而开发三、四级市场渗透并不是新鲜话题,山东三联在山东的网点可以用“密布”来形容,而江苏五星和苏宁也是几乎占领了江苏所有地级乃至县级市场。国美和永乐则更多的是通过收购,逐步接近三、四级市场。
    作为家电渠道商同时又是格力电器的流通股东的张先生(化名)认为,一旦格力电器与家电连锁企业在三、四级城市形成激烈竞争,很可能重演格力在北京的现状。而一旦这样,格力的渠道风险有可能导致格力的全面风险,不仅直接影响格力的销售业绩,而且巨额的预收账款将越来越少,上游供应商也将收紧对格力的信用额度、现金流也必然恶化,格力自身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周满对格力未来渠道策略展望认为,最大的可能还是走中间的平衡路线,随着流通企业竞争加剧,“恶渠道”对大品牌有“从良”的压力,而格力电器从自身品牌的战略考虑也有进入大流通渠道的必要性。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保持与格力电器长期合作的专卖店的生存,这有赖于市场容量的扩大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最终用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全面占领市场。
    那么格力电器未来会选择与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合作吗?本刊记者联系相关各方,截至发稿前,格力和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方面仍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或许,这样的表决结果表明了股东对格力电器资本之道的认可。
   
格力的资本之道
一级城市经销商困窘行业冠军前景难言乐观
    作者:本刊研究员孙旭东 2006-11-18

    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8月份的一期《对话》节目中,刚刚参加完“2006冠军来自中国”高峰论坛的两位嘉宾——重庆力帆的董事长尹明善先生和格力电器(000651.sz)的总裁董明珠女士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企业是否应向银行贷款。
    尹明善认为向中国的银行借钱,其成本属世界最低之一,因此压力不大,比较合算;而董明珠则强调“即使它再低,只要你这个企业去贷款,你就有成本。”情急之下,尹明善说出了“不到银行借钱的企业有点呆,在银行钱借得太多的有点狂”这样坦率的话。
    事实上,尹明善和董明珠探讨的问题并不在同一起点上,负债的来源并非只有银行贷款等需要支付利息的方式,运用成功的财务措施,完全可以筹集大量无息的资金供企业发展所需。当董明珠直言“再低成本的银行贷款也有成本”的时候,她所领导的格力电器已经找到了“零成本”的资金来源——来自上下游企业的应付和预收款项成为格力电器最重要的负债。不要以为董明珠是“不会借钱的企业家”,她是善于“借鸡下蛋”的负债经营高手。
   
没有银行借款的高负债
    按照董明珠的说法,格力电器有过向银行借钱的经历,但那已经是1995年以前的事情。打开格力电器2006年半年报,你会发现格力电器(母公司)确实没有一分钱银行借款,只是由于2004年10月格力电器收购了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才使得合并报表中有了1.16亿元的短期借款。然而与公司150.55亿元的总资产相比,这些借款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不从银行借款的企业有多种情况,上市公司中五粮液(000858.sz)就是很有名的一个例子。但是,我们并不欣赏五粮液的做法。此前我们曾撰文指出,2003年末五粮液的资产负债率仅为27.07%,如果公司能够通过增加银行借款的方式将资产负债率提高到40%,那么净资产收益率就可以从11.70%增长到13.42%。
    然而,格力电器不向银行借款与五粮液不同,它是通过大举无息负债来增加对股东的回报,2005年格力电器的资产负债率高达 77.84%,净资产收益率(全面摊薄)则达到18.72%。至于五粮液,2005年末资产负债率不升反降,仅为23.18%,尽管当年净利润达到 7.91亿元,与2003年的7.03亿元相比增长了12.57%,净资产收益率却降至10.75%。由此看来,同样是不向银行借款,格力电器和五粮液对待负债的看法其实截然相反,一个是极度的精明,而另一个则是极度的保守。
    我们发现,格力电器在家电行业首屈一指的净资产收益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高负债的资本结构。下面我们通过杜邦分析来说明这一点,我们将格力电器与同行业的美的电器(000527.sz)做了对比,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家公司是国内家电行业2005年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两家上市公司。
    与美的电器相比,格力电器的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并不出色,主要是因为权益比率(总资产/净资产)较高才导致了两者的净资产收益率出现较大差距(见表1)。进一步分析,格力电器的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其实还逊于美的电器,而净利润率(净利润/净资产)较高其实也主要是因为资本结构的原因:格力电器的少数股东权益在资本中比例很小,因此也就分得极少的少数股东损益(见图1)。
    将表1中的净资产概念重新定义为股东权益与少数股东权益之和、利润定义为净利润与少数股东损益之和再做杜邦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剔除少数股东影响后公司全体股东层面的结果。显然,与美的电器相比格力电器对股东的高回报来自高负债的资本结构(见表2)。
    当然,格力电器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也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我们计算了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的破产风险系数Z值(见表3),分别是1.83和2.92,美的电器没有破产风险(大于2.90),而格力电器的Z值处于灰色区域(介于1.20-2.90之间)。
    从表3中还可以看到令人惊奇的现象:格力电器的营运资本/总资产为负数,这意味着公司根本没有为所经营的业务投入营运资本,而这一点,连被冠以“类金融生存”称号的大型家电连锁厂商国美电器(0493.Hk)和苏宁电器(002024.sz)都没有做到(见表4)。
   
