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涛甫:莫言热背后的冷思考

 风临酒把2 2012-11-02

  核心提示:国人表现出非理性的狂欢,从情感的逻辑理解,本无可厚非。但若把这种非理性一直绵延下去,由此放大对莫言的光环效应,放大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意义,甚至放大中国文学的非文学想象,这可能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宽宥的了。
  此时此刻,恰恰是我们反思中国文学的一个不错的时机。我们的反思不妨就从莫言开始。

  莫言这只股票的蹿红,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全线飘红。早在莫言获奖之前,中国文学一直低迷。少数精英孤岛式的坚守,并不能带动文学大盘的上行走高。为什么我们的文学是这种情形?


  这段时间,中国的媒体像是炸开了锅一样,把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莫言推送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从《新闻联播》到网友吐糟,一时间,莫言成了“同一首歌”中的“我的太阳”。在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揭开文学奖谜底的第二天,中国多数媒体的头版位置都给了莫言。网上舆论也出现了“井喷”奇观,将中国的文学激情推向峰顶。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都在为莫言获奖奔走相告,拥挤的赞美掉得满地都是。北大中文系某位教授以“环球时报”式的口吻宣称:“莫言的得奖其实是中国崛起和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还会得到更多的荣誉,甚至比我们预料得还要快。他们无疑作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决定。”海外媒体也将莫言获奖作为热议的焦点。媒体制造的舆论焰火让人萌生这样的感觉:全世界都在围观莫言!在时下各大书店,莫言的书在锋线热销,不少书店已经断货。事先,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莫言能为我们的文化GDP作出了如此卓越的贡献。


  好在,莫言很清醒。这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最重要的是我作品的文学的素质”,“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处于文学顶峰的莫言,以乡亲乡土般的朴实彰显他的清醒,这一表现,实属难得。


  与莫言的清澈理性相对照的是同胞们的非理性。一时间的狂欢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国人的诺奖情结郁结了很多年。不论是文学频道的诺奖,还是自然科学频道的诺奖,都令国人仰望已久。突然间,天上掉下了一个诺奖,砸在了中国人的头上,砸在一片红高粱地上,激起“哇”声一片。因此,国人表现出非理性的狂欢,从情感的逻辑理解,本无可厚非。但若把这种非理性一直绵延下去,由此放大对莫言的光环效应,放大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意义,甚至放大中国文学的非文学想象,这可能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宽宥的了。


  我们不妨把这次莫言获奖作为我们认真理解中国文学的一次契机。莫言在这次获奖事件中的冷静表现,实际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我们更需要把双脚扎在厚厚的土地上,保持起码的清醒,以便走好下一段旅程。此时此刻,恰恰是我们反思中国文学的一个不错的时机。我们的反思不妨就从莫言开始。我们需要追问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次为什么是莫言?莫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此前对莫言的理解是否存在局限?会不会因莫言的获奖,我们会放大本来不该有的意义?莫言的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何在?西方世界对莫言的认知存在不存在“选择性失明”?他们的解读会不会有“创造性的误读”?他们理解莫言的标准对于中国文学意味着什么?莫言对中国文学的意义究竟如何?这些待解的问题也许都需要我们去琢磨。


  更需要反思的是当下中国的文学境遇。莫言这只股票的蹿红,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全线飘红。早在莫言获奖之前,中国文学一直低迷。少数精英孤岛式的坚守,并不能带动文学大盘的上行走高。为什么我们的文学是这种情形?对此,作家们很着急,文学批评家们很忧虑,国人也似乎失去了耐心。文学的现状给我们这样的感觉: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在一地鸡毛的现实境遇中,慢慢消磨掉文学的激情。“生死疲劳”的作家们,被时代的“不能承受之重”压弯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虽在一茬又一茬地种着文学的庄稼,汗水洒了不可谓不多,但收成并不理想,至少说与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与厚重感相比,显得有点不匹配。我们作家的文学表现与时代的重量之间存在甚大的落差。其原因何在?是文学本身的出问题了?还是外部性因素出了问题?


  在文学极地生存的非常时期,这样苛求文学,似乎有点不近人情。文学常识也会告诉我们,文学的繁荣并不一定非要与厚重的时代呈正相关。但是,以中国作家的聪明和敏感,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他们有更加精彩的表现,期待他们能为这个时代留下沉甸甸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