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观《道德经》(12)

 培训班文摘 2023-02-20 发布于山西

图片

《道德经》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以“观心”的角度来感悟老子《道德经》,就会发现,在《道篇》,老子的笔触一方面紧紧地围绕着“道”来展开,同时更围绕着“修道”一层层深入。

第一章,总体阐述“道”的基本特征和“修道”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重点阐述“修道”如何做入手功夫;

第三章,重点阐述“修道”的要诀;

第四章,进一步阐述“修道”的要诀以及初步“见道”的体验;

第五章,阐述初步“见道”后应该如何守住所见之道;

第六章,进一步阐述初步“与道合一”时的微妙的体验;

第七章,进一步阐述如何打碎小我,破除对自我的执着,与道合一;

第八章,进一步阐述更深的“与道合一”境界;

第九章,提醒修道者必须破除对于修道中各种美好玄妙境界的执着;

第十章,阐述如何在“与道合一”的境界中更进一步地从内到外地彻底改造自己的心,更深地与道合一。

以上这些一层层递进的关系,笔者也是在写观心感悟的过程中才发现的。原来,一部《道德经》已经将识道、修道、见道、入道、合道、得道、行道、传道等等内容全部包括无遗了!我们有幸生在中国,有幸遇到《道德经》,实在是太幸运了!感恩老子,感恩《道德经》!

说实话,对于这一章的内容,以笔者目前的实修水平,还无法完成最深层的解读。雪漠老师有句话,人的言行高不过他的心。当自己心的境界还只是一滴水时,以一滴水的视角去妄图窥测大海的玄奥,那也不过是妄想罢了。

所以在这里,笔者再次声明,笔者所写的这些所谓的观心感悟,只有一滴水的深度,仅供朋友们参考。如果您想领略大海的风采,那么有两个办法,其一,推荐大家去阅读有着大海一样深广智慧的作品,比如雪漠老师的作品,比如老子、庄子的原著,比如大藏经、道藏,比如莲花生大师的作品,比如历代禅宗大德的作品等等;其二,您可以自己下定决心,一面阅读大师们的作品,一面精进实修,当您深入到老子的智慧大海、佛陀的智慧大海深处时,您就可以亲尝其味了。

对于这一章,笔者此刻的心情真是如履薄冰,希望以下内容能够至少不违背老子所希望表达的基本方向,笔者也就可以稍感欣慰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内观经》曰:[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载营魄抱一,即指将身心灵(精气神)合一,抱一守中。[中],合一之后,为[一],为[中]。能无离乎?即能够不离开这种状态吗?

在观心之境,这种状态,佛家有另外一个词,名为[定]。什么是定呢?即将心定于一境,不动不摇。

那么[定]与[抱一]、[守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定,如果定于一念,也可以视为定,比如专注于念佛,一心不乱,只有佛号念念相续。这即是一种定。但这是念佛之定,不是道家的抱一、守中。

抱一守中,道家的基本修法,在《清净经》中阐述甚详: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这种[真静]的状态,即是[载营魄抱一]的状态,也是一种高深的[定]的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定慧等持]、[止观双运]的状态,也是一种[鲜活的空]的状态,也是一种[上善若水]、[止水明月]的状态,也是一种[绵绵若存,用之不堇]的状态,也是一种[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状态,也是一种[无欲观眇]的状态,也是一种[渊呵!似万物之宗]、[湛呵!似或存]、[象帝之先]的状态,也是一种[守中]的状态,也是一种[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的状态,也是一种[夫唯不争,故无尤]的状态。

当这种状态越来越深的时候,还会怎么样呢?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气致柔,不仅仅是指呼吸之气,还指身心的整体状态,整个身心的精气神状态,都达到如婴儿一般的状态——既非常饱满又非常柔弱。婴儿看似柔弱,但其实中气十足,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观心修行也是如此,既要让自己身心合一,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无比柔软的状态,又要保有无限的生机,无比地空灵。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欲观徼,无欲观眇],[抱一守中],[专气致柔].......

在静坐观心时,当呼吸越来越柔弱,慢慢地就会进入若有若无的状态,当感觉不到自己的呼吸时,就进入了比较深的静定状态,这时可以观照自己的整个身心,然后可以稍稍地观想自己的整个身心就像婴儿一样越来越柔,同时潜藏着无限的活力......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相比上一章,这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彻底地破除对幻景、内景、神通的执着,一丝瑕疵都不能留。[鉴]即[镜子],[玄鉴],即在静定观心修行中“看到”、“体验到”的各种玄妙的景象,这些景象皆是[幻像],绝不能当真。禅宗中对于这一点称之为[魔来杀魔,佛来杀佛]。如果不能看破放下,一旦被这些幻相迷惑,就会执幻为实走火入魔神经错乱。所以要必须彻底扫除一丝不留。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民,代指各种意识、思想、情绪、念头等,国,代指自己的身心,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人、事、物。爱,慈悲之意,治,以智慧进行处理之意。[爱民],《金刚经》中有个词最为贴切,[善护念],即善于护持自己的念头、情绪、思想、意识等等。[治国],《金刚经》中亦有一句话特别合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善护念]同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无为]。[善护念]为[戒],[无所住]为[定],[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为[慧],戒定慧一体,即是[无为]。

