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幸福来源有哪些?(罗素自述)

 niuniuyumami 2012-11-15

工作:人类幸福来源之一——罗素自述

工作究竟是幸福之源,还是不幸之源,我们还不能给以完全确定的回答。有许多工作确实十分单调,工作过于沉重也使人难于承受。但我认为,如果工作不是太重,就多数人而言,哪怕是单调的工作也强过什么事都不干。从工作性质和工作者的能力看,我们可以把工作分为多个层次,有最单调乏味的漫不经心的操作,也有最令人快乐的专心致志的研究。许多人从事的工作本身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即使这样的工作也有其好处:首先,他们不必自己作出决定,就可以把一天的许多时间打发掉了。有许多人在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时间时,竟想不出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可做。因此,工作首先是一种消除烦闷的手段。一个人不得不工作,而工作本身又没什么乐趣时,也会感到烦闷,但这种烦闷与他整天无所事事而感受的烦闷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其次,多数有酬劳的工作和一部分无酬劳的工作可以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让人们有机会来获得成功和实现抱负。许多工作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其收入,而且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天,这一标准就不会改变。只有对于那种最理想的工作,这一标准才不适用。人们通过工作增加自己的收入,其实就是想获得成功,想以较多的收入来证明自己的成功。某项工作尽管其本身毫无兴味,如果能够成为获取名声的手段,就会变得容易忍受,无论这名声是国际性的,还是只在一个小圈子内。对于目的持续不断地追求,是一个人感受幸福的基本要素,对于多数人而言,这主要是通过工作得以实现的。

许多单调的工作,由于能够让人们打发时间和实现哪怕是最微小的抱负,与无所事事相比,可以带给人们幸福。而那些充满乐趣的工作要比仅仅逃避烦闷的工作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要让某项工作变得有趣味,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运用技能,一个是具有建设性。

任何一个有着特殊技能的人,都非常乐意运用这一技能,除非它不再特殊或者他无法再提高它。早在童年,人就显示出这一特性:一个小男孩如果能够倒立起来,他是不会再让双脚落地的。一个律师或一位政治活动家,其工作的乐趣,就跟打桥牌一样,不仅有着技巧的运用,还有与高手的智力比拼。其实即便没有这一竞争因素,仅仅施展技巧本身就足以让人获得无尽乐趣。一个飞机特技表演者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表演,因为其中有着很大乐趣。一个老练的外科医生,尽管其工作环境不太理想,仍然可以从成功的手术中获得极大满足。从许多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工作中也可获得这种乐趣,不过没有这么强烈罢了。我还听说,那些管道工也挺喜欢自己的工作,只是我没有亲眼所见。只要某种技术可以不断变化发展,那么相关的工作就总可以是有趣味的。如果不是这样,某种技术已经达到顶点,它就不可能给人们带来乐趣了。一个万米长跑运动员过了可能破纪录的年龄,就会失去赛跑的乐趣。好在许多工作都需要不断更新技能和技术,于是人们就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获得乐趣。例如,在政治领域,政治活动家的最佳年龄大概是在六、七十岁之间,因为这一职业要求工作者见多识广,有丰富的阅历。因此,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在七十岁时要比其它一些职业的人更为幸福。在这一年龄段,也许唯一能与之相比的,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

有趣味的工作还有另一个因素,也许比技能的运用更为重要,就是建设性:工作的建设性让工作者有一种幸福感。我们可以这样来区别工作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在建设中,事物原始状态相对杂乱无序,而最后体现出一种意向和目的;在破坏中情况正好相反,事物原始状态体现出一种意向和目的,而最后变得杂乱无序,也就是说,破坏者意在造成一种无目的的事物状态。

