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原永祚寺双塔寺之二

 水蛇妖 2012-11-09

因为博客容量的限制,前面介绍了永祚寺四宝中的三宝。这回来介绍四宝中的最后一宝,也是宝中之宝的双塔。进进入碑廊所在的花园,可以看见巍峨的双塔就坐落在寺南山坡上。从碑廊西南侧的游廊拾级而上,就进入永祚寺的最后一处院落——上院。上院也称塔院,位于寺院中轴线的东南方,是永祚寺地势最高的地方。巍峨并峙,直冲霄汉,久已闻名遐迩的那两座大砖塔宣文双塔,就傲然屹立在塔院的东南、西北两隅。两塔相距约四十余米,在它们相间的通道上,一座朴质无华结构简单的砖仿木构殿堂横卧其中,它就是过殿。

   从观音阁看游廊。本来从观音阁这里有一个小门可以直接进入塔院,但是现在好像没有了,游览时必须返回到下边的花园,再从碑廊旁的游廊上台阶进入塔院。



双塔及中间的过殿。

《鉴宝》走进山西的活动现场就设置在过殿的东墙外。

有众多的藏友前来捧场。

我们主要来参观双塔,没有过多的关注这场活动,不过听说确实有不少“奇珍异宝”被专家鉴定发现。


   在塔院的最东南角,还有一座底层为砖券洞式,上层为木构阁式的两层楼阁殿宇。它位于永祚寺的最末端,其背后墙的另一边就是双塔革命烈士陵园,故名后殿。

殿门紧闭,从门缝中看到殿内景象。

后殿屋脊上的琉璃脊兽。

   下面来介绍一下双塔。位于东南侧的是文峰塔。文峰塔也叫宣文塔,宣文宝塔。它所以叫文峰塔,是因为它创建的原因本是为补辅太原府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不足,用以“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宋太宗焚毁晋阳城后,在旧址东北三十里重建太原,赵宋天子如愿以偿的移除太原王气、破坏太原风水之后,昔日文化之都的瑰丽风采烟消云散无复追寻,只留下平淡的历史和平庸的文采。马背民族统治下的金、元乱世,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些,烽烟散尽,当华夏重归一统之时,文化的衰落为一方士绅平添了淡淡的哀愁,他们渴望重温盛唐风韵,他们力志振兴太原文化。
   按照风水家的解释,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其民挚悍”,因为“奎星”所处的方位地势较低,文运难以兴盛,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造高塔,才能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不足,兴盛士风,多出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的“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太原士绅推举深孚众望的傅霖为首事,集资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向山脚畔兴建高约五十五米的文峰塔,同时还依塔兴建了永明寺。

  对于这一点我国古塔研究的专家张驭寰先生和罗哲文先生曾有过明确的论断。至于当地人们或地方志乘中把文峰塔称作“旧塔”或“南塔”,那是因为它问世早于舍利塔和其所处方位的缘故了。

  从建筑特色看,文峰塔虽然略早于舍利塔问世,但是,它们同属于明代中叶的作品,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平面都是八角形状,都是十三层建筑,高低也仅有2厘米之差。据测:文峰塔略低于舍利塔,总高度为54.76米。而且,斗拱的结构、造形,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可以说大同小异。这些都反映着它们为同一时代产物的鲜明特色。然而,它们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差别,那就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这里,我们且不说两塔的塔刹造形无一相同之处,就是塔的主体塔身,也有很大的差别;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形;而舍利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形。这些大大小小的差别,无疑正反映着两塔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在造形、技艺和风格上的不同。

  文峰塔一经问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侧倾。对于这点历代地方志乘都有确实的记载,并且成为福登大师建造宣文塔的发念和原由。从文峰塔底仰望双塔。文峰塔是关闭着的,不能登塔。只有宣文塔开放,可以登至塔顶观景。据说,这次开塔也是因为“五一”,平时两座塔都不开放。


两塔间的过殿,现在为小商店。

 

   文峰塔建成九年后,第十一代晋王朱敏淳有感于狭促简陋的永明寺与太原九边重镇的地位很不相称,决定邀请又名妙峰的福登大师前来主持扩建永明寺。福登大师随即兴建了位于西北的宣文塔。宣文塔是一座舍利塔,由妙峰大师(即福登和尚)监造,塔内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做宣文佛塔,或舍利塔。舍利塔位于塔院的北端(西北隅),所以也有人按方位把它叫做北塔。