上下游资金通占
    对于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大量占用供应商资金的情况,有研究者以(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销售收入、(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流动资产这两个指标来分析零售商对资金占用的能力。我们发现,尽管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占用资金的能力极强,然而它们都还存在着预付账款,即资金也存在被占用的情况,其中苏宁电器的预付账款近来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至于格力电器,则因为是生产企业,还存在着大量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这说明这些占用其他企业资金能力极强的企业也在被供应商和经销商占用资金。因此,我们认为,综合衡量一家企业占用资金能力的指标用[(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主营业务收入这一指标更为科学。格力电器近年来的相关情况及与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2005年的比较见表5。
    作为零售商,苏宁电器占用资金的能力还不如格力电器,恐怕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因为零售商很少有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负担。当然国美电器占用资金的能力还是明显高出一筹,不过,如果以(应付票据+应付账款)/收入来衡量企业占用供应商资金的能力,格力电器也不比国美电器逊色多少(分别为 36.61%和37.89%)。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格力电器的毛利率(为与国美电器口径一致,此处计算方法为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为18.20%,而国美电器只有9.20%,且格力电器的销售成本中还含有人工成本、折旧等原材料以外的成本项目,那么实际上格力电器占用供应商货款的时间很可能比国美电器还要长。此外,格力电器还有其独特的地方,那就是预收账款较多。
    众所周知,企业占用上游企业的资金较为常见,而要求下游企业预付货款并不容易,然而格力电器却做到了,其空调内销全部实行先收全额货款后发货的结算方式。
    不过,格力电器占用经销商的资金也有一个由紧到松的过程。2001年末,格力电器的应收票据从一年前的11.16亿元猛增到29.33亿元,增幅高达162%。公司在年报中作了如下解释,“本公司年末应收票据包括31家出票单位开出的972张银行承兑汇票——主要为已实现销售的未到期票据和年底收到的预收款。由于公司收到应收票据不再向客户收到利息,2001年年末客户大多以票据支付2002年的预付款。”可见,在2001年前格力电器要求经销商以现金支付预付款,而改用汇票后显然减轻了经销商的资金压力。在表5中可以看到,在2001年格力电器允许客户以银行承兑汇票预付货款后,公司占用资金的程度明显下降。
    以银行承兑汇票的形式收取预收款对格力电器和经销商来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方案。对格力电器而言,这样做同样不用担心销售会产生坏账;对经销商而言,银行承兑汇票最长6个月的期限应该足以将货物销售出去,所付出的代价不过是在银行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而已。
   