不能否认的是,破坏性的工作也有一定的乐趣,但这是一种狂暴而短暂的乐趣,它并不能给破坏者很深的满足,因为其结果没有任何让人快乐的东西。例如,你杀死了自己的对手,他死了,你也就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了,这样一来,由于胜利而获得的满足很快就会失去。建设性的工作情况正好相反,它一旦完成,工作者可以长久欣赏自己的成果,充满喜悦;而且这种工作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人们永远不会无事可做。最让人获得满足的工作,应该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永无止境。因此,建设应该是比破坏更可称为幸福之源。也许这样说更加准确一些:人们从建设中获得的乐趣,要比破坏深刻持久得多;而心中充满仇恨的人,是很难像其他人那样在建设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幸福。要革除仇恨的恶习,只有通过建设性的劳动。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享受建设性工作快乐的人,看起来好像并不太多,实际上也不太少。一个人,只要他的工作是自主的,就能感受到这一点;一个人,只要认为自己工作是有用的,并且需要一定技巧,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例如,培养一个让人满意的孩子,是一种艰苦而富有建设性的工作,母亲们都会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她们认识到,正是由于自己的辛勤劳作,这个世界才多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在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方面,人们有着极大差异。有些人十分自然地将生活看作一个总体,并以此作为幸福的关键。而另一些人把生活看成是毫不相干的一些事件,并没有什么统一性,其活动也没有任何方向。我认为第一种人更能够获得幸福,因为他们善于不断地为自己建造一种境况,从中获得满足和尊严。而第二种人却被命运之神所左右,始终没有一个立足点。将生活看作一个总体,这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道德,是教育者应该着力培养的。目标始终如一并不一定会幸福,而幸福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却是目标始终如一。而始终如一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工作中。

——幸福之路   

闲暇兴趣:人类幸福来源之二——罗素自述

这里我想讨论一下人们对于自己主要活动之外的兴趣。不少人很容易产生忧郁、疲乏、紧张等不良情绪,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很难对那些似乎跟自己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产生兴趣。他们只对作为主要活动的东西(例如工作)感兴趣,只要头脑是清醒的,就在不断地思考与此有关的问题,甚至为此而产生焦虑情绪。这样下去,除了睡觉就在不停顿地思考同样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疲劳,对事物的洞察力减弱,性情烦躁,人的精神状态失去平衡。这种状态既是产生疲劳的原因,也是疲劳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感到疲劳,他就越会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他越是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也就越是容易疲劳。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往往会使人的精神完全崩溃。对自己主要活动以外的世界产生兴趣,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根本不费劲,因为它不要求你一定有什么行动。要做决定和采取实际行动,这都容易产生疲劳,尤其是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有些人在作出重大决定之间,先让自己睡上一觉,这确实是十分明智的做法。有些人一干完自己的工作,直到第二天接着再干时都不再想它;而另一些人无论在工作之前还是之后都不能超脱出来,一直惦记着它。显然,前者能够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还对其它许多东西感兴趣,他要摆脱工作对自己业余生活的羁绊就比较容易;而那些缺乏其它兴趣的人则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过这些业余爱好不应该涉及那些已经被工作弄得疲乏至极的身体机能,也不应该要求付出意志和作决断的力量,更不应该涉及经济方面的因素如赌博,最后,还不应该让人过于兴奋从而影响心境的宁静平和。

许多娱乐活动都符合这些要求,例如观看比赛、到剧院看演出,打高尔夫球等等。如果你喜欢读书,看一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书,也可以起到调剂精神的作用。总之,无论你工作中有多少问题,都不应该让它占据了你全部时间。

