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县组织了开学以来的第一次集体备课,在会上发了言,反映很不错,当然讲的比较动听,读的可就未必了。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精读课文有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伤仲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经典名篇,滋养了无数代读者的心灵,虽然其主题多元,但文章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神秘惊险刺激的美女蛇故事,摇头晃脑的寿镜吾先生,还有那“人声鼎沸”炸开了锅的不知所语的读书声,都记录了鲁迅成长的足迹,给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本文围绕英子毕业典礼引出对相关人物及往事的回忆,展示了英子不断成长的过程。 《伤仲永》是一篇古文,天资聪慧却无所进取的仲永,终于从神童沦落为庸人,他带给人们的无尽的深思。 总而言之:三篇文章给了人以莫大的欢乐、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我们初一语文组确定的本单元教学目标为: 1、 【语文的教学需要语文味,而语文味的一大特点就是挖掘语言亮点,品析词语,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对于“百草园”中的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2、 【文本的解读可以多元,但哪一种解读最切合主题的支点,这就要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极为多元化,但是这篇经典流传到今天,并且颇受读者喜爱,关键在于其中所蕴藏的为绝大多数人生活中或心目中所拥有或希望拥有的童真、童趣与快乐之情,是这种美好的情感与快乐的回忆让他成为一般人心目中的经典,那么教读这篇经典,尤其他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的目标定位就最好抓住“乐”字,而并非像有的研究者所提出的对于封建教育的批判,且不说这个封建不封建对于学生的知识提高与情感触动有没有现实的意义,反过来说,我们当今的教育与所谓的封建教育又相差几何呢! 3、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写作的序(景物描写、插叙、先扬后抑等) 4、引导学生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乐、得失、成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掌握“似乎”“确凿”、“人声鼎沸”、“人迹罕至”等词语。 2.通过诵读走进文章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欢乐情感 3.理解课文主题思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体验一份童真,感受一份童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 读通文章,理清思路,感受词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情感?如何正确评价文章的主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个难点,可以采用跳读方法,带领学生诵读文本相关部分,分析先生形象及三味书屋读书生活,较易解决。 教学设计 童心的世界趣味无穷 一、以《朝花夕拾.小引》文段----导入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心怀着一份温情,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和先生一起用一颗童心去感受童趣,体验童真。 二、走近鲁迅童年-----三味书屋 ▲出示第9自然段:请学生品读,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恐惧,害怕--------遗憾,无奈、依恋】 ▲那书塾是否真如鲁迅一开始所认为的让人恐惧,害怕呢?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设计此环节,目的是从全文的关节之处入手,抓住关键语句,品读出人物情感,起到提纲挈领,从而为长文短教作好奠基;同时考虑到教学“序”的排列,宜从“三味书屋”入手,以“‘三味书屋’真如鲁迅所觉的那么‘恐惧、害怕’吗”推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本环节时,应以读传情,使学生在书声朗朗中感受到鲁迅童年读书的“愉悦”情怀】 ▲你觉得三味书屋中那位老先生给你的印象如何? 先生---【可爱】 和蔼、质朴、方正、博学、严慈、可爱(对学生的态度,读书的语调、姿态) 你喜欢鲁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吗? “我”的读书生活【充满乐趣】 17段,快乐的活动【偷来之乐为至乐】 21段,“人声鼎沸”,读书之乐 24段,做戏,画画之乐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思念之情溢出 【设置目的:这两个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文本入手,立足文本,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较轻易的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怎样正确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情感?如何正确评价文章的主旨?”】 三、走近鲁迅童年-----百草园 作者本觉得“恐惧、害怕”的读书生活在事实上却充满了可爱,充满了乐趣,那他所思念依恋的百草园又有着怎样的乐趣呢?阅读2---8自然段,思考: 如果让你选择一些词语来形容百草园,你会选择…… ▲这是一个 色彩缤纷、乐音袅袅、生机盎然、充满趣味、令人馋涎欲滴、形色声味俱全 充满神秘色彩【紧张、害怕、刺激、期待-----熔铸其中的乃是欢乐之情】; 充满乐趣【雪地捕鸟】 【这一空格的填空,便于学生思维的放飞,给学生以自由展示的空间;从文本的内容而言,这也是一个包万象的空格,容易使“百草园”的美点得以充分的展示交流】 这是一个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乐”在春夏秋季,百草园景色秀美;“乐”在听长妈妈讲故事,惊险神秘;“乐”在冬季的雪地里,和闰土父亲学捕鸟,但作者在开头却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似乎确凿”是一对反义词,将矛盾的词语并列于一处,看来很有问题,是鲁迅用错了吗?