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良心境往往导致心理障碍

 晗玥书苑 2012-11-02
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危机情况、特殊生活事件,从而导致不良心境。不良心境一旦长期存在或反复出现,就会对认知功能造成很明显的破坏,极有可能就会导致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不良心境源于不良刺激。

  不良心境源于不良刺激。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刺激。面对这些刺激,我们不断地进行分析、认知与评估,出现正常的喜怒哀乐情绪和忙碌的适应行为。正常范围内的紧张而活泼的工作与生活节律,有益于我们保持稳定的心境,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危机情况、特殊生活事件,造成一贯性的高度精神紧张或持续的精神紧张状态,从而导致不良心境,对维持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心境对刺激的敏感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人面对刺激,心境波动的程度很小;而面对同等的刺激,另外的人可能发生剧烈的心境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心境和情绪两个词语经常混用,而且我们用得最多的也是情绪一词。由于心境的含义和情绪没有本质区别,作为一本通俗读物,不需要进行太过深奥的心理学探讨,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严格地区分心境和情绪两个词。附录二提供了一个情绪稳定度自测表,可以帮助您了解自己的心境在受到刺激时保持稳定的能力。

  不良心境往往导致心理障碍。主要就体现在不良心境对认知功能的破坏上,如恐惧、悲哀、愤怒等,这些都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活动的破坏就越大。如考试焦虑,考试压力越大,考砸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来说,中等紧张程度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过于放松或过度紧张都会破坏考生的认知功能,不利于考生发挥正常水平。当一个人悲哀时,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思维流畅性也会降低,从而严重影响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

  不良心境一旦长期存在或反复出现,就会对认知功能造成很明显的破坏,可能就会导致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是否存在心理障碍,首先要判断是否存在不良心境。

  我们在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时,往往首先会判断是否存在不良心境。心理学家大都从三个方面对心境进行考察:一,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三,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在评定心境时,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存在,并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才能确定真正的心境是什么。例如,当一个人假装兴奋时,他只有兴奋的外部行为,而没有真正的内在主观的兴奋体验和生理唤醒,所以也就不能算是有真正的兴奋心境。

  心境的主观体验是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也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人有喜怒哀乐、爱憎惧恨等许多主观感受,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外在事物都会产生某种态度,如对不幸朋友的同情,对凶暴敌人的仇恨,遇事不顺的悲伤,事业成功的欢乐……凡此种种的主观体验只有个人内心才能真正意识到或感受到,如我感受到“我很内疚”,我意识到“我很痛苦”,我知道“我很欣慰”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有情绪反应时,一般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会升高;紧张时心跳会加速;害羞时面部会涨红;愤怒时会浑身发抖。肌肉紧张、脉搏加快、血压升高以及体温变化等生理指数常常是伴随着不同情绪产生的,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

  在情绪产生时,一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心境的表达过程。如人在兴奋时会手舞足蹈,开心时会开怀大笑,悲伤时可能就会痛哭流涕……伴随不同情绪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某种情绪的外部指标。

  我们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对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境进行判断,同时也能判断出不良心境的性质。这是我们判断心理障碍的前提条件。当然,要确切诊断某种心理障碍,还需要有具体的诊断标准,我们会在各小节中做进一步的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