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此节古本在第十一章之首,宋儒以为错简,移置于此。通过研究,原是古人特意分置,别有要义,因此十数,不厌其烦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以至于天九地十者,此乃易数之纲,其用分两途,一为极数知来谓之占的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之用,一为“参天两地而倚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预测判断用数法。与普通河图洛书之说不同,故别置他处以避混为一谈之嫌。此亦失传之秘,大道无私,矢心自悟。此与世传河图一与六合,二与七合,三与八合,四与九合,五与十合之五行系统大不相同。天地数则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依次相成,而非如河图间五而合之不同。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此节是天地数之“参伍错综”与“河图数”生成数之分析完全不同,这是很鲜明的。“河图数”之应用,只在落实于阴阳五行上即完了,根本不管天数与地数之总合,与天地数之总合。也不管卦象与数之间的统一问题,这是其基本的区别。这里“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一句,似乎有其奥秘,它是说明“伍位”,而不是“五数”,既为“相得”而又“各有合”,得是得“数”,还是“得位?”即是讲的“五位相得”,那就应该是得“位”,而得“数”当又是另一问题,何谓“得位?”不就是奇数居奇位,偶数居偶位吗!而又说“各有合”,而不是相加之总数所用之“和。” 五位相得者,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奇数得奇位,偶数得偶位,自然之次也。五位相合者,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奇数与奇数并列,偶数与偶数并列,即五奇数列在一起,五偶数列在一起,故又进一步指出天数(奇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说明从排列中统计之得数如此。具体应用时,以“参天两地而倚数”之法落实,见后详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者,赞颂天地数乃易数之宗,极尽天地之奥秘,鬼神亦莫能外也。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可知,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乃大衍数之根。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数五十,各有解说,将简单明确的道理反而说得莫名其妙。其实大,即是大数,即是“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的大数,弃其尾数,只用“五十”,古人善用“去尾法”,在大衍数中已有体现。“衍”字从“行”从“水”,水有三态,液固气三变,大衍数三变成一爻,因以用“衍”,何故“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一如何,正文未交待。韩伯康引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无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据朱熹筮仪,此一者,即“取其一策,反于椟中”者,也即王弼“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之说。实为每筮一卦必备天地之数五十五策,每筮一爻用大衍之数五十策,反一策于椟中而不用,非无用也,不作分卦揲扐之用,也不重用,而是反于椟中作记已筮一爻记数之用。筮一爻则反一策于椟中,筮全六爻,则椟中六策全,天地之数亦用尽,不能多筮一爻,多则椟中无策可反,不能少筮一爻,少则天地数未尽,不能多也不能少,其设计之精密简要,足见古人之智慧。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即将大衍之数五十策取起,反一策于椟中后,将这四十九策随手分为两起,叫做:“分而为二”,王夫之说:“分而无心”,其实并非是“分而无心”,而是“有意分开”,只不是主观定数,随其自然的偶得而已。大衍数摄取信息之机,就在于这个“分”字中。筮策,物也,以数而明之,意念,神也,以动作而体现之,心物相合,即“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所谓:“制而用之谓之法”,以数契心物而有大衍数分挂揲扐之用。 以四十九策,随手分开,分而为二,必然二者不可能均称,再挂一以象三,既取象于天地人三才,又为二数均称设计了后补条件(吴保德发现:挂一是记“变”),简单的筮法,颇具微妙的内容。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一分为二之后,又揲之以四,即四策一揲四策一揲地先将左手之策揲完,最后一揲不论已足四策,或不足四策,或一策,或二策,或三策,或四策,总之是最后一揲皆取出归于扐。扐,为左手无名指间。奇即尾揲,或称“余数”,是四除之余,则尾揲四策者则不应归扐,因无余数可言。