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鸠属:大绿鸠、
又叫绿南鸠、大绿鸠,体形比绿鸠类和果鸠类大,体长36一38厘米,体重508—600克。嘴也较大,嘴基扩张,身体上的杂色通常较少。头部、颈部和下体为鸽灰色,微缀粉葡萄红色,尾下覆羽为暗栗色。
前额和额为白色,背部、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均为亮金属铜绿色或墨绿色,上背和两肩有时还带有紫红色的红铜色光泽,背部和腰部有时还具有黑色的羽端。有的个体的头顶至后颈、以及面颊和耳覆羽呈棕灰色、紫灰色或棕栗色。

中文学名: 绿皇鸠 中文目名: 鸽形目 中文科名: 鸠鸽科 中文属名: 皇鸠属 同物异名: Columba aenea Linnaeus, 1766, 中文俗名: 绿南鸠 大绿鸠 大青咖追 拉丁文目名: COLUMBIFORMES 拉丁文科名: Columbidae 拉丁文属名: Ducula 拉丁文种名: aene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66) 英文俗名: Green Imperial Pigeon 尾羽的颜色和背部相似,也是金属铜绿色,但缺少金属光泽和具有更多的蓝色。虹膜为红色。嘴为铅褐色至铅黑色,端部象牙白色,有时沾橙红色。脚暗紫红色或褐橙色。 叫声:响亮的单音oom,洪亮的kruk-kroorr,以及由数种咯咯叫声组成的全响叫声,最后以啭音收尾。
绿皇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巴基斯坦、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有2亚种,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广东亚种分布于广东和海南。这2个亚种的区别主要是体形大小不同,其中云南亚种较大,翅膀的长度为238一252毫米,广东亚种较小,翅膀的长度为215一233毫米。 绿

绿皇鸠(18张)
皇鸠为留鸟,栖息于平原、河谷和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出现于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及榕树和橄榄树上。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天也成群活动。常在树冠层活动,特别是早晨和黄昏,常栖于大树顶端的枯枝上,
一般很少下地,通常仅在需要啄食泥上和沙粒时才下地。飞行快速而有力,多在高空中,但拍翼并不频繁。叫声为“咕,咕,咕,……”,比较深沉,即使在附近鸣叫,听起来也好像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终止前的一声比较延长,声音也很特别,很象是人类窃笑的声音。
主要以榕果等植物果实为食,特别是乌榄,即使体积大于它的头部,也能被它全部吞下。偶尔也吃昆虫。常与其他鸠鸽类在一起觅食,但种类却随着取食场所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在榕树等结小形树果的树上大多与绿鸠类在一起,而在橄榄树以及结大形无花果的树上则大多与山皇鸠等大形鸠鸽类在一起。
繁殖期为4—7月。雄鸟求偶时频频向雌鸟挺胸、点头、松开颈部的羽毛进行炫耀,并且绕着圈子走等。营巢于森林中的树木枝杈上。巢主要由枯枝构成,呈浅盘状,较为简陋,巢内也没有铺垫物。每窝产卵1一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大小为41一51×31一37毫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栖息地破坏:森林过度砍伐,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非洲绿鸠、拉丁名:Treron calva
英文名:African Green Pigeon

非洲绿鸠组图(5张)
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针尾绿鸠、中文学名: 针尾绿鸠 中文目名: 鸽形目 中文科名: 鸠鸽科 中文属名: 绿鸠属 同物异名: Treron apicauda Blyth ex Hodgson, 1846 (1845),
拉丁文目名: COLUMBIFORMES 拉丁文科名: Columbidae 拉丁文属名: Treron 拉丁文种名: apicaud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Blyth, 1846)
英文俗名: Pin-tailed Green Pigeon 针尾绿鸠为中型鸟类,体长31一41厘米,体重180—257克。雄鸟的头部、颈部为淡黄草绿色,后颈和上背为橄榄绿色而沾灰色,形成一条带状。其余上体、