否则,该作何理解 【在体悟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的“乐”之后,再让学生解决这一疑难病症,就可以得到水到渠成的效应,难点句成为了易点】 “确凿”是从一般成人的眼光来看的,在他们的眼中,百草园中只有野草,没有其他乐趣。“似乎”是从儿童的内心世界看的,在童年鲁迅心中,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结语、课后训练 作者在用一颗童心追忆他的童年生活,在用最真的情感抒写他最真的生活。因而找蜈蚣、按斑蝥、堆雪人、捕鸟……这些平凡的生活也因其“真”而更动人了。请同学们也打开你记忆的匣子,以《难忘童年时》为题,将你的童年生活记录下来。力求说真话,抒真情。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解决疑难字词; 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透过言语,感悟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 透过言语,感悟真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把握文章的主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节选)第四学段(7~9年级)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让深情在“言语”中流淌 一、导入课文 二、进入文本 ▲快速跳读课文,整体感知爸爸形象 我认为,这是一个 【严厉而慈爱、体贴人心、特别爱花、重感情、鼓励孩子要坚强】 【设置目的: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跳读文本的能力】 ▲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是爸爸的言行举止教育了我,让我长大成人,那么,孩子,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是你比较有感触的、比较喜欢的呢?请告诉我。 我对 【设置目的:使学生从局部深入文本,触摸文字的温度,培养学生品析文句的能力,从心底感悟“成长”内涵:如果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获得的是成长中心灵的愉悦,那么本文给于学生的则是成长的历练,磨难,辛酸,坚强,而这需要透过文字去切身体会。】 ▲一字字,一行行,是父女的深情,是成长的印记,在这感人的文字中,你有需要解决的疑难之处吗? 我的难点是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深刻理解“成长”,从而更加珍惜“现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我们感知父亲形象,品析深情的文句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只眼睛该如何解读? 【理解双关并为课堂结尾铺垫】 文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我想对父亲说 【使学生身临其境,倾吐心声,从而在情感上感悟“成长”之责任,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结语: 如果成长是一首诗,父爱就是写诗之人,这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在你犯错时,他的鸡毛掸子啪啪挥过;在你身体寒冷时,他会送来毛衣;在你心理受挫时,他鼓舞你不断前进;在你获得成功时,他为你自豪,让我们记住:在我们生命的长河里,有一个支起你命运的人,他的名字叫父亲 三、课后训练 作业本 伤仲永 学习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第四学段(7~9年级)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一、以《梅花》导入 二、整体感知 生读文本,讲述文章大致内容,并思考▲“伤仲永”之“伤”为何意? 三、探究文本 伤之原因 ▲王安石因何而“伤”? A、【一“伤”仲永从“神童”退为“众人”】 [一]、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仲永之“神”语句吗? 【这个环节设置目的:请生从原文中找出体现仲永“神”的语句,初步感知仲永之“神”】 “神” ------正面: ------侧面:“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二]、在描写仲永之‘神’的内容中,哪个字词句你最有感触或较有感触,请说说你的品味与理解 我对 【这个环节设置目的:再请生就原文文字的词句说说仲永之“神”,深入感知仲永之“神”,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天才、文思敏捷、老成、文采斐然、让人仰视、令人惊奇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概括仲永的神奇之后,进行评价仲永,培养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能力,并为下面探讨仲永之退化的原因埋下伏笔,进行蓄势;仲永越神奇,其退化就越可惜,造成其变化之人就越可恨,造成其变化之原因就越具有警戒意义】 [四]、如此一个天才级别的人物,最终从一个神童沦为一个“众人”,这个变化是突然发生,还是渐渐退化的?造成这一变化的凶手又是谁(宾客,父亲)? 神童“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 【这个过渡语围绕主问题“王安石因何而伤?”,很自然的引入“伤”的原因之二】 B、【二“伤”仲永之父鼠目寸光,贪图小利,因小失大】 C、【三“伤”宾客无心之罪】“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王安石不仅为仲永从神童退化为庸人而哀伤,更为他父亲的鼠目寸光、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扼杀了一个天才而哀伤,也为宾客的无心之罪而哀伤。 “伤”之感慨 ▲对于此,他有何感慨?(解决疑难词句) “伤”之感悟 ▲王安石哀伤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后天教育比天赋更重要 后天教育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伤”之赠言 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塞涅夫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此教学设计意在通过整体阅读带动局部理解,操作中要做到品味与诵读相结合,从而达到轻松阅读的目的。 