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四时即春夏秋冬也。尾揲即四时之余为闰月之意。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前文是左手揲之以四而后归奇于扐以象闰,是已置第一闰之象。右手再揲之以四归奇于扐仍象闰,既然左手归扐象初闰,自然右手归扐为“再闰”,这是鲜明的比喻,那“五岁”二字是再闰的必然时间,已经落实在“再闰”之中,就不必再牵强附会了。“再扐而后挂”中,“后挂”指什么事?诸书颇欠明白的解释,“挂”字前面用了“挂一”,这个“挂”字即是挂起来,即是将“挂一”之策,“归奇于扐之策”,归在另一处,与揲之以四之正策分别搁置,叫做“后挂。”以上只是第一变结束,将余策挂起来,即拿开,留下正策,再进行第二变,要三变才得出一爻,要十八变才能得出一卦。《系辞》原文仅有一变之说明,其余两变仍是“分挂揲扐”之式的重复而已!另详拙著《周易大衍之数释疑》。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大衍筮法,每三变得一爻,其结果只有四种。一,为老阴之数六,即三变结果得正策六揲,每揲四策,共二十四策。二,为老阳之数九,即三变结果得正策九揲,每揲四策,共三十六策。四,为少阳之数七,即三变结果得正策八揲,每揲四策,共三十二策。 一般符号,老阳为“O” 老阴为“×”,表示阴爻动爻。 少阳为“—”,表示阳爻静爻。 少阴为“- -” 因此,乾卦六爻,每爻36 坤卦六爻,每爻24 乾坤两卦相加,共360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二篇,指,《易经》上下篇,六十四卦,阳爻192×36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四营有两说:一说为筮法中“分、挂、揲、扐”为四营,一说为筮法记爻六、七、八、九,为四营。因“分、挂、揲、扐”仅一变之过程,尚未成爻,还有两次“合策”动作结合“分、挂、揲、扐”才成一爻,焉能仅以此“分、挂、揲、扐”即能成“易”。若以筮法六、七、八、九为“四营而成易”之解亦非合理,因不可能每次皆涉及此四数。唯揲之以四作“四营”解为合理。营者魂也,揲之以四是大衍数法之核心方式。(详见拙著《周易大衍数释疑》) 一爻通过三变,六爻通过十八变,大衍筮法,实际是用“大衍之数五十,极尽天地之数五十五,而成功一个六爻卦体,包括有动爻,或无动爻,以及动任何爻在内,这就是一个太极。”太极是象数之渊,并非空洞名词,包括六十四卦之总变化,极尽4096 八卦而小成。 前面是“履之晋”的小成图,是将本卦与之卦,按先为阳后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前为阳后为阴的空间程序展开而成。是为“天盘”,与其“地盘”重合,其下自有“地盘”,隐去未予写出。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此赞颂“小成图”,触类引伸,可以尽天下之能事,并非一般可比。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此更进一步赞颂此法,可以显示“道神德行”,可以应用酬酢,可以助长神妙。是“祐神”而不是“神祐。”由是可知,“八卦而小成”的功能作用真是非同凡响!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此赞誉天地盘演易,天象主变,地形主化,天地盘结合主变化,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则知变化之道也。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易学的应用,有圣人之道四个方面,以言者尚其辞者,文史易也;动者尚其变者,哲学易也;制器者尚其象者,科学易也;卜筮者尚其占者,预测易也。只此辞变象占四者而已。“制器者尚其象”,似为据象以制器,其说疑有未妥?应是制器者以卦象来描述,并非据卦象来制器,不然则是按图纸施工也。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易为君子谋,勿为小人谋,故君子有所欲为而有所欲行者,皆为有利于人君之事,“问焉而以言”,问之即答,且应验也如斯响应。不分远近明暗,皆知来物,所谓“神以知来”,如果不能造诣到极精通之程度,那是不可能有此功能的。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天地之文即“参天两地而倚数”之法,也即是“错综其数”而得出的所测数量,“参天两地”与“天地之数”密切相关,而有“三分法”与“两分法”要相结合应用之妙。非河洛之数法,前章已言“参伍以变”,此章再述“错综其数”之法,以明“参天两地倚数”之说。“参天”者,参,三也,三为奇数,为天,故曰“参天。”三者,上中下也。“两地”者,两,二也,二为偶数,为地,故曰“两地。”“两地”者,升降也。参天者,三分法也,两地者,两分法也。 例一:复,“七日来复”。 复:上卦坤,下卦震。以上卦坤定参伍之位,坤卦降,且与下卦震阳得配而向心,定置“参伍得降”之位。六七八九十,五数是也。互坤为阴,两地之属,下卦震,震主升居上,故其数“七”,故曰:“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例二:临,“至于八月有凶”。 上卦坤主降,参伍之数逆,上下阴阳失配故合逆之数。互坤为阴,两地主之,兑主降,故主两地下位,其数“八”,故曰:“至于八月有凶。” 例三:晋,“昼日三接”。 外卦离,离主升,参伍上升顺行之位,下卦坤,坤阴失配,阴阳顺合之位,故主一三五七九。