翅膀上有二道明显的乳黄色斑。腰和尾上覆羽的颜色较淡,并缀有亮黄色。尾羽与其他绿鸠类的差异十分明显,为暗葡萄灰色或珠灰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别延长而尖,末端沾绿色,其余尾羽的基部为黑色,尖端具有窄的绿色羽缘。
下体为淡绿黄色,胸部沾有粉红橙色。尾下覆羽为桂红色,两侧外具宽的淡棕白色羽缘。两胁和覆腿羽为暗绿色而杂以淡棕白色。
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暗,胸部没有橙色,尾羽较短,尾下覆羽为淡桂红色外,几乎全部为白色,仅有羽干处为灰黑色。虹膜的内圈为浅蓝色,外圈为红色。眼睛的周围为淡紫蓝色。嘴为蓝绿色。脚红色。
针尾绿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广西、四川木里、云南贡山、潞西、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
针尾绿鸠为留鸟,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组成小群活动于高大的树上,多在树丛之间飞跃,或者站立在树枝上鸣叫,声音大多为富有变化的口哨声,富有音韵,十分悦耳动听。飞行快速而直。主要以榕树和其他植物的果实为食。
叫声:二重唱。一鸟发出轻柔的cuc-coo声,第二鸟接以较高音的huu,重复且越来越快。也发出低吟。 繁殖期为5一8月。雄鸟和雌鸟在3一4月间即有相互追逐的行为。营巢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大多筑巢于开阔地或河岸边的乔木树上。巢呈平台状,由枯枝构成,较为简陋。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楔尾绿鸠,中型鸟类,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阔叶林或混交林中,繁殖期为4一7月,是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
中型鸟类,体长为28—33厘米,体重160—260克。雄鸟的头部、颈部为亮黄绿色,头顶缀有橙棕色,背部、肩部为灰色,微沾栗红色,下背至尾上覆羽为暗绿色至橄榄绿色。
尾羽也同其他绿鸠类明显不同,呈楔形,较长,中央尾羽为橄榄绿色,外侧尾羽为灰绿色至灰黑色,最外侧2对尾羽上具有宽阔的黑色次端斑以及形较窄狭的灰色端斑。翅膀上有大块的紫红栗色斑。
下体的颏部、喉部为亮黄绿色,胸部为橙黄色,微沾绿色,羽基沾橙粉红色,其余下体均为亮橄榄色。体侧、尾下覆羽以及覆腿羽为绿黑色而具有黄色羽端或羽缘。
尾下覆羽甚长,有宽的黄色或棕黄色羽缘,长的尾下覆羽几乎到达尾端。雌鸟上体的绿色部分较雄鸟晦暗,没有栗色而代之以暗绿色,头顶和胸部为淡黄绿色而没有橙色,其余部分与雄鸟相似。
虹膜的内圈为蓝色,外圈为红色,眼周的裸皮为浅蓝色。嘴的基部为浅蓝色,端部灰色沾有橙色,脚红色。

楔尾绿鸠在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及缅甸、印度东北部、克什米尔、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楔尾绿鸠是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常单个、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尤以早晨和傍晚活动较频繁,主要在树冠层活动和觅食。叫声非常悦耳动听,富有箫笛的音韵。主要以树木和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为食。觅食主要在树上和灌木丛之间。常抓住悬垂的小树枝取食野果。
叫声:深沉哨音koo转变成奇特的嘟哝声。
繁殖期为4一7月。雄鸟的求偶行为有点头、挺胸、张翅、展尾和围绕雌鸟跳来跳去,同时发出“咕咕”的叫声,并且不时地佯作在地面上啄食状,雌鸟则以同样的动作和叫声来应答。营巢于森林中高大的树上。
巢呈平盘状,甚为简陋,仅用少量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孵化期为13一14天。雏鸟为晚成性,经过亲鸟12天的抚育后即可离巢。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楔尾绿鸠、
厚嘴绿鸠、
厚嘴绿鸠,是一种较小型的鸟类,体长为25—28厘米,体重170—190克。
它的体型与家鸽差不多,嘴短而厚,呈淡黄绿色或铅白色,嘴基的两侧呈珊瑚红色,脚也是珊瑚红色,爪为角褐色。厚嘴绿鸠是留鸟,喜欢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地丘陵带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