 巧用银行承兑汇票

    当企业收到大量应收汇票,该如何使用?格力电器的做法值得有同样情况的企业借鉴。如果说2001年前公司收到应收票据还要向客户收利息虽精明却略显霸道,那么此后的行为就只能令人赞叹。
    从格力电器年报的陈述中我们看不到公司有将应收票据贴现或转让的行为,但是从报表数据来分析,格力电器应该存在背书转让应收票据的行为,这是为许多上市公司采用的一种支付手段。用应收票据而不是现金支付货款,可以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缓解财务压力,然而格力电器对银行承兑汇票的应用还不止于此。2005年末,格力电器应付票据余额为17.60亿元,全部为银行承兑汇票。我们知道,银行承兑是有条件的,大多数企业是采取存入保证金的做法,而格力电器的做法如下,“本公司之子公司应收票据中有905,509,815.54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给银行,用于开具应付票据。”
    格力电器的上述做法绝对精明。与背书转让应收票据相比,质押的方式使格力电器开出的应付票据到期日肯定可以再晚一些日子,这中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就归公司享有了。至于贴现应收票据要付利息,就更不可取了。由此也可见,尽管格力电器的资产负债率颇高,且营运资本为负,但公司的资金并不十分紧张,否则公司就要出现大量的应收票据贴现或背书了。
    有券商研究报告称,“长期以来,格力电器多倚仗拖欠供应商账款和预收经销商货款维持经营现金流,年末再通过贴现大额应收票据偿还,由此造成财务费用攀升。”我们认为,如果格力电器的报表是真实和完整的,那么上述说法并不成立。
    首先,分析格力电器近两年的财务费用可以发现,公司2004年财务费用为负,2005年则大幅攀升,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利息支出而是汇兑损失(见表6)。
    其次,我们认为格力电器如果年末将大量应收票据贴现,按照财政部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年末应存在大量的短期借款,而事实并非如此。财政部对企业将应收债权贴现的情况分成两类,依据使按应收债权到期时,债务人未按期偿还时,申请贴现的企业是否负有偿还责任分,如果负有责任则按以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银行借款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否则视同应收债权的出售。一般情况下企业贴现票据时需负有偿还责任,格力电器应该也很难例外,但是,格力电器的短期借款中并没有大量的应收票据质押借款(见表7),说明不存在将大量应收票据贴现的情况。
    不过,从财务费用的构成来分析,格力电器可能有小部分应收票据贴现。以年利率5.58%计,格力电器2005年3197万元的利息支出对应的是5.73亿元银行借款,而如果按年初和年末的平均数来估算其银行借款只有3.69亿元,相差2.04亿元。即使这笔2亿元的借款差额是由于应收票据贴现导致的,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数字。
   
格力的另一面:学习与变通
    我们发现,格力电器是一家学习能力较强的企业,从公司出口产品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改善可见一斑。
    近年来,格力电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国外销售收入的增速远远高过国内收入。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对格力电器来讲,出口产品带来应收账款的增长对公司的营运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格力电器内销采取先收款后发货的结算方式,但出口不可能这样做,而是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随着海外销售收入比例的提高,公司应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也随之水涨船高。
    2005年,尽管海外销售收入比例继续提高,应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却反其道而行之,而2006年上半年这种背离就更加明显。格力电器在半年报中如此陈述,“本报告期出口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76.67%,出口收入达39.84亿元,而应收账款较上年同期下降3%,这主要是公司调整出口流程以后收款周期大幅缩短所致。”
    当然,与美的电器相比,格力电器在出口业务的应收款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2006年上半年,美的电器的海外收入达到53.67亿元,是格力电器的1.35倍,应收账款只有18.73亿元,仅为格力电器的87.85%。但是,无论如何,投资者已经不用再担心格力电器日益增长的出口收入会严重影响公司的资本效率。
    格力电器的学习能力还表现在不墨守成规。尽管董明珠女士一直在强调格力电器不向银行借款,但是2005年末格力电器(母公司)却存在着 1.05亿元的短期借款。合并报表的短期借款更是达到3.76亿元。对此,格力电器的解释是,“本公司短期借款比上年增长22.82%,主要是本公司针对外汇市场情况,从理财角度出发,以信用额度的方式从银行获得1300万美元贷款以支付外汇支出。”
    从金额我们可以判断出,格力电器(母公司)1.05亿的短期借款就是这1300万美元。在人民币汇率缓慢上升且仍存在较大升值压力的情况下,借外债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过,格力电器并不准备做投机生意,2006年上半年末格力电器(母公司)已经还清了短期借款。
   
股东的现金牛
    与对供应商和经销商的“斤斤计较”相比,格力电器对股东可以称得上慷慨大方,堪称“现金牛”。格力电器最近一次从证券市场上融资是2000年8月的配股,共募集资金4.50亿元,我们整理了从那以后公司的现金分红方案(见表9)。
    2000年配股后至2005年利润分配方案实施,格力电器累计现金分红金额已经超过募集资金1倍还有余,足见公司并非人们所常见的“圈钱”一族。最近,格力电器准备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主要向经销商发行不超过1.25亿股的新股,募集不超过10亿元的资金用于新增360万台压缩机和 300万套空调产能。9月8日,公司200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对增发及募集资金投向等议案进行了表决,表决结果显示:新增压缩机、空调产能、《关于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专项说明的议案》和《关于公司符合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条件的议案》等四项议案获得出席会议股东99.77%同意,超过了修改公司章程议案的同意数99.68%,而包含发行种类、规模、对象、价格等具体内容的《关于公司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格力电器A股的议案》获得了 98.70%的赞成票。这似乎说明股东对格力电器过去行为及未来投资方向的肯定,但是更愿意由自己来认购新股,尽管增发后经销商的利益会与格力电器更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也符合现有股东的利益。