互坎为降,两地之位,下卦坤,坤主降,故主两地下降之数“三”也。 例四:损,“二簋可用享”。 损,外卦艮,艮主升,参伍之数顺,下卦兑,阴阳得配,主顺得之位,故用一二三四五为坐标。 互卦坤主降,两地之位,兑主降,两地之下位,其数二也。故曰:“二簋。” 例五:蒙,“再三渎”。 蒙,上卦艮,艮主升,下卦坎,为阳,主阴阳失配,上下皆阳,取参伍顺数,相合一列为坐标,一三五七九是也。上互坤,坤为阴,主两地之位,下卦坎主降,为两地下位之数,参天两地而得得数为三,故曰“再三渎。” 例六: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此例叙述方法不同,取数运用,亦稍有变化,蛊上卦艮,艮主升,参伍之位亦取升,他卦取下卦相配,此取上互震阳,则为同性,故取参伍顺升相合之列为坐标,取下互竞阴定参两之怀,巽卦下降,定两地下位为所倚之目为“三”,取先三后三以契,巽为进退之义。先三后三共七日也。此易数“参天两地而倚数”之法明也。至于爻辞中所用之数亦类此,不过当取动爻要相参变化,不赘述,另详《易数探源》。 以上为“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内容。“极其数”即是极尽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得出一个六爻卦,故谓之“以定天下之象。”“象”即卦象,卦象从大衍数极尽天地之数而来。又谓之“太极。”因为六十四卦的变化,可总变出4096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此谓占筮者不要有杂念、妄念,欲念,然后才能在静如止水中方可感而遂通,这是易道功夫,当从“君子以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做起,可以体验到“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矣。”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易,是圣人深入研究的微妙学问,非一般人所能趣、所能知、所能久于其道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此节提出:三至、三唯,三能。 三至三唯三能 第一节至精唯深能通 第二节至变唯几能成 第三节至神唯神能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此之谓也。 此总论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各皆备三至三唯三能也。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此节阐明易学之用为“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即是为了揭开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为任务,能统摄天下任何事物的道理而已。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此赞誉圣人之能力如此。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与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蓍,蓍草,大衍筮法所用筮具。德,功能作用。圆而神,即灵活奥妙,变化无穷。卦,卦爻符号。设卦观象,卦成则性定。方,寓静止不变。知,智慧奥秘。六爻之义有易提供,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观象玩占而知吉凶,与民同患难,藏往知来,不为私利,谁能如此呢?是古之聪明睿知不用武力征服,而使人宾服,威力非同凡响,是真正体验了《易》之用而其战无不胜的效果。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有,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此乃观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取“天人合一”之理。“是兴神物以前民用”,是圣人通过仰观俯察发明“神”与“物”相结合——作为预测方法供人所用。蓍草、龟壳,皆物也,人心、动作,皆神也。筮与卜皆是通过人的思维和动作过程后得出结论,作为预测决策、趋吉避凶应用。“以前民用”之“前”,即“预先”之用也,特别指出“圣人设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斋戒”是对自身心灵的洗涤和纯洁功夫。与前文“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是一致的。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避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有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此节是易学中的关键内容,有其精辟的实用价值。紧接着阐述易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后,即明确在论述“阖辟往来”四象。极为形象地取门户为喻,阖户谓之坤,如关门之式,由大至小,由通至塞,由上至下,坤阴之象。