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启超父子 同为市三中题词

 苏迷 2012-11-18
   梁启超

  ■钟连元
  有些东西的获得,往往是巧合。
  2006年的金秋10月,正值市三中举行建校百年庆典活动,受邀前来的57届校友王礼恒院士(国家航天工业部原副部长)带来两本书,说此书是他的同事即梁启超最小的孩子(梁启超有9个子女)梁思礼院士写他自己从美国归来后毕生从事祖国航天事业的经历和人生感悟,作为礼品分别送给学校和我,两本书的扉页上都有梁思礼院士的亲笔题词和签名。
  我不禁喜上心头,因为自1997年调入市三中工作后,一直有老教师引以为豪地讲起20世纪初多位中国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曾来学校讲学,梁启超就是其中的一位,但苦于这些资料早已散失,无法确证。此时王院士赠送梁启超儿子亲笔撰写的书,便激活了我再次寻觅历史遗迹的一丝希望。
  王礼恒院士听我讲述这段传说中的校史佳话后也非常惊喜,答应回京后告之梁思礼院士,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梁思礼院士来市三中看看。遗憾的是,在第二年的11月我因为在法国友好学校作交流访问,未能与来市三中访问的梁思礼院士见上面。直到2011年的5月我利用赴京出席中国民办教育高层论坛会议的机会专程去梁思礼院士寓所拜访,交流了想搜寻其父梁启超与苏州教育关联的点点滴滴想法。梁思礼院士非常支持我的想法。
  收获总是赐给有心人。今年5月,我因收集苏州百年老校古建遗存相关资料,在朋友介绍下前往市档案局。热情接待我们一行的蒋纪序先生同时赠予我们人手壹册《馆藏名人手迹选》,该书收录了市档案馆馆藏中国近代79名著名历史人物与苏州有关的信札、题词185幅,其中更多的是涉及近代苏州乃至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教各个方面的信札和题词。让我所获至宝的是该书第99页上正是梁启超为苏州晏成中学题写校刊名的影印件,几代教师中的传说如今得到了印证(尽管与确证梁启超来校讲学尚有距离),这份意外收获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子。
  映入我眼帘的“晏成”两字为颜体,厚重、遒劲、端庄,给人一种淡定的感觉。无具体题写时间。据蒋先生介绍,影印件取自收藏在市档案馆的校刊原件,手迹稿尚无。
  据查证,创办于1906年的晏成中学和慧灵女中两所教会学校是苏州市三中的前身。在晏慧时期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又相互交融,两所学校积极探索办学途径,形成诸多特色、成绩显著。此时作为曾经领导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国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在要务繁忙之时应承为苏州晏成中学题写校刊名,可窥其重视教育,关注教育制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亲力而为精神。
  梁启超一生图谋革新、提倡科学文化、信奉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理想,其思想对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曾产生巨大反响,而他的子女也都深受其思想影响,9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他们把在国外所学的先进技术运用在祖国所需要的研究上。除大家所知的长子梁思成外,五子梁思礼也践行了父亲的教导。
  梁思礼原本在美国学习,奋发图强,成绩优异的他一心效法父亲,科学救国、振兴中华。1949年9月30日,他与一批青年科学家乘坐从美国旧金山驶往中国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船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终身致力于火箭和导弹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代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百年的历史,一头是梁启超题写“晏成”校刊名,另一头是其子梁思礼院士题词“祝贺三中百年校庆”,这种约定在无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在百年前后父子为同一所学校题词的历史记忆弥足珍贵。
  梁启超及其子女关心教育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令大家所敬仰。
  梁启超为苏州晏成中学题写校刊名也足以说明20世纪初具有中西文化交融鲜明特色的苏州教育就已兴旺发达以及在全国的影响。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梁启超等众多名人为近代苏州名校题词,不仅丰富了苏州的文化宝库,也惠泽了一代代姑苏学子。
  今天在醇厚的历史追忆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珍藏和鉴赏名人墨宝,更应自觉担当起他们思想文化与精神的传承重任,以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勤奋工作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书写21世纪灿烂辉煌的苏州教育。
  (作者为苏州中山进修学院执行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