格力和美:双寡头垄断还是一枝独秀
2006-03-21  兴业证券

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的比较
..从业务结构、市场份额、财务数据来看,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各有千秋,差别不是很大。格力电器在内销市场更强,美的电器在出口市场和商用空调市场份额更高。格力电器现金流状况更好,而美的电器在存货周转率更高。另外美的电器法人治理结构稳定性强于格力电器。

..格力电器强调诚信,强调“工业精神”,从而注重自主研发投入,严格控制产品性能和品质,为客户创造价值。格力电器给予基层员工较高的待遇和较稳定的工作机会,一线员工技能熟练,为公司产品品质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年的可靠性研究加上严格的管理,使得格力产品品质比国内其他空调企业要高出一个档次。自主研发投入则使格力家用空调匹配技术领先于日本、美国空调企业,在商用空调高端技术领域打破日本、美国企业的封锁,并在某些产品和技术上具有领先水平。对诚信的执著则使得格力在渠道选择上也强调厂家和商家的合作共赢。

..美的电器首先强调的是开放,是立足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强调自身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促进公司内部的协调运作,为公司长期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领导人的职业经理人心态较重,短期盈利增长压力较大。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使得美的在产品品质方面注重程度弱于格力电器。注重短期盈利增长也使得美的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和积累不足。与格力电器相比,更多依赖大卖场则使得美的不能获得渠道的主导权,导致家电产品盈利能力弱于格力电器。

..技术、品质、产品性能、渠道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在市场份额增长潜力、产品盈利能力、向上游扩张能力、商用空调领域的增长潜力、现金流量支撑收入增长能力等方面格力电器都强于美的电器,实际上,格力电器的管理层对市场份额的期望比美的电器高得多,盈利增长的信心也更强。六年包修政策的推行,压缩机价格和利润率的下降,给美的电器造成较大的盈利增长压力,对格力电器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总体而言,格力电器的未来盈利持续增长能力强于美的电器,且格力电器的可模仿性较低,未来盈利增长更有保证。给予格力电器的市盈率评级应该高于美的电器。格力电器内在价值应该在15倍市盈率左右,维持投资评级为强烈推荐。

1业务比较

1.1销量相当,内外销市场分别具有优势份额

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业务都是以空调和压缩机为主,2005年空调销量都在1000万台左右。美的电器压缩机产能达到1000万台左右,而格力电器只有410万台左右。如果仅从销量和产能等数据来比较,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的差别不大,而且美的电器的压缩机业务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远强于格力电器。

从空调的销售结构来看,2005年格力电器空调内销达到725万台左右,比美的电器的470万台超出54%左右,而在外销市场上美的电器的销量达到480万台左右,比格力电器的275万台超出75%左右。

1.2单台毛利差距不大,单台营业利润差距较大

从空调的价格来看,格力电器内销市场和外销市场价格分别比美的电器高出12.80%和8.65%左右,单台毛利则分别比美的电器低7.04%和高10.17%。由于上述数据都是估计数据,因此可以说二者的单台毛利差距不大。

从考虑三项费用后的营业利润来看,格力电器的单台空调营业利润达到64元左右,而美的电器只有39元左右,格力超出美的65%左右,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美的电器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较高。

2财务比较

2.1净资产收益率差距较大主要是格力电器权益乘数较高

从杜邦财务分析来看,格力电器的净资产收益率比美的电器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从毛利率来看,2005年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毛利率差别不大,但考虑其他业务的营业利润率比美的电器高出1.8个百分点左右。但是格力电器的营业费用率比美的电器高出1.5个百分点左右,导致格力电器的营业利润率仅比美的电器高出0.4个百分点。

由于美的电器的少数股东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高达40%左右,导致美的电器的销售利润率比格力电器低52%左右。不过美的电器的总资产周转率高于格力电器,所以总资产收益率二者相当。