闲暇活动除了让人放松以外,还有其它作用。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正确估计自己活动的价值。一个人很容易一头栽进自己的事业之中,或者自己的交往圈子里,或者自己的某项工作中,从而忘记了这一点:相对于人类总体活动而言,他们都是微不足道的,世界并不因为一个人的某种活动而受什么影响。我们为什么要记住这一点?我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应该有一个真实的了解。人生苦短,我们应该了解地球这个奇异的星球以及它在宇宙中的地位,应该了解一切能够了解的东西。如果放弃了这样的机会,那就像进了剧院却不看戏一样,白来人世走了一遭。这个世界充满了大悲大喜,英雄豪杰人才辈出,奇闻怪事匪夷所思,这一切都让人目不暇接。那些没有什么兴趣的人确实浪费了自己本来拥有的特权。广泛的兴趣还可以对我们的精神起到一种抚慰作用。我们生活的地方只是世界一个很小的角落,我们的生生死死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然而我们往往对这些东西过于看重,从而引发我们的神经过于紧张,我们的情绪过于激动。这种状态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害无益的。也许有时它能让我们更努力地工作,却不能让我们的工作干得更好。工作少一点没关系,只要是对我们生活有好处的;而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工作,再多也没有用。那些过于关注自己工作的人很容易变得狂热,他们只关心自己那一两件所谓的大事,而对其它的事情不闻不问,哪怕损害到我们的生活也觉得无所谓。要防止这种狂热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眼界开阔一些,对于个体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闲暇的兴趣还在其它方面有助于我们的幸福。人们的生活很少没有烦心的事情。很少有丈夫不曾跟妻子拌过嘴,很少有父母不用担心孩子的病,很少有商人没有被资金卡过壳,很少有科学家在实验中不曾失败过。碰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烦心的事情之外去。这时有的人会去下棋,有的人会去读惊险小说,有的人爱上了天文科学,还有的人去关心巴比伦遗迹发掘情况。这四种做法都是很好的。而那些不能利用闲暇兴趣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被烦恼紧紧抓住的人,其状态是很不好的,因为一旦需要采取行动时,他却没有精力应付了。当心灵上受到重创时,例如最亲爱的人死亡,也应该采取类似的态度。这时任凭自己沉溺在不尽的悲痛中,是不太好的。悲痛是人之常情,难以避免,但我们应该把它减小到最低限度。也许有人会悲痛欲绝,最后被这种情绪所压垮,而我希望人们能够避免这种可悲的结果,通过各种消遣来散散心;这些消遣有多大意义并不重要,只要它们是无害的或不会让人堕落就行了。我认为,那些有害的或让人堕落的消遣包括酗酒和吸毒,因为它们毁灭了(哪怕是暂时的)人的思想。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毁灭思想,而是把思想导入一条新的溪流,一条可以让你忘掉当前不幸的溪流。但如果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本来就很少,而现在这些东西都跟你感到悲伤的事情相关联,那就很难让自己的思想顺利转移。因此,最好的做法是,在我们的生活还比较幸福时,就有意识地培养广泛的兴趣,这样,当厄运来临时,我们就能够扛得住,因为我们的精神可以找到一个静泊之所,在那里它可以完全避开那些难以承受的痛苦,而让自己沉浸在愉快的联想之中。

一个人如果热爱生活,他就可以通过不断地产生新的兴趣,通过建立一种有广阔事业的世界观,来战胜所有遭遇到的不幸。如果一个人受到一两次打击就垮掉了,我们应该为他的生命力不够强大而深感惋惜。由于我们所爱者的生命之丧失是受偶然性控制的,我们的情感也不得不被这种偶然性支配,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生活的范围弄得更广阔一些,以对抗这种支配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要追求幸福,除了要有那个生活中的主要兴趣,还应该有较多的次要兴趣,它们多半体现在闲暇生活中。

父母之爱:人类幸福来源之三

从人类本性的角度看,为人父母在心理上可以获得最大和最持久的幸福感。这一点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是这样,不过对于男性来说也比现代人通常认为的更为重要。就我个人而言,成为父亲的幸福要比我体验的其它所有幸福都大得多。如果一个男人或女人为环境所迫而放弃了这种幸福,一定会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从而产生一种深深的不满和疲乏,而别人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个人在青春已逝之后还想感受幸福,就必须觉得自己并不孤独,生命还会继续。一个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也许可以通过其事业获得一种延续生命的满足;而那些平凡的人只能通过他们的孩子来满足这种需要。一个人如果不想生育后代,那就是想让自己中断在生命的长河之中。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死去原知万事空”,因此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无足轻重了。而那些儿女众多的人,出于对孩子的爱,则对未来充满期望,并由此消除了自身可能存在的虚无感。

