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合理设计与制定

 天雷教育 2012-11-07

                             初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合理设计与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思想品德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在这三个维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无疑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创新之处,即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体验探究、主动参与、掌握方法的过程。对思想品德而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就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重在通过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掌握学习思想品德的方法。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与方法,既为学生人格的整合发展提供时空,也可避免以往思想品德学习中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价值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教师设计和制定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常见的问题诊断

1.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确立虚缺。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必须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直接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不出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如:《用法律维护自己》教学目标:让学生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懂得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懂得维护自己权利是公民在社会中活动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机智面对违法行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或将能力目标贴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标签。如:《创建新集体》过程与方法:正确认识集体利益和个人关系,了解建立共同目标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为主,真正使学生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地学习热爱新班级,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自觉融入新的集体,发挥个人特长,与同伴团结合作,。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行为能力;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善于团结他人的能力,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2.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不科学、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部分教师在确立“过程与方法”目标时表述主体混乱;行为动词含糊不清,缺乏评价标准;缺乏行为条件,导致没有评价的参照依据;没有表现程度的具体表述,没有确立预期达到的最低标准。如:《生命和健康的权利》过程与方法:通过6个案例进行课堂学习、讨论,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及表达能力,学会怎么行使生命健康权。

3、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与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如:《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调查、访问等亲身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早就说过:“有效的教学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没有表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就只能跟着感觉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受到影响,学习的效率就低。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设计、制定并展示给学生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

从学习的角度讲,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就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重在通过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掌握学习思想品德的方法。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师生对概念原理体系的探索步骤及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策略等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1.关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思想品德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必须注重结果,即通过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公民社会科学文化素质。但思想品德学习过程具有特殊性,即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且思想品德学习过程直接影响学习结果。那种无视思想品德学习过程或弱化思想品德学习过程的“结果”是空虚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了解真正意义上的结果,要获得有价值的结论,就必须关注过程、了解过程、熟知过程。因为学习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结论,而在于在认识和明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中,发现知识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2.掌握思想品德学习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指出:“今天教育内容的80%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由此可见,“方法教育”在教学中举足轻重。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能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才能为学生终身和可持续发展奠基。

“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就要求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体验探究、主动参与、掌握方法的过程。[2]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与方法,既为学生人格的整合发展提供时空,也可避免以往思想品德学习中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属于新课改下三维教育目标中的一个维度,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不能脱离其余二维目标,应统一到整个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设计和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必须以新课程理念和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理论为指导,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材具体内容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具体来说,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应做到以下三点:

()明确“过程与方法”的总目标及具体目标

明确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及具体目标,这是我们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起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总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相应的“过程与方法”具体目标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2.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善于同他人交往与沟通;3.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进行基本的道德判断和是非辨别,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4.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5.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正确选择教学方法

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确立教学方法是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关键环节。同一节课,知识技能的目标应该是相同的,而教师讲课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正如教育名言所说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同一节课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就因教师的设计思想不同而不同。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隐私和隐私权》,有的教师采用活动教学法,有的教师采用讲授法;有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由于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不同,因而要实现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不相同。

思想品德课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学明理、激情促信、导行致用、检查评价等四大类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适用范围和起作用的条件。因而,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经验和特长、教学条件及课程标准规定的时间和进度进行设计和选择,并力图将优选出来的教学方法组成一个切合实际、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素质教育和德育功能强大的教学方法系统。教学方法的设计除了要遵循上述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助于推进本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宏观规划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以在本课程中逐步引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念和方式,实现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

第二,要坚持情理互动原则,把激情、体验、熏染与逻辑认知、推理论证、实践实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精心设计问题和情境。以问题和情境为机制,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实现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体参与有机结合。

第四,要关注学生生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现象及其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入手,经过抽象,达到理性,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理性知识去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确立“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细化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把教学方法与“知识和技能”目标相融合,确立“过程与方法”目标。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财产属于谁》,如果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以“财产非法占有”为话题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就可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如下细化:1.学生分析有关国家财产方面规定的要求等材料,体会法律给予公民财产保护的意义;学习和培养观察生活以及判断、整合信息的方法。2.通过“交流与评价”的活动,学生侵犯他人财产的原因,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提高学生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然,学生具备的学科学习能力不是一节课、一个学期就可以培养形成的,需要综观全局的目标分析和制定,再分散到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这一环节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能帮助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

“过程与方法”目标必须以明确、独立、具体的文本形式出现。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客观性过程与方法,即关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事件的发生过程、事物的变化过程等,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客观过程的同时领会其中包含的方法论思想与具体方法;二是主体性的过程与方法,即学生主体通过经历、体会、感受,主观内化了的过程以及把握事物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个人化的知识”、“活的知识”;三是规定性的内容与方法,即规定学生必需掌握的具体而明确的过程与方法。据此,可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细化为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具体要求如下:

1.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是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像“教给学生……”、“使学生……”之类的表述将行为主体确定为教师是不妥的。准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是“学生……”,书面上可以省略,但思想上应牢记,合适的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的。

2.行为动词

“过程和方法” 目标是体验性目标,用以描述学生具体行为的行为动词如通过阅读分析、观察思考、调查汇报、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设计表格、搜集处理……

3.情境或条件

情境或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如“使用帮助……”、“根据示例……”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使用辅助手段或者不允许使用;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使用工具和特殊设备或者不用;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中……”。

4.表现程度

表现水平或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标准的说明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二者都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表述如下:

情境+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水平或标准

如:《新学校 新同学》过程与方法(部分):通过“探究园”中的“校园情况知多少”以及“出谋划策”等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中学和小学的差异,对因为不适应造成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并找出解决方法。在辅之以理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新学期、新面貌”的活动,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与同学分享。

总之,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对于选择适当学习策略,培养良好思维品质,促进学生非常智力因素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正确设计和制定“过程与方法”

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综合学力提升,体现思想品德,德智共生这一课程特性,进行幸福而完整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