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语堂编藏】典水等:笔法研究系列——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

 自语堂 2012-10-30

【自语堂编藏】
 
 
笔法研究系列
——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
 
典水等
 
2012-01-10 15:36
 
 
 

 


典水按:这是奉橘兄弟发在我工作室里的一个帖子,前段时间几个好友对帖子所提的几个概念进行了讨论,应该说质量还是很高的,虽然谁也没有说服谁,这似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能认真地来思考这几个问题了。这些被历史尘封了的概念,曾折磨过无数读书人的大脑,又有几个能真正理解的呢?我们不知道,因为衡量作品的好坏在这个领域本来就没有一个界定的标尺,就更不要谈决定好坏的这几个概念了。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去思考,更没法回避,因为这几个概念就象九天烈日,它始终在刺痛我们的眼神经。

2008.7.17于黄寺

---------------------------------------------------------------------------------




看了典水许久没有新话题的帖子
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思考
似乎没有见别人说过

也许是我浅陋
万一大家都明白
或者哪位论者论述过
我就等于白说

我的话题是:

历来
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原文的顺序我不记得,请知道原文的兄弟指正)
都是连在一起说

我认为
这四个比喻是讲两方面的感受

一方面是视觉上的感受
换言之是描述线条形态和线条质感的
如折钗股,如屋漏痕

二方面是手上的物理感受
是指在得到正确用笔方法以后
手上应该出现的力的微妙感觉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这后两个用力的方式
印印泥我们或许可以轻易实验
可是往深了想
该不会是秦汉人钤盖封泥吧?
锥画沙也往往出于想象


似乎有必要实验一下这两种力的感受
话算唐人的吧
他们有印泥了吧


这两个关于手上的力的感受的比喻
对我们探讨用笔有什么启发?

 
锥画沙

拿锥子在沙上画
不论是干沙子
还是湿沙子
还是半干的沙子
顺向用力都比逆向用力容易

古人说的锥画沙
究竟是指画沙子时的动作呢
还是画后的效果呢
真得很难说清楚


假如说是指画沙子的动作
先说顺向画沙
这样要容易画
平(竖)向拖就可以了
用力基本上是平均用力的
再说逆向画沙
这样不是很好控制
主要是用力猛了锥子会向沙子深出钻
用力越大华画沙难度就越大
反之
用力小了锥子尖就会离开沙子
达不到效果
所以
这就要不断调整力度
尽量使力量平均

结论:不论是顺向还是逆向画沙,原则就是要用力平均,但略不同,即顺向用力时力量不需要大的变化,逆向用力时力量是不断变化的。

推理:体现在用笔上,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顺向用笔时,手控制毛笔以及发力不需要大的变化,而逆向用笔时,手控制毛笔的力量和发力要不断变化呢?
 
 

锥画沙

而是画后的效果
那又怎么理解呢


当我们看自己画过的沙子的时候
似乎不好看出什么来


假如闭上双眼
当你突然睁开眼睛看在沙子上画过线的时候
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我做过这个实验
我看到的是最沟最深处的那根线
即沟底
而不是沟的边沿
更不是整个一条沟


当我们在欣赏古代经典的时候
是不是在古人的笔下
也曾经看到线条深处的那根线呢
它幽深得让我窒息
让我看不到底
这是不是在说“中锋行笔”
我不知道


当我们在看清人的隶书的时候
可以看到一种现象
就是有些线条最中间的那根线是白的
而整个线条的边缘是很黑
为什么呢
我只知道这是用笔时
对用水的一个与以前的人顺序不同的调整
但说明的问题是一样的


在今天人的作品里
能用看到根线的
也许很多
但是
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2个人



印印泥


上面说过
在宋以前是没有现在用的印泥的
那时是把植物油加颜料放在艾绒里
用来盖印用的
不象现在的印泥
既然是印泥都不一样
想来印出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假如这里说的是印时的动作
这个很难说得清楚
毕竟现在没有那时侯的印泥
用这种印泥时的手感如何
力度大小等因素
也没有见到历史记载
所以
本人不清楚
欢迎有研究的朋友来共同探讨



假如是直印后的效果
这个似乎不难做到
我也做过实验
取颜料、油调和后涂在木制印面上
然后印
干后发现
线的中间有一根颜色很深的线
向山脊一样的一条线


结论:
假如古人说的印印泥就是指这条“墨脊”的话
是不是和锥画沙中所说的“最深处的那根线”是一个道理呢
 
 


关于“折钗股”,也谈点俺的看法

1. 先看看“钗”字面的意思。


(钗) chāi
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金钗玉钗裙钗(旧指妇女。亦称“钗裙”)。荆钗布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名】(形声。从金,声。本义: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形似叉,用金、玉、铜等制作)。紫钗记金凤钗
同本义钗,属。——《说文新附》。徐铉曰:“本只作叉,此字后人所加。”
钿合金钗寄将去。——唐·白居易长恨歌
又如:钗钏(泛指妇女的饰物)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2. 再看看书法史上关于“折钗股”的解释。

“折钗股”的出典
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贼得之矣!”

折钗股  书法上对转折的笔划,要求笔毫平铺而笔锋圆劲,如钗股弯折仍体圆理顺,因以为喻。

“折钗股”是书法艺术术语,是对转折处用笔要求及艺术效果的形象比喻。指笔画在转折时笔毫平铺,锋正圆而不扭曲,如钗股一样,虽经弯曲而其体仍圆。在书法的用笔效果上,“折钗股”所提出的要求大致有如下三点:一指书法用笔在转折处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中锋浑圆;二是行笔时笔锋虽经转折,却要一气贯穿,毫无滞碍;三是写出的线条形质,要遒劲有力。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

 
现在说说俺的理解:首先“折钗股”所言的钗,应该是指金属材质,能用手弯折而不会断的,象玉、牛骨之类的肯定不行。
俺不是MM,头上从不戴钗,家里也没存那玩意(有点奇怪老和尚练书法怎么会联想到MM用品的)。从网上找了些图,不过没找到折过的钗,找了个铁丝工艺品,算是性质相同的替代品吧,看看与怀素《自叙帖》的线条对比下,效果是否相近呢?---------虽弯曲盘绕,折处圆而有力,基本可判断用笔中锋。

另外有意思的是:
细看那段对话,人家问的是张大师看公孙大娘舞剑所悟“低昂回翔之状”,怀素老法师回应的是“折钗股”,而老颜大师回应那么象不象俺家的专利“屋漏痕”呢?老和尚一激动,蹭地站起来握紧老颜的手:哎哟!你这老家伙得到千古不易的笔法了嘛!
这里说明什么?
“低昂回翔之状”是指笔法吗?3指或5指执笔法?还是章法呢?先不管,可以肯定地是那与屋漏痕及折钗股一定有相同之处-------区别在用笔上以及效果上?


俺的直觉-----“低昂回翔之状”更象表示笔势/行气而非指向用笔呢?而且,还别说《自叙帖》的后半段的线条还真体现了低昂回翔之状。而屋漏痕的缓慢蜿蜒之状似乎和印印泥更接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