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颗营养剂,「雀屏中选」

 yagi1 2012-10-19

三颗营养剂「雀屏中选」

人生旅途充满无数的选择。

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选择搭地铁,还是搭公交车;选择吃三明治,还是点蛋包饭;选择和这个人携手一辈子,还是跟着那个人走完人生路。

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一件事,那就是「选择权并非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这个世界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所以,经常会遇到被动的情况,自己也成为被选择的一方。

当别人选择了你,代表对方对你有爱,认同你的价值,想要发挥你的专长。

因此,雀屏中选的人生,当然比没有人选择好。

比方说,在几个同事中,上司最后决定「由你负责这个案子」时,任何人都会沾沾自喜,如果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案子,当然更加乐不可支。

「虽然有点难度,但你挑战看看」这句话可以充分激励努力工作的人。

如果总是无法雀屏中选,心里当然会很痛苦。

任何工作都分成「改革创新」和「维持原状」两大类,无法雀屏中选的人往往会被安排去做后者的工作。

如果无法加入A案,也无法参加B计划,整天做些不管谁都可以做的鸡肋般工作,心情就会越来越沮丧。这种工作简直就像每天为花草浇水。一旦失去「改革创新」的意愿,整天做一些不被期待的工作,人可能会比花草更快枯萎。

「想要雀屏中选,想要发挥专长」。

如果你有这样的愿望,有三颗非常有效的营养补充剂可以帮助你。

第一颗,多观察。

对周围的每一个人产生兴趣,对身边发生的事产生全新的好奇心,仔细观察一切,了解「这个人的兴趣是什么?」或是「他好像和平时感觉不太一样」。

这么一来,就可以每天在熟悉的职场风景中有新发现,搜集到对工作和人际关系都有帮助的信息,也更容易得到机会。

第二颗,具有推测能力。

有一个小孩子,穿着尺寸不合的鞋子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光是观察到这件事并没有意义。是否能够想象「啊,如果不制止小孩子继续走下去,他会跌倒」,结果将会大不相同。也就是说,能够根据观察所搜集到的信息,配合眼前的状况进行模拟想象的人,才会雀屏中选。我认为,观察力和推测能力是所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第三颗,就是具备沟通能力。

具有搜集信息和推测能力后,就要实际和对方产生交集。

看到小孩子快跌倒了,就立刻对他伸出援手。除了打招呼,有时候更要真情流露,做出真实的反应。只要持续这么做,双方就会深入讨论问题,渐渐成为所有人愿意合作的对象。

能不能成为「雀屏中选的人」,并非取决于与生俱来的能力或特殊才华,每天持续服用这三颗营养补充剂,努力学习这三种能力,每个人都可以「雀屏中选」。

先暴露自己最弱的部分

我从小就决定,长大之后,绝对不要当一个「自命不凡」的大人。

我从十几岁到二十多岁时,整天都和比我年长的人打交道,其中让我欣赏的人,没有一个人自命不凡。「优秀的大人不会自命不凡。」这些在我生命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让我体会到这一点。

说到自己的糗事,有些大人会提及一些年少岁月的轻狂行径,但我的糗事永远都是现场转播。我只要有空,就会和编辑部的其他同事一起在休息室吃午餐,这种时候,我会和大家聊自己的私事。比方说,我会主动告诉同事,最近女儿对我爱理不理;太太和我吵架时,用东西丢我;我在无奈之下,只能下跪求饶之类的。

「我昨天和一个感觉很不错的女孩子约会,但我传了简讯,她完全不理我。」「松浦先生,你又被甩啦?」

即使是这种会被人嘲笑的事,我也会主动和大家分享。

在公司这个组织中,有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有时候,只要分别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就可以共事,但是,这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真性情的交往。

虽然我在工作上会严厉批评下属,或是一再叮咛,非要达到某种要求,一旦抛开工作,也会出现没出息的糗样,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如果只是带着工作的态度和同事交往,就无法放松心情,永远都无法摆脱好像隔了一层玻璃在说话的焦躁,最重要的是,无法发自内心地了解彼此。虽然有人公私分明,可以把清楚画分工作和私生活,但身为凡人,很难彻底切割。

在关键时刻,要不要和这个人站在一起?要不要毫无保留地听这个人的意见?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取决于工作能力,或是对方是不是优秀的上司,而是在能否相信他这个人。

在紧要关头,可以把一切放心交给这个人,他一定会助我一臂之力能否让人产生这种信心,不光要看对方是不是能干的优秀人材,更取决于是否可相信这个人。

我毫不掩饰自己在工作以外,也是一个很没出息、常常出糗的人,也勇于表现异常的自己。

虽然这些让人无地自容,但其实大家身上都有这些部分,这也是每个人「可爱的地方」。我不想和那种自命不凡的专家一起工作。和那种无懈可击的完人在一起也毫无乐趣可言。

如果想在工作上、人生中和别人深入交往,不妨主动表现出自己的弱点,让对方看到自己异常的部分和出糗的一面,让他了解百分百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公私分明,才能在工作上遵守规范,尊重对方。