教学反思 设计[二]、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说仲永之“神”体现在哪里吗? 仲永之“神”,神在 【这个环节设置目的:再请生就原文文字用概括提炼的词句说说仲永之“神”,深入感知仲永之“神”,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神在出生于平民之家,不曾接触书写工具,却忽而求之。 ---神在不曾学书却能写字 - “神”----神在文章立意之成熟(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神在诗文有文理,传播之广。(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个环节抽象度较高,教学中,学生较易进行长篇大论,答题时不是很围绕文本语句进行,所以不容易在其中进行字词句的品析。因此进行了调整,将问题设置成: “在描写仲永之‘神’的内容中,哪个字词句你最有感触或较有感触,请说说你的品味与理解” 这样一来,学生的答问就较有着落点,也容易进行重点词句的诵读与品味,课堂效果极为精彩。 第一单元写作目标的实现 单立设课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插叙的自然运用 详略得当的处理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节选)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2.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选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4.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互学,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切身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木兰诗》: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其次还有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仅仅是“可怜”吗?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从“可怜”一词入手,分析探讨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可怜之处,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悲愤之情 2、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切身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切身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教学过程]: 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二. 一品“可怜”----“可悲” ▲探讨韩麦尔先生的“可怜” 1、出示语句并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美读,探讨韩麦尔先生形象:【一个可怜的人】 15.可怜的人! 20.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2.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此环节设置旨在先声夺人,扣住心弦】 2.韩麦尔先生可怜吗?找出他的可怜之处。 (此环节设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探讨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爱国之情,对祖国、母语的深情眷恋) 2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难舍难分,痛苦至极) 24.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25."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26.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27.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28.“法兰西万岁!” 29.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明确:这两个破折号表示断断续续,哽住了,说不下去,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要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神态: 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纵使千言万语,却只有无语凝噎,化作奋笔疾书,悲愤之情尽在其中,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好可怜的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从此却不能再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曾经的美好还没来得及好好珍惜,却永远再也没有珍惜的机会了,其惨痛如此,岂是我们一般人所能体会的?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18-19节),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第一次高潮。】 ▲探讨小弗郞士的“可怜” 韩麦尔先生确实可怜,小弗郞士可怜吗?(可怜) 【是啊,小弗郞士也可怜,可他却只看到了韩麦尔先生的可怜,殊不知他如韩麦尔先生一样,也是一个亡国奴,一个没有学会母语的亡国奴,他更可怜。】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朗读指导: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然而,孩子们,可怜的小弗朗士在知道国土即将沦陷时,他的心情仅仅只有难过和愤恨吗?” 