中文学名: 厚嘴绿鸠 中文目名: 鸽形目 中文科名: 鸠鸽科 中文属名: 绿鸠属 同物异名: Columba curvirostra Gmelin, 1789,

中文俗名: 粗嘴绿鸠 青咖追 拉丁文目名: COLUMBIFORMES 拉丁文科名: Columbidae 拉丁文属名: Treron 拉丁文种名: curvirostr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9) 英文俗名: Thick-billed Green Pigeon

厚嘴绿鸠(9张)
厚嘴绿鸠是一种眼睛内的虹膜分为两圈,外圈为橙红色,内圈灰蓝色,十分别致,眼睛的周围还有铜绿色的裸露皮肤。雄鸟的羽毛从额到头顶略呈灰色,背部为深栗红色,
翅膀黑色,并有亮黄色的翼带,中央尾羽呈橄榄绿色,下面为灰褐色,并具有灰色的先端。尾羽的羽干除中央2枚为浅褐色外,其余均为黑色。胁部、腿上的覆羽和肛周均为暗绿色,
并杂以白斑,尾下的覆羽为肉桂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背部不呈暗栗红色而为暗橄榄绿色,下体羽色略较雄鸟为浅,尾下的覆羽为暗绿色,并杂以白色的斑块。
厚嘴绿鸠是留鸟,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菲律宾、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海南五指山、广西龙州和天等、云南西双版纳等地。
厚嘴绿鸠是留鸟,喜欢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地丘陵带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大多在早晚活动,喜欢栖息于枯立树枝的顶上。由于嗜食榕树的果实,所以经常出现在果树林中,
特别是榕树林中。在老榕树丰富的地方往往招致大量的厚嘴绿鸠,甚至在该林地中定居。在一棵榕树上常聚集数十只甚至上百只厚嘴绿鸠,其中往往也混有针尾绿鸠、黄脚绿鸠,
甚至八哥、丝光椋鸟和乌鸫等爱吃树果的鸟类。厚嘴绿鸠吃食的时候常常发出喧闹的叫声,或“咕,咕”地像小孩啼哭,或似富有旋律的吹哨声。在村寨附近和山丘的常绿阔叶林等没有榕树的地方,
它们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饱餐之后就在树上隐伏休息,黄昏时才离开觅食地到密林深处去过夜。 每年4—9月进行繁殖,雄鸟求偶时鼓起喉部和胸部,
两翅下垂,在雌鸟的前后徘徊不停,或急速地连连点头,轻轻地发出哨音似的鸣叫。这时雌鸟也非常兴奋,随着雄鸟跳起了舞步。雄鸟和雌鸟共同营巢,但雌鸟负担的工作较多,雄鸟则常常为雌鸟外出觅食。
巢建在林中小树、灌丛或竹林中的树叶丛生的地方或树枝相互交叉的枝条上,有的巢也建在藤枝缠绕的密丛中,一般离地面有2—3米高,但也有更低和高达9米以上的巢。它们的巢主要由细的枯枝或稻草堆积而成,非常简陋
,甚至从下面都可以看到巢中的卵,但亲鸟和孵出的雏鸟却不会从巢中跌落下来。厚嘴绿鸠的护巢性极强,营巢期间常常发生争斗,所以很少能见到两个巢挨得很近的现象。
对于入侵巢区的其它鸟类,厚嘴绿鸠更是坚决地给予痛击。它们每窝通常产2枚白色、光滑的卵。孵化期为14天左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进行孵卵和育雏。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灰头绿鸠、中文学名: 灰头绿鸠 中文目名: 鸽形目 中文科名: 鸠鸽科 中文属名: 绿鸠属 同物异名: Columba pompadora Gmelin, 1789, 中文俗名: 灰头山鸠 灰额绿鸠
拉丁文目名: COLUMBIFORMES 拉丁文科名: Columbidae 拉丁文属名: Treron 拉丁文种名: pompador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9) 英文俗名: Ashy-headed Green Pigeon 小型鸟类,体长24一28厘米,体重141—180克。
雄鸟的前额至枕部为蓝灰色或苍灰色,前额颜色较淡。后颈至上背为暗绿色,下背和肩部为浓紫栗色,组成一个宽大的“V”字,是它与其他绿鸠的主要差异之一。腰部为暗绿色,向下逐渐转为黄绿色。
尾羽为橄榄绿色,外侧的尾羽具灰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翼上的小覆羽也是浓紫栗色,与肩部和背部的紫栗色融为一体,形成大的块斑。翅上的覆羽和大覆羽为黑色,具有宽阔的亮黄色羽缘,飞羽为黑色。
头侧、颏部、喉部及前颈为亮黄绿色,上胸橙黄色,形成横跨上胸的橙黄色胸带,十分明显。下胸和腹部为黄绿色,两胁较暗,尾下覆羽棕栗色。雌鸟的上体为橄榄绿色,没有栗色渲染。尾下覆羽为棕黄色,具暗绿色条纹。虹膜的外圈为粉红色,
内圈为淡蓝色。眼睛周围的裸皮为淡蓝色。嘴角灰色,脚洋红色。 灰头绿鸠在国外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和菲律宾等地,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
