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大地之歌 2012-11-02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2008-05-19 13:44:48|  分类: 书法漫谈 |字号 订阅

     ————作于2006年10月

    唐代张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历来为我国的书画界称道。从它的内涵来看,张璪不仅禀受了中华传统的艺术创作思想,而且明显地受到了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何以言之,翻开中国的佛教史,就不难看出这一点。“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印度佛学给了它肉身与外形,中国文化给了它骨架与血液。它是中国文化的杰作。在六祖慧能之前,从达摩到五祖弘忍,有禅法,有禅学,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禅宗”。六祖慧能倡导“明心见性”、“无念为宗”、“顿悟成佛”,才奠定了“禅宗”的基础,成就了禅宗的精髓所在。“禅可通艺”。禅宗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中国书画界。
  “外师造化”。通俗的说,就是艺术创作必须从生活中来,“源于生活”,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审美活动的终极之源。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和生存感受作用于创作者的心灵,激起创作者喜怒哀乐的心理宕荡,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和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那么,这种“造化”是怎样实现的呢?“心源”,乃是禅门的“风光所在”。禅宗发现了这个充满灵性的、无杂无染的、孤明历历的、本来如是的“心源”。它是人的生命律动的本原。它把储藏于我们人体内的所有精力都做了适当而自然的解放。艺术的境界只能诞生于这最自由、最充沛的“心源”之中。没有“心源”的折射与释放,“造化”是不能得以实现的。但是,艺术境界的产生,绝不是“造化”与“心源”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心源”对“造化”的熔裁、改铸和重新组合。在中国书画史上,尤其是唐宋以来,这种例证枚不胜举,就拿书法界来讲,颜真卿悲愤作《祭侄》,“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怀素大醉后“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等等。充分说明了“造化”在“心源”的激发下是如何表现的淋漓尽致的。中国的禅学,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宝藏,它不仅有着伟大的哲学思想,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它曾给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以无穷的文艺创作力量,在今天,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理当多读禅学,从中吸取精华,以更好更灵活更充分的发挥各人的“心源”潜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有“造化”的优秀作品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