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河南咳喘网 2012-10-29

【摘要】  目的:观察西药结合中医辨证分型选取穴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组用山莨菪碱、2%利多卡因穴位注射,对照组给予特非那丁。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对照组有效率70%,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发作次数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穴位 药物注射

资料与方法

  2003年6月~2005年6月确诊过敏性鼻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病程1~10年,平均4年;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9~60岁,平均34岁;病程1~8年,平均3.5年。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记分标准:①有明确的吸入物致敏原线索,有个人或家庭病史,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各记1分,共3分。②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至少有1种为(++)或(++)以上;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激发试验阳性反应且与皮肤试验及病史符合,各记2分,共4分。③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或鼻黏膜刮片肥大细胞阳性得1分。得分6~8分诊断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病情分级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病情分极标准。

  症状分级及记分,见表1。表1 症状分级及记分(略)

  体征分级及记录:1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2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3分,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①(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50%为显著;②﹤20%为无效。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穴位注射疗法,以“散风祛邪,宣通鼻窍,补益脾肺”为治疗原则。穴位:迎香(双)、印堂、合谷(双)、足三里(双)、大椎。山莨菪碱针5mg(1ml)加2%利多卡因针3ml,一组选取上述穴位中4个穴,对所选穴位注射1ml,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特非那丁片60mg口服,每日2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2天,治疗前1周停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后3天进行疗效分析。

  结 果

  临床疗效分析:治疗组有效率85%,对照组有效率70%,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处理P<0.01,近期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治疗组明显口渴感,饮水增加;对照组中3例头痛,眩晕,2例腹泻,口干。均在用药后3~5天缓解,其余未见任何不适。

  讨 论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迎香穴能抑制组织胺形成与释放,并能抑制和降低细胞壁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迎香为手足阳明之会,可调理脾胃之气。从神经调节机制分析,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与患者鼻黏膜的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有关,在其发敏阶段过敏与靶细胞上的抗体结合,能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聚放出乙酰胆碱使黏膜分泌增加,Cap通透性增强,形成鼻炎症状。认为此穴从解剖学来看,针刺此处通过刺激鼻腔内的植物神经可促使恢复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

  印堂是治疗头目、鼻疾的常穴之一,虽为经外奇穴,但位于督脉之上。督脉为阳脉之海、诸阳之会,故印堂可鼓舞阳气。迎香及印堂的针感皆可达于鼻腔,产生较强的酸胀感才有佳效。远取合谷、足三里,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的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络肺下隔属大肠”“最后抵于鼻旁”“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其解表祛邪治疗外感鼻疾等与肺有关的病症。另外合谷为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是治疗颜面、五官疾患之要穴。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足阳明起于鼻旁,为经脉所达的远端取穴。足三里又为补益穴,脾胃相表里,胃在五行属阳土穴,故此穴为土经之土穴,用经穴的培土生金,补益脾肺之气,以达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实验研究也证实,针刺足三里,可以改善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有人在穴位上注射维生素B12加维丁胶钙。而用山莨菪碱可改善微循环,增加穴位针感,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