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里的乡村叫艺术徽州

 fifizhao 2012-10-19
         那里的乡村叫艺术徽州 
        
   
■ 依山靠水而建的徽派建筑古村落,像繁星一样洒落在大地
少了“有山有水才安居”的民居,就少了“画里乡村”的情致和韵味。有了油菜花烘托的白墙黛瓦,有了曛日里的歪斜打盹,那种环境叫自在,那种宁谧叫恬静……

 

■ 
依山靠水而建的徽派建筑古村落,像繁星一样洒落在大地 

■ 扛“肩章”,戴“帽檐”的祠堂建筑,是徽派建筑的典型样式,对称、庄重是其外表的重要特征之一 


  明代,“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商荣归故里后,就第次盖起了“四水归堂”的栋栋深宅大第,高墙白屋、简洁清澈的外表,往往掩不住徽派民居高墙里的韬略风云、万千风起。

  适应山区逼仄空间,从“干栏式”建筑演变而来的徽州楼房,融通北方“四合院”而以“天井”构屋,再配高高的马头墙以防火。于是,打明末以来,徽州的青山绿水间、汀边坳曲处,凡是油菜花常常开放的地方,星星点点、丛丛簇簇的白墙黛瓦就成了“焦点”。

  徽派建筑的这些特点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等构筑形式中,都鲜活地散发着依山抱水、追求水秀山明的情趣,都无一例外地勘山察水且善用风水。

  这里的房屋布局常常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中规中矩地分为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正对天井,采光通风。房屋内院落层层叠叠、环环相套,家庭的生活空间也因此而幽曲自得起来。民居外观则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于是一眼望去,所有的徽州乡村青山绿水之间的都是黑瓦白墙,波澜不惊而有深水激流。

  房屋的装饰,木雕、砖雕、石雕——“徽州三雕”是必须的,或衬托“冬瓜梁”,或变身“大门檐”,更多地则是把原本平淡的窗、平整的门点化得风生水起、花团锦簇,房屋就在能工巧匠的手里精美得如同一首春天的诗。

  有人说,徽派建筑凄迷幽暗而压抑,那是因了徽商与家人聚少离多而因物生情。其实,徽派建筑所集聚的山川风物之灵气,所融汇的民族文化之精华,都尽情地散落在了民居、祠堂、牌坊的每一根梁柱、每一羽飞檐、每一面马头墙上,春天里,他们把山野的菜花烘托得灿如云霞,把世界折服得神醉魂迷。

  那里的乡村叫徽州。

 

■ 雕梁画栋的精美木雕,这是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安徽歙县石潭村祠堂木雕 

■ 祠堂建筑,高高的翚翅、精美的砖雕 

建筑戴上“徽”,如何?

每次到徽州、婺源的画里乡村,都被那里安静且典雅精致的徽派建筑所倾倒。

  钢筋水泥、高楼大厦、拥挤的马路,现代的城市已经把我们的生活撕裂、扭曲得很是乖张,我们必须如此巨量的房屋吗?我们的城市必须都这样千城一面吗?

  去徽州看看吧


■ 
高耸的牌坊,好像向人们诉说着历史,这又是徽派建筑特色之一 


  远处看,每一处古村落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尊重山水的自然地貌,并且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于山水之间,环境犹如画里;近处看,每一栋房屋的构筑都是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山水间的栋栋屋、面面墙仿佛约好般错落有致,大小不一、“脸面”多样的斜坡屋顶一律地闲庭信步、落落楚楚;更加上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徽州民居的样式丰富而耐看,韵味十足;进去看,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多进式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更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虽然我们看到的徽派建筑常常是青山绿水、繁花锦簇中的白墙黛瓦,但走在屯溪老街上,六七米的街宽、7米左右的建筑物高度,高宽比约1:1的尺度,每一位走在街上的人都是那样地从容、悠闲:良好的空间感带给了人恰恰好的舒适感。

  徽派建筑中,浸润最为深彻的还是理念,那种人与自然、人与伦理的和谐,尊重自然、礼重人伦,然后吸纳古今、融汇南北,于是徽派建筑就谦逊而博大、安静而风生水起,成了底蕴深厚的经典。

  生活需要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伦理和谐的建筑规划和营建;粉墙黛瓦,给建筑戴上粉黛的“徽”,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