格力电器的权益乘数高达5.12,而美的电器只有3.15,在总资产收益率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格力电器较高的权益乘数是其净资产收益率高于美的电器的主要原因。

2.2格力电器支付能力强于美的电器格力电器的权益乘数高于美的电器,在一般理解意义上格力电器的支付能力和现金流量状况会低于美的电器。但是如果我们详细分析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的资产债务结构就可以发现,格力电器的支付能力和现金流量状况远强于美的电器。

格力电器的现金占总资产的比例比格力电器略低,但应收票据占总资产的比例远高于美的电器。由于应收票据都是银行承兑汇票,具有很强的支付能力,因此格力电器的支付能力实际上远强于美的电器。

格力电器从上游获得的商业信用包括应付票据和应付帐款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50.06%,而美的电器只有32.58%,格力电器从下游获得的商业信用(预收帐款)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21.8%,而美的电器只有13.44%,二者合计格力电器获得的商业信用高达71.86%,而美的电器只有46.02%,格力电器获得的商业信用远高于美的电器,构成格力电器非常重要的现金来源。

实际上,格力电器非货币运营资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3.33%,而美的电器为 4.29%,说明格力电器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不需要自己增加运营现金投入,甚至还能产生现金。由于美的电器的营业利润率只有3.24%,如不改变现有的资产运营效率,美的电器增加收入产生的利润将被运营资金增加所吞噬,而且还必须增加现金投入才能维持收入的增长。显然,格力电器的现金流量状况远强于美的电器。

3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比较

3.1企业文化差异导致经营理念差异

从公司宣称的企业文化来看,格力电器首先强调的是诚信,倡导的是“工业精神”,是包容了企业外部目标的企业文化,即要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合作的基础。美的电器首先强调的是开放,是立足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强调自身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促进公司内部的协调运作,为公司长期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格力电器的领导人立足于塑造百年企业,为公司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战略基础。为此,格力强调产品品质,注重应用技术的积累和提高。美的电器企业领导人的职业经理人心态较重,短期盈利增长压力较重。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使得美的在产品品质方面注重程度弱于格力电器。注重短期盈利增长也使得美的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和积累不足。

格力电器严格控制公司中层以上干部与公司进行关联交易,以保证企业文化不被侵蚀。而美的电器,尤其是美的集团关联交易严重,企业文化受到侵蚀的可能性较大。

格力电器给予基层员工较高的待遇和较稳定的工作机会,一线员工技能熟练,为公司产品品质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的电器虽然给中层干部较高的待遇,但是一线员工的工资较低,而且工作的稳定性不高,季节性较强,一线员工的技术积累有限,使得产品品质的提高受到较大限制。

3.2技术、质量、性能差异

格力电器强调自主研发,建立了庞大的研发队伍(1000人)和实验室,为公司持续技术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十年的技术积累,是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关键之一。美的电器购买核心技术,注重产品开发,缺乏深厚的技术积累(空调研发300 人),在提高品质和降低成本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投入。虽然美的和东芝合作在压缩机领域获得不错的盈利,但是商标协议、专利协议等限制了美的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和人才的积累。

格力电器对产品质量高度关注,主要通过技术投入、六西格玛管理(自2001年引进)、独特的管理模式等方面来促进产品品质的提升。美的电器产品质量在行业中属于较好水平,但是综合技术、管理、零部件等因素,和格力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美的仍处于六西格玛管理引入期,预计2007年才能全面实施。

从产品性能来看,格力电器强调空调主导性能的提升,为客户提供价值。美的电器强调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并在外观、附加功能方面下较大的力气,主要着眼于提升企业本身价值。

3.3销售渠道、供应商、物流系统的差异

格力电器经销渠道以专卖店和专业空调经销店为主,而美的电器以大卖场为主,以其他经销商为辅。。美的电器曾经高调自建营销渠道,目前已经明确表示放弃,而是将专卖店作为形象展示店。

格力电器自建营销网络的生产销售体系更注重产品性价比,而且生产商具有较强的控制权。美的电器与大卖场密切联系的营销渠道强调价格,生产和销售的利润分配向大卖场倾斜,大卖场具有较强的控制权格力的营销网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分销网络,也不是绝对不和卖场合作,而是一个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网络,与经销商在诚信、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并保持厂家对价格和商品的控制权,从而保证企业自身的盈利。随着大卖场目前以价格战为主导的竞争模式在逐渐转变为以产品品质和服务为主的模式,相信格力电器将会和大卖场取得良好的合作机会。