灰头绿鸠是留鸟,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中,有时也栖息于灌木林,但不落地,一般多在树上栖息和活动。常成群活动,
天亮后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中午多在树上的荫蔽处休息,下午天气凉爽后再继续活动和觅食。早晨和黄昏还成群到小溪或河流中去喝水,活动时极为嘈杂,鸣声为较为柔和的口哨声。主要以榕树的果实为食,
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食量很大。 叫声:一连串圆润洪亮的哨音,顿挫如乐。 繁殖期为4一8月,也可能一年产2窝。通常营巢于林间的乔木或灌木枝杈上,也在竹林或地旁的丛林小树或竹杈上营巢,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般在4米以下。
巢甚简陋,主要由小枯枝堆集而成。雄鸟和雌鸟均参与营巢活动,通常由雄鸟负责收集巢材,雌鸟负责筑巢。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栖息地破坏: 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栖息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橙胸绿鸠、中文学名: 橙胸绿鸠 中文目名: 鸽形目 中文科名: 鸠鸽科 中文属名:绿鸠属 同物异名: Vinago bicincta Jerdon, 1840,

中文俗名: 赤胸绿鸠 橙胸鸠 黄胸青咖追
拉丁文目名: COLUMBIFORMES 拉丁文科名: Columbidae 拉丁文属名: Treron 拉丁文种名: bicinct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Jerdon, 1840)
英文俗名: Orange-breasted Green Pigeon 小型鸟类,体长24一29厘米,体重135—200克。雄鸟的前额、眼先和头顶为黄绿色,枕部、后颈和上背为蓝灰色,背部、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翅上的小覆羽为褐绿色,
尾上覆羽更多棕褐色,尾羽为深灰色,具宽阔的淡灰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后者在中央尾羽上较窄,外侧尾羽上较宽。翅膀上的中覆羽为绿色,具有宽的黄色边缘,翅上的大覆羽为黑色,
也具由宽的黄色羽缘。颊部、喉部和前颈为绿色,颏部和喉部的中央为黄色,上胸部横跨着一条宽的红紫色横带,紧接其后又有另一条更宽的棕橙色横带,是它与其他绿鸠类的主要区别之一。
下胸为淡黄绿色,到腹部变为亮黄色。体侧为灰绿色,尾下覆羽棕色。雌鸟和雄鸟的羽色相似,但胸部没有紫色和橙色的带斑,与腹部同为绿黄色,尾下覆羽较淡,为淡棕黄色,背部、肩部有较多棕褐色。
虹膜的外圈为粉红色至绯红色,内圈为蓝色,眼周的裸露皮肤紫蓝色。嘴呈淡蓝绿色,先端黄色。脚深红色,爪角褐色。 橙胸绿鸠在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中南半岛、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等地,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岛,偶尔见于台湾。 橙胸绿鸠主要为留鸟,栖息于山地丘陵和低地上的热带雨林及次生林中。通常单独或成5—6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鸟类混群活动。
早晨和傍晚活动最为频繁。喜欢栖息于枯立的树顶枝上。叫声为美妙抑扬的口哨声。主要以榕树果实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
叫声:抑扬顿挫的哨音接以ko-wrrrook, ko-wrrroook, ko-wrrroook声,告警时发粗哑的呱呱声或kreeeew-kreeew-kreeew。 繁殖期为4一7月。发情时上下挥动尾羽,不断地鞠躬和点头。营巢于林中的小树上,也在较高的灌木树上和竹杈上营巢。
巢甚为简陋,主要由细的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枚。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栖息地破坏:原始森林被过度砍伐,使其栖息地越来越少。
黄脚绿鸠、
黄脚绿鸠(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a)是鸽形目绿鸠属的中型鸟类,也叫普通绿鸠。栖息于丘陵和山脚平原等海拔较低的常绿阔叶林及灌丛中,尤其是榕树等野果丰富的树上,