家庭是建立在这一根本事实之上: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特别的爱,不同于他们互相的爱情,也不同于对其他孩子的爱。父母之爱这样一种特别的情感,是我们的动物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我们只要去观察一下雌性动物的行为,就会发现,它对待自己幼崽的态度,跟对待作为性伙伴的雄性动物是完全不同的。在人类之中也存在着这种区别,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或许有些不同而已。如果父母对子女的特殊之爱不存在,那么家庭就不是人类幸福之源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把生下来的孩子交给专门的照护者就可以了。实际上,只要父母的这一本能没有衰退,他们对孩子的这种特殊的爱,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他们自己,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就孩子而言,父母之爱要比其它任何爱的感情都更为可靠,更值得信任。朋友爱你,是因为你有优长之处;情人爱你,是因为你有某种魅力。如果你的优长之处和魅力没有了,朋友和情人就可能弃你而去。然而在患难之中,父母仍然是最值得你依靠和信任的人;如果他们确实是好父母,无论你是病了,还是遭受羞辱,他们都本能地爱着你。他人赞美我们时,我们感到高兴,但多数人心里并不踏实。而父母爱我们,只是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孩子,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因此我们心里十分踏实。在我们的生活还顺利时,这也许没什么;如果处在困难的境地,遭受各种挫折,父母之爱就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抚慰和保护。

父母之爱作为幸福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到自己肉体的一部分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它会将自己延续下去,并将其一部分又赋予另一个新的生命,如此往复不已,自己的生命便可获得永恒。另一方面,父母在满足新生命的需求时,不仅满足了他们对孩子本能的爱,他们的权力欲也获得了某种满足。这一方面的欲望表明,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是完全无私的。实际上,父母的权力欲与孩子自己的各种欲望,很早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互相冲突着。尽管父母对孩子行使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孩子能够尽早学会独立生活是一件更好的事情,然而有些过于看重这种权力的父母却不认为这是好事。有些父母甚至感受不到这种冲突的存在,一旦冲突爆发,他们的情感就会大为受挫,认为自己的幸福不复存在了。他们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然后又因为孩子不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去做而大动肝火。他们本来是想孩子当一名军人,他却成了一个和平主义者。父母的烦恼还不仅仅在孩子以后的发展上。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会自己动手吃饭,你却偏要喂他吃,这就是将自己的权力欲置于孩子的幸福之上了,也许你本来是想减少他的负担。如果你让孩子明确地认识到自身可能遭遇的危险,这也许是想让他一直依赖你。如果你向孩子表达情感时做得比较过分,这也许是想以情感来控制他。 如果不是十分谨慎或情感纯洁,父母的权力欲就有可能让孩子在生活中走偏方向。而现在有些父母对这种危险认识太过,在与孩子相处时往往无所措手足。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的不利影响会更大一些,因为孩子们最不愿看到的事情是大人失去自信和决断。因此,我认为,情感纯洁要比小心谨慎更为重要。那些真心希望孩子幸福而不在意控制对方的父母,根本无须精神分析教科书的指导,只是按照自己的直觉行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反而会和谐协调,孩子在心理上不会反感,父母也不会情感失落。而这要求父母从一开始就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仅从原则上,而是发自内心的,类似一种信念,完全抛开占有和压制的欲望。当然,这种态度不仅对孩子是必要的,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普遍需要这种态度,不过这对孩子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弱小者,缺乏依靠。

作为现代人,要想获得这种为人父母的幸福,就必须深切体会那种对孩子的尊重,这样才不至于由于权力欲受挫而生气,也不会因为孩子的自由独立而失望。持有这种态度的父母所能得到的幸福,要比那些持专制态度的父母多得多。这样的父母之爱消除了所有的专制因素,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美好、更为温馨、更为奇妙。

——幸福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