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严小寒 2012-10-22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真正成熟是在本世纪50年代。迄今为止,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流派是复杂多样的,而且不同的学者的分类方式也不同。

卡拉贝尔(J.Karabel)、哈尔西(A.H.Halsey)的分类(1977)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分类(1985)

英国戴维、布莱克里奇的分类(1985)

美国珍妮.巴兰坦(J. H. Ballantine)的分类(1988)

1、 教育功能论

2、 人力资本论

3、 实证主义教育社会学4、 教育冲突论(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

5、 '新'教育社会学

1、 功能主义

2、 政治-社会算术

3、 解释社会学

4、 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文化再生产

5、 教育批判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

1、 功能论

2、 马克思主义理论

3、 解释论

1、 功能论

2、 冲突论

3、 互动论

4、 “新”教育社会学

  表1-3-1教育社会学主要理论的不同分类

一、 教育的功能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论直接源于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它涉及近现代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如孔德、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帕森斯、默顿等。功能论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社会学家的归纳而成形;又经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的研究而发展;而经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的研究集大成,并在50年代成为社会学的主导性理论;60年代末期受到冲突论的冲击,但在当代教育社会学中这一理论仍拥有大量的信徒。 

  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是:

  1、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

  2、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整合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的特性。在统一的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但它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其关键是社会中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3、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衡。因此社会变迁可以被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稳运行。 

  功能论特别适合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系统,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在这样的社会系统中,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的生活,怎样表现出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有关教育的功能理论的经典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帕森斯、杜威。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早期社会学家,如帕克、斯莫尔等人曾研究过社会冲突。但到了帕森斯这一代则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平衡等,而视社会冲突为社会病态,是负功能。直到50年代末,才开始重新注意社会冲突,社会学家们不得不从社会学创始人那里寻求启发。尤其是马克思、齐美尔等。现代冲突论的主要代表有:米尔斯的"权力精英论";科塞的"冲突功能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等。 

  冲突论强调如下一些基本观点:

  1、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由于目标取向的差别和利益分配的不均,存在着冲突和斗争。

  2、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社会群体之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导致社会的不断变迁。因而社会的稳定往往是短暂的,而斗争、反抗、动乱、变革则会不间断地出现。

  3、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在社会斗争中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的群体,总是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强制可以是镇压的方式,也可以是笼络收买的方式,或者是维持"合法权威"的方式。但强制的结果只能是暂时的稳定,而冲突仍会继续,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冲突、磋商、协调、再冲突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

  6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社会学家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探讨了教育制度的社会功能、学校内部的社会过程等方面的问题。其代表人物如: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鲍尔斯、吉丁斯;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英国教育社会学家威利斯等。

三、教育的互动论

  教育社会学中的互动论 更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要对学校中的人际互动、个体行为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人们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因而这一理论更重视研究个人、小群体,而非社会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主张以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来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这一理论视角,有时也被称为"解释论"或"微观社会学"。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是互动论的创始者。 

  互动论的产生为激发教育社会学的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它在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上的最大贡献,诚如艾普尔所评述的:"它使个体重新复归到事件的核心地位",宏观研究虽然告诉我们许多新知识,但它并不能使我们明了学校中所发生的实际情况,而这一缺陷则由互动论者给予了弥补。

  正因为互动论过于强调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把分析社会互动作为问题的核心,这就有可能忽略社会对作为行动者的个体的强制作用。而实际上,无论是哪个人都无法超越社会外部环境的制约。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学校行政领导也好,都只能部分地创造学校或课堂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