有时也出现于林缘的耕地上。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有时也集成5—6只的小群,最多时为10余只。主要以榕树的果实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有时还吃玉米、谷粒等农作物的种子和树木的嫩芽等,也会到地面上去啄取砂粒和含有盐分的泥土等。 
中文学名: 黄脚绿鸠 中文目名: 鸽形目 中文科名: 鸠鸽科 中文属名: 绿鸠属 同物异名: Columba phoenicoptera Latham , 1790,
中文俗名: 绿斑鸠 拉丁文目名: COLUMBIFORMES 拉丁文科名: Columbidae 拉丁文属名: Treron 拉丁文种名: phoenicopter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atham, 1790) 英文俗名: Yellow-footed Green Pigeon 黄脚绿鸠也叫普通绿鸠,是中型鸟类,体长27一34厘米,体重230—295克。雄鸟的额部、眼先、颏部、喉部以及前颈等均为黄绿色,头、颈的其余部分为灰色,
颈背处有一条宽阔的柠檬黄色横带向两侧扩展到整个上胸部,其后紧接着一条淡紫蓝灰色的横带,同样向两侧延伸向下,并且与下胸部和腹部的大块蓝灰色相融为一体。下背到腰部为黄橄榄绿色。
尾上覆羽为纯灰色,尾羽的基部为橄榄黄色,先端黑色。翅膀上有两道明显的黄色横斑。翼角还有一个淡紫红色斑,是它独有的特点。下胸部和腹部为淡蓝灰色,与其他绿鸠类明显不同,肛周及覆腿羽为亮黄色而杂有白色。
尾下覆羽为暗紫栗色而具白色端斑。雌鸟和雄鸟的羽色相似,但飞羽较呈褐色,翅膀上的紫红色范围较小。虹膜的外圈为玫瑰红色,内圈为蓝色。眼周裸露的皮肤为淡绿灰色。嘴的先端为淡灰色,基部为褐灰色。脚黄色,爪灰色,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绿鸠类的特征之一。
叫声:一连串圆润悦耳、抑扬顿挫的哨音似橙胸绿鸠,但更响亮而音低。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数量:50~60年代初期,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的雨林及季雨林中数量较多。70~80年代考察中已很少见,仅在自然保护区内尚有一定的数量。
黄脚绿鸠栖息于丘陵和山脚平原等海拔较低的常绿阔叶林及灌丛中,尤其是榕树等野果丰富的树上,有时也出现于林缘的耕地上。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5—6只的小群,最多时为10余只。清晨和傍晚喜欢站在树顶的枝上,
特别是没有树叶的枯枝上鸣叫。大多在树上活动,有时会扳着一个低垂到水面的树枝去饮水。主要以榕树的果实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有时还吃玉米、谷粒等农作物的种子和树木的嫩芽等,也会到地面上去啄取砂粒和含有盐分的泥土等。
繁殖期为4一8月,也许一年繁殖2次。雄鸟和雌鸟在3月份就开始进行求偶活动,彼此在树木的枝头相互追逐。雄鸟的求偶行为主要挺胸、两翅低垂、不断地点头和围绕雌鸟走动等,同时发出“咕咕”的叫声。
雌鸟也以相似的动作来应答。通常成对营巢繁殖,有时数对集中在一起营巢,曾在一棵树上有3对同时营巢的记录。巢甚围简陋,筑于树木枝杈上。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形状呈浅盘状。每窝产卵2枚,偶尔少至1枚和多至3枚。
卵的形状为阔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14天。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栖息地破坏:热带雨林大量被开垦,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木和作物,致使栖息环境缩小。 过度捕猎:乱捕滥猎。
红翅绿鸠、
红翅绿鸠(学名:Treron sieboldii)是一种中型鸟类,体长约28-33厘米,体重约200-340克。红翅绿鸠为留鸟,仅有少部分迁徙。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缘耕地。常成小群或单独活动,主要以山樱桃、草莓等浆果为食。分布于亚洲,属于受保护的物种。

中型鸟类,体长28-33厘米,体重200-340克。雄鸟的前额和眼 先为亮橄榄黄色,头顶橄榄色,微缀橙棕色。头侧和后颈为灰黄绿色,颈部较灰,常形成一个带状斑。
其余上体和翅膀的内侧为橄榄绿色。有的个体的上背更沾有栗红色。翅膀上上的飞羽和大覆羽黑色,并有大块的紫红栗色斑,而且大覆羽和次级飞羽的黄色羽缘较宽,在形成二道翅斑。
