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为道三境界

 芳野书馆 2012-10-16
 
    老子的为道三境界

     

     清有王国维的为学三境界,今于此借用,来谈谈老子的为道三境界。

 

     既然在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上已谈了许多,还是趁热打铁,下面的章节先放放吧。不入状态,难读老子。

 

     我本主张“状态”,为何又用了“境界”,请注意,我用的是王国维的“境界”,那是已经升华为感觉上的东西,正好借来用,也便于我的表述。

 

     在开篇的第一章,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刚开始,还没有进入状态,更无境界一说,但也起步了,开始入门了,要坚持。

 

     到了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简本作“守中笃”,我认为更好,“虚”与“静”有重复意,而“中”更适合表达这种身心状态,以后另文详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回进入了状态,还保持了很久,并有所得: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原来,别看万物庞杂,原来各有自己的章法,各有自己的门道,最终,都会归于沉寂,新一轮的热闹又开始上演。“有”终将消失,而“无”方得新生。而这些,并不能轻易发现,为什么呢?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彼此作用,相互勾结,简直一团乱麻。但是,你在致虚守中的情况下,观察它他的运动变化,你就能看见它们之间的界限,所谓“以观其徼”即是。

 

     到了这一步,可以办事了,老子说:知常曰明。。。没身不殆。到此,据我感觉,可以算是为道第一境界。在此一境界,不再为许多事情所困惑,明白了基本的事理。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活中,不为诸多的名利所牵制,做了一个精神上自由的人,来去随心,收放自入。明确自己的位置,言行举止,流畅得体。这种感觉,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大体相当于孔子的“不惑”吧,当然,千万别等同,因为一个讲的是理,一个讲的是心。

 

     这当是第一境界。

 

     这一境界应该不难做到,几年下来,应该就有感觉了吧。此时该是相当于小鸟羽翼初成,可以试飞吧。想来不易,需要时间养成习惯,保持习惯方能进入状态,而保持状态才有感觉,有了感觉才可调用。

 

     在第十章,老子开口即以反问的方式提出要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即是说:你能让自己的身心保持这种状态而不改变吗?换句说说:你已经进入了第一境界,要注意保持啊!

 

     接下来是: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也就是说,能长时间很好地坚持保持第一境界,当有段时间感到身心轻松自在的时候,胸腹中感觉像是有种软软的像气一样的东西,并且有向四肢扩散的趋势,身体过去不舒服的地方也消失了,但更像是被掩盖了。而且,那个气还可被调动。

 

     同时,你还会感觉心中一下变得敞亮起来,一点点念头,情绪的细微波动,都在这里变得很清晰。到了这时,老子警告道: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我想以上即算是为道的第二境界了,那是在第一境界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渡方能达到的。对于这种身心状态的描述,不得不佩服老子那准确的描述。你想,那团软软的气充斥着你的体内,随着你运动而运动,浑身是那种温柔状态,随了婴儿,你想不到别的做比。最绝的是“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平时,我们心里似乎总是装了许多东西,真就到了这个状态,突然感觉真的像是有一面镜子,一点点的牵挂都会孤零零地悬在那里,特清楚。除了用镜子照来表达,没有更合式的词汇。由此看来,心中干净,无牵无挂,几人能为!

 

     那么,到了“能婴儿,能无疵”之后呢,我想是第三境界了。全书个人未发现具体描述,我也没有具体感觉,只好在这里空着,待有高手修成再说。

 

     以上是个人感受结合老子的文字而言。而且,有了这些感受之后才认识老子和老子的文字的。如果大家没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老子当是同学关系,只是我们同校不同班,他比我早几年,好像,我清晰地看见了他的背影。

 

最后想补充一点:道教请老子,的确有其充分的理由。

 

 

老子为道的最高境界

 

     昨日,关于老子为道的第三境界,留有空白,因为从身体和内心感受而言未有发现如我所引用的那类文字。今早醒来,忽有感觉,特来补上。下面就来探讨老子为道的第三亦即最高境界。

 

     我说过,老子为道,是把自我放在一边,用眼睛观察一切,用心感受一切,当身心达到“能婴儿,能无疵”的状态之后,作为普通人的自我已经消失了,再高层次的,老子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文字表达,而是从另一角度,进行了完美的描述。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老子的为道最高境界的具体表述。

 

     我说过,老子为道,是服务于为政的。而上面的这个主张,即是建立在一种特别的精神境界之上,是个人的感受升华而成的为政原则。

 

     所谓“慈”,实际上,是一种在没有自我情绪参与下的看待世界的一种感觉,那就是“知常容”,那是一种柔软的,无比博大的,能够包容一切的情怀。在他的眼里,一切“玄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到这时,你便拥有了“为天下贵”的品质。此时,你所表现出来的,便如上帝、似如来俯视人间的心态,那就是“慈”。有此境界,便会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故能勇。”我们不是常说“大智大勇”么,很像。

 

     所谓“俭”,即是明白了事理的人,不会轻易地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事物自身的规律之上,去办一些不该办的、违背事理的事情,而按道理办事,便没有太多的事要办,要办的也不会难办。这样的为政之道,自然容易推广。所谓“俭,故能广”,亦即“简单易行,容易推广”。

 

     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即“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放下自我,以百姓利益为重的心态,这样才能“天下乐推而不厌”,才能有资格为百官之长(器长)。

 

     到这里,老子终于从理论上完成了由个人的修心、修身到治天下的跨越,也终于完成了对修道最高境界的详尽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