  宣文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最低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这几个字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添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

  该塔1——7层的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雄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飞,组成塔檐。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至8层以上,斗拱结构则改变一跳(即三踩),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形呈流线形,十分美观。

  舍利塔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额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可称明代砖仿木建中的优秀作品。

   舍利塔的底层开辟两门,一为东南方向,一为西北方向。若进塔的西门,则与东门之内迥然不同。这里没有步步高升的台阶,不用数步就可进入舍利塔的底层。在这里可以欣赏明代空心砖塔,塔心空券,形成层层有塔室的建筑风格和技艺,饱览券进式楼阁宝塔的内部结构。不过现在的西门已经被砌死,无法进入。照片中可以看见斗拱间的“阿弥陀佛”字样砖雕。


   缘东门拾阶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龛中造像毁之战火。继续攀登,便进入塔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则可濒临顶层。站在塔的顶层,凭着古老的塔身,居高临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晋阳风光,确如郭沫若先生所述:“远望太原气势雄,汾河两岸稻田丰。新兴工业高精大,后继英才专敢红。”塔内的台阶很窄,尤其是越接近塔顶,石阶之上两人错身都很困难。塔内光线较暗,从底层至第二层的楼梯上装有声控灯。

位于石阶之上佛龛。


砖砌拱顶。

   塔的煤层都是空心的,有四个拱形窗洞可以瞭望塔外风景。随着层数的增加,窗洞由1人高逐渐变矮到仅能匍匐进入。

每层塔室中心地面都是这样镂空的地砖。可以从塔顶看到塔底。

从塔上看鉴宝现场。

登至更高处俯瞰永祚寺全景,这是西侧的山门、大雄宝殿一线。

这是东侧的上院内的游廊。

与宣文塔相对的文峰塔。其后可以看见一座礼堂式的建筑,应该是双塔烈士陵园的纪念堂。

   和众多游人擦肩而过,奋力攀登后,终于到了可以攀登到的最高处——第11层。抬头看见的就是更高的塔顶穹窿顶。


这是第12层的小窗户,已经无法上去了。

第11层的窗户,只能勉强爬进去一览塔外风景。

从塔顶上眺望太原市区。这张照片用ACDSee进行了曝光调整,看起来太原市碧空如洗,天气还不错。

没有经过处理的照片,应该是当时我亲眼所见的影像,当时有些刮风,感觉有点儿沙尘暴开始意思。

   我们从塔上下来后不久,因为游人众多,塔内过于拥挤,登塔开始排队,限制人数了。据太原本地人讲,平时双塔是不开放的,因为今天是“五一”,所以才开放其中一座塔,让游客可以登高远望。看来我们今天来的还真是时候,要是平常来,还只能绕着塔转转了。

塔院的东侧是两大片牡丹园,这里的游人不多。站在花园边,想象一下牡丹盛开的情景,一定很壮观。

从牡丹园远看双塔,可以看出双塔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舍利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仰莲座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刹顶宝瓶的外壁上楼刻着许多铭文,其中比较重要和有代表性的铭记,对于我们了解舍利塔、文峰塔的创建原因,是什么人修建,以及这两座塔各自的属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录几段:

  “山西太原阳曲县城东南郝庄宣文塔万历三拾陆年吉月吉日兴工至四十年吉月吉日工完”

  “督统五台山护国禅师总理宣文塔永祚寺住持僧福登”

  “书写入塔经僧人真澄”

  “建旧塔工德主山东市政司参议傅霖同男傅之谟”

  “晋国母马氏、王氏同施宝顶”

  通过这几段铭文,可以清楚地知道,这座舍利塔,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四十年(公元1608年——1612年),造塔总监是当时蜚声海内,在沙门中颇有影响的著名高僧福登和尚。被称作“旧塔”的是文峰塔,创建旧塔的工(功)德主,是祖居阳曲县的著名志士傅山先生的祖父傅霖和父亲傅之谟。

宣文塔塔顶。

文峰塔塔顶。


游览完双塔,沿着路标向出口走,这个出口标志用电线卡丁拼成的箭头也很有创意。

在永祚寺的收获,两枚纪念章。从造型设计到后面的别针式固定方式看,估计也有些年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