中央一对尾羽为橄榄绿色,其余两侧尾羽从内向外由灰绿色至灰黑色,并具有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灰绿色端斑,在尾羽的两侧形成黑边。额部、喉部为亮黄色,胸部为黄色而沾棕橙色,两胁具灰绿色条纹,
腹部和其余下体为乳白色或淡棕黄色,比其他绿鸠类腹部的颜色淡,是它与其他绿鸠的明显不同之一。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色,覆腿羽黄褐色或棕白色,而缀有灰绿色。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但颏部、喉部为淡黄绿色,头顶和胸部没有棕橙色,背部和翅膀上也没有栗红色,均被暗绿色所取代。
虹膜的外圈为紫红色,内圈为蓝色,嘴为灰蓝色,端部较暗,脚为淡紫红色。[1] 红翅绿鸠在国外分布于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中国自秦岭至长江口以南 ,西至云南西南部留鸟,包括陕西秦岭的佛坪、太白,四川南川、城口,贵州绥阳、遵义、贵阳,广西龙津,海南琼中及台湾等地。[1]
红翅绿鸠为留鸟,仅有少部分迁徙。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 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缘耕地。常成小群或单独活动。飞行快而直,能在飞行中突然改变方向,飞行时两翅煽动快而有力,
常可听到“呼呼”的振翅声。鸣叫声则很象小孩的啼哭声。主要以山樱桃、草莓等浆果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觅食多在乔、灌木树上,也在地上觅食。[1] 叫声:圆润的wu-wua wu, wu-wua wu或 ah oh ah oh。[2] 共有4个亚种。
[3] 繁殖期为5一6月。营巢于山沟或河谷边的树上。巢呈平盆状 ,甚为简陋,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1]
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濒危等级:受威胁 生效年代: 1996;[4] 2、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3、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生效年代: 1996。[5] 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环境破坏。
红顶绿鸠、中文名:红顶绿鸠 拉丁名:Treron formosae 英文名:Whistling Green Pigeon 别名:台湾绿鸠。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 中国、台湾的花莲、台南、高雄、屏东、台东以及绿岛和兰屿等地。
国外见于琉球群岛以至菲律宾群岛北部。 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未定种 全长约32cm。与红翅绿鸠十分相似,但较暗绿,腹部淡黄色,斑以绿色的纹,头顶深金黄古铜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顶无金黄古铜色,翼无紫栗色。
栖息于热带浓密阴暗的原始阔叶林中,其体色与树叶相近,不易发现。在2000m左右的山区亦见它们的踪迹。
赤胸绿鸠鸽形目 > 鸠鸽科 > 绿鸠属 COLUMBIFORMES > Columbidae > Treron bicincta 描述:中等体型(29厘米)的绿鸠。黑色的翼上具醒目的黄色纵纹和翼缘。
脸前部绿色,颈背及上背灰色。雄鸟下体黄绿,上胸淡紫,下胸橘黄;雌鸟胸部绿色。尾灰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次端斑。 虹膜-蓝色及红色;嘴-绿蓝;脚-深红。
叫声:抑扬顿挫的哨音接以ko-wrrrook, ko-wrrroook, ko-wrrroook声,告警时发粗哑的呱呱声或kreeeew-kreeew-kreeew。 分布范围:印度、东南亚、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亚种domvilii为罕见留鸟见于海南岛,迷鸟有见于台湾。
习性:典型的本属特性。成对或有时成小群活动。取食于矮小的有果灌丛及果树。具典型的的绿鸠式的抽尾炫耀。喜有林低地及人造林
绿鸠身长31公分,大小与金背鸠相仿。
蓝嘴,红脚,白腹,全身呈黄绿色,非常艳丽漂亮。雄鸠休息时翅膀下缘可见到一片红褐色覆羽。雌鸟似雄鸟,但头上、前额至胸下不带橙色,中、小覆羽暗橄绿色。
绿鸠数量稀少,生性又很羞怯,难得一见,目前受到法律保护。绿鸠喜欢在中海拔山林栖息,在秋冬寒凉的气温侵袭下,它们会垂直性的迁移而下降到低海拔山区,这时就比较容易看到它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