【请生阅读12-21—交流,其间视情况穿插情感诵读】 【第12-21自然段集中的体现了小弗郎士在得知国土即将沦丧之后的复杂的感情变化。】 难过→愤激→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12节:难过愤激 14节:懊悔, 17节:懊悔羞愧 21节:愤怒抗议20-23节: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 ▲小弗朗士,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本可以像林间的画眉婉转的歌唱,本可以在锯木厂的草地上自由的玩耍,沐浴着阳光,享受着清风,在祖国的大地上尽享童年的欢乐,但是,是外敌的入侵,是国破的悲情,让他快乐不再,让他童真不再,过早的体味了国难的沧桑,他可怜吗?他真的可怜,十分的可怜! ▲可是,可怜的仅仅只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吗? 【明确: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也即心怀祖国的全阿尔萨斯人。】 有良知的阿尔萨斯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恋,一旦国破家亡,他们失去的恐怕不仅仅是朝夕站立的土地、朝夕使用的母语,更有民族的情感和国家的尊严!他们的心中又该有多大的伤痛呢? 痛到极至,便是可怜之极。 ▲探讨小说主题 二品“可怜”---可敬可叹 ▲可是他们真的只剩下可怜了吗? 文章倒数第二段:法兰西万岁!【情感诵读】 【探讨“万岁”内涵:“万岁”本为千秋万代、永垂不朽之意,用在国破之际似乎不妥,因为此时普鲁士公然入侵,法国被迫割让洛林和阿尔萨斯,法兰西已是支离破碎,甚至面临着亡国之危,又何来“万岁”可言?难道是韩麦尔先生不懂“万岁”一词意义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万岁”流露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眷恋、崇拜;对民族的复兴充满了渴望与信心,对普鲁士的仇恨与抗议。 【心怀祖国、不忘国耻、团结进取的人们和民族又怎会可怜?有的只是可叹可敬可爱吧!】 ▲课堂延伸:情感抒发 此时,孩子们,如果你是小弗朗士,如果你是郝叟老头、如果你是从前的镇长,如果你是从前的邮递员,你又会说什么呢?请将你的心语写在你的课本上吧! 结语 幻灯片跳跃呈现【配乐】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汉语是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富有韵律,最富有内涵。 她如小桥流水般的婉约悠扬 他如古道西风般的苍劲有力 她有着泰山的气魄 他有着黄河的磅礴 让汉语流入我们的心田 让祖国永驻我们的胸中 五、课后训练 1、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2、<<作业本>> 板书: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眷恋,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抗议。 不爱武装爱红妆 教学目标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能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 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重难点 从诵读中品味文章字词,感悟人物丰厚的情感,进而理解女性木兰:是英雄更是女人 教学设计 一读课文,疏通字词 二读课文,读好课文 三品文本,品味木兰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诵读结合,感悟木兰的女性形象。比如在品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折断文字时,我们可以用一种缠绵依恋的语气去感悟木兰依依不舍的心理,而且学生大多不知互文,这正好有利于探知不兰此时的心理。 文本解读 一、面临家国大事但却手不释“织”。 二、离别之艰,思念缠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几句历来认为是用互文复沓的手法来展现从军前的忙碌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木兰东南西北地奔波,一方面是因为木兰完全可能对出征用具精挑细拣,另外一方面,也因为临行前的犹豫不舍。奔波集市其实也是一种下意识的流连,在为多留寻找一种理由,否则,作者完全可以把这几句单独成段。但作者偏要让这些表面看来拖沓的句子和后文反复出现的“旦辞暮至”成为一段相互支撑。我想其目的就是表达一个和谐统一的中心:思念与依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描写详略费思忖 四、还乡之急,迎接之“乐”、女儿之“好”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而且诗歌“还乡”之后的描写又相当的世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不是英雄的还乡,根本就是远嫁的女儿回娘家。父母还是父母,姐姐还是姐姐,妹妹还是妹妹。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热烈,这里,没有衣锦还乡的万众瞩目,只有亲情友情。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脱、著、理、帖”活描出了木兰对女性服饰的钟情。这是一个彻骨的女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们可以将这句话当作木兰的心语,改动句号为问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么一问,就将木兰对于自己装扮后的美女形象的自得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这真真是世界上最玲珑可爱的女郎。女儿娇颜还依旧,十年征战不寻常。护国护家固然光荣,但是,护了自己的美貌才是最最值得的夸耀。 这是纯洁高贵的女性思维! 而最后一段的比喻更是富有谐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辞》中的木兰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以女性视角塑造了完美的女英雄形象,展示了一个女孩最具女性美的独特精神风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