格力电器给予供应商较高的采购价格,要求采用最好的原材料,同时要求供应商给予较长的付款周期。美的电器将存货的降价风险由供应商承担,同时供应商给予的付款周期较短。

由于自建营销网络的模式存货较大,而且公司在存货周转速度方面强调程度不够,格力电器的存货周转率较低。美的电器在注重成本的理念下,对存货的控制较严格,原材料进入公司的时间较晚,季节性生产特性明显,存货周转率较高。

4未来成长潜力比较

4.1市场份额增长潜力格力电器强于美的电器

国内空调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将给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的市场份额增长都提供良好的机会。这是资本市场双寡头垄断说法的来源。

格力电器更良好的品质、更优异的性能、更高的性价比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为用户提升价值的理念也必然得到用户的回报,用户在购买第二台、第三台空调的时候,在空调更新换代的时候,在收入增加的时候,选择格力电器的可能性就会更高。

大卖场主导的生产销售系统,在大卖场注重价格战和资金控制的情况下,生产商不能通过高品质获得高价格,较高的成本不能获得补偿,从而导致整个系统产品品质相对较低。当消费者需要被更低的价格才能刺激购买欲时,新一轮降价就开始了。在恶性循环的过程中,企业无暇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积累,市场份额将逐渐被注重品质的生产销售系统所侵占。

格力电器在保证自身盈利的同时,对经销商充份让利,使得经销商更愿意销售格力电器的空调产品,从而促进格力电器市场份额更快地增长。

在出口市场上,由于国外的人力成本远高于国内,其售后服务成本比国内要高得多,随着格力电器的品质较好、综合成本较低的特性逐渐被进口商所认识,格力电器在出口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将逐渐显现,并取得和国内市场相近的市场地位,并获得销量的快速增长。而美的电器出口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已经相对较高,市场份额进一步增长的潜力较小,在全球空调市场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其销售量增长也相对有限。

4.2产品盈利能力格力电器强于美的电器

格力电器较高的品质得到用户认同,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基于技术、质量管理为基础的竞争能力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从而基本摆脱价格战,保持较高的产品盈利能力。较高的盈利促进公司加大技术投入,从而更好地提升产品品质和性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继续维持较高的产品盈利能力。

美的电器主要依靠规模采购和降低原材料品质和人工成本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容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不得不采取价格战的方法争取市场份额,从而降低产品盈利能力。高额的商标使用费和专利使用费同样降低了压缩机业务的盈利能力。

六年包修政策将加重美的电器的售后服务费用负担,导致美的电器家用空调的盈利能力与格力的差距加大,具体见后文。

4.3向上游扩张能力格力电器强于美的电器

格力电器的压缩机市场占有率很低,为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增长空间。格力电器本身巨大的消费量为格力电器的压缩机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随着公司在压缩机领域的生产经验和研发积累不断增长,压缩机的产量、品质都会持续上升,而单位产品的成本则有可能持续下降,从而为公司的提供一个新的巨大的盈利增长点。

实际上,一台压缩机的盈利总额和一台空调整机的盈利额相当,如果格力电器压缩机能够完全自给,那么格力电器在销售额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就可实现盈利总额翻番。另外,空调整机的市场竞争比压缩机市场的竞争更激烈,因而要达到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有很高的难度,而压缩机市场份额较大的难度要小得多,随着格力电器压缩机的品质不断提升,达到与日本、美国技术相当的水平时,依托较低的生产成本,格力电器实现压缩机销量超过空调整机的销量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美的电器的压缩机和东芝公司合资生产,需要付出较高的专利使用费和商标使用费,其成本显然要比格力电器高得多。另外,我们认为美的和东芝公司的合作也意味着公司在压缩机方面的研发和人员积累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其降低生产成本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其市场份额增长的潜力要小于格力电器。

4.4商用空调的盈利增长潜力格力电器略强于美的电器

格力电器在商用空调领域有较深厚的技术积累,掌握了商用空调中最高端的离心式冷水机组,是目前国际上能效比最高的大型中央空调机组,主要用于8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设项目,当前只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其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另外公司的低温热泵变频多联机组获得了建设部的高度认可,并被评为世界领先的技术。自主研发的技术积累使得公司的生产成本更低,从而在商用空调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美的电器在商用空调领域的技术积累要弱于格力电器,未来在市场竞争中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要更小。