雪漠老师常说,精进做事而对结果随缘,无为无不为,才是真正的无为。

在观心中,即是要安住于自心的空寂灵明,对念头观而不随,以观的力量自然地看到一切现象的空性本质。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对于这句话可以有多个解读角度。道家修行中,修到一定程度,可以达到阳神成就,阳神可以从头顶处出来,神游天地,这时肉身就相当于母亲,阳神就相当于孩子。但笔者没有修过道家功法,只是看过一些道家修道方面的书而已,自己毫无实修功夫,所以无法深入解读其中奥妙。五六年前笔者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曾遇到过一位道家修行的老师,据说其已经达到了可以使阳神出体的境界。阳神境界在道家修行境界中还不是最高境界,阳神境界之上还有玉神境界、圣神境界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

藏传佛教中,有很多教派均有[迁识法],亦称[颇瓦法],修这种法之后,可以在临终的时候将[神识]迁转到[佛国净土]。迁识,也是从头顶将头盖骨修开一个小洞,使神识从小洞处出来,然后再迁转到佛国净土。这种修法笔者也没有实际修过,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自行了解。

憨山大师在其注解的《道德经》对于这句话是这样解读的,录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天门,指天机而言。开阖,犹言出入应用之意。雌,物之阴者。盖阳施而阴受,乃留藏之意。盖门有虚通出入之意。而人心之虚灵,所以应事接物,莫不由此天机发动。盖常人应物,由心不虚,凡事有所留藏,故心日茆塞。庄子谓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蹊。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此言心不虚也。然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去无踪迹。所谓应而不藏。此所谓天门开阖而无雌也。老子审问做工夫者能如此乎。

那么,以[观心]之境视之,这句话又如何解读呢?

天门,即第一章所言[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即[道门],亦称[玄关]。

天门开,即默然入道,无言守中,天门阖,即入世做事,无为无不为。

能为雌乎,雌雄相对,雌,为虚静、慈柔、包容之意。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即不管是“入世”做事,还是“出世”修道,对于一个与道合一的修道者而言,其实都是时时刻刻与道合一的,都是[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都是虚静、慈柔、无限包容的。天门开在道中,天门阖亦在道中,这才是真正的进入了[众妙之门]。

在实际静坐观心中,进入[无欲]之境,则相当于[天门开],进入[有欲]之境,则相当于[天门阖],但如果在[有欲]之境中,能够做到[观而不随],则依然无咎。而如果忘记了观而不随,陷入了颠倒妄想,那就不再是虚静、慈柔、包容的悲智双运状态了。这是需要注意和避免的。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对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都明白了其真正的本质,对修道的理论和实践也都明白了其道理,对自己心的真相也没有任何疑问了,那么这个时候,能不执着于这些道理和知识,能不执着于自己修行的境界,能不执着于这所有的一切吗?能无知乎?即能达到大智如愚的“无知”状态吗?

能无知乎,佛教中对应的说法是破除所知障,破除法执,悟到一切法包括佛法究竟性空。

一切皆为道的化现,有所知,即有所不知,但有知见执着,心即有所住,所以需要扫除一切知见,达到[无知],即明白一切但不立一切、不执一切,[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当以上这些都做到了之后,就安住在这种状态里,生之,让这种状态在自己的生命里生起,畜之,长养这种状态让这种状态不断地强化、稳固,生而不有,虽然生起了这种状态,但不要执着,自然地安住于其中即可,为而不恃,长养这种状态使之稳固但并不认为自己如何了不得,不张扬,不炫耀,长而不宰,让这种状态成为自己生命的常态,安住于真心之中,无为无不为,而不需要再将这个真心看做是[我]这个主宰(即真心做主,而依然[无我],我法俱空),是谓玄德,这样就达到了真正的与道合一,与天地同其德了。玄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道德经》第十章,见、修、行三位一体,不仅在观心专修中要把握这些修行要点,生活中同样要贯彻这些要点:

1)身心合一,抱一守中,专注不离;

2)专气致柔,如婴儿般既柔弱无骨又生机饱满;

3)对于修行中的一切玄妙体验要彻底破除执着一丝不留(不是说不让这些体验发生,是让这些体验自然地发生,同时明白其本质是无常的幻相,不攀缘、不执着、不被其迷惑,对这些体验和现象同样要观而不随,看破、放下即可);

4)[善护念],同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戒定慧一体,为无为之要义;

5)有欲观徼,无欲观眇,皆要虚静、慈柔、包容,观照清明,观而不随;

6)要彻底破除一切知见,破除对一切知见的执着;

7)安住真心、长养真心,时刻不离真心,同时不刻意执着于真心,自然安住,自然长养,自然任运,自然应用,不张扬,不炫耀,无私无我,无欲无为,在积极创造人生价值的同时保持一颗朴素的平常心。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