当别人说「NO」时,机会就来了

当我因为工作忙得分身乏术时,通常都会拒绝新客户。因为我真的没有时间,我相信不光是我,很多忙碌的人几乎都一样。

这种时候,大部分的委托者都会说:「太遗憾了,希望下次有机会合作。」双方的交谈就画下了句点。但每当我看到一度遭到拒绝就放弃的人,都会觉得不解,纳闷他们「为什么这样就放弃了?」

我自己拒绝别人,却有这样的想法,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可能有人觉得我很矫情。但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往往会很沮丧,觉得「原来对方并不是那么想和我合作」。

因为,如果我拜托别人,即使被拒绝一、两次,也不会认为「被拒绝了」。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都认为「拒绝才是一切的开始」。

我很乐意听到别人说「NO」。

当对方严词拒绝时,我会觉得「现在、这里才是真正的起点」。真正的沟通最好从「NO」开始。

假设对一分钟前认识的女生说:「我喜欢你,请你和我交往。」当她皱起眉头,用不悦的声音说:「NO」,就有机会说接下来这句话。

「请你先了解我,再决定要不要和我交往。我们来聊一聊吧。」

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说的话。因为我觉得对方在了解我之后,再和我交往比较理想。

如果有奇迹发生,那个女孩子一口答应:「好啊,我也想和你交往。」双方之后的交往很可能变得表面而肤浅。我只是被内心对她的想象所吸引,她也只是被内心对我产生的幻想所吸引,这种关系固然浪漫,但就像细腻的甜点般容易变质。

男女关系往往有例外,但如果是工作的场合,我可以断言,「『NO』是一切沟通的起点」。我相信你工作的职场,蔓延着没有「NO」的顺畅沟通。

假设主管和上司建议了一个和之前不同的方法,「希望这次按这种方式进行」,不喜欢变化是人之常情,遇到这种情况时,通常会觉得「真麻烦」。

但是,大部分人都在自己的皮包里藏着顺畅沟通的「成年人工具」,所以十之八九都会回答「YES」。

即使不太理解,也会回答:「YES」。即使意兴阑珊,也会回答:「YES」。即使内心觉得上司的建议简直莫名其妙,也会回答:「YES」。如果对方是上司或前辈,更会毫不犹豫地说:「YES」。

但是,这种表面肤浅的沟通能够让双方成长吗?真的能够一起克服难关吗?

如果立刻说:「YES」,等于剥夺了提出建议的人进一步说明、表达自己心意的机会,很可能在一知半解的状况下执行企画,最后很容易搞砸。这种结局未免太悲哀了。既然这样,干脆抛弃所谓的「成年人的工具」。

向对方提出建议时,如果对方说:「NO」,不妨认为是机会,彻底说明自己的心意。和对方深入交谈,直到对方认同你的意见。

遭到拒绝时,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在提案前做好「NO才是起点」的心理准备,内心就会涌现勇气。

相反的,如果对方提出不符合你期待的提议,或是莫名其妙的指示时,千万不要表面上很干脆地回答:「YES」,却在背地里抱怨,必须改正这种坏习惯。

当然,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一个劲地说:「NO」,必须同时具备倾听的雅量,「NO」才能打开深入沟通的大门。

尾声

今年七月,我前往美国约翰.谬尔步道(John Muir Trail)。

走完耗费一个月的长距离步道,这是一条位在海拔1500公尺到3000公尺的高处,鲜少有人进入的健行步道。决定这趟旅行后,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准备。

自己能够扛着走的重量有限。背包里到底该装些什么? 结果,原本以为「绝对少不了」的东西派不上用场。

原本以为「多余的东西」却十分有用。

平时根本不会想到「到底需不需要」的东西,反而是必需品。

这趟旅行让我重新思考「人生旅程的行李」。

扛着沉重行李走的健行步道并不是平坦的道路。

好不容易爬上坡道,接踵而至的是另一个下坡道。前一刻才为下坡道比较轻松而窃喜,但如果不继续上坡,就无法到达目的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一路上都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人生或许就是背着行囊,独自不断地上坡和下坡。

我在旅途中想到这件事。

所以,即使上坡很辛苦,即使好像一直在走下坡,仍然必须相信,自己在向前走。

无论上坡还是下坡,尽可能轻装上阵,只带上真正需要的东西。

四十二岁的秋天我的旅程还没有结束。

那你的旅程呢?

/松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