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 收获季节菜价下降是正常的,但是要注意非正常因素。 菜价,你怎么了? 国际商报记者:白舒婕 在山东德州,芹菜销售成了菜农的“心病”,地头批发价已经跌至一毛钱一斤。 在日照,万余亩果园苹果丰收,但收购价格仅为去年的三分之一,一块钱一斤都没人要。 在济南,平阴县300万斤丰收的萝卜,也不得不在这个收获的秋季面临“4分钱1斤都没人要”的尴尬。 在河南焦作,闻名全国的“四大怀药”去年市场售价最低在20元/斤,但今年,即使有农户打出7元/斤的“跳楼价”,也无人问津。 在北京,1块钱就能买一棵大白菜,卖相不好的大白菜每斤还不到一毛钱…… 这些去年还卖得风风火火的蔬菜,眼下却陷入了“滞销”和“卖难”的困境,正应了那句:市场有悲欢离合,菜价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潘子云是山东潍坊市一位农民经纪人,专门从事山药育种、研发和收购。他向记者坦言:“往年是种植户说了算,今年是买家说了算。目前当地已完成秋种,山药种植户都在挖山药。这几天不断有采购商给我打电话询问山药的事情,但过来收购的却不多,农民十分愁卖。” 实际上,农产品价格出现“过山车”式的波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此次各地蔬菜集中性暴跌仍不免让人嗔舌,禁不住要问:“菜价,到底肿么了?”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菜价整体下跌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去年菜价普遍偏高,农民扩种意愿强烈,刺激种植面积增加;二是今年风调雨顺,少有天灾人祸,是个“丰收年”。这样一来,蔬菜集中大量上市,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丰收增产只是菜价暴跌的表明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市场产销衔接失衡。”陈明均一针见血地指出,菜农不知道明年去哪里卖菜,能卖掉多少?批发商也不知道今年有多少人种菜,种植面积多少,产量怎么样;信息的不对称势必会造成菜贱伤农。 商务部特聘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认为,菜价暴跌也是蔬菜的规模化、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带来的风险,政府只一味地鼓励规模化种植,却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市场信息不通畅。这样的现象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谈到后期菜价走势,专家也难以预测。“农产品市场就像炒股,现在暴跌,没准不用几天就会涨回来,谁也说不好。” 陈明均强调,对此次价格波动不要太大惊小怪,尤其是政府,切忌盲目进行行政干预,菜价“高压低抬”的手段治标不治本。 陈明均认为,要解决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最重要的是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向订单农业和产业化农业方向发展,打通种植和销售环节。“政府要做的是‘服务者’,而不是‘调控者’。”陈明均说,比如加强产销之间的信息对接,稳定种植面积,建立全国蔬菜储备制度,加大金融服务。 洪涛表示,菜价稳定需要市场,也需要寻找菜价“稳定器”,如建立政府蔬菜保障体系,如金融、保险、财政、税收、储备、信息预警等,特别是政府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农业保险公司也应为农户提供适当的险种,如蔬菜价格险、巨灾险等。同时,应设立蔬菜风险基金,以调节短期内滞销带来的价格波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