2004年美的电器商用空调子公司的净利就已经达到8000万元左右,而格力电器商用空调利润不足3000万元,显然格力电器在商用空调领域盈利增长空间要高于美的电器。

4.5良好的现金流量支持格力电器快速扩张

经销商的加盟,为格力电器提供了大量的预付款,大量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增加了公司的支付能力。供应商提供较长时间的商业信用同样支撑了公司的现金流量。良好的现金流量使得格力电器在收入增长的同时不需要追加大量的运营资金,保证对股东良好回报的同时,银行借款财务费用很低,保持公司良好的盈利能力。

依靠大卖场的方式使美的电器在现金收款方面受到制约,而供应商相对较低的商业信用周期提供的现金流量也较少。收入的增长要求追加运营资金,影响股东回报,增加的银行贷款则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负担,从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4.6格力电器的增长目标比美的电器更有野心

格力电器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在商用空调领域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显然,空调行业本身的增长率不足以支撑公司收入增长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才有可能。公司的目标市场占有率是国内市场50%,全球市场30%。

美的电器原来的盈利增长模式的基础已经不存在,公司的战略方向有所改变,在市场占有率稳定的基础上,注重优化产品结构来提高盈利能力.

5六年包修政策的巨大威力

2005年1月1日格力电器首推六年包修政策,其他空调销售企业跟进,美的电器自然也在其列。然而,沉重的售后维修费用将成为其他空调企业的噩梦。

每台空调,除了成本、营销、研发费用外,有100—140元是用于空调安装的,另有一部分费用用于售后维修,大约占到一台空调的1%—3%左右,拿一台2000元左右的空调来说,其中有20—60元要用于保修期内的维修。

如没有足够的可靠性品质,空调在4-6年内的故障率远高于前3年,保修期延长了一倍,企业支付的维修费增加则要超过1倍。

美的电器在空调的可靠性方面投入不足,返修率比格力高出数倍,其6年售后维修增加的售后维修费用要高于格力电器。按最保守的维修费用增加一倍,售后维修费用原占空调的1%计算,则每台空调将减少营业利润20元左右。如前文所述,美的电器每台空调的营业利润为40元左右,也就是说空调销售额最低需要增长100%才能保持目前空调业务的盈利水平。

格力电器目前每台空调的盈利达到60元左右,由于格力电器产品可靠性原来就达到了6年~8年的水平。按每台售后费用增加10元估计,则销量只需要增加17%就可以维持目前的盈利水平。

6压缩机降价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目前我国压缩机产能达到6500万台左右,而2005年销售压缩机5067万台左右。 2005年11月,压缩机库存达到545万台,同比增长66%。2005年10月,旋转压缩机行业利润总额与去年持平,利润率下滑9个百分点。涡旋压缩机利润总额下滑严重,利润率同比下降超过20%。预计2006年压缩机行业供过于求和利润率大幅下滑的局面还将持续。

专利使用费、商标使用费等因素增加了产品的固定成本,使得利润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2005 年美的电器压缩机产能扩张在20%左右,如果压缩机利润率下滑超过20%,压缩机业务盈利将难以实现增长。压缩机业务利润占美的电器利润的50%左右,如果压缩机业务盈利不能增长或出现负增长,将对公司业务盈利增长构成较大压力。

格力电器2005年压缩机产能扩张超过100%,如考虑扩张的压缩机产能拥有100%股权,则实际产能扩张将达到160%左右。即使利润率下滑30%,也能够实现较好的盈利增长。2004年压缩机业务盈利仅占公司盈利总额的10%左右。随着公司在压缩机领域的持续扩张,盈利增长的空间较大。

7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估值比较

综上所述,格力电器在空调内销和出口、压缩机和商用空调盈利增长等方面都强于美的电器,未来盈利持续增长潜力远高于美的电器。格力电器主要依靠技术、品牌、渠道等形成的壁垒来促进盈利增长,可模仿、可复制性较低,盈利增长具有较好的保证。对格力电器的市盈率评级应该高于美的电器。

美的电器在目前的业务模式和竞争力的基础上,税后利润维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给予10倍左右的市盈率评级是比较合适的。格力电器长期盈利增长潜力良好,内在价值应该在15倍市盈率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