辟户谓之乾,如开门之式,由小至大,由塞至通,由下至上,乾阳之象。一阖一辟,或关或开叫变,从中或出或入,往来不穷叫通。由门内向门外走叫“往”,由门外向门内走叫“来”,所谓“通变之谓事”,也就是包括了“阖辟往来”四象内容,“见乃谓之象”,即是有具体卦象可以认识。“形乃谓之器”,即是有此四种定体形状可见。实际上这是易学判断的四大纲要,即是吉凶悔吝的四项基本成因用卦象反映之结构是: 乾坎艮震为阳,阳主升,独坎下降。 巽离坤兑为阴,阴主降,独离上升。 上下卦相重,即有阖辟往来四象。 阖者,下卦升,上卦降,向心之式。 辟者,下卦降,上卦升,离心之式。 往者,下卦升,上卦升,外引之式。 来者,下卦降,上卦降,内引之式。 今乾坤二卦为例,图之如下: 泰卦卦象坤上乾下,组成向心之式,且阴阳相配,吉之象也。否卦卦象,上乾下坤,组成离心之式,凶之象也。乾卦卦象,上乾下乾,组成外引之式,悔之象也。坤卦卦象,外坤内坤,组成内引之式,吝之象也。阖户谓之坤,坤性下降,降为来,故阖与来同类为阴也。辟户谓之乾,乾性上升,升为往,故辟与往同类为阳也。“见乃谓之象”,在天成象,象为卦象,指天盘象为卦也。“形乃谓之器”,在地成形,指地盘位为宫也。“制而用之谓之法”,即是根据天地盘之机,采用趋吉避凶之措施,“利用出入,民咸谓之谓之神”,其中奥秘,还待探讨,一般性问题,不得谓之“神。”由是可知,大有其奥秘作用在其中。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 ↑ 蛊↓ 同人↑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是故”二字承接前文而发挥,“法象莫大乎天地”,即取法“天地”而创立“天地盘”模式。天盘即是用八卦相荡而成的小成图,重合在九宫八卦的地盘之上,地盘是用文王后天九宫八卦组成。天地盘常结合在一起,地盘常略去不写出,因为永远不变,易于熟记。“变通莫大乎四时”,“变通”与“四时”都是类同于“阖辟往来”之中,相配于春夏秋冬谓之四时。“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因而“变通”重在“四时”,“四时”详于“阖辟往来”之中。 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富与贵算是崇高的,但备物致用,创造设立一种有利于天下的器物,要算圣人的功绩。“立成器”即是指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天地盘”道具。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舋舋者,莫大乎蓍龟。 探索复杂深奥幽隐精微之事,以定长远之吉凶,谋求事业之不断发展壮大,令人力量无穷,这就需要易学功夫,和著龟的作用。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此节总结“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确是易中的关键内容,据“四象”断吉凶,系易辞,使学易者得有所用,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得有所着落也。 所体现,由此可知并非是“无所属”,而是宋儒分章未妥之故。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可知《易》是以“象”为主,“象”即是指卦象,“设卦以尽情伪”,何为情?阴阳得配为有情。何为伪?阴阳失配为伪。将此情伪系辞成文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变通,涉及“阖辟往来”错综之变化,为其利而用之,再进而鼓之舞之以尽其不可思议的功能。此言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在于鼓舞奋进,给人以力量,促进事业成功与发展。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乾坤即“天地盘”,“天地盘”蓄易之蕴,易之一切皆在其中。所以说“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所以“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了,而乾坤之几也因之息灭了。此赞颂“天地盘”之重要性如此。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此节与第八章之文同,有行文所需而重复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天下动态万变,必有规律,圣人设卦布爻模拟变动,观其会通,按社会制度断其吉凶,写成爻辞,以明爻的作用。 此节与第八章之文相同,仍是重复。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赜”音则,精微、深奥也。《周易》六十四卦,包罗万象,极尽天下精微深奥之内容,鼓舞人之行动,促进事业的成功与发展,在于易辞之作用。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化裁推行,在于变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言下顿悟,灵窍自开,苟无其德,亦难想见。 霍斐然著 |
|